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1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江 曹生奎 +2 位作者 刘振梅 雷义珍 侯瑶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6-947,共12页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格局动态。结果表明近23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EP值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70.85~240.01 g·m^(-2)·a^(-1),多年平均NEP值为204.5 g·m^(-2)·a^(-1)。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NEP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年NEP值的增加主要集中在FVC<10%和≥50%的区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流域年均NEP值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和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海拔升高而减弱。总体上,近23年来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均有利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格局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龙胆科重要药用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生境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窦全慧 陈程浩 +6 位作者 曾太乙亥 龙主多杰 苗琪 孙芳慧 才让拉毛 陈曦 索南吉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24-3033,共10页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746个龙胆科药用植物分布点和15个环境变量,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参数设置:正则化系数1.6,特征组合LQPT,AUC=0.84)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bio12)、海拔(bio20)、年平均气温(bi...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746个龙胆科药用植物分布点和15个环境变量,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参数设置:正则化系数1.6,特征组合LQPT,AUC=0.84)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bio12)、海拔(bio20)、年平均气温(bio1)、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最冷季的平均气温(bio11)和最暖季降水(bio18)等6个因子累计贡献89.2%,其中降水主导分布格局。当代高适生区(38.62×10^(4)km^(2))集中于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总适生区达128.59×10^(4)km^(2)。未来气候情景(SSP126/SSP585,2040s-2100s)下适生区呈现高海拔扩张趋势,质心向西北迁移,潜在分布带延伸至高原西部高海拔区域。模型预测显示川藏高山峡谷与横断山区将成为核心扩张区,但该区域人类活动密集且现有保护区覆盖率不足。建议扩张区域优先构建龙胆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以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龙胆科 药用植物 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北川河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晋鹏 赵霞 陈东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以北川河流域5个水文站径流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了与径流量相关的水文地貌特征因子,通过对多年平均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经过共线性诊断筛选水文地貌特征因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以北川河流域5个水文站径流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了与径流量相关的水文地貌特征因子,通过对多年平均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经过共线性诊断筛选水文地貌特征因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北川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地形趋于平坦,水系发育程度更高,汇流能力更强;影响多年平均径流量主要的宏观地形因子贡献率分别是地形湿度指数(50.66%)和地表粗糙度(44.33%),主要的微观地形因子贡献率分别是剖面曲率(36.25%)、高程(27.26%)和坡向变率(24.31%),主要的水系形态指标贡献率分别是节点连接率(54.16%)和面积高程积分(32.95%).上述结果为深入理解北川河流域的水文地貌关系提供依据,为研究其他小流域的不同水文节点,特别是上下游的水文地貌特征以及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的关系分析提供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貌特征 径流量 多元线性回归 共线性诊断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发育过程研究——以青海湖北部宁夏剖面为例
5
作者 谢丽倩 鄂崇毅 +4 位作者 赵霞 李萍 张晶 孙满平 先巴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6-1154,共9页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北部宁夏(NX)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获得残积母质土壤发育年代,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b/Sr和粉黏比等探究土壤发育程度,对比青海湖地区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的Zr/Nb、K2O/Al2O3和TiO2/Al2O3分析其物源。结果表明:NX土壤剖面在早全新世以来发育,其年代结果集中在10.02~8.67 ka,成土母质发育时间与流域内风沙强烈活动时期基本一致,为干暖气候背景下的产物;通过物源对比分析,NX剖面底部母质为母岩就地风化而成,上部为风尘加积发育,发育模式为混合母质风尘加积型;剖面整体处于弱化学风化阶段,土壤发育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母质 元素地球化学 土壤发育 青海湖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绿绒蒿属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
作者 陈晓玥 胡华伟 +4 位作者 李文龙 熊友才 王文颖 段迎珠 贾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5,166,共14页
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模拟预测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2050s和2070s 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青藏高原14种绿绒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年温度变化范围是影响绿绒蒿属植... 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模拟预测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2050s和2070s 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青藏高原14种绿绒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年温度变化范围是影响绿绒蒿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气候条件下,绿绒蒿属植物总适生区面积为1.141×10~6 km^(2),占青藏高原面积的45.2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绿绒蒿属植物总适生区面积均有增加,在2050s时期增加幅度分别为2.69%、0.30%、0.13%、3.53%,在2070s时期增加幅度分别为3.85%、2.21%、3.08%、4.62%;低辐射低强迫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单叶、毛瓣绿绒蒿的生长繁殖,高辐射高强迫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白花、多刺、红花、椭果、总状绿绒蒿的生长繁殖以及生长区域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绒蒿属 最大熵模型 社会经济路径 地理分布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 NPP的2000—2023年三江源地区植被NPP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李文静 李文龙 +2 位作者 熊有才 罗琼 王文颖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03-3013,共11页
明晰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的现状和驱动力,可为未来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残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 明晰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的现状和驱动力,可为未来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残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3年,三江源地区总体NPP和各植被类型NPP均呈增加趋势,整体增速为1.38 g·m^(-2)·a^(-1) C,在空间上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格局,其中97.92%的区域为NPP增加区,整体波动情况稳定。三江源地区不同区域植被NPP与气温和降水具有不同的响应关系,但气温对该地区植被NPP的影响更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地区植被NPP的影响均表现为正向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在2018年以后均表现为正向影响。单因子探测中海拔和气温的平均解释力在50%以上,但较单因子探测而言,交互探测中降水、土地利用以及人口的解释力也均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PP 三江源地区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的青海高原城镇社区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姜璐 刘艳娟 +2 位作者 史晓楠 丁博文鹏 陈虹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年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通过构建家庭能源流探索了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收入情况下家庭能源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西宁市城镇家庭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61.57 kgce·a^(-1)。(2)在能源用途方面,西宁市城镇家庭人均取暖能源消费量为307.52 kgce·a^(-1),是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大型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耗能量最低。(3)家庭年末总收入是影响西宁市家庭人均年能源消费的核心因素。(4)高收入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大,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增加,取暖能源消费量随之减少。基于此,研究建议增加居民的清洁能源供给,增强所有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增加对中高收入人群的节能宣传和自主节能意识。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政策,推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 高原城镇 影响因素 OLS模型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研究进展.建立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的精度,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约束作用关系理论框架和方法,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相互作用关系的依赖性、竞争性、独立性特征及其生态学机制.提出了集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于一体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方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服务 约束关系 绿色GDP 环境资源量 生态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张春娜 刘志锋 +2 位作者 左晔 张凤娇 毛旭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2种主要挺水植物,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测定芦苇和香蒲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多峰型,香蒲(14.72μmol·m^(-2)·s^(-1))高于芦苇(8.46μmol·m^(-2)·s^(-1));芦苇蒸腾速率为单峰型,香蒲为双峰型,香蒲(7.68 mmol·m^(-2)·s^(-1))高于芦苇(3.90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芦苇(2.34μmol·mmol^(-1))高于香蒲(2.03μmol·mmol^(-1)).2)空间上,芦苇和香蒲净光合速率表现入水口高于出水口的特征;芦苇入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出水口,香蒲出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入水口;芦苇入水口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出水口,香蒲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空间差异.3)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差、大气温度和水质是影响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4)香蒲固碳释氧量和增湿能力均高于芦苇.研究结果为评估和提升西宁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城市湿地 挺水植物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基于1949—1999年教育与经济的数据
11
作者 孔祥丹 李晓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青海振兴发展的新生力军,对1949—1999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是构建青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规模、结构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青海振兴发展的新生力军,对1949—1999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是构建青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规模、结构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对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分析表明:1949—1999年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历经勉强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三个阶段,各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二者在规模上的耦合协调度获得大幅提升,在结构上的耦合协调度起点较高但并未获得显著提高;二者存在不完全的因果关系。促进新时代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职业教育优先的共识,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涵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拓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结构,优化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模式,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充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质优量足的师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99年 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形貌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12
作者 周容平 郭忠龙 +1 位作者 殷博 朱继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74,共5页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不同形貌的过渡金属Fe基纳米粒子催化剂,并深入探讨了Fe基纳米粒子表面电沉积的早期生长过程及机制,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恒电...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不同形貌的过渡金属Fe基纳米粒子催化剂,并深入探讨了Fe基纳米粒子表面电沉积的早期生长过程及机制,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恒电位法制备得到的Fe纳米粒子分布均匀且具有立方体结构,其修饰的玻碳电极电活性面积达到1.485 cm^(2),是裸玻碳电极的22倍。对邻苯二酚(CC)和对苯二酚(HQ)的电催化性能实验表明,恒电位法制备得到的Fe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对HQ和CC的氧化峰电流信号明显高于循环伏安法制备的Fe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同时恒电位法得到的Fe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对两种酚类物质的氧化电位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纳米粒子 电沉积 形貌控制 恒电位法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的可视化计量分析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晓华 孔祥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8,共9页
运用经验总结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收录在CNKI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研究时序上,可分为萌芽、高速发展、深入研究三个阶段;研究空间上,核心研究者以个别代表性学者为主,机构以师范院... 运用经验总结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收录在CNKI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研究时序上,可分为萌芽、高速发展、深入研究三个阶段;研究空间上,核心研究者以个别代表性学者为主,机构以师范院校为领军,密切的研究合作网络与群体尚未形成;研究视角与方法上,主观性单一视角研究为主,定量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学科融合研究不足;研究内容上,由宏观概括的梳理渐转到微观深入的探究,集中于中国近代教科书编审出版、文本合理性、中国化历程三个方面,所涉科目类属逐渐增多但仍不均衡。今后,需强化教材专业研究机构的核心地位,搭建专业力量协作的研究群体;丰富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视角,建立有针对性的方法论体系;细化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研究范围,深化教科书研究内容;强化教科书编审研究,拓展中国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研究 中国近代 CiteSpace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康利刚 曹生奎 +4 位作者 曹广超 严莉 陈链璇 李文斌 赵浩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4-1097,共14页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时间尺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地表温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年均地表温度总体随年份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地表温度为2.20℃。空间分布呈现比较规律的由流域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特征。青海湖北岸和东岸地表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主体。(2)地表温度在不同季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除春季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外,夏季、秋季、冬季均呈逐年上升趋势。(3)月间地表温度表现为规律的先增加后减小,以7月为“对称轴”呈显著相似的变化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耕地>林地>灌木>草地>荒地>冰川。(5)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表温度下降约0.8℃。(6)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环境因子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存在差异,其中海拔高度和年均气温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较高,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解释力最低。在所有因子的交互作用中,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交互,q值的解释力最大(0.90),表明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的耦合与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琛悦 赵霞 +2 位作者 辛玉春 唐文家 王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6-292,共7页
以第2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土壤图和草地资源清查图为本底,通过文献搜集及实测数据的结合,对青海省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6.12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8.08 kg·m^(-2),其中:地上植被碳储量(包括... 以第2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土壤图和草地资源清查图为本底,通过文献搜集及实测数据的结合,对青海省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6.12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8.08 kg·m^(-2),其中:地上植被碳储量(包括凋落物)为0.009 7 Pg,平均碳面密度为0.03 kg·m^(-2);地下植被碳储量为0.096 7 Pg,平均碳面密度为0.29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6.01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7.76 kg·m^(-2);土壤储存的有机碳是植被的54倍多.2)从9大草地类来看,总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3.64 Pg)、高寒草原类(0.94 Pg)、低地草甸类(0.61 Pg)、温性草原类(0.35 Pg)、温性荒漠类(0.33 Pg)、温性荒漠草原类(0.08 Pg)、山地草甸类(0.08 Pg)、高寒草甸草原类(0.05 Pg)、高寒荒漠类(0.04 Pg);从5大功能区来看,总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江源地区(3.95 Pg)、柴达木盆地(1.31 Pg)、祁连山地区(0.45 Pg)、青海湖流域(0.31 Pg)、河湟谷地(0.10 Pg).3)从9大草地类总碳面密度来看,低地草甸类的总碳面密度最高(57.37kg·m^(-2)),温性草原类的最低(14.04kg·m^(-2));从5大功能区总碳面密度来看,柴达木盆地的最高(24.41 kg·m^(-2)),河湟谷地的最低(14.05 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面密度 植被 土壤有机碳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源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刘英 赵青林 曹生奎 袁杰 汉光昭 张富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9-1470,共12页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数(Single fractal dimension,D)大小表现为草地(2.60)<灌木林地(2.64)<乔木林地(2.65);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粒径均呈非均匀性分布,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比,草地的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最高;D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容量维(D 0),信息维(D 1),关联维(D 2)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关系与D相反。此外,地形、植被盖度和土壤理化因子对3种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分形维数主要受土壤粒径影响,其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颗粒组成从而对分形维数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源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李文斌 陈链璇 侯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3-3439,共17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地形效应,结合年均气温、年均地表温湿度、年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和年植被覆盖度等数据,探讨了PUE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单位像元(1 km^(2))PUE平均值在0.4—0.7 gC m^(-2)mm^(-1)间变化,平均为0.54 gC m^(-2)mm^(-1),且在年际间无显著变化趋势(R^(2)=0.05,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环湖呈现不均匀分布,除青海湖东岸外,PUE值随湖面距离增大呈减小趋势;其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西岸和南岸的半环区;年PUE变化趋势的斜率值为-0.05—0.04 gC m^(-2)mm^(-1)a-1,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9.63%。(2)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在海拔效应和坡度坡向两种不同微地形效应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拔每升高50 m,PUE值将减少0.02 gC m^(-2)mm^(-1);随坡度增加,PUE值呈降低趋势,平坡至险坡(>45°)的变化范围为0.3—0.61 gC m^(-2)mm^(-1);不同坡向PUE值表现为由东北坡向西南坡递减,范围为0.52—0.56 gC m^(-2)mm^(-1)。(3)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PUE值与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PUE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P<0.01;R^(2)=0.98,P<0.01),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PUE显著正相关(R^(2)=0.89,P<0.05;R^(2)=0.90,P<0.05;R^(2)=0.86,P<0.05),地表土壤湿度与PUE无显著相关性(R^(2)=0.16,P≥0.05)。评估了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植被对降水的利用能力及其耗水特性,可为青海湖流域植被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宸曦 王振斌 +2 位作者 张明锦 马存花 梁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824,共37页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缓慢的动力学性能,以及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团聚和粗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大规模投产和实际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改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合金化、纳米化、引入催化剂等改性策略,阐述了不同策略具体的改性机理。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高性能镁基储氢材料的研发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储氢材料 氢化镁 合金化 纳米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内容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包万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97,共11页
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对学生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大学内部治理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实际参与较多的是与其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而学生期望较高的是能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 以教育部直属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对学生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大学内部治理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实际参与较多的是与其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而学生期望较高的是能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与制度设计等。鉴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建议大学拓展学生参与的内容,探索和实践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扩展学生对大学具体治理事务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参与 大学内部治理 学生权利 教育部直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雷义珍 陈链璇 李文斌 康利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54-3566,共13页
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量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并研究了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特征,结合近21年生长季平均气温... 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量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并研究了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特征,结合近21年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该流域WUE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单位面积WUE平均值在0.06~2.88 g·m^(-2)·mm^(-1)间变化,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R^(2)=0.39,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生长季WUE平均值呈带状分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南部和中部。WUE时空变化受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WUE斜率值的贡献分别为-0.78和0.76 g·m^(-2)·mm^(-1)·a^(-1)。其中,自然环境因子是主要驱动力。生长季青海湖流域Hurst指数均值为0.45,WUE变化的反向特征比同向特征更明显,其中72.09%的地区表现为逆向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驱动分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