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海省地质灾害评价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保 隋嘉 +3 位作者 孙皓 马涛 孙永旺 辛倩男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1-240,共10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多年冻土地质灾害受到普遍关注,全面、系统、综合的地质灾害评价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首先使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然后基于粒子群层次分析法(P...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多年冻土地质灾害受到普遍关注,全面、系统、综合的地质灾害评价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首先使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然后基于粒子群层次分析法(PSO-AHP)进行易损性评价;接着在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年限的降雨工况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状况减去抗灾能力,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最后综合3个方面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智能算法进行青海省地质灾害评价准确可靠。地质灾害整体评价不仅有利于掌握灾害发生的整体规律,而且可以为防灾减灾的生产实践服务。评价结果表明,易发性和风险评价在空间上存在差异。青海省东北部黄河流域地质环境较为活跃,且人口分布稠密,为高易发和高风险区。所以在今后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要重点关注黄河流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多源遥感数据 智能算法 青海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森琦 李原 +4 位作者 王永贵 石维栋 吕宝仓 庄永成 李延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9-113,共5页
为研究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野外实测的泉口下移、扇前缘泄出带下移与泄出带低位沼泽湿地萎缩以及局地历次地下水位统测资料,认为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且表现... 为研究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野外实测的泉口下移、扇前缘泄出带下移与泄出带低位沼泽湿地萎缩以及局地历次地下水位统测资料,认为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且表现为间接干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加剧了荒漠化和引起黄河源区黄河断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地下水位 生态环境 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S-P6遥感数据在青海尖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小红 王磊 +1 位作者 吕宝仓 巨生成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3-100,共8页
黄河尖扎县境内流域梯级水电站的建设,使沿岸原有的崩滑体前缘大多数被淹没,处于回水变动带的崩滑体稳定性有所降低,产生一些新的崩滑体,给当地人民造成经济损失。研究工作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快速地调查该地区现有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 黄河尖扎县境内流域梯级水电站的建设,使沿岸原有的崩滑体前缘大多数被淹没,处于回水变动带的崩滑体稳定性有所降低,产生一些新的崩滑体,给当地人民造成经济损失。研究工作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快速地调查该地区现有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及表现形式,以及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在该地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调查 地质灾害 影像特征 尖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站君 张森琦 +4 位作者 李邦民 王永贵 安勇 石维栋 辛元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后,提出了适宜于青藏高原牧业环境下的生态环境地质"自然综合体多属性叠加填图法"的新方法。即针对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区的调查要素,摒弃了以往单一方法,有机地协调气候... 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后,提出了适宜于青藏高原牧业环境下的生态环境地质"自然综合体多属性叠加填图法"的新方法。即针对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区的调查要素,摒弃了以往单一方法,有机地协调气候、土壤、植被、景观与众多的地学要素,避免了不同学科对同一生态环境地质现象单打一的调查现象。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地质 填图 自然综合体多属性叠加填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玛多县“5·22 M s7.4地震”地表破裂与次生灾害发育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周保 李五福 +8 位作者 董福辰 王秉璋 张新远 刘建栋 王春涛 曹锦山 宋泰忠 张琨 陈丽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1,共8页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为了查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和伴生次生灾害发育特征,调查组采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方式对地震影响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为了查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和伴生次生灾害发育特征,调查组采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方式对地震影响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之间形成了一条宽约75 km、长约230 km的活动断裂带,地表新发现地裂缝653条、砂土液化和喷砂冒水点1237个、地震鼓包97个、塌陷坑2个。地表破裂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自西向东出现马尾状分支的现象,东段与玛多-甘德断裂带以一定角度斜交,地裂缝整体走向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走向高度一致。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特征显示,此次玛多M s7.4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断面整体南倾,性质为左行走滑。此次大地震的发生是在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挤压背景下,巴颜喀拉地块强烈向东挤出构造作用导致其北部走滑断裂发生左旋运动的结果。调查结果为地方政府关于灾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灾后重建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昆仑山口-江错断裂 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断层 次生灾害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丹霞地貌的地质地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跃海 于亮 刘红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6-128,共3页
青海东部诸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广泛分布着陆生红色碎屑岩地层。受构造活动影响,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景观,从形态上初步可分为"陡崖式"、"象形式"、"宫殿式... 青海东部诸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广泛分布着陆生红色碎屑岩地层。受构造活动影响,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景观,从形态上初步可分为"陡崖式"、"象形式"、"宫殿式"和"蜂窝式"等几种类型。青海东部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对掌握的丹霞地貌景观的地质地貌特征的阐述,说明青海东部丹霞地貌景观的地学研究价值、景观资源保护价值和旅游科普价值,以期从加强地质地貌学研究的角度促进旅游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碎屑岩 丹霞地貌 地质地貌特征 旅游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热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7
作者 张睿 魏赛拉加 +2 位作者 严慧珺 唐太斌 王仲复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685-692,共8页
研究祁连山南麓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2019~2021年青海省冻土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已调查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热融沉陷三种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三类灾害进行分析... 研究祁连山南麓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2019~2021年青海省冻土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已调查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热融沉陷三种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三类灾害进行分析驱动力分析。祁连山南麓共发育热融灾害点165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县、天峻县,灾害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各灾害在海拔3 600 m以上且坡度小于12°及12°~25°的阳坡较为发育。单因子对热融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中,降雨因子的影响力最强,坡向因子的影响力最弱。不同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呈增强效应,其中,双因子增强关系为60.7%,非线性增强关系为39.3%,无相互独立作用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融地质灾害 信息量模型 地理探测器 分布特征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永贵 李义民 +5 位作者 陈宗颜 刘丽芬 安勇 康琴 任万英 马国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ZK2号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古气候替代指标——色度,应用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的方法,从色度L*、a*、b*在整个钻孔剖面的变化曲线上,找出特征值,再参照年代数据,划分出不同水平的色度变化区间,揭示了柴达...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ZK2号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古气候替代指标——色度,应用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的方法,从色度L*、a*、b*在整个钻孔剖面的变化曲线上,找出特征值,再参照年代数据,划分出不同水平的色度变化区间,揭示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以来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地质 色度 沉积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溃口展宽历程的水槽试验研究
9
作者 焦其宪 马鹏辉 +5 位作者 吴靓 彭建兵 李泽坤 韩宁 陈立森 冉林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6,共7页
黄土在水流作用下容易遭受侵蚀,不同流量的来水对黄土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和溃口扩展方式有显著影响。该文通过一系列水槽实验,流量分别为0.6 L/s、0.8 L/s、1.0 L/s、1.2 L/s和1.5 L/s,得到以下结论:①当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 黄土在水流作用下容易遭受侵蚀,不同流量的来水对黄土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和溃口扩展方式有显著影响。该文通过一系列水槽实验,流量分别为0.6 L/s、0.8 L/s、1.0 L/s、1.2 L/s和1.5 L/s,得到以下结论:①当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短暂历程,经历溃口贯通一个过程;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完整历程,经历溃口贯通、快速发展、稳定三个过程;②溃口快速发展阶段中,侵蚀深度和坡角控制着溃口两侧土体的稳定性,坝顶溃口形态以及溃决流量的变化反映侵蚀方向和强度的变化;③黄土的水敏性促进了管涌现象的出现,使得坝体内部侵蚀更为剧烈,导致溃口展宽出现短暂历程;④完整历程模式下洪水迅速强烈地冲击下游,而短暂历程模式需要持续稳定的应急措施来应对洪水风险。能够为黄土堰塞坝的溃决机理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堰塞坝 来水流量 溃口展宽 侵蚀特征 水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冰川自动化提取方法试验
10
作者 黄丽 李宗仁 +3 位作者 李得林 辛荣芳 李启萍 魏赛拉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710-7718,共9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暖湿化影响,中国冰川消融速度逐渐加剧,加强对冰川分布状况的监测日益重要,如何快速且准确地提取冰川信息,对实现冰川常态化监测工作尤为关键。针对目前冰川自动化提取方法存在的不足,采用面向对象自动分类技... 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暖湿化影响,中国冰川消融速度逐渐加剧,加强对冰川分布状况的监测日益重要,如何快速且准确地提取冰川信息,对实现冰川常态化监测工作尤为关键。针对目前冰川自动化提取方法存在的不足,采用面向对象自动分类技术,以青海省门源县为试验区,利用Sentinel-2影像与DEM数据,分析总结了冰川在多维度特征下的表现规律,并针对冰川提取中存在的边界破碎、山体阴影处的漏提、云误提等现象,利用决策树C5.0模型构建了多特征组合的冰川提取规则集与邻域特征的提取规则集,解决了单阶段面向对象自动化提取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了基于面向对象的两阶段冰川提取方法,实现了冰川信息的高效自动化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区内冰川在光谱均值、光谱标准差、归一化雪盖指数NDSI、DEM、邻接度、坡向等特征下具有响应规律,构建的两阶段提取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冰川的自动化提取,并在云盖区域和山体阴影区域内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识别精度达98.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影像 决策树 多特征组合 邻域特征 冰川自动化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青海同仁市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特征解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宗仁 沙永莲 +3 位作者 辛荣芳 张兴 隋嘉 孙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5158-15170,共13页
选取青海省同仁市作为研究区,以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small baselines subset InSAR,SBAS-InSAR)技术反演提取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结合... 选取青海省同仁市作为研究区,以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small baselines subset InSAR,SBAS-InSAR)技术反演提取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结合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植被覆盖、历史地灾等背景资料,辅以GF-2光学影像筛选确认,实现了区内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共识别出滑坡隐患19处,其中8处为已知滑坡灾害点,11处为新识别隐患点。对形变反演与隐患识别结果进行了形变速率精度分析与结合几何畸变的差异性分析,评价了形变反演结果的精度与有效性,证明了隐患识别结果的全面与准确性。选取了3处典型滑坡隐患从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光学影像特征、实地变形特征等方面进行特征解析,掌握了区内滑坡隐患的孕灾条件及变形趋势。区内隐患坡体不稳定,均呈缓慢变形趋势,尤其是6—8月集中降雨期间,形变呈加速趋势,降雨是该区诱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仁市 滑坡隐患 SBAS-InSAR 早期识别 特征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强降雨诱发低频泥石流特征分析和危险性评价——以秦岭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例
12
作者 马志亮 庄建琦 +6 位作者 吴靓 曹琰波 陈生银 常磊 占洁伟 马鹏辉 孔嘉旭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7,177,共12页
[目的]研究发育在秦岭山区的低频泥石流的特征及成因机制,为该地区此类低频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等手段,采用实际降水频率,开展此次山洪... [目的]研究发育在秦岭山区的低频泥石流的特征及成因机制,为该地区此类低频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等手段,采用实际降水频率,开展此次山洪泥石流形成过程反演,并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1)强降雨快速汇集形成洪流,导致上游沟道松散物质被揭底侵蚀,形成“消防水管”效应,暴发山洪泥石流,并借助陡峭地形对全流域沟道进行侵蚀,大量堆积物和巨大冲击力在下游扩散开来形成堆积扇,并堵塞河道。(2)在实际降雨频率下模拟得出,泥石流全流域淤积深度在0.04~5.63 m,最大流速7.43 m/s,堆积扇面积1.91×10^(4) m^(2),一次性冲出量为78 271 m^(3)。(3)基于流速、泥深和危害范围,给出了高、中、低3个危险区域,堆积扇西侧区域地势较高,为低危险区,占堆积扇面积约10%,中间区域和堆积边缘至公路区域为中危险区,该类面积占62%,堆积扇东南和西南区域为高危险区,该类面积占28%。[结论] 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是一次典型由极端短时强降雨诱发的低频山洪泥石流灾害,FLO-2D模型可有效模拟泥石流的运动和沉积过程,并确定了泥石流的危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泥石流 数值模拟 危险性分区 秦岭鸡窝子山洪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黄河流域黄土斜坡开挖后变形破坏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保 马涛 +1 位作者 张睿 张俊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2,共6页
基于青海东部黄土斜坡的开挖情况,采用FLAC软件模拟研究了不同坡度黄土斜坡开挖后的变形破坏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斜坡的最优开挖方案。结果表明:不同角度切坡后,20°斜坡仍稳定,30°斜坡整体稳定但开挖坡度很陡时前部出现变形... 基于青海东部黄土斜坡的开挖情况,采用FLAC软件模拟研究了不同坡度黄土斜坡开挖后的变形破坏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斜坡的最优开挖方案。结果表明:不同角度切坡后,20°斜坡仍稳定,30°斜坡整体稳定但开挖坡度很陡时前部出现变形,40°斜坡整体稳定但中前部出现较大变形甚至破坏,50°斜坡整体产生破坏;不同角度切坡3 m高时,20°斜坡可开挖至80°,30°斜坡可开挖至70°,40°斜坡不宜开挖,50°斜坡不能开挖;不同角度切坡6 m高时,20°斜坡可开挖至80°,30°斜坡可开挖至60°,40°斜坡不宜开挖,50°斜坡不能开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坡 开挖 变形破坏 FLAC模拟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海晏海北化工厂地下水Cr(Ⅵ)污染机理及治理方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森琦 王建荣 +4 位作者 李其江 张加琨 安勇 魏鸿业 张启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2,共9页
为研究青海省海晏县海北化工厂地下水Cr(Ⅵ)污染治理方案,在深入分析青海省海北化工厂一带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历年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Cr(Ⅵ)监测资料、地下水Cr(Ⅵ)点状污染源现状规模、污染羽空间展布特征以及地下水污染途径等的基础上... 为研究青海省海晏县海北化工厂地下水Cr(Ⅵ)污染治理方案,在深入分析青海省海北化工厂一带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历年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Cr(Ⅵ)监测资料、地下水Cr(Ⅵ)点状污染源现状规模、污染羽空间展布特征以及地下水污染途径等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北化工厂地下水Cr(Ⅵ)污染地下水污染机理。基于此,从保护水环境的角度,经多方案比选,推荐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为修复治理海北化工厂Cr(Ⅵ)污染地下水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污染 地下水 海北化工厂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工程地质选址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保 孙皓 +5 位作者 魏赛拉加 张睿 张俊才 王栋 严慧珺 隋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具有国际一流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是我国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围绕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建设面临的工程地质选址问题,在收集前人已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值模拟和人工地面... 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具有国际一流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是我国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围绕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建设面临的工程地质选址问题,在收集前人已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值模拟和人工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程地质选址评价。为了确保赛什腾山已经确定的2处已建平台和2处空置平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首先进行了人工地面踏勘、采取岩石样品和模拟地震作用下已建平台的边坡三维响应研究,以确定平台的稳定性;在重点工作区使用InSAR监测分析地形形变,确定重点工作区工程地质稳定性;最后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对赛什腾山地区进行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处已建平台虽有断层分布但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小;2处空置平台场地内及周边未发现断层破碎带及断裂构造通过。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尽量减少在填方区布设工程及重要设备,保证填方边坡坡度小于自然休止角,对于人工开挖或填筑形成的碎石土边坡应进行适当工程处理以确保工程安全及设备正常使用,并基于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推荐出4300 m与4050 m 2个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区域稳定性 天文台选址 智能算法 赛什腾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剪试验的蠕变型滑坡滑带力学性质——以甘肃舟曲地区锁儿头滑坡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路昌明 王祚鹏 +3 位作者 吴靓 权烨孜 宁瑞浩 甘良橙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8,共12页
蠕变型滑坡的变形与滑带力学性质关联十分紧密,研究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砾石含量下滑带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对理解蠕变型滑坡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舟曲地区锁儿头滑坡滑带岩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剪试验探究滑带在不同含水率(15%、... 蠕变型滑坡的变形与滑带力学性质关联十分紧密,研究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砾石含量下滑带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对理解蠕变型滑坡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舟曲地区锁儿头滑坡滑带岩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剪试验探究滑带在不同含水率(15%、19%和22%)、不同砾石含量(0%、5%和15%)和不同剪切速率(0.5、3.0和30.0 mm·min^(-1))下的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长距离剪切下,滑带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而滑带达到峰值强度所需位移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滑带的残余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升高而显著降低;②滑带抗剪强度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③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滑带抗剪强度逐渐减小,并且内摩擦角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结合区域背景,甘肃舟曲地区锁儿头滑坡的蠕变速率与季节性降雨及断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滑带 环剪试验 含水率 砾石含量 剪切速率 残余强度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黄土渗流特征的染色示踪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旭 卢玉东 +2 位作者 王博 曾广豪 吴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18,共9页
为探究黄土中的渗流特征,明确不同初始条件对优先流的影响程度,使用亮蓝和离子染色剂,并控制入渗水量和初始含水率,在黄土高原南部进行染色示踪试验,根据获取的染色剖面图像,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分析了优先流程度。结果表明:亮蓝染色剂... 为探究黄土中的渗流特征,明确不同初始条件对优先流的影响程度,使用亮蓝和离子染色剂,并控制入渗水量和初始含水率,在黄土高原南部进行染色示踪试验,根据获取的染色剖面图像,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分析了优先流程度。结果表明:亮蓝染色剂在黄土中的染色深度有限,而离子染色剂经显色反应后能很好地示踪水的渗流;黄土高原南部黄土中优先流类型随土层深度从小到大为基质流—非均质指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混合相互作用大孔隙流;优先流评价指数试坑A(0.55)>试坑C(0.48)>试坑B(0.46),优先流程度由高到低为试坑A—试坑C—试坑B;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黄土中更多的入渗水量、更大的初始含水率抑制优先流的发育,使基质入渗深度更大,基质流程度更高,优先流程度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灾害防治、探明地下水污染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流 渗流特征 黄土 染色示踪试验 定量化 黄土高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巨型滑坡OSL测年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瑞欣 周保 李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43-1951,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龙羊峡-积石峡段10个特大型古滑坡的地质结构、地层岩性的分析,结合各滑坡特征,在特定部位进行采样,归纳整理出滑坡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的5种采样方法。选取11个样品应用OSL测年方法,得到各滑坡的年龄...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龙羊峡-积石峡段10个特大型古滑坡的地质结构、地层岩性的分析,结合各滑坡特征,在特定部位进行采样,归纳整理出滑坡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的5种采样方法。选取11个样品应用OSL测年方法,得到各滑坡的年龄数据,分析各样品的可靠性,并探讨其构造时间、气候变化与滑坡群发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样品来源广泛,实验方法高效准确,OSL方法可成功地应用于滑坡年龄测定,为滑坡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研究区特大型群发性滑坡和初步划分为4期分别为130-110ka、50-30ka、12-9ka和5-3ka,并解释了各期滑坡群发的主要触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黄河上游 滑坡 群发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特大型滑坡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保 彭建兵 +3 位作者 殷跃平 李小林 魏刚 马小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共发育特大型滑坡116处,群尖盆地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上都占到了绝对优势,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和昆黄运动时期各大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直接相关;高原掀斜式隆升过程导致各大支流水系特大型滑坡西岸多发于...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共发育特大型滑坡116处,群尖盆地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上都占到了绝对优势,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和昆黄运动时期各大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直接相关;高原掀斜式隆升过程导致各大支流水系特大型滑坡西岸多发于东岸。研究区特大型滑坡有明显的4个群发期,各期都有其不同的触发因素,50 ka和30 ka属构造和气候的耦合成因,10 ka为构造触发,5 ka为降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河上游 特大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发育特征与堵江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瑞安 马海善 +4 位作者 张俊才 杨志华 李雪 倪嘉伟 钟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8,共9页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自1985年开始出现变形,现今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明显,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和堵江的风险。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沃达滑坡空间结构和复活变形特征,阐明了滑坡潜在复活失稳模式,并...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自1985年开始出现变形,现今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明显,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和堵江的风险。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沃达滑坡空间结构和复活变形特征,阐明了滑坡潜在复活失稳模式,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分析了滑坡堵江危险性。结果表明:沃达滑坡为一特大型滑坡,体积约28.81×10^(6) m^(3),推测其在晚更新世之前发生过大规模滑动;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局部处于加速变形阶段;复活变形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前部,且呈现向后渐进变形破坏特征,复活区右侧变形比左侧强烈。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两级滑面,平均埋深分别约15.0,25.5 m,相应地可能出现两种潜在失稳模式:滑坡强变形区沿浅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87.2 m;滑坡整体沿深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29.2 m。沃达滑坡存在形成滑坡-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危险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滑坡监测,针对性开展排水、加固等防治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沃达滑坡 发育特征 复活模式 堵江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