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朱宝文 周华坤 +2 位作者 徐有绪 李英年 唐凯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62-66,共5页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季节动态 草句草原 青海湖北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祁连山生态保护性开发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永格 李宗省 +6 位作者 冯起 卫伟 杨静 吕越敏 桂娟 袁瑞丰 张百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43-2352,共10页
运用祁连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GIS平台、加权求和多指标运算模型,选取了30个指标,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力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对祁连山生态保护性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 运用祁连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GIS平台、加权求和多指标运算模型,选取了30个指标,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力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红线评价指标体系,对祁连山生态保护性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红、黄、绿线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2%、40%、28%。生态红线区主要分布于祁连山的西南段、托来山以南、青海湖区及区内所有冰川分布地区,应实行最严格的管控;生态黄线区是祁连山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祁连山中、西段,湟水谷地的中游及乌鞘岭南部,应以修复生态环境和提供部分农产品为主;生态绿线区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以东地区,应保护优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分区开展各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 祁连山 生态弹性力 生态敏感性 冻融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草原地表径流的若干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宝文 常有奎 马晓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5588-5590,共3页
[目的]揭示高寒草甸草原降水特性、土壤水分对草地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影响。[方法]利用高寒牧区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5年9月~2007年10月观测的天然草地地表径流与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及植被覆盖资料,分析了该地表径流的特征。[结果]... [目的]揭示高寒草甸草原降水特性、土壤水分对草地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影响。[方法]利用高寒牧区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5年9月~2007年10月观测的天然草地地表径流与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及植被覆盖资料,分析了该地表径流的特征。[结果]高寒草甸草原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8%,各季地表径流夏季〉秋季〉春季,分别占年总径流量的57.3%、36.0%和6.7%,冬季无地表径流;年水土流失量主要由几次大降水造成;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30min最大雨强表现出指数函数关系,与0~20cm表层的土壤水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为高寒草甸草原水旱灾害的综合防治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降水 水土流失 草甸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