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轻度盐碱地饲用小黑麦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
1
作者 刘成凯 马福才 +4 位作者 李杰东 马文艳 刘宝龙 曹东 王东霞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0-1259,共10页
小黑麦(triticale)属于粮饲兼用作物,为筛选适合青海轻度盐碱地种植的饲用小黑麦种质资源,该研究以收集的1784份小黑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青海轻度盐碱地种植,对其饲草和籽粒相关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 小黑麦(triticale)属于粮饲兼用作物,为筛选适合青海轻度盐碱地种植的饲用小黑麦种质资源,该研究以收集的1784份小黑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青海轻度盐碱地种植,对其饲草和籽粒相关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农艺性状间相关性高,但群体间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6~2.08,遗传背景丰富。(2)聚类分析将小黑麦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籽粒高产优异种质、籽粒和饲草较差种质、饲草高产优异种质、籽粒和饲草中等种质。(3)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小黑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数信息包含在籽粒特征、株高、饲草产量、籽粒产量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6.951%。(4)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20份综合得分较高的小黑麦种质,包含8份籽粒产量高和12份饲草产量高种质。该研究综合分析了青海轻度盐碱地种植的小黑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筛选出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优异小黑麦种质,可为耐盐饲用小黑麦新品种选育和耐盐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轻度盐碱地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审定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韬 吴丽军 +6 位作者 甘晓龙 张波 刘宝龙 陈文杰 张连全 刘登才 张怀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2-1118,共7页
为了分析抗叶锈病基因在青海审定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采用6个抗叶锈基因(Lr1、Lr9、Lr24、Lr29、Lr34、Lr42)的分子标记对青海省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66份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含Lr1,占24.24%;18个品种含Lr24,占2... 为了分析抗叶锈病基因在青海审定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采用6个抗叶锈基因(Lr1、Lr9、Lr24、Lr29、Lr34、Lr42)的分子标记对青海省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66份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含Lr1,占24.24%;18个品种含Lr24,占27.27%;31个品种含Lr29,占46.97%;5个品种含Lr34,占7.58%;23个品种含Lr42,占34.85%;未检测到Lr9。另外,同时含有2个抗叶锈基因的小麦品种17份,占25.76%,同时含有3个抗性基因的品种9份,占13.64%,同时含有4个或4个以上的品种仅1份,为‘青春2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抗叶锈基因 小麦叶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GW2-6A等位变异对青海省小麦育成品种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娜 曹东 +3 位作者 陈文杰 张波 刘宝龙 张怀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已有研究表明,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与小麦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明确TaGW2-6A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以青海省育成的64份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3个环境下千粒重表型数据,鉴定了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并评价了TaGW2-6A基因各等位变... 已有研究表明,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与小麦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明确TaGW2-6A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以青海省育成的64份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3个环境下千粒重表型数据,鉴定了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并评价了TaGW2-6A基因各等位变异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64份小麦品种中,Hap-6A-A单倍型材料有40份,Hap-6A-G单倍型材料有24份;在3个环境下,Hap-6A-G单倍型平均千粒重显著高于Hap-6A-A单倍型。说明在青海小麦育成品种中,单倍型Hap-6A-G是优异等位变异,可用于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TaGW2-6A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3种优良牧草适生区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3 位作者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6,共16页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3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 2.6和RCP 8.5(RCP为未来气候模式中代表性浓度路径)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 2.6和RCP 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3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3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牧草 适生区变化 环境因子 最大熵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
5
作者 杨景发 余鑫莲 +4 位作者 姚有华 姚晓华 王蕾 吴昆仑 李新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72,共13页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在多环境中进行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并利用RIL群体衍生的剩余杂合系,对鉴定到的主效QTLqTA7H-1进行精细定位。在青稞7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9个控制分蘖角度的QTL,解释表型变异为6.41%~33.57%,其中,qTA3H-1和qTA7H-1为多环境共检测的主效QTL,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5.42°(增效)和-3.87°(减效);在减效QTL qTA7H-1初定位区间筛选到4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F8:9近等基因系,在置信区间内加密设计14对分子标记对RHL群体极端单株进行检测,利用获得的5种交换类型单株,将qTA7H-1进一步界定在PC08(32,252,397)与PA10(41,790,765)约9.54Mb的物理区间内。本研究初步揭示调控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因子,为开展分蘖角度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分蘖角度 QTL定位 主效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6
作者 弓正威 郝明 +3 位作者 李云 曹东 张怀刚 刘宝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6-1228,共13页
小麦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有利于高产稳产新品种培育。为进一步揭示小麦农艺性状变异及育种改良,该研究选用小麦品种‘蜀麦969’与‘蜀麦830’构建了包含89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利用简化基因... 小麦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有利于高产稳产新品种培育。为进一步揭示小麦农艺性状变异及育种改良,该研究选用小麦品种‘蜀麦969’与‘蜀麦830’构建了包含89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F7)群体,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进行了基因分型,结合农艺性状表型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鉴定了控制株高、穗下节长、芒长、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表面积的QTL位点。结果表明:(1)鉴定到27个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分布在13个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74%~26.70%,其中,7B染色体608.58~609.12 Mb区间的QTL位点同时控制株高和穗下节长,这一位点在2个年份均被检测到;5A染色体519.94~528.83 Mb区间的QTL同时控制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而5D染色体437.38~439.30 Mb区间的QTL同时控制千粒重和籽粒表面积;7个QTL位点与前人报道的位置相同。(2)在QTL定位区间开展功能基因预测,成功预测2个株高、4个分蘖和3个千粒重的候选基因,其中2个株高候选基因分别是编码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样蛋白激酶家族蛋白和赤霉素2-氧化酶的基因;4个分蘖候选基因分别是编码生长素反应蛋白、RING/U-box超家族蛋白和2个F-box蛋白的基因;3个千粒重候选基因分别是编码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样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蛋白激酶家族蛋白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的基因。该研究鉴定的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位点,既为候选基因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了依据,也可助力小麦新品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候选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旱地3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31
7
作者 闫慧颖 李春喜 +2 位作者 唐生华 王子录 白永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15-1921,共7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青海旱地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引种了3个品种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豫玉22号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株高314.80cm,单株鲜重1 148.67g,单株干重257.96g,单株绿叶数13.60片,鲜草产量121 06... 为了筛选出适宜青海旱地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引种了3个品种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豫玉22号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株高314.80cm,单株鲜重1 148.67g,单株干重257.96g,单株绿叶数13.60片,鲜草产量121 066.95kg·hm-2,较金穗3号和金凯3号分别增产44.70%和6.74%,干草产量分别增产11.42%和11.09%。干草中粗蛋白含量达6.94%,粗脂肪含量达13.87g·kg-1,钙含量达3.82g·kg-1。以上结果说明,豫玉22号可在青海旱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青贮玉米 品种筛选 单株性状 草产量 茎秆糖锤度 全株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小麦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雪玲 李建民 +3 位作者 魏乐 李红琴 刘宝龙 张怀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了解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单粒谷物硬度测定、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66份青海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青海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比例达到47.0%,混合麦比例为19.7%,软质麦比例... 为了解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单粒谷物硬度测定、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66份青海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青海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比例达到47.0%,混合麦比例为19.7%,软质麦比例为33.3%。硬度基因有5种组合类型:野生型、Pina-Dla/pib-191b、Pina-191a/PJnb-DlC、PJna-1)1a/PJnb-D1X和Hna—D1b/Pinb—D1a。野生型小麦类型比僦最高,占59.09%,SKCS硬度指数平均为44.12,变化范围为12.75~84.89。突变类型的品种籽粒均为硬质。因此,在青海硬质小麦可以通过突变类型的分子标记进行选育,软质小麦选育需在利用硬度基因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籽粒硬度性状的表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小麦 籽粒硬度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EMS突变体库构建及优异突变体筛选
9
作者 王东霞 刘明霞 +5 位作者 姚彦林 胡静蕾 魏玉龙 张怀刚 刘宝龙 曹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7-1204,共8页
为创制更丰富的豌豆变异材料,获取优异突变体豌豆种质,该研究以‘青建1号’豌豆为试验材料,以甲基磺酸乙酯(EMS)作为诱变剂,以EMS浓度1%、诱变时间8 h为半致死诱变条件,分析该诱变条件下豌豆植株突变类型,获得突变体重要表型性状数据,... 为创制更丰富的豌豆变异材料,获取优异突变体豌豆种质,该研究以‘青建1号’豌豆为试验材料,以甲基磺酸乙酯(EMS)作为诱变剂,以EMS浓度1%、诱变时间8 h为半致死诱变条件,分析该诱变条件下豌豆植株突变类型,获得突变体重要表型性状数据,建立豌豆表型突变体库,并结合田间表型数据,筛选优异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1)通过1%、8 h EMS诱变10000粒豌豆种子,M_(1)群体有4682株成苗,M_(2)群体筛选到342份豌豆突变体。(2)突变体豌豆表型性状突变类型比较丰富,其中单株籽粒干重变异系数最大,达到0.965。(3)通过对田间表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到10份优异的豌豆突变体种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豌豆种质资源,可为豌豆相关功能基因挖掘和研究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甲基磺酸乙酯(EMS) 突变体库 种质资源 优异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青海旱地覆膜种植甜高粱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闫慧颖 李春喜 +2 位作者 叶培麟 毛德虎 李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12-2520,共9页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两个品种在行距×株距为40cm×20cm(12.00万穴·hm^(-2))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鲜草产量分别达99.75和108.17t·hm^(-2),干草产量分别达17.89和22.58t·hm^(-2);在生长中期追施150kg·hm^(-2)尿素时草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两个品种的粗蛋白分别达5.47%和4.80%,粗脂肪分别达5.67和7.57g·kg^(-1),酸性洗涤纤维较低,综合表现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青海旱地甜高粱种植密度为12.00万穴·hm^(-2),生长中期追施尿素150kg·hm^(-2)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旱地 覆膜种植 种植密度 尿素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珠富集法的绣线菊SSR分子标记分离与筛选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金华 Gulzar Khan +3 位作者 付鹏程 雷淑云 陈世龙 张发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79-83,87,共6页
微卫星序列(SSR)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等特点,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磁珠富集法从高山绣线菊基因组DNA中分离和筛选SSR标记。高山绣线菊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Mse I酶切后与接头连接,并与生物素标记SSR探针(AC)15和(AG... 微卫星序列(SSR)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等特点,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磁珠富集法从高山绣线菊基因组DNA中分离和筛选SSR标记。高山绣线菊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Mse I酶切后与接头连接,并与生物素标记SSR探针(AC)15和(AG)15杂交,然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磁珠富集、洗脱、PCR扩增、克隆,完成微卫星文库构建。利用载体通用引物和探针序列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重组克隆并测序,获得112条序列。随机挑选其中60条序列设计的引物,经初期筛选获得多态性引物16对。用所得16对引物对4个居群92个个体的蒙古绣线菊和高山绣线菊进行PCR扩增。统计分析PCR产物的毛细管电泳结果,发现4个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及平均观测杂合度都比较高。64个数据系列(4个居群×16个位点)中的26个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推测可能由于无效等位基因的存在所引起。分析显示研究开发的16对多态性SSR引物可以用于后续遗传多样性、物种进化与亲缘关系等方面研究,丰富了绣线菊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线菊 微卫星 磁珠富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UTR区的编辑降低大麦GBSSⅠ基因表达
12
作者 薛瑞莹 刘永菊 +5 位作者 姜燕燕 彭欣雅 曹东 李云 刘宝龙 包雪梅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9,共7页
【目的】大麦是第四大粮食作物,其籽粒总淀粉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是决定大麦品质和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直链淀粉含量的精细调控对于大麦面粉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大麦Cas9过表达株系为受体,通过BSMV-sg... 【目的】大麦是第四大粮食作物,其籽粒总淀粉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是决定大麦品质和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直链淀粉含量的精细调控对于大麦面粉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大麦Cas9过表达株系为受体,通过BSMV-sg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对GBSSⅠ基因的5′非编码区域(5′UTR)进行靶向编辑,实现GBSSⅠ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结果】14株M0代5′UTR植株的第5分蘖叶片均发生了体细胞编辑,编辑效率为1.22%-84.49%,收获体细胞编辑效率最高的第5分蘖的种子,并在其23株M1代单株中鉴定到6株编辑系,编辑植株比例达26.08%。RT-qPCR检测GBSSⅠ基因的表达,编辑系的表达量比对照下降了40%-82%。【结论】通过编辑5′UTR区可以调控GBSSⅠ基因的表达,为直链淀粉合成的精细调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BSMV-sg系统 5′UTR GBSSⅠ基因 表达调控 大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旗叶面积的QTL定位分析
13
作者 杨景发 姚有华 +3 位作者 姚晓华 王寒冬 吴昆仑 李新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9-1128,共10页
旗叶是青稞重要的光合器官,其面积大小是影响青稞植株结构与光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与青稞籽粒灌浆和产量关联密切。为发掘控制青稞旗叶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本研究将以青稞品种达章紫(DZZ)与昆仑10号(KL10)构建的含有117个株系的重组... 旗叶是青稞重要的光合器官,其面积大小是影响青稞植株结构与光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与青稞籽粒灌浆和产量关联密切。为发掘控制青稞旗叶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本研究将以青稞品种达章紫(DZZ)与昆仑10号(KL10)构建的含有117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结合开发的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测定多个环境下群体的旗叶面积,并鉴定与之相关的QTL。结果表明,构建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140.621 cM,共检测到35个与旗叶面积相关的QTL,广泛分布于青稞7条染色体上,可解释2.48%~37.25%的表型变异,其中qFLA-1H-4、qFLA-2H-5、qFLA-2H-7、qFLA-2H-10、qFLA-4H-2、qFLA-7H-2和qFLA-7H-3为主效位点,解释表型贡献率为10.13%~37.25%;CqFLA-2H、CqFLA-6H、CqFLA-7H-1和CqFLA-7H-2为多环境共定位位点,其中CqFLA-7H-1解释表型贡献率为17.52%。为进一步验证主效QTL CqFLA-7H-1的有效稳定性,在RIL群体中寻找其残余杂合系,并在CqFLA-7H-1置信区间开发连锁标记,最终将CqFLA-7H-1定位在青稞7号染色体约17.16 Mb的物理区间。本研究结果为青稞旗叶面积的遗传改良及图位克隆主效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旗叶面积 QTL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的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路兴旺 刘博 +1 位作者 刘瑞娟 窦全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6-852,共7页
利用重复序列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采自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进行细胞学鉴定,同时结合物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共揭示6种不同天然杂种的类型。第一类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 利用重复序列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采自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进行细胞学鉴定,同时结合物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共揭示6种不同天然杂种的类型。第一类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物种间的天然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第二类为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种(Elymus dahuricus Turcz.ex Griseb.)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Y;第三类为达乌力披碱草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第四类为垂穗披碱草和糙毛以礼草(Kengilia hirsuta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五类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颖草(Kengilia grandiglumis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六类为糙毛以礼草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YPNsX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披碱草属种间杂交渐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鉴定出的天然杂种可以作为潜在的种质资源在牧草或生态草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天然种间杂种 细胞学鉴定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海拔地区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丽 权有娟 +2 位作者 李想 刘德梅 陈志国 《农学学报》 2020年第7期19-23,34,共6页
旨在探讨青海省春小麦主要良繁基地都兰县香日德(柴达木盆地高海拔地区)的春小麦发芽率明显低于青海东部乐都(海东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本实验利用两地4个小麦品种,通过TP发芽纸法,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大田发芽环境,测量了7日萌发期内的α... 旨在探讨青海省春小麦主要良繁基地都兰县香日德(柴达木盆地高海拔地区)的春小麦发芽率明显低于青海东部乐都(海东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本实验利用两地4个小麦品种,通过TP发芽纸法,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大田发芽环境,测量了7日萌发期内的α-淀粉酶酶活,并加以比较。青海低海拔地区小麦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4个品种在乐都地区种子萌发期间α-淀粉酶活性均明显高于香日德地区,这可能是导致香日德小麦种子发芽率明显低于乐都的原因之一。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受籽粒水分含量、籽粒成熟发育阶段、储藏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同时,小麦萌发过程中需要一系列酶的作用,其中α-淀粉酶对萌发起到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小麦 发芽率 Α-淀粉酶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藜麦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及产量相关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想 朱丽丽 +3 位作者 张业猛 权有娟 代千千 陈志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27,共8页
为研究藜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以143份藜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作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藜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藜麦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程度依次为:冠幅、主穗直径、株高、主花序长、有... 为研究藜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以143份藜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作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藜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藜麦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程度依次为:冠幅、主穗直径、株高、主花序长、有效穗数、粒径、千粒重、种皮颜色、粒色、杆色、主穗紧凑程度、籽粒形状、生育期和穗色;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5.195%,第一主成分主要与株型有关,第二主成分与籽粒等级、色泽有关,第三主成分与主花序类型有关,第四主成分与藜麦产量有关,第五主成分与植株颜色有关,第六主成分与籽粒色泽有关;聚类分析在类间距离为12时,可分为6大类群,其中第Ⅰ、Ⅲ类适合作为藜麦资源应用,第Ⅱ、Ⅳ、Ⅴ、Ⅵ类可根据育种目标选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虎耳草属植物新分布 被引量:3
17
作者 更吉卓玛 李彦 +2 位作者 贾留坤 陈世龙 高庆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60,共3页
由于虎耳草属植物在生态学、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的变异很大,增加了物种鉴定的难度,导致地方植物志中多有遗漏之处。《青海植物志》收录了虎耳草属植物32种。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鉴定,发现了青海虎耳草属植物的6个新分布种——狭叶虎耳... 由于虎耳草属植物在生态学、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的变异很大,增加了物种鉴定的难度,导致地方植物志中多有遗漏之处。《青海植物志》收录了虎耳草属植物32种。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鉴定,发现了青海虎耳草属植物的6个新分布种——狭叶虎耳草、阿墩子虎耳草、密花虎耳草、珠芽虎耳草、沼地虎耳草和篦齿虎耳草。《青海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均没有记录这6个物种在青海省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耳草属 新分布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地区不同玉米品种青贮性能及营养品质评价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想 张业猛 +6 位作者 朱丽丽 杨学贵 李文军 王元兰 徐慧君 祁琪 陈志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4-1208,共15页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50个玉米品种的青贮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P<0.05)。株高、穗位高变化范围分别为270.30~378...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50个玉米品种的青贮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P<0.05)。株高、穗位高变化范围分别为270.30~378.90和84.40~195.60 cm;鲜重、干重变化范围分别为0.70~2.70和0.30~1.03 kg;每株叶片平均数为10~19片,叶片持绿性变化范围为53.18%~97.67%。参试品种蛋白含量(干物质基础)为6.16%~13.81%,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基础)含量分别为29.75%~61.13%和16.45%~33.45%。2)参照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将50个参试品种简单分级,其中归属为一级的品种有19个,二级的有12个,三级的有8个。3)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644%,有24个玉米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适合青海高原种植。4)聚类分析可将参试品种聚为4类,可根据育种目标加以选择利用。综合分析表明,高科玉138等品种适宜青海地区,可作为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青海高原 农艺性状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藜麦品质表现及营养成分聚类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想 朱丽丽 +5 位作者 李小飞 王其才 杨学贵 甘淑萍 毛小锋 陈志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09-219,共11页
为了解柴达木盆地藜麦品质现状,应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都兰地区种植的12份藜麦品种(系)的水分、灰分、淀粉、脂肪、粗纤维、总糖、蛋白质、β-葡聚糖、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为了解柴达木盆地藜麦品质现状,应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都兰地区种植的12份藜麦品种(系)的水分、灰分、淀粉、脂肪、粗纤维、总糖、蛋白质、β-葡聚糖、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同一品种(系)各微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藜麦品种(系)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水分、脂肪、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建立模型时要正向选择淀粉、脂肪和总糖含量,负向选择水分、蛋白质含量。综合评分后发现适宜柴达木盆地(都兰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系)有7个,其适宜度依次为:rell>天马HX>QLM01>614915HX>1591>青藜1号>西宁藜麦;贡杂3号、4号、5号、6号和三江2号等品种(系)不适宜都兰地区种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12个藜麦品种(系)聚成3类,第一大类不适合都兰地区种植,包括贡杂3号、4号、5号和6号;第二大类营养品质居中,包括天马HX、QLM01、614915HX、1591、青藜1号、西宁藜麦、三江2号,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都兰种植;第三类只有rell一个品系,在都兰地区品质表现最好。综合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等分析结果,QML01与1591两品系综合性状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柴达木盆地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GA数据库4种消化系统癌症分子特征的比较
20
作者 刘菲 袁锐 +1 位作者 陈世龙 王永翠(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52-2258,共7页
目的:探索4种消化系统癌症(DSCs)分子特征的异同及分子特征同临床基本特征的关系。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食管癌(ESCA)、胃癌(STAD)、直肠癌(READ)、结肠癌(COAD)4种DSCs的分子特征,包括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基... 目的:探索4种消化系统癌症(DSCs)分子特征的异同及分子特征同临床基本特征的关系。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食管癌(ESCA)、胃癌(STAD)、直肠癌(READ)、结肠癌(COAD)4种DSCs的分子特征,包括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表达以及甲基化,结合MIF算法、差异分析筛选出癌症驱动基因、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以及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利用富集分析、生存分析、相关性分析比较4种癌症类型中分子特征的异同,进一步探索分子特征同临床基本特征的关系。结果:4种癌症类型具有相似的分子特征,包括:突变频率与基因表达、甲基化水平相关性很低,线性关系均不明显;MaxMIF软件获得的30个癌症驱动基因中均仅有少数几个基因具有预后效果,包括ESCA 2个、STAD 2个、READ 1个、COAD 1个;拷贝数变化数据在癌症组织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中的分布并不均匀;DEGs中仅有少部分基因具有预后效果,包括食管癌(29/829)、胃癌(0/394)、直肠癌(71/606)、结肠癌(50/591),并且KEGG通路均富集于“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另外,4种癌症类型之间具有不同的癌症驱动基因、具有预后效果的DEGs,以及DMGs。结论:经分析得到4种DSCs分子特征的异同点有助于了解整个DSCs,并有望为深入理解DSCs的分子特征及相应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癌症 TCGA数据库 癌症驱动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差异甲基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