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浩杰 杨维芳 +1 位作者 李小刚 李得宴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针对当前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青海省各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气象要素顾及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方法:利用青海省4个探空站2014—2018年5 a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适用于青海省西宁、... 针对当前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青海省各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气象要素顾及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方法:利用青海省4个探空站2014—2018年5 a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适用于青海省西宁、都兰、郭勒木得及玉树4个地区的本地化单因子T_(m)模型和多个气象因子参与的本地化多因子T_(m)模型;并通过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WV)与贝维斯(Bevis)模型和龚绍琦全国模型反演的PWV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优于现有模型,在反演PWV精度方面也要优于现有模型,可为提高青海地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气象学 精密单点定位(PPP) 大气可降水量(PWV) 模型区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空间观测技术研究青海玛多7.4级地震孕育发生变形时空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姜卫平 许才军 +12 位作者 李志伟 武艳强 谭凯 耿江辉 屈春燕 郑刚 温扬茂 贺克锋 周晓慧 刘计洪 陈长云 冯光财 省天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508,共14页
为揭示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震前变形与同震破裂特征,本文系统收集与处理了青海省CORS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GNSS资料、以及Sentinel-1和ALOS-2卫星SAR数据,通过多源数据综合处理获取了玛多地震形变场动态结果.震前GNSS形变场... 为揭示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震前变形与同震破裂特征,本文系统收集与处理了青海省CORS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GNSS资料、以及Sentinel-1和ALOS-2卫星SAR数据,通过多源数据综合处理获取了玛多地震形变场动态结果.震前GNSS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震源区处于其北侧剪切形变高值区边缘,震前存在左旋剪切应变积累.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发生了显著的左旋破裂,同震形变主要发生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两侧100 km范围内,最大水平形变量达到2.4 m,垂直形变主要发生在近断层区域且在断层两侧呈现正负交替现象,表明地震破裂的断层倾角在空间上存在多样性特征.三维形变场联合反演结果揭示玛多地震的滑动破裂直达地表,主要分布在15 km深度以上,最大滑动量约为4 m,矩震级为M_(w)7.4,并且破裂在断层走向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形成了5个不连续的显著滑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GNSS观测 多源InSAR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对GNSS基准站形变影响快速分析
3
作者 王海涛 张庆涛 +4 位作者 王孝青 李阳 王立阳 赵利江 黄功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收集2023-12-18积石山地震震中附近多座GNSS地面基准站地震前后1 Hz高频数据,采用PRIDE PPP-AR、TRACK软件进行动态PPP解算和高精度静态数据处理,得到GNSS基准站的同震形变位移波动和永久形变位移,分析地震对震中GNSS地面基准站造成的... 收集2023-12-18积石山地震震中附近多座GNSS地面基准站地震前后1 Hz高频数据,采用PRIDE PPP-AR、TRACK软件进行动态PPP解算和高精度静态数据处理,得到GNSS基准站的同震形变位移波动和永久形变位移,分析地震对震中GNSS地面基准站造成的形变影响。结果表明,PRIDE PPP-AR和TRACK软件均可计算地震对基准站造成的同震形变位移影响。静态解算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LXJS站(距震中5.3 km)在水平方向产生约18 mm的永久形变位移,对GNSS基准站稳定性的影响范围约50 km。该快速形变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为防灾减灾和实时导航定位服务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基准站 地震 形变位移 PRIDE PPP-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和高频GNSS位移波形反演2022年青海门源M 6.9地震同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11
4
作者 吕明哲 陈克杰 +3 位作者 柴海山 耿江辉 张生鹏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25-4738,共14页
使用差分干涉测量和像素偏移追踪从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中提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 6.9地震视线向位移及近断层距离向偏移,通过单历元精密单点定位获取了16个GNSS测站高频位移波形.基于上述观测资料的同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 使用差分干涉测量和像素偏移追踪从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中提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 6.9地震视线向位移及近断层距离向偏移,通过单历元精密单点定位获取了16个GNSS测站高频位移波形.基于上述观测资料的同震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使两个走向分别为82°和112°的断层面发生破裂,为双侧不对称破裂事件,总破裂长度~26 km,滑动集中分布在0~5 km深度,最大滑动量为~4 m,总地震矩释放量为8.65×10^(18) Nm(对应矩震级为M_(W)6.56),在~10 s内全部释放.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使两条发震断层在10 km深度处库仑应力增加,促进了该区域后续余震发生.滑动分布模型显示门源地震浅层滑动亏损较小,结合已有2014至2021年时序InSAR结果,推测在更长震间期内,与两条发震断层相近的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不存在明显的浅层蠕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门源M 6.9地震 INSAR 高频GNSS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处理提取格拉丹东雪山区域特征信息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伟 杨德芳 +5 位作者 陈李昊 罗锴澍 张生鹏 张彦泽 李龙 陈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0-385,共16页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冰川勘测组与登山组,在格拉丹东雪山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工作。为详细分析该区域冰川时空特征信息,以此次科研数据为支撑,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解译、InSAR形变信息提取、激光雷达测高及高精度大...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冰川勘测组与登山组,在格拉丹东雪山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工作。为详细分析该区域冰川时空特征信息,以此次科研数据为支撑,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解译、InSAR形变信息提取、激光雷达测高及高精度大地测量,进行了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处理研究。针对格拉丹东雪山及典型冰川,采用高分卫星GF1、GF6、GF7、ZY3与Landsat7遥感影像,利用空三加密、频域影像互相关匹配、波段比值法及目视解译,提取区域DOM、冰川面积及条数分布;利用Sentinel-1A、ICESat-2影像,以SAR影像空间域互相关偏移量追踪方法为支撑,分别提取冰川表面流速及高程变化;利用青海省域北斗CORS站点,采用Gamit/Globk双差无电离层组合模型、卫星星站差分(real-time extended,简称RTX)及RTK(real-time kinematic)方法,计算所有控制点三维空间坐标及高程异常值。结果表明:格拉丹东雪山共发育冰川512条,年均增长率为3.12%,面积1111.96 km^(2),年均退缩速率为0.63%;姜根(古)迪如冰川日均最大流速为0.25 cm/d,年均最大流速为91.25 cm/a,其南支最大退缩值、堆积值及年变化速率分别为-74.63 m、38.44 m、-5.29~3.09 m/a,北支最大退缩值、堆积值和年变化速率-39.17 m、35.74 m、-3.02~2.85 m/a;所有控制点中误差及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精度均达到了mm级。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在该地区开展相关冰川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解译 SAR偏移量追踪 激光雷达测高 北斗CORS 格拉丹东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宜浩 丁圆圆 +3 位作者 赵健赟 李国荣 赵利江 李启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67-11179,共13页
利用黄河源区1982—2020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分别构建26个极端气候指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分析极端气候、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揭示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气... 利用黄河源区1982—2020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分别构建26个极端气候指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分析极端气候、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揭示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气温、降雨在波动上升,且均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呈现阶梯式变化规律;降水量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空间变化率在数值上多呈北高南低;冷(暖)夜的年际线性变化率分别大于冷(暖)昼且其空间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并且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多年生态环境质量均值在0.51~0.73波动,从多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变化趋势上看,恶化与改善并存,其中北部的贵南、同德及玛多县一带退化较为明显,东南部多数地区有改善趋势;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各极端气候驱动因子均通过了p=0.01显著性检验,其中水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更重要的主导作用,且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指标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空—地”协同观测的西宁市南川东路滑坡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志超 赵健赟 +4 位作者 温兰冲 高崇越 姜传礼 赵利江 韩国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5,共13页
[目的]明确降雨对西宁市浅层滑坡失稳的影响,为该市降雨型浅层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H7滑坡为例,采用“天—空—地”协同观测技术对滑坡体进行观测调查,基于流固耦合原理和非饱和土强度理论进... [目的]明确降雨对西宁市浅层滑坡失稳的影响,为该市降雨型浅层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H7滑坡为例,采用“天—空—地”协同观测技术对滑坡体进行观测调查,基于流固耦合原理和非饱和土强度理论进行水力耦合数值模拟,得出降雨作用下斜坡的孔隙水压力、应力、位移演化及塑性区分布,通过强度折减法计算不同降雨时长下斜坡安全系数。[结果]①南川东路H7滑坡整体形态呈长条状,为“牵引—推移”式滑坡,运动模式表现为坡脚失稳牵引、中部变形滑移及顶部失稳推移。②雨水入渗引发斜坡土体饱和度上升、基质吸力消散、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衰弱,导致斜坡的下滑力增大、抗滑力减小,诱使南川东路滑坡稳定性持续下降。③模拟降雨72 h后,在浅层土体内形成接近贯穿的圆弧形塑性滑动面,斜坡的安全系数从1.17降至1.01,处于“暂时稳定—变形”的欠稳定状态。水平位移在坡脚处最大,为6.89 cm;竖向位移在坡体上部最大,为5.98 cm。[结论]①“天—空—地”协同观测技术可有效支撑滑坡灾害的调查与评估,有限元水力耦合数值模拟对降雨型滑坡稳定性研究适用性强、效果较好。②南川东路H7滑坡在高强度持续降雨下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威胁道路、建筑及居民安全,需重视潜在滑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地”协同观测 降雨型浅层滑坡 失稳机制 数值模拟 变形特征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在昆明高铁南站山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泽润 喜文飞 +3 位作者 赵子龙 刘海红 张玉英 张莉婷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4,共5页
山体滑坡对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滑坡形变监测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滑坡进行形变监测,既能提升效率又可以节约成本。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对昆明高铁南站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 山体滑坡对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滑坡形变监测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滑坡进行形变监测,既能提升效率又可以节约成本。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对昆明高铁南站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24景Sentinel-1降轨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的形变速率为-11.56~13.08 mm/a,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Sentinel-2光学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该区域2019年的植被覆盖度,结合6个典型形变点对研究区的形变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南站山体西侧为主要形变区,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形变量较小,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形变量较大,该研究对昆明高铁南站的安全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形变监测 形变速率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和InSAR约束的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及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余鹏飞 熊维 +8 位作者 陈威 乔学军 王迪晋 刘刚 赵斌 聂兆生 李瑜 赵利江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9-522,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这是近20多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发生8次M≥7级强震后,块体内部的一次强震,也是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因此该地震...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这是近20多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发生8次M≥7级强震后,块体内部的一次强震,也是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因此该地震的成因及周边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本文利用震后及时获取的39个近场流动GNSS观测,联合61个GNSS连续观测、Sentinel-1和ALOS-2 InSAR观测获取了本次地震精细的同震形变场,以此为约束,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并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GNSS水平同震形变十分显著,断层南北两侧的GNSS点位,最大水平形变分别达0.7 m和-1.2 m,距震中200 km的测点仍有1 cm左右的同震形变.Sentinel-1和ALOS-2的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此次地震造成了约160 km长的地表破裂,最大视线向形变分别达0.9 m和1.2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由主段和次段组成,长度分别为170 km和20 km,主段倾向北,倾角85°,平均滑动角为-4.36°,表明玛多地震是一次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次段倾向南,倾角68°,平均滑动角为-11.84°.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0~15 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为4.4 m,对应深度6.97 km.反演给出的矩震量为1.61×10^(20)N·m,对应矩震级M_(W)7.4.主发震断层上存在4个凹凸体,玛多地震是一次不对称双侧破裂事件.结合余震精定位、野外调查及地质资料,我们认为主发震断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东部的次级破裂与主破裂机制不同.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玛沁段应力有所增加(>0.01 MPa),处于应力加载状态,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 GNSS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网约束条件下热力规则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杜晓 周玉秀 +4 位作者 周琦 郑义 张俊辉 林尚纬 陈利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21,共4页
热力图是一种能直观准确展示空间观测值的有效工具,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在分析设定不同道路层权重、道路技术等级分类的基础上,以反距离权重、直方图均衡化、密度补偿、参数多次迭代等方法,研究构建了以热力方式展示道路网分... 热力图是一种能直观准确展示空间观测值的有效工具,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在分析设定不同道路层权重、道路技术等级分类的基础上,以反距离权重、直方图均衡化、密度补偿、参数多次迭代等方法,研究构建了以热力方式展示道路网分布及发达程度的相关规则体系。热力规则通过道路赋权、路线曲面化、密度协调、图面综合等多套规则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道路网总体发达水平信息的提取与展示,并以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路网成果中的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数据为例,进行了信息提取与热力分布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网约束 核密度分析 热力图 地理对象 道路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云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燕 张力 +2 位作者 王庆栋 王春青 韩晓霞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针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云检测过程中存在少云影像难以检测、云过渡区域检测不理想和类云地物难以去除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阈值分割云检测算法和基于梯度的类云地物去除算法。首先,对影像进行梯度增强,以提高云与其他地物的光谱差异;其... 针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云检测过程中存在少云影像难以检测、云过渡区域检测不理想和类云地物难以去除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阈值分割云检测算法和基于梯度的类云地物去除算法。首先,对影像进行梯度增强,以提高云与其他地物的光谱差异;其次,根据有云影像直方图呈现U形的特征,将影像分为有云和无云影像;然后,通过联合阈值分割方法检测云区域,并利用云区域内波谱特征验证云检测的正确性;最后,根据云与类云地物边缘梯度的差异性去除类云地物。选用高分一号、资源三号和天绘一号进行实验,并与大津法、树状结构法和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普适性强,不仅能够准确地检测多云影像,而且对于少云影像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其检测效果优于大津法和树状结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区域 类云地物 联合阈值分割 影像梯度 直方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Landsat数据的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梅 赵健赟 +5 位作者 杨静 丁圆圆 刘文惠 李国荣 王祖顺 赵利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8,共8页
[目的]明确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为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湟水河流域2000年和2018年的MODIS,Landsat,降雨、人口密度、经济等数据,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RUSLE模型和地... [目的]明确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为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湟水河流域2000年和2018年的MODIS,Landsat,降雨、人口密度、经济等数据,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RUSLE模型和地统计等方法,开展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计算、验证与时空变化分析。[结果](1)2000年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值为477.81 t/(km^(2)·a),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72.06%,中度、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合计为3.46%,轻度、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北部祁连山、中部达坂山及南部拉脊山海拔较高、植被覆盖少的山地、荒地;(2)2018年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值为1 625.30 t/(km^(2)·a),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55.38%,中度、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合计为21.26%。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城镇居民聚集地带与河流滩地;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零散分布于祁连山、达坂山等高山、秃岭裸地区域;(3)2000—2018年,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16.68%,中度侵蚀面积比例增加8.15%,强烈侵蚀面积比例增加5.60%,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增加4.05%,而侵蚀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裸地和城镇地区。[结论]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验证区域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整体趋于严重且存在空间差异性。在祁连山、达坂山、沿湟水河干流等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存在从微度、轻度向中度侵蚀演变的趋势,而这种演变过程与气候暖湿化、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无人机遥感 湟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局部向量点积密度的数据流离群点快速检测算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毛亚琼 田立勤 +2 位作者 王艳 毛亚萍 王志刚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138,147,共8页
现有数据流离群点检测算法在面对海量高维数据流时普遍存在运算时间过长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引入局部向量点积密度的高维数据流离群点快速检测算法。以保存少量中间结果的方式只对窗口内受影响的数据点进行增量计算,同时设计2种优化... 现有数据流离群点检测算法在面对海量高维数据流时普遍存在运算时间过长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引入局部向量点积密度的高维数据流离群点快速检测算法。以保存少量中间结果的方式只对窗口内受影响的数据点进行增量计算,同时设计2种优化策略和1条剪枝规则,减少检测过程中各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次数,降低算法的时空开销,从而提高检测效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保证检测准确性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数据流的离群点检测效率,并且可扩展至并行环境进行并行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群点检测 高维数据流 局部向量点积密度 增量计算 剪枝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虚拟修复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妙乐 王庆民 +2 位作者 谭丽 武望婷 吕书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共11页
古书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滋生霉斑病害,霉斑不仅影响书画的外观,还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破坏。为了给霉斑清洗提供直观参考,提出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提取与虚拟修复方法。选取与霉斑区域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的... 古书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滋生霉斑病害,霉斑不仅影响书画的外观,还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破坏。为了给霉斑清洗提供直观参考,提出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提取与虚拟修复方法。选取与霉斑区域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的450~600 nm之间244个波段作为特征波段,通过连续最大角凸锥端元提取与灰度分割,提取霉斑区域。再对高光谱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选取包含信息量最大的前三主成分合成影像,利用Criminisi算法对霉斑区域进行修复,再将修复后的影像进行主成分逆变换,完成高光谱影像的虚拟修复。以中国近现代画家倪田的《捕鱼图》为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修复后的霉斑区域与画体融入性较好,边界自然平滑,均方根误差值普遍变小。研究结果可为书画霉斑清洗提供直观的修复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修复 高光谱成像 连续最大角凸锥 Criminisi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多特征融合的自适应CNN图像分类算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伟 黄鹤鸣 +1 位作者 武风英 张会云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5-239,251,共6页
为更好地提取图像内容信息,提高图像分类精度,提出一种自适应卷积神经网络(CNN)图像分类算法。通过融合图像的主颜色特征,利用CNN提取空间位置特征,且针对多特征融合权重值的设定问题,运用改进的差分演化算法优化各特征权值,提高固定权... 为更好地提取图像内容信息,提高图像分类精度,提出一种自适应卷积神经网络(CNN)图像分类算法。通过融合图像的主颜色特征,利用CNN提取空间位置特征,且针对多特征融合权重值的设定问题,运用改进的差分演化算法优化各特征权值,提高固定权值分类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分类精度相比CNN算法提升了9.2个百分点,在图像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自适应权重 数据融合 差分演化算法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永曲河流域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丁圆圆 赵健赟 +3 位作者 杨静 赵沁浩 王祖顺 赵利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92-2600,共9页
为明确黄河源地区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永曲河流域为例,利用2008年、2020年Landsat数据,通过辐射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因子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 为明确黄河源地区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永曲河流域为例,利用2008年、2020年Landsat数据,通过辐射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因子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永曲河流域地表平均温度由2008年的24.330℃上升至2020年的24.592℃。②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地形分异特征,与海拔高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高海拔地区尤为显著。地表温度随坡度增加而降低,按平缓坡、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顺序,地表温度逐渐降低。③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明显,草地的地表温度较高,小灌木丛较低,平均地表温度相差4.688℃。④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地理加权回归结果呈正相关关系,且自西向东相关性逐渐增强,地理加权回归法由于引入了空间权重,能定量研究空间要素的非平稳关系,并解决其异质性问题,有效避免了传统回归模型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土地覆盖 地形因子 地理加权回归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尔木市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窦超 安向东 +2 位作者 赵利江 张生鹏 毕泰武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8-111,共4页
大地水准面(数字高程基准)为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与维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然而,受限于地形、重力数据等原因,高原地区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的建立一直是大地测量领域的难题。本文以格尔木地区为例,探讨了高原地区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 大地水准面(数字高程基准)为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与维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然而,受限于地形、重力数据等原因,高原地区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的建立一直是大地测量领域的难题。本文以格尔木地区为例,探讨了高原地区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的建立方法。首先,基于重力和地形数据,由第二类Helmert凝集法计算了格尔木重力似大地水准面。在计算中,考虑到高原地形对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影响,采用了7.5″×7.5″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地形数据来恢复大地水准面短波部分的方法,以提高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然后,利用球冠谐调和分析方法将GNSS水准与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联合,建立了格尔木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与实测的67个高精度GNSS水准资料比较,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外符合精度为3.0 cm,数字高程基准模型的内符合精度为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大地水准面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重力场模型 数字高程基准 现代化测绘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考地理数据的大比例尺影像无控定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燕 杨树文 +1 位作者 薛理 赵利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22,27,共6页
针对传统摄影测量影像定位通过人工方式获取控制点导致的效率低、费用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参考地理数据的大比例尺影像无控定位方法。首先利用经典SIFT算法从参考地理数据(DEM和DOM)提取带有控制信息的特征点;然后将通过POS获取的DS... 针对传统摄影测量影像定位通过人工方式获取控制点导致的效率低、费用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参考地理数据的大比例尺影像无控定位方法。首先利用经典SIFT算法从参考地理数据(DEM和DOM)提取带有控制信息的特征点;然后将通过POS获取的DSM配准到DEM地理坐标上,并利用形态学滤波对DSM进行处理,以提取并剔除建筑物、树木等高程剧烈变化区域的匹配点,降低校正误差;最后进行影像校正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满足大比例尺航空影像生产定位精度要求,具有高效生产、节约资源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测量 参考地理数据 影像匹配 无控定位 大比例尺 影像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BAS-InSAR技术分析西宁市地面沉降监测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曾学宏 赵义花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142,共6页
地面沉降具有时间持续性与空间扩张性的特点,获取长时间序列、覆盖范围广及精度较高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可以预防地面沉降造成的潜在危害。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结合2017年4月—2021年2月的Sentinel-1A影像对西宁市城市地面进行... 地面沉降具有时间持续性与空间扩张性的特点,获取长时间序列、覆盖范围广及精度较高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可以预防地面沉降造成的潜在危害。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结合2017年4月—2021年2月的Sentinel-1A影像对西宁市城市地面进行沉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西宁市地表形变具有城区形变稳定、局部区域沉降明显及存在缓慢隆升区域的趋势;3处明显快速沉降区域(城西区的沉降区Ⅰ、城东区的沉降区Ⅱ和城北区的沉降区Ⅲ)的沉降速率约为20~35 mm/a;沉降的驱动因素为沉降区域的湿陷性黄土地层,其具有土层结构性脆弱承重特点,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及建筑物附加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土质受水浸湿后,土壤的结构性能被迅速破坏,土层会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迅速降低,从而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时序分析 沉降监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偏移量跟踪法提取岗纳楼冰川流速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生鹏 周中正 +1 位作者 赵利江 张永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3-38,共6页
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反映全球和区域气候演变,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近年来,基于SAR数据研究冰川运动已成为主流技术之一。基于SAR提取冰川流速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多孔径雷达干涉和偏移量追踪法。本文采用SAR偏移量... 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反映全球和区域气候演变,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近年来,基于SAR数据研究冰川运动已成为主流技术之一。基于SAR提取冰川流速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多孔径雷达干涉和偏移量追踪法。本文采用SAR偏移量追踪法中的强度追踪法,提取青海省哈拉湖东北部岗纳楼冰川沿距离向、方位向的冰川流速。试验结果表明,距离向冰川运动速度提取效果较好,最大流速达15.36 m/a,流速从中轴向两侧递减,在冰舌末端趋于0;方位向提取的冰流速最大达18.27 m/a,但因电离层干扰,方位向流速图中存在一些方位向条纹。此外,由于冰流速在方位向分量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提取的方位向流速精度低于距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岗纳楼冰川 偏移量跟踪法 冰川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