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林树种对紫色土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钟宇健 何烽 +2 位作者 韩光中 赵霞 杨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292,301,共10页
[目的]退耕还林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明确还林树种对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可为水土保持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选择华西雨屏区紫色土坡耕地(玉米地)还林20年形成的柳杉林、混交林、茶园和慈竹林4种人工林土... [目的]退耕还林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明确还林树种对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可为水土保持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选择华西雨屏区紫色土坡耕地(玉米地)还林20年形成的柳杉林、混交林、茶园和慈竹林4种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1)相较于坡耕地,混交林、茶园和慈竹林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而0.5~1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p<0.05),优势团聚体由0.5~1 mm转变为>5 mm;(2)人工林土壤团聚体GMD、MWD和R 0.25分别上升46.93%~330.30%,47.01%~191.03%和5.02%~19.66%,而PAD_(0.25)和PSD分别下降15.41%~75.09%和1.65%~9.20%,表明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具体表现为茶园>慈竹林>混交林>柳杉林,以茶园和慈竹林较优;(3)土壤优势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与惰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砾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林木生长促进紫色土风化,为土壤团聚体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人工林土壤形成的腐殖质作为胶结物质,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退耕还林 树种 土壤团聚体 华西雨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