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地理数据的长时序贫困度估算——以孟加拉国为例
1
作者 蒋铭 张福浩 +2 位作者 赵习枝 欧尔格力 于浩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4,共6页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针对长时间序列贫困度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可比财富指数(CWI)构建方法,用于贫困度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时空特征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贫困度估算方法...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针对长时间序列贫困度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可比财富指数(CWI)构建方法,用于贫困度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时空特征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贫困度估算方法,并利用夜间灯光遥感、道路、土地覆盖、数字高程模型、洪水淹没区等数据对孟加拉国2014—2021年的贫困度进行估算。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WI构建方法和贫困度估算方法具有可行性,贫困度估算模型R^(2)为0.88,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度估算和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度 可比财富指数 随机森林 多源地理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积兰 王苑 +2 位作者 李希来 刘慧 王晓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为了解黄河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的关键地形特征,利用2019年黄河源区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高寒“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 为了解黄河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的关键地形特征,利用2019年黄河源区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高寒“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海拔为3500~4000m,且在海拔3700~3800m时退化最严重;从坡向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阳坡、半阳坡,从坡度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缓坡地和滩地。聚类分析发现研究区草地类型为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半阳坡重度退化草地、阳坡-滩地轻度退化草地、半阳坡轻度退化草地、湿地轻度退化草地、阴坡未退化草地等6类。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减少;同一土层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中最高,阳坡极度退化草地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在重度、轻度退化草地较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显著最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鼠害破坏率和鼠洞数最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最低,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均无鼠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退化草地 空间分布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流域单元退化高寒草甸空间分布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宇鹏 吴笑天 +4 位作者 李希来 徐文印 董心普 王苑 张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3-512,共10页
为探究黄河源流域单元高寒草甸退化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原位土壤采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退化高寒草甸合计14239.47 km^(2),主要分布于流域单元中0~7°“滩地-阶地”区域... 为探究黄河源流域单元高寒草甸退化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原位土壤采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退化高寒草甸合计14239.47 km^(2),主要分布于流域单元中0~7°“滩地-阶地”区域;流域单元坡面土层厚度由坡顶到坡麓逐渐增厚,阶地区域土壤平均厚度151.67 cm,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同一区域中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由土壤表层到底层逐步降低,土壤pH值则逐步增大;除土壤水分与硝态氮,土壤养分在“滩地-阶地”区域含量均最高;在过度放牧与啮齿动物活动背景下,流域单元中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单元 土壤性质 高寒草甸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影像的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草地识别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宇鹏 吴笑天 +4 位作者 李希来 张锋 董心普 王苑 张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8-211,共14页
为明确黄河源青海片区草地退化状况,基于遥感信息技术对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草地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源青海片区植被覆盖草地总面积96489.84 km^(2),有温性荒漠类、沼泽类、高寒草甸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草... 为明确黄河源青海片区草地退化状况,基于遥感信息技术对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草地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源青海片区植被覆盖草地总面积96489.84 km^(2),有温性荒漠类、沼泽类、高寒草甸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高寒草原类等8个类型。提出黑土型、砾石型和岩石型“黑土滩”概念,并以植被覆盖度<70%作为退化草地识别标准,黄河源青海片区黑土型“黑土滩”退化高寒草地14239.47 km^(2),占草地总面积的14.76%;砾石型、岩石型“黑土滩”面积分别为2445.37 km^(2)和376.07 km^(2),分别占2.53%和0.39%;沙化草地5739.75 km^(2),占5.95%;重度沙化草地面积1516.35 km^(2),占1.57%。退化草地总体分类精度为98.93%,Kappa系数为0.97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退化草地 类型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斑数据的多密度属性连接聚类方法
5
作者 陈颂 张福浩 +3 位作者 仇阿根 赵习枝 王苑 欧尔格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112,共6页
图斑面的聚类处理是挖掘图斑空间知识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图斑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分布不均等导致聚类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同时为满足大规模图斑数据分析的需要,本文引入多密度属性计算指标,提出了一种图斑数据的聚类方法。首先,根... 图斑面的聚类处理是挖掘图斑空间知识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图斑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分布不均等导致聚类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同时为满足大规模图斑数据分析的需要,本文引入多密度属性计算指标,提出了一种图斑数据的聚类方法。首先,根据单个图斑内部点位置(包含边界)的不同赋予其多个密度属性;然后,根据图斑间密度低值向密度高值靠拢的趋势建立图斑归属连接,依次生成图斑要素的树状结构连接;最后,依据树状结构连接的结果对各连接进行剪枝或合并,生成多个独立树,完成图斑面的聚类。试验证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各类不规则图斑的聚合集群,并在大规模图斑数据的聚合中具有良好的精度表现,满足高密度多边形区域的聚类识别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图斑数据 聚类分析 图斑聚类 多密度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草地总生物量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文娟 叶丽珠 +2 位作者 马秉云 马文文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5-847,共13页
以青海省三江源为研究区域,利用2005-2016年间采集的2 055个草地野外监测数据校正并构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参数库。通过模拟三江源草地总生物量在两种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 以青海省三江源为研究区域,利用2005-2016年间采集的2 055个草地野外监测数据校正并构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参数库。通过模拟三江源草地总生物量在两种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气候情景下的时空变化,探究了气候因子对草地总生物量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三江源不同区域草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放牧利用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总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690, RMSE=96.414 g·m^(-2),P <0.001),模型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实测数据。2)两种气候情景对比,RCP 8.5气候情景下温度增幅要高于RCP 4.5的气候情景,而降水量增幅则低于RCP 4.5的气候情景。3)在RCP 4.5和RCP 8.5两种未来气候情景下,研究区草地总生物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生物量模拟值分别下降了16.91%~18.51%和23.82%~26.44%。气候变化是导致草地总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草地管理应积极应对潜在的气候变化并制定相应对策,保障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型 DNDC模型 代表性浓度路径 总生物量 草地变化 放牧利用对策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时空活动差异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鸿海 李彬 杨喜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手机信令数据为数据源,研究西宁市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空活动差异及POI设施空间分布对居民活动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宁市为单中心空间结构,居民在工作日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而在休息日的分布较分散;2)在休息日,商业和交... 以手机信令数据为数据源,研究西宁市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空活动差异及POI设施空间分布对居民活动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宁市为单中心空间结构,居民在工作日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而在休息日的分布较分散;2)在休息日,商业和交通设施对居民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居住用地在早上对居民活动产生较强的积极影响(下午影响强度减弱),工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在大部分时段对居民活动强度产生消极影响;3)在工作日,商业设施对居民活动的影响明显减弱,居住用地仅在晚上和凌晨对居民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而白天大部分时段出现消极影响,工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在白天大部分时段会促进居民停留。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工作日和休息日居民在城市空间的时空活动差异及影响机制,可为城市出行空间和基础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时空活动 时空轨迹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灯光遥感视角下的城镇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范琳 李彬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0-726,734,共8页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兰州都市圈由单核中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变,西宁都市圈处在优先发展单核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周边多核心城市的发展过程;夜间灯光空间演化特征不断西移体现了西宁-海东都市圈成为兰西城市群夜间灯光规模体系的拉动力量,兰西城市群“一带双圈多节点”的区域均衡化规划格局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遥感 兰西城市群 规模测度 城市增长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