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1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江 曹生奎 +2 位作者 刘振梅 雷义珍 侯瑶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6-947,共12页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格局动态。结果表明近23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EP值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70.85~240.01 g·m^(-2)·a^(-1),多年平均NEP值为204.5 g·m^(-2)·a^(-1)。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NEP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年NEP值的增加主要集中在FVC<10%和≥50%的区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流域年均NEP值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和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海拔升高而减弱。总体上,近23年来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均有利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格局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4
作者 赵隆莲 曹广超 +2 位作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方法,刻画以源地—阻力面—廊道为框架的海南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海南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较好,主要以极重要和高度重要服务为主;(2)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约5 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0%,斑块分布较为零散,集中分布在海南州南部、东部和青海湖南岸;识别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1 963 km,其中关键廊道22条,廊道分布呈现南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共识别生态夹点37个,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共和县和贵德县中部;(3)通过整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障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西部未来应重视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南州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龙胆科重要药用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生境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窦全慧 陈程浩 +6 位作者 曾太乙亥 龙主多杰 苗琪 孙芳慧 才让拉毛 陈曦 索南吉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24-3033,共10页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746个龙胆科药用植物分布点和15个环境变量,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参数设置:正则化系数1.6,特征组合LQPT,AUC=0.84)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bio12)、海拔(bio20)、年平均气温(bi...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746个龙胆科药用植物分布点和15个环境变量,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参数设置:正则化系数1.6,特征组合LQPT,AUC=0.84)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bio12)、海拔(bio20)、年平均气温(bio1)、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最冷季的平均气温(bio11)和最暖季降水(bio18)等6个因子累计贡献89.2%,其中降水主导分布格局。当代高适生区(38.62×10^(4)km^(2))集中于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总适生区达128.59×10^(4)km^(2)。未来气候情景(SSP126/SSP585,2040s-2100s)下适生区呈现高海拔扩张趋势,质心向西北迁移,潜在分布带延伸至高原西部高海拔区域。模型预测显示川藏高山峡谷与横断山区将成为核心扩张区,但该区域人类活动密集且现有保护区覆盖率不足。建议扩张区域优先构建龙胆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以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龙胆科 药用植物 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北川河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晋鹏 赵霞 陈东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以北川河流域5个水文站径流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了与径流量相关的水文地貌特征因子,通过对多年平均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经过共线性诊断筛选水文地貌特征因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以北川河流域5个水文站径流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了与径流量相关的水文地貌特征因子,通过对多年平均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经过共线性诊断筛选水文地貌特征因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北川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地形趋于平坦,水系发育程度更高,汇流能力更强;影响多年平均径流量主要的宏观地形因子贡献率分别是地形湿度指数(50.66%)和地表粗糙度(44.33%),主要的微观地形因子贡献率分别是剖面曲率(36.25%)、高程(27.26%)和坡向变率(24.31%),主要的水系形态指标贡献率分别是节点连接率(54.16%)和面积高程积分(32.95%).上述结果为深入理解北川河流域的水文地貌关系提供依据,为研究其他小流域的不同水文节点,特别是上下游的水文地貌特征以及径流量与水文地貌特征的关系分析提供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貌特征 径流量 多元线性回归 共线性诊断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动态及未来持续性
7
作者 李晓燕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宗颜 袁杰 孙子婷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持续性。[结果](1)近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呈波动增长趋势,植被NDVI显著增加面积(1.2×10^(4) km^(2))>不显著增加面积(1132 km^(2))>显著减少面积(8347 km^(2))>不显著减少面积(2424 km^(2))(p<0.05)。(2)地理探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交互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其中地表温度与海拔及气温的耦合是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值变化的直接控制因子,71%的因子组合对祁连山南坡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未来祁连山南坡植被状况以持续改善为主,持续改善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1.65%,且海拔高于3400 m的植被以持续改善为主。[结论]祁连山南坡植被生态整体趋于改善,且未来植被也呈改善态势,地表温度是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NDVI 时空变化 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发育过程研究——以青海湖北部宁夏剖面为例
8
作者 谢丽倩 鄂崇毅 +4 位作者 赵霞 李萍 张晶 孙满平 先巴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6-1154,共9页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北部宁夏(NX)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获得残积母质土壤发育年代,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b/Sr和粉黏比等探究土壤发育程度,对比青海湖地区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的Zr/Nb、K2O/Al2O3和TiO2/Al2O3分析其物源。结果表明:NX土壤剖面在早全新世以来发育,其年代结果集中在10.02~8.67 ka,成土母质发育时间与流域内风沙强烈活动时期基本一致,为干暖气候背景下的产物;通过物源对比分析,NX剖面底部母质为母岩就地风化而成,上部为风尘加积发育,发育模式为混合母质风尘加积型;剖面整体处于弱化学风化阶段,土壤发育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母质 元素地球化学 土壤发育 青海湖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典型流域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咸庆玲 曹广超 +3 位作者 袁杰 赵美亮 邱巡巡 赵隆莲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7,共9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南坡典型流域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复杂山区面域尺度土壤界面碳的精确估算提供数据基础。[方法]以祁连山南坡典型小流域阿咪东索为研究区,在野外系统采样的基础上,研究小流域坡面不同坡向、坡位和... [目的]探讨祁连山南坡典型流域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复杂山区面域尺度土壤界面碳的精确估算提供数据基础。[方法]以祁连山南坡典型小流域阿咪东索为研究区,在野外系统采样的基础上,研究小流域坡面不同坡向、坡位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结果](1)该研究区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1.604 g/kg±19.28 g/kg,总体水平较高;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2)受坡面地形等过程的影响,阴坡—半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48.597 g/kg±19.27 g/kg)显著高于(p<0.05)阳坡半阳坡(32.277 g/kg±15.11 g/kg);阴坡—半阴坡坡中土壤有机碳含量(52.657 g/kg±17.66 g/kg)最高,阳坡—半阳坡坡顶土壤有机碳含量(38.427 g/kg±17.03 g/kg)最高;阴坡—半阴坡混合灌丛中土壤有机碳含量(53.457 g/kg±23.72 g/kg)最高,其次是青海云杉和高山荒漠草地,阳坡—半阳坡高山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山荒漠草地(34.31 g/kg±16.96 g/kg)最高,其次是祁连圆柏。(3)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层是影响坡面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坡位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也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容重、粉砂、砂粒、温度、降水量、海拔、含水量和贮水量。[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受土层深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及土壤特性等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壤有机碳 坡向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绿绒蒿属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0
作者 陈晓玥 胡华伟 +4 位作者 李文龙 熊友才 王文颖 段迎珠 贾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5,166,共14页
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模拟预测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2050s和2070s 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青藏高原14种绿绒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年温度变化范围是影响绿绒蒿属植... 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模拟预测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2050s和2070s 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青藏高原14种绿绒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年温度变化范围是影响绿绒蒿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气候条件下,绿绒蒿属植物总适生区面积为1.141×10~6 km^(2),占青藏高原面积的45.2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绿绒蒿属植物总适生区面积均有增加,在2050s时期增加幅度分别为2.69%、0.30%、0.13%、3.53%,在2070s时期增加幅度分别为3.85%、2.21%、3.08%、4.62%;低辐射低强迫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单叶、毛瓣绿绒蒿的生长繁殖,高辐射高强迫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白花、多刺、红花、椭果、总状绿绒蒿的生长繁殖以及生长区域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绒蒿属 最大熵模型 社会经济路径 地理分布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 NPP的2000—2023年三江源地区植被NPP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李文静 李文龙 +2 位作者 熊有才 罗琼 王文颖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03-3013,共11页
明晰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的现状和驱动力,可为未来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残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 明晰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的现状和驱动力,可为未来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本研究基于MODIS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残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3年,三江源地区总体NPP和各植被类型NPP均呈增加趋势,整体增速为1.38 g·m^(-2)·a^(-1) C,在空间上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格局,其中97.92%的区域为NPP增加区,整体波动情况稳定。三江源地区不同区域植被NPP与气温和降水具有不同的响应关系,但气温对该地区植被NPP的影响更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地区植被NPP的影响均表现为正向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在2018年以后均表现为正向影响。单因子探测中海拔和气温的平均解释力在50%以上,但较单因子探测而言,交互探测中降水、土地利用以及人口的解释力也均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PP 三江源地区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的青海高原城镇社区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璐 刘艳娟 +2 位作者 史晓楠 丁博文鹏 陈虹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年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通过构建家庭能源流探索了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收入情况下家庭能源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西宁市城镇家庭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61.57 kgce·a^(-1)。(2)在能源用途方面,西宁市城镇家庭人均取暖能源消费量为307.52 kgce·a^(-1),是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大型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耗能量最低。(3)家庭年末总收入是影响西宁市家庭人均年能源消费的核心因素。(4)高收入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大,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增加,取暖能源消费量随之减少。基于此,研究建议增加居民的清洁能源供给,增强所有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增加对中高收入人群的节能宣传和自主节能意识。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政策,推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 高原城镇 影响因素 OLS模型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人工拧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度特征研究
13
作者 彭猛 张进虎 +4 位作者 戎战磊 刘莹 张振平 张家欣 陈紫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48,共7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为揭示高寒沙区拧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度特征,以共和盆地为研究区,以成年拧条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ZL6土壤水分检测系统),结合室内测定和数学计算,开展定量研...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为揭示高寒沙区拧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度特征,以共和盆地为研究区,以成年拧条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ZL6土壤水分检测系统),结合室内测定和数学计算,开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拧条林地土壤贮水量呈季节变化,生长季初明显高于生长季末,如6月剖面整体(0~160 cm)贮水量最高,达131.04 mm,8月降至96.61 mm,两者相差34.43 mm;②土壤贮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据其变化特征将土壤层次划分为浅层(0~40 cm)、中层(40~120 cm)和深层(120~160 cm),其平均贮水量分别为10.78 mm、14.17 mm和10.10 mm;③土壤贮水亏缺度呈明显季节变化,8月剖面整体(0~160 cm)亏缺度最大,达552.89%,6月最小,达362.88%;土壤水分亏缺度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小趋势,浅层亏缺最为严重,平均亏缺度达50.73%,深层次之,达47.42%;④降雨对土壤层次的补偿度表现为,浅层土壤(0~10 cm)补偿度为正值(峰值7.53%),其余土层深度整体为负值(最小值-8.92%);在整个生长季成年拧条林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建议通过降低栽植密度或平茬复壮等方式促进其持续稳定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拧条 土壤贮水量 水分亏缺 亏缺补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子婷 袁杰 +1 位作者 李晓燕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现未利用地和林地持续增加、草地持续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2000—2010年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1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00—2010年草地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草地流向未利用地和林地是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水域的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大幅扩张的主要原因。(2)祁连山南坡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碳储量依次为4.03×10^(8) t,4.13×10^(8) t,4.22×10^(8) t,生态固碳效率上优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固碳水平持续增高。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域是导致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祁连山南坡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西北部中间地带和中部北侧,土地类型为林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中侧,以未利用地为主。(4)碳储量冷热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林地,而较低的区域则主要在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上。[结论]祁连山南坡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主要是碳储量较低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碳密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碳密度较高的扩张,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冷热点分析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地”的教育坚守:西藏农牧区教师韧性研究
15
作者 刘圣培 李琼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94,共17页
在高原高寒艰苦工作环境下保持教师高质量留任与发展,特别需要教师的韧性。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采取质性研究的范式,通过书面叙述与半结构访谈法对西藏农牧区12名中学教师面临的群体挑战及其韧性发展的过程与表现进行深描。结果表... 在高原高寒艰苦工作环境下保持教师高质量留任与发展,特别需要教师的韧性。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采取质性研究的范式,通过书面叙述与半结构访谈法对西藏农牧区12名中学教师面临的群体挑战及其韧性发展的过程与表现进行深描。结果表明,影响西藏农牧区中学教师韧性发展的风险因素来自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三个层面,且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复杂性;而教师应对风险的适应性行为多依赖于对微观系统及宏观系统层面保护因素的调动,其发展过程具有非典型性与文化相关性,并最终在各系统间的互动下呈现“敢于拓荒”“保持良心”“勉强留任”三种不同类型的韧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农牧区 中学教师 教师韧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研究进展.建立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的精度,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约束作用关系理论框架和方法,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相互作用关系的依赖性、竞争性、独立性特征及其生态学机制.提出了集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于一体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方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服务 约束关系 绿色GDP 环境资源量 生态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张春娜 刘志锋 +2 位作者 左晔 张凤娇 毛旭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2种主要挺水植物,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测定芦苇和香蒲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多峰型,香蒲(14.72μmol·m^(-2)·s^(-1))高于芦苇(8.46μmol·m^(-2)·s^(-1));芦苇蒸腾速率为单峰型,香蒲为双峰型,香蒲(7.68 mmol·m^(-2)·s^(-1))高于芦苇(3.90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芦苇(2.34μmol·mmol^(-1))高于香蒲(2.03μmol·mmol^(-1)).2)空间上,芦苇和香蒲净光合速率表现入水口高于出水口的特征;芦苇入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出水口,香蒲出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入水口;芦苇入水口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出水口,香蒲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空间差异.3)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差、大气温度和水质是影响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4)香蒲固碳释氧量和增湿能力均高于芦苇.研究结果为评估和提升西宁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城市湿地 挺水植物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基于1949—1999年教育与经济的数据
18
作者 孔祥丹 李晓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青海振兴发展的新生力军,对1949—1999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是构建青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规模、结构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青海振兴发展的新生力军,对1949—1999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分析是构建青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规模、结构两个维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对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分析表明:1949—1999年间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历经勉强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三个阶段,各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二者在规模上的耦合协调度获得大幅提升,在结构上的耦合协调度起点较高但并未获得显著提高;二者存在不完全的因果关系。促进新时代青海职业教育与经济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职业教育优先的共识,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涵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拓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结构,优化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模式,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充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质优量足的师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99年 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关系
19
作者 程兰花 杨显明 王桂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2-201,共10页
论文以青藏高原209个县区为例,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探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H)与生态环境质量(E)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整体H与E均提升,西宁市及周边一直是H增长的热点区,2010后逐渐演变为E降低的冷点区,拉萨... 论文以青藏高原209个县区为例,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探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H)与生态环境质量(E)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整体H与E均提升,西宁市及周边一直是H增长的热点区,2010后逐渐演变为E降低的冷点区,拉萨市及周边逐渐成为H增长的热点区,2010年前E已明显降低,之后得到缓解;空间上,东南区域为高—高、低—高聚集区,西北区域为低—低、高—低聚集区,高—高、低—低聚集区呈扩张态势,低—高、高—低聚集区呈收缩态势,二者标准差椭圆重心均位于偏东南区域,且重心迁移具有一定同向性;东南部区域H的提升对E的提升产生明显负向影响,西北部区域H长期处于“较弱”水平,多呈正向影响,多数县区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E呈协调发展态势,但城镇化与E的协调性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工程活动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关系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形貌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20
作者 周容平 郭忠龙 +1 位作者 殷博 朱继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74,共5页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不同形貌的过渡金属Fe基纳米粒子催化剂,并深入探讨了Fe基纳米粒子表面电沉积的早期生长过程及机制,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恒电...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不同形貌的过渡金属Fe基纳米粒子催化剂,并深入探讨了Fe基纳米粒子表面电沉积的早期生长过程及机制,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恒电位法制备得到的Fe纳米粒子分布均匀且具有立方体结构,其修饰的玻碳电极电活性面积达到1.485 cm^(2),是裸玻碳电极的22倍。对邻苯二酚(CC)和对苯二酚(HQ)的电催化性能实验表明,恒电位法制备得到的Fe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对HQ和CC的氧化峰电流信号明显高于循环伏安法制备的Fe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同时恒电位法得到的Fe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对两种酚类物质的氧化电位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纳米粒子 电沉积 形貌控制 恒电位法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