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遗传进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李志 张海宁 +5 位作者 张学勇 朵红 沈秀英 殷宏 付永 郭志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6,共8页
目的鉴定青海部分地区蜱种多样性,分析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遗传分化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对采集的446份蜱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ompA基因... 目的鉴定青海部分地区蜱种多样性,分析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遗传分化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对采集的446份蜱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ompA基因)检测蜱样本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特征,运用DNASP v6、IQ-tree v2.2.0、BEAST v2.7.4等软件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单倍型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化时间估计。结果采集的446份蜱样本分为3类,其中一类为血蜱,包括青海血蜱(n=192)、丹氏血蜱(n=37);另一类为革蜱,包括西藏革蜱(n=121)、草原革蜱(n=55)和森林革蜱(n=36),以及璃眼蜱属的边缘璃眼蜱(n=5)。在西藏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丹氏血蜱均检测到劳氏立克次体,其感染率分别为95.9%、80.6%、69.1%、4.1%和2.7%;Rickettsia.sibirica subsp.sibirica BJ-90只在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中发现,感染率分别为5.6%和1.8%;Candidatus R.gannanii F107在丹氏血蜱和青海血蜱中的感染率分别为16.2%和7.8%;Ca.R.hongyuanensis仅在青海血蜱中发现,感染率为16.3%;埃氏立克次体在边缘璃眼蜱和丹氏血蜱中感染率分别为20%和2.7%。经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后发现,劳氏立克次体的13个单倍型以H13单倍型为主(42/192),Ca.R.gannanii F107的7个单倍型以H4为主导单倍型(4/18),Ca.R.hongyuanensis的3个单倍型以H1单倍型为优势单倍型(11/13)。系统发育树表明,青海部分地区劳氏立克次体序列和埃氏立克次体与R.rhipicephali聚为一支;Ca.R.hongyuanensis与Ca.R.gannanii F107聚为一支;而R.sibirica subsp.sibirica BJ-90与R.sibirica聚为一支。6种立克次体的平均分化时间大约为2000 Mya(95%CI:1999.08~2001.02 Mya)。结论青海部分地区分布的蜱种具有多样性,且首次在青海发现边缘璃眼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不同蜱种中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分子生物学鉴定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单倍型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遗传多样性与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志 孟茹 +4 位作者 付永 韩元 尚佑军 高闪电 殷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而且可形成持续感染,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给防控带来困难。虽然在北欧一些国家利用监测淘汰实现了BVD净化,但在BVD流行率较高的地区,免疫控制策略现实可行。目前我国各地均有BVD报道,基于BVDV-1毒株的灭活疫苗已用于该病的防控,但用于预防多病原引起牛腹泻或牛呼吸道综合征的联合疫苗匮乏,多联多价疫苗的创制将有助于我国BVD防控和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基因型与生物型 致病性 免疫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益生菌应用于畜禽生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凯茵 温咏森 +5 位作者 张嘉琪 李志 陈春燕 张楚彤 陈曼 李有全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第10期44-46,共3页
益生菌是“当给予足够的量时能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的微生物”,已在畜牧业中有广泛应用。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调控脂肪代谢,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多种途径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 益生菌是“当给予足够的量时能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的微生物”,已在畜牧业中有广泛应用。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调控脂肪代谢,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多种途径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了解益生菌在畜禽生产性能上的作用及未来的潜在需求,为进一步开展益生菌益生潜能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畜禽 生产性能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泰勒虫亚端粒编码可变分泌蛋白家族部分基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志 刘军龙 +3 位作者 张学勇 付永 朵红 郭志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环形泰勒虫作为一种转化型泰勒虫,可感染牛单核巨噬细胞,并使其发生转化。目前,仅知环形泰勒虫通过劫持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完成转化,但其转化机制尚未阐明。环形泰勒虫亚端粒编码可变分泌蛋白(SVSP)家族作为环形泰勒虫基因组的最大多基因... 环形泰勒虫作为一种转化型泰勒虫,可感染牛单核巨噬细胞,并使其发生转化。目前,仅知环形泰勒虫通过劫持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完成转化,但其转化机制尚未阐明。环形泰勒虫亚端粒编码可变分泌蛋白(SVSP)家族作为环形泰勒虫基因组的最大多基因家族,其在虫体-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对环形泰勒虫SVSP家族中部分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征、与宿主相互作用和可能发挥的功能进行总结,以期为环形泰勒虫-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思路,同时也为癌症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泰勒虫 转化 亚端粒编码可变分泌蛋白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一株野鸟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基因组序列特性分析
5
作者 田野 崔明仙 +7 位作者 颜焰 简莹娜 王光华 王戈平 李秀萍 胡勇 廖敏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4期39-46,共8页
2022年8月,青海省刚察县野鸭出现异常死亡。采集死亡野鸭的组织提取核酸,经禽流感病毒(AIV)M基因引物初步鉴定定样品中含有AIV,随后H5/H7/H9分型引物鉴定。进一步二代测序后获得了AIV的8片段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除了NS基因,其... 2022年8月,青海省刚察县野鸭出现异常死亡。采集死亡野鸭的组织提取核酸,经禽流感病毒(AIV)M基因引物初步鉴定定样品中含有AIV,随后H5/H7/H9分型引物鉴定。进一步二代测序后获得了AIV的8片段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除了NS基因,其余基因与以往报道或H5亚型AIV标准毒株的内部基因同源性较高,HA基因裂解位点具有高致病性(HPAI)AIV的特征,故将感染野鸭的毒株命名为A/Wigeon/Qinghai/2022(H5N1)。从H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中发现,A/Wigeon/Qinghai/2022(H5N1)与最近几年在野鸟中流行的H5N1和H5N8同在2.3.4.4b分支,而与2005—2015年在青海湖地区流行的毒株遗传距离较远,表明青海湖野鸟源H5亚型AIV遗传多样性丰富,需要持续对该地区野鸟中携带的AIV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野鸟 H5N1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泰勒虫分泌蛋白与其转化细胞互作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志 孟茹 +4 位作者 王淑琴 马怡隽 沈秀英 郭志宏 朵红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环形泰勒虫是由璃眼蜱属的蜱传播的胞内寄生虫,可感染牛的单核巨噬系统的细胞和红细胞,引起牛的环形泰勒虫病,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其他顶复门寄生虫不同,环形泰勒虫裂殖体可感染并转化宿主免疫细胞,使其发生永生化,具有... 环形泰勒虫是由璃眼蜱属的蜱传播的胞内寄生虫,可感染牛的单核巨噬系统的细胞和红细胞,引起牛的环形泰勒虫病,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其他顶复门寄生虫不同,环形泰勒虫裂殖体可感染并转化宿主免疫细胞,使其发生永生化,具有某些癌细胞表型;同时,环形泰勒虫转化宿主细胞的特性是可逆的,这为研究胞内寄生虫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模型。因此,对环形泰勒虫分泌蛋白与其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描述,以期为深入理解泰勒虫转化细胞机制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环形泰勒虫 宿主细胞 相互作用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疫苗对牦牛免疫血清抗体效价监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章石楠 李生庆 +4 位作者 石田 李淑萍 高瑞 胡国元 韩生义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为监测牛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牛副伤寒灭活疫苗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效果,本试验选取健康牦牛40头,以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每头4 mL的剂量、牛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及牛副伤寒灭活疫苗每头2 mL的剂量进行接... 为监测牛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牛副伤寒灭活疫苗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对牦牛的免疫效果,本试验选取健康牦牛40头,以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每头4 mL的剂量、牛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及牛副伤寒灭活疫苗每头2 mL的剂量进行接种,并于免疫后30、60、90、120、150和180 d后采集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牦牛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毒性/黏膜病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较好,免疫6个月后能维持较高的血清抗体效价;牛副伤寒灭活疫苗及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效价较低。本试验对免疫后抗体的监测评估为今后牦牛三种疫病的疫苗免疫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牛病毒性腹泻 牛副伤寒沙门氏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灭活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菌噬菌体SP3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韩生义 李玲霞 +2 位作者 李淑萍 胡国元 李生庆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228-5239,共12页
旨在分离沙门菌烈性噬菌体,为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型生物制剂。以沙门菌为宿主分离筛选烈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一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沙门菌噬菌体SP3,头部呈多面体,直径为70 nm,具有收缩性... 旨在分离沙门菌烈性噬菌体,为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型生物制剂。以沙门菌为宿主分离筛选烈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一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沙门菌噬菌体SP3,头部呈多面体,直径为70 nm,具有收缩性的尾巴,长约130 nm;SP3是一株宽谱噬菌体,可以裂解3个血清型共8株沙门菌;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潜伏期为40 min,爆发期为40~160 min;SP3在≤50℃,pH为4~11时稳定。噬菌体SP3基因组全长88039 bp,GC含量为38.85%,含有22个tRNA,130个ORF,其中32个编码功能已知的蛋白,不携带耐药、毒力和溶原有关基因;SP3与同属于Ounavirinae亚目、Felixounavirus属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和沙门菌噬菌体亲缘关系很近,且基因组存在重排现象。噬菌体SP3环境适应性强,遗传背景清楚,以期成为沙门菌防控的抗生素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