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息量法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为例
1
作者 杨成龙 赵健赟 +2 位作者 许长军 陈风 侯月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805-8813,共9页
研究降雨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的关系,构建湟水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为该流域地质灾害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为例,利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各因子进行独立性检验并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 研究降雨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的关系,构建湟水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为该流域地质灾害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为例,利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各因子进行独立性检验并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与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评价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结合降雨资料,利用逻辑回归方法建立地质-降雨耦合模型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湟水流域地质灾害的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带及其各级支流中下游两侧,该区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对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精度评定,AUC为0.785;地质-降雨耦合预警模型中的易发性值、当日降雨量、前1 d降雨量、前2 d降雨量及前3 d降雨量对灾害的影响均为正值,模型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测准确率为84.2%,AUC为0.864;基于2020年8月29日湟水流域发生的5起典型地质灾害,对建立的地质-降雨耦合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以地质-降雨耦合模型预警,4起地质灾害达到一级预警等级,另外1起达到二级预警等级;结合预警雨量阈值,利用该模型实现对2024年9月5日红崖沟村山体滑坡的预警。可见所构建的湟水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预警效果良好,预测准确率较高,能为相关部门提供防灾减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预警 气象 信息量法 逻辑回归 湟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地理数据的长时序贫困度估算——以孟加拉国为例
2
作者 蒋铭 张福浩 +2 位作者 赵习枝 欧尔格力 于浩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4,共6页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针对长时间序列贫困度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可比财富指数(CWI)构建方法,用于贫困度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时空特征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贫困度估算方法...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针对长时间序列贫困度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可比财富指数(CWI)构建方法,用于贫困度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时空特征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贫困度估算方法,并利用夜间灯光遥感、道路、土地覆盖、数字高程模型、洪水淹没区等数据对孟加拉国2014—2021年的贫困度进行估算。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WI构建方法和贫困度估算方法具有可行性,贫困度估算模型R^(2)为0.88,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度估算和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度 可比财富指数 随机森林 多源地理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固碳释氧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赖锋 蔡延玲 +1 位作者 郑敏 李征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56-63,共8页
针对青海省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地位,以2001—2020年NPP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计算分析青海省固碳释氧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海省固碳释氧量呈由北到南、由西到东增... 针对青海省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地位,以2001—2020年NPP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计算分析青海省固碳释氧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海省固碳释氧量呈由北到南、由西到东增加的趋势;20年间青海省固碳释氧量呈弹性增长趋势,年均增长量为0.005 kg/m^(2),58.04%的区域固碳释氧量变化率为0~2%。研究表明,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固碳释氧量的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青海省固碳释氧量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东部及北部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降水,西部及南部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释氧 净初级生产力(NPP) 土地利用类型 气象数据 地理加权回归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谷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4
4
作者 赵东亮 兰措卓玛 +2 位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李万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95,共1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与湟水谷地,由于剧烈的地质活动、较大高差与强烈水力作用等,使得地质灾害非常频繁,为明确该区域的地灾易发性区划,选取地貌、坡度、坡高、植被、岩性、降雨量和距断层、距河流、距道路等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与湟水谷地,由于剧烈的地质活动、较大高差与强烈水力作用等,使得地质灾害非常频繁,为明确该区域的地灾易发性区划,选取地貌、坡度、坡高、植被、岩性、降雨量和距断层、距河流、距道路等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模型计算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其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五级易发区。结果表明:极高易发区主要位于河谷地区,占2.03%,包括贵德县、湟中县、乐都县的黄河及湟水等河流中下游地区;高易发区主要位于中小起伏山间盆地地区,占21.2%;中易发区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地区,占23.45%,属于高、低易发区的过渡区域;低易发区主要位于大中起伏山地地区,占42.1%;极低易发区主要位于冷龙岭、拉脊山、西倾山等山地,占11.23%。研究结果对河湟谷地的防灾减灾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河湟谷地 信息量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因子的现代降水空间模拟方法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芳芳 许长军 +2 位作者 陈占寿 侯小青 王青波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1,共7页
将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分区(干燥度)和植被等七个因子作为影响现代降水的地理因子,结合R语言程序、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工具,探讨对现代降水进行空间模拟时,其影响因子与重建方法的选择。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用R... 将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分区(干燥度)和植被等七个因子作为影响现代降水的地理因子,结合R语言程序、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工具,探讨对现代降水进行空间模拟时,其影响因子与重建方法的选择。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用R语言实现了对现代降水影响因子的非线性分析,得到除坡度外其它各因子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大体呈线性相关;继而对各地理因子进行共线性检验,通过检验的因子使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与多年平均降水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逐次叠加地理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时,其方程的R2均有提升,显示地理因子的类型对降水空间模拟具有一定的影响;非线性和线性建模中坡向因子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在本研究中其对降水的影响不显著;线性回归建模的模型拟合优度R2为0.849,非线性模型的解释达到89.6%,两种建模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对分析今后中国大范围区域中现代降水的影响因子及空间模拟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因子 现代降水 空间模拟 重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4-2016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37
6
作者 骆成凤 许长军 +1 位作者 曹银璇 童李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5-1253,共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青海湖面积的动态变化是气候和周围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提取湖岸水涯线信息对青海湖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青海湖面积的动态变化是气候和周围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提取湖岸水涯线信息对青海湖水面面积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974-2016年期间,青海湖面积总体上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2004年水面积最小,为4223.73 km^2,比1974年减少253.80 km^2.其中1974-1987年期间面积骤减;2000-2009年期间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平均变化幅度为6.85 km^2.2009-2016年7 a间,水面面积增加了128.27 km^2.2012年青海湖面积骤增,比2011年8月同期增加65.12 km^2;同年6月和9月的面积变化为2002-2016年最大,达到59.18 km^2.湖东岸沙岛的湖岸线变化最为显著,1974-2004年岸线后退最大距离达4.59 km,2012年的年内最大变化距离为0.39 km.青海湖流域内降水补给增加,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促使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大,是近年来湖水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水面面积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LSTAB模型与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析的地震滑坡信息快速检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晓波 鲁恒 +3 位作者 刘雪梅 杨正丽 项霞 蔡诗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279,I0003,共8页
滑坡是最为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监测一直都是业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高分遥感影像地震滑坡信息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将SHALSTAB模型与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相结合,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并根据稳定性模... 滑坡是最为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监测一直都是业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高分遥感影像地震滑坡信息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将SHALSTAB模型与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相结合,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并根据稳定性模型赋权,然后根据深度学习机制对滑坡对象进行检测,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过滤,并将该方法应用于2013年芦山地震滑坡检测,与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检测高分遥感影像上滑坡,滑坡检测正确率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稳定性模型 面向对象 高分遥感影像 滑坡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居民就职差异性及其空间演变——基于4种类型单位居住区的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琼 魏晓燕 +2 位作者 刘峰贵 黄芸玛 毛旭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9-174,共6页
为掌握单位居住区职住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宁市的4个单位居住区的510户居民进行基本通勤特征的问卷调查,分析就职单位空间密度分布,揭示西宁市不同单位类型居民的就职空间演变。结果表明:传统的、重组的、破产的... 为掌握单位居住区职住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宁市的4个单位居住区的510户居民进行基本通勤特征的问卷调查,分析就职单位空间密度分布,揭示西宁市不同单位类型居民的就职空间演变。结果表明:传统的、重组的、破产的和易地搬迁等多种类型的单位居住区共存,西宁市单位居住区就职空间发生了显著的空间分化,单位居住区就业空间演变受到居住区聚集度增加、居住区功能独立化、居民来源多样化、离城市商服中心的距离和单位运营结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居住空间趋向于规模化和聚集化,就业空间由高聚集的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职住分离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职空间 就职离散度 通勤特征 单位居住区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湟水流域森林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9
作者 刘慧 韦露 +3 位作者 熊增连 丁毅 张灵捷 陈奕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采用MODIS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湟水流域林地“一张图”,利用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Theil-Se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检验法及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湟水流域2000—2020年森林及优...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采用MODIS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湟水流域林地“一张图”,利用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Theil-Se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检验法及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湟水流域2000—2020年森林及优势树种物候期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对季节性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湟水流域森林多年平均生长季开始期(SOS)、生长季结束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分别为第143天、第261天和120 d,森林的SOS变化较显著,整体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080 d·a^(-1),而大部分森林的EOS和LOS无明显变化。(2)就优势树种而言,柏树物候变化最为剧烈,其SOS以0.237 d·a^(-1)的速率提前,EOS以0.211 d·a^(-1)的速率延后,LOS则以0.403 d·a^(-1)的速率延长。(3)SOS的提前主要受当年春季和前一年冬季地表温度的影响,EOS的延后则主要受当年夏季和秋季降水量的影响,而夏季温度的升高则会使EOS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流域 森林物候 气候响应 GEE 双Logistic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地图可视化中的听觉感知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文俊 祝茂良 +2 位作者 杨鸿海 杨乃 吕建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1-114,125,共5页
针对地图可视化在视觉障碍群体中存在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深入剖析声音发声机理,以我国2016年1月1日到1月29日以小时为节点的PM_(2.5)数据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空气污染等级及不同等级对应监测站点数量,构建基音音名、泛音频率与PM_(2.5... 针对地图可视化在视觉障碍群体中存在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深入剖析声音发声机理,以我国2016年1月1日到1月29日以小时为节点的PM_(2.5)数据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空气污染等级及不同等级对应监测站点数量,构建基音音名、泛音频率与PM_(2.5)平均值之间、音量大小与不同空间污染等级涵盖的监测站点数之间的映射模型,从而获取声音参数,借助Garage Band音乐制作软件完成PM_(2.5)数据可听化,结合PowerMap创建的PM_(2.5)可视化地图,最终设计制作了PM_(2.5)动态频谱地图。本文研究对多感知通道在地图可视化过程中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可听化 听觉感知 地图可视化 PM2.5 频谱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青海大通“8·17”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伟东 费杜秋 +6 位作者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支泽民 顾锡静 李红英 张生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46,共6页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降水引发,前期极端降水时地表土壤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使得当日极端降水易于形成超渗产流,在地表快速汇流成灾。2)从承灾体来看,灾害发生时,人口、建筑、牲畜以及耕地等各类承灾体在河流出洪口高度集中,砖混结构的建筑和简易搭建的棚圈对于山洪、泥石流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灾区的耕地广布于河流下游宽广谷地,山洪挟带大量泥沙运移至下游时造成漫灌,使得九成以上的耕地绝收。3)从自然孕灾环境来看,V形河谷陡坡和黄土的“气阻效应”使得地表超渗产流迅速成洪,上游的多条支沟汇水使得山洪流量陡增,而沿程河流比降大、产生的重力势能又为山洪的运移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因此在当地形成了汇流速度快、成洪流量大、运移冲击力强的罕见山洪;从社会孕灾环境来看,主要是生产、生活场所选址不合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灾害损失。据此为青藏高原河谷区山洪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响应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8·17”山洪灾害 灾害系统理论 致灾因子 承灾体 孕灾环境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湟谷地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1 位作者 李晓勤 戚宝正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4期169-176,共8页
河湟谷地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的科学分析,为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与兰西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河湟谷地水源涵养能力,进行GIS空间分析,并结合自然保护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水源地)分布,综合... 河湟谷地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的科学分析,为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与兰西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河湟谷地水源涵养能力,进行GIS空间分析,并结合自然保护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水源地)分布,综合划分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本区北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达坂山一带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域,约占总面积25%,一般重要与中等重要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中小起伏中山地,约占总面积66.3%;水源涵养功能不重要区域则集中在湟水与黄河谷地内,此处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约占本区面积的8.7%。提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的措施包括将北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和达坂山一带确定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域并列为自然保护区;将水源涵养功能分区作为设置水源地的考虑因素;因地制宜增加森林面积,加大嵩草、杂类草高寒草甸和温带丛生禾草草原的治理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谷地 水源涵养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中国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1 位作者 兰措卓玛 朱燕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9-827,共9页
末次冰盛期(LGM)是地质历史时期一个极端干冷的典型模态,气候恶化,中国剧烈降温,降温幅度自南向北依次增大,华中、华北年均温较今低8~10℃;降水普遍减少,北方年均降水量只有现代的30%~40%,长江以南地区为现代的60%~80%。因气候恶化,... 末次冰盛期(LGM)是地质历史时期一个极端干冷的典型模态,气候恶化,中国剧烈降温,降温幅度自南向北依次增大,华中、华北年均温较今低8~10℃;降水普遍减少,北方年均降水量只有现代的30%~40%,长江以南地区为现代的60%~80%。因气候恶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减少,资源密度也下降,中国北方人类活动迅速衰弱,遗址数量较MIS3和PG时期明显减少,遗址分布南缩;同时狩猎采集出现迁移更频繁、流动性更强的行为模式。LGM中国自然带系统南移,当时遗址主要分布在华北和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温带草原,以及东北的寒温带森林-草原带;同时随着自然带与猛犸象动物群的南移,西伯利亚人群南迁,带来了新兴的适用于草原环境的细石器技术,是北方人类对LGM恶化环境的调整与适应的重要体现。为适应LGM中国长江中下游冷湿的环境,发明了陶器,是南方人类在LGM深化资源的加工过程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LGM 环境演变 细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虚拟修复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妙乐 王庆民 +2 位作者 谭丽 武望婷 吕书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共11页
古书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滋生霉斑病害,霉斑不仅影响书画的外观,还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破坏。为了给霉斑清洗提供直观参考,提出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提取与虚拟修复方法。选取与霉斑区域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的... 古书画在保存过程中容易滋生霉斑病害,霉斑不仅影响书画的外观,还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破坏。为了给霉斑清洗提供直观参考,提出基于丰度反演及光谱变换的书画霉斑提取与虚拟修复方法。选取与霉斑区域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的450~600 nm之间244个波段作为特征波段,通过连续最大角凸锥端元提取与灰度分割,提取霉斑区域。再对高光谱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选取包含信息量最大的前三主成分合成影像,利用Criminisi算法对霉斑区域进行修复,再将修复后的影像进行主成分逆变换,完成高光谱影像的虚拟修复。以中国近现代画家倪田的《捕鱼图》为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修复后的霉斑区域与画体融入性较好,边界自然平滑,均方根误差值普遍变小。研究结果可为书画霉斑清洗提供直观的修复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修复 高光谱成像 连续最大角凸锥 Criminisi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时相影像联合不确定性对变化检测精度的影响机理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晁剑 张慧芳 +1 位作者 许长军 张鹏林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6-923,共8页
研究了双时相影像的联合不确定性对变化检测结果精度的影响机理,为通过抑制不确定性的方法提高变化检测精度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首先利用联合熵对双时相影像的联合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估;进而基于空间统计相关方法,研究影像的联合不确定... 研究了双时相影像的联合不确定性对变化检测结果精度的影响机理,为通过抑制不确定性的方法提高变化检测精度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首先利用联合熵对双时相影像的联合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估;进而基于空间统计相关方法,研究影像的联合不确定性与双时相影像变化检测精度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双时相影像联合不确定性对变化检测结果精度的作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双时相影像的联合不确定性与变化检测结果的精度之间呈现出强负相关性,且对变化检测结果精度的影响模式具有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不确定性 变化检测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变化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红英 张存桂 +6 位作者 汪生珍 马伟东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夏兴生 牛百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70-4783,共14页
植被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因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而具有显著的差异。基于GIMMS NDVI3g和MODIS NDVI逐旬数据集,通过数据融合构建的青藏高原1982—2020年的植被时间序列,利用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近40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温度、降水和辐... 植被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因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而具有显著的差异。基于GIMMS NDVI3g和MODIS NDVI逐旬数据集,通过数据融合构建的青藏高原1982—2020年的植被时间序列,利用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近40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温度、降水和辐射等水热条件的响应,并划定了植被动态的主要水热驱动因子分区。结果表明:(1)近40年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0.006/10a,植被NDVI显著增加和减少的区域分别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73.97%和18.38%;(2)青藏高原植被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在静态上表现为高原腹地较高原边缘更加明显;在动态上表现为不同植被类型区对水热因子的响应关系、方向、程度均有所不同;整体上除森林和灌丛外,所有高寒植被类型与降水的响应程度要优于温度和辐射;(3)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受水热因子驱动的区域占高原总面积的55.95%,其中42.72%以上的区域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驱动作用是互补的,13.23%的区域由多个水热因子联合驱动;44.05%的区域为非气候驱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动态 水热条件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 的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许长军 金孙梅 王英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93-103,共11页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函数模型,得到相应适宜性评价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范围,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影响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是气温、蒸发量、海拔、植被NPP分类及坡向,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351%。研究区整体上属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不高,空间分布不平衡,高低值聚簇现象显著,适宜性指数介于0.13—0.63之间,由高原东南部呈半月形向西北部腹地递减。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自然要素最佳组合使其成为高度适宜区,面积占比12.64%,为各区最少(326741 km2);分布于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及“一江两河”流域的比较适宜区面积占比14.89%,在各区中的乡镇数量(616个)最多;一般适宜区分布范围最广,主要为柴达木盆地、那曲高原及藏南谷地,面积占比49.30%,达1274024 km2;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面积占比23.18%,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此外青藏高原乡镇数量、分布范围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出现不一致现象揭示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不单受自然环境因子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公共交通转换自由度的城市行人路网连通性分析——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18
作者 郑雪姣 杨雪 +3 位作者 余建华 赵一凡 杨鸿海 唐炉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2,共7页
现有行人路网连通性研究主要从机动车路网角度出发,忽略了包含人行道、人行横道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布设对行人路网连通性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顾及公共交通转换自由度的行人路网连通性评价模型,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区域内行人路网... 现有行人路网连通性研究主要从机动车路网角度出发,忽略了包含人行道、人行横道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布设对行人路网连通性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顾及公共交通转换自由度的行人路网连通性评价模型,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区域内行人路网连通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成都市中心城区行人路网连通性呈现圈层式变化格局,公共交通明显降低了路网连通性的两极分化,显著提升了三环内及沿线区域行人步行便利性;②武侯区和金牛区的行人路网连通性高于成华区、锦江区和青羊区,行人路网整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在考虑公共交通转换因素后,不同街区行人路网连通性差异缩小,需要进一步优化边缘地区行人路网与公共交通的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源空间数据 行人路网 连通性分析 公共交通转换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