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8
1
作者 保广普 刘春娥 黄广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9-208,共10页
中国丹霞地貌发育,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西北3个片区。东南和西南地区丹霞地貌研究成果颇丰,但对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研究不足。青海省丹霞地貌属中国丹霞地貌西北片区,青海丹霞地貌分布广,类型丰富,色泽鲜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美... 中国丹霞地貌发育,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西北3个片区。东南和西南地区丹霞地貌研究成果颇丰,但对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研究不足。青海省丹霞地貌属中国丹霞地貌西北片区,青海丹霞地貌分布广,类型丰富,色泽鲜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笔者通过“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项目的实施,用3年时间对省内丹霞地貌做了详细调查研究。青海丹霞地貌分布在东部黄河流域、南部澜沧江流域、西部柴达木盆地周边的部分地区和东北部黑河流域。丹霞地貌具有“顶平(斜)、身陡、麓缓”、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的特征;成景地层为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所处气候区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丹霞地貌造型奇特,具有高原干旱区粗狂的美感,处于待开发状态,交通便利。研究青海省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及演化将对了解和认识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青海省以丹霞地貌为主题的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分布 特征 演化 调查研究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SHRIMP年龄 被引量:57
2
作者 卢欣祥 孙延贵 +4 位作者 张雪亭 肖庆辉 王晓霞 尉向东 谷德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6-634,共9页
塔塔楞环斑花岗岩套侵位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构造带中,面积达350km2,是我国最大的环斑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其地质年龄为440±14Ma,属加里东期,晚于柴北缘UP-UPF榴辉岩、岛弧火山岩及俯冲型花岗岩的时代约30-50Ma左右,形... 塔塔楞环斑花岗岩套侵位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构造带中,面积达350km2,是我国最大的环斑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其地质年龄为440±14Ma,属加里东期,晚于柴北缘UP-UPF榴辉岩、岛弧火山岩及俯冲型花岗岩的时代约30-50Ma左右,形成于造山运动由挤压造山向后碰撞拉张体制的转折构造环境,代表了加里东运动的终结。榴辉岩—岛弧型火山岩—俯冲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共同构成了柴北缘构造岩浆演化的完整旋回。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和时代的准确确定对认识柴北缘加里东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阐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运动的构造演化和结束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SHRIMP年龄 加里东运动 造山带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晚奥陶世万宝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晓霞 胡能高 +5 位作者 王涛 孙延贵 巨生成青海省地调院 卢欣祥 李舢 齐秋菊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50-296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柴达木盆地南缘 中央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MaBP间植被演替及高原隆升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向树元 喻建新 +1 位作者 王国灿 张智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3,共7页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 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针叶林森林型→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寒冷略湿→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 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针叶林森林型→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寒冷略湿→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孢粉植物群总体为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气候以温凉为主,其中1.63~1.62 MaBP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与3.4 Ma青藏运动前后的干旱、温暖的气候背景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东昆仑地区经过青藏运动A、B幕后高原隆升已达到或超过水汽凝结高度.临夏盆地和阿拉克湖盆地在1.85~1.58 MaBP间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非常相似,特别是1.60 MaBP开始同时出现喜暖阔叶植物,说明当时两盆地应处于同一气候带上,两者海拔高程应相差不大.但现代临夏盆地海拔高度为2 300m左右,阿拉克湖盆地海拔高度为4 200m左右,两地的现代气候与植被类型有明显差异.说明1.58 MaBP以后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重大高原(差异)隆升事件,使两地的高程和气候差异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克湖 东昆仑 高原隆升 临夏盆地 湖盆 水汽凝结 气候背景 植被演替 孢粉植物群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对尔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保广普 拜永山 +3 位作者 付军 陈健 王国良 陈立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76-182,共7页
对尔山铜矿产于北祁连早古生代辉长岩与玄武岩的接触部位,大地构造属走廊南山岛弧带。矿石具有海绵陨铁结构,具有似岩浆熔离型矿床的成因特点,矿点处为1:5万物探异常查证时圈定的CD-3磁异常,磁异常呈面状展布,强度中等,在-644-417nT,... 对尔山铜矿产于北祁连早古生代辉长岩与玄武岩的接触部位,大地构造属走廊南山岛弧带。矿石具有海绵陨铁结构,具有似岩浆熔离型矿床的成因特点,矿点处为1:5万物探异常查证时圈定的CD-3磁异常,磁异常呈面状展布,强度中等,在-644-417nT,该异常由辉长岩引起;同时在CD-3磁异常的北西方向0.5-1.2km处,圈定出的CD-1磁异常、CD-2磁异常与矿点处CD-3磁异常具有相似的特点,经推断磁异常可能与辉长岩有关。矿点东、西两侧新发现2处地质背景、矿化特征、物化探异常与此类同的镍矿(化)点;另外,在CD-1磁异常处,圈定的1:5万36号水系异常主元素为Cu异常,解释推断认为是铜矿化引起。因此,认为对尔山一带具有寻找岩浆熔离型铜镍矿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 辉长岩 海绵陨铁结构 岩浆熔离型 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莲花山塞浦路斯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1
6
作者 保广普 付军 +1 位作者 刘春娥 梁坤先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33-336,353,共5页
通过对祁连莲花山铜矿地质背景、岩石地球化学及含矿特征的分析研究,莲花山铜矿赋存在早奥陶世阴沟群火山岩构造环境为早古生代弧后裂谷拉张环境,其中发育蛇绿岩。矿体呈透镜状夹在两层枕状玄武岩之间,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黄铜... 通过对祁连莲花山铜矿地质背景、岩石地球化学及含矿特征的分析研究,莲花山铜矿赋存在早奥陶世阴沟群火山岩构造环境为早古生代弧后裂谷拉张环境,其中发育蛇绿岩。矿体呈透镜状夹在两层枕状玄武岩之间,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构造为块状构造、细脉状、浸染状,并伴有大量的绿帘石化。以上特征具有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铜的特征。早奥陶世阴沟群火山岩在大坂山结合带中分布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莲花山 裂谷拉张环境 铜矿 塞浦路斯型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