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
作者 赵隆莲 曹广超 +2 位作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方法,刻画以源地—阻力面—廊道为框架的海南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海南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较好,主要以极重要和高度重要服务为主;(2)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约5 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0%,斑块分布较为零散,集中分布在海南州南部、东部和青海湖南岸;识别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1 963 km,其中关键廊道22条,廊道分布呈现南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共识别生态夹点37个,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共和县和贵德县中部;(3)通过整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障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西部未来应重视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南州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动态及未来持续性
2
作者 李晓燕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宗颜 袁杰 孙子婷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持续性。[结果](1)近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呈波动增长趋势,植被NDVI显著增加面积(1.2×10^(4) km^(2))>不显著增加面积(1132 km^(2))>显著减少面积(8347 km^(2))>不显著减少面积(2424 km^(2))(p<0.05)。(2)地理探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交互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其中地表温度与海拔及气温的耦合是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值变化的直接控制因子,71%的因子组合对祁连山南坡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未来祁连山南坡植被状况以持续改善为主,持续改善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1.65%,且海拔高于3400 m的植被以持续改善为主。[结论]祁连山南坡植被生态整体趋于改善,且未来植被也呈改善态势,地表温度是影响祁连山南坡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NDVI 时空变化 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典型流域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咸庆玲 曹广超 +3 位作者 袁杰 赵美亮 邱巡巡 赵隆莲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7,共9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南坡典型流域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复杂山区面域尺度土壤界面碳的精确估算提供数据基础。[方法]以祁连山南坡典型小流域阿咪东索为研究区,在野外系统采样的基础上,研究小流域坡面不同坡向、坡位和... [目的]探讨祁连山南坡典型流域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复杂山区面域尺度土壤界面碳的精确估算提供数据基础。[方法]以祁连山南坡典型小流域阿咪东索为研究区,在野外系统采样的基础上,研究小流域坡面不同坡向、坡位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结果](1)该研究区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1.604 g/kg±19.28 g/kg,总体水平较高;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2)受坡面地形等过程的影响,阴坡—半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48.597 g/kg±19.27 g/kg)显著高于(p<0.05)阳坡半阳坡(32.277 g/kg±15.11 g/kg);阴坡—半阴坡坡中土壤有机碳含量(52.657 g/kg±17.66 g/kg)最高,阳坡—半阳坡坡顶土壤有机碳含量(38.427 g/kg±17.03 g/kg)最高;阴坡—半阴坡混合灌丛中土壤有机碳含量(53.457 g/kg±23.72 g/kg)最高,其次是青海云杉和高山荒漠草地,阳坡—半阳坡高山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山荒漠草地(34.31 g/kg±16.96 g/kg)最高,其次是祁连圆柏。(3)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层是影响坡面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坡位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也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容重、粉砂、砂粒、温度、降水量、海拔、含水量和贮水量。[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受土层深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及土壤特性等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壤有机碳 坡向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子婷 袁杰 +1 位作者 李晓燕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现未利用地和林地持续增加、草地持续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2000—2010年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1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00—2010年草地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草地流向未利用地和林地是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水域的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大幅扩张的主要原因。(2)祁连山南坡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碳储量依次为4.03×10^(8) t,4.13×10^(8) t,4.22×10^(8) t,生态固碳效率上优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固碳水平持续增高。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域是导致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祁连山南坡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西北部中间地带和中部北侧,土地类型为林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中侧,以未利用地为主。(4)碳储量冷热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林地,而较低的区域则主要在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上。[结论]祁连山南坡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主要是碳储量较低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碳密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碳密度较高的扩张,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冷热点分析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地”的教育坚守:西藏农牧区教师韧性研究
5
作者 刘圣培 李琼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94,共17页
在高原高寒艰苦工作环境下保持教师高质量留任与发展,特别需要教师的韧性。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采取质性研究的范式,通过书面叙述与半结构访谈法对西藏农牧区12名中学教师面临的群体挑战及其韧性发展的过程与表现进行深描。结果表... 在高原高寒艰苦工作环境下保持教师高质量留任与发展,特别需要教师的韧性。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采取质性研究的范式,通过书面叙述与半结构访谈法对西藏农牧区12名中学教师面临的群体挑战及其韧性发展的过程与表现进行深描。结果表明,影响西藏农牧区中学教师韧性发展的风险因素来自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三个层面,且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复杂性;而教师应对风险的适应性行为多依赖于对微观系统及宏观系统层面保护因素的调动,其发展过程具有非典型性与文化相关性,并最终在各系统间的互动下呈现“敢于拓荒”“保持良心”“勉强留任”三种不同类型的韧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农牧区 中学教师 教师韧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关系
6
作者 程兰花 杨显明 王桂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2-201,共10页
论文以青藏高原209个县区为例,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探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H)与生态环境质量(E)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整体H与E均提升,西宁市及周边一直是H增长的热点区,2010后逐渐演变为E降低的冷点区,拉萨... 论文以青藏高原209个县区为例,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探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H)与生态环境质量(E)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整体H与E均提升,西宁市及周边一直是H增长的热点区,2010后逐渐演变为E降低的冷点区,拉萨市及周边逐渐成为H增长的热点区,2010年前E已明显降低,之后得到缓解;空间上,东南区域为高—高、低—高聚集区,西北区域为低—低、高—低聚集区,高—高、低—低聚集区呈扩张态势,低—高、高—低聚集区呈收缩态势,二者标准差椭圆重心均位于偏东南区域,且重心迁移具有一定同向性;东南部区域H的提升对E的提升产生明显负向影响,西北部区域H长期处于“较弱”水平,多呈正向影响,多数县区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E呈协调发展态势,但城镇化与E的协调性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工程活动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关系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文斌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赵浩然 陈链璇 侯瑶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7-336,343,共11页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P、气温、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植被NPP在子流域、海拔、微地形上的时空变化,并对流域NPP与气温、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及植被NPP的驱动要素进行研究。[结果](1) 21年间青海湖流域年植被NPP逐年波动上升,增速为2.22 g C·m^(2)/a,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年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植被覆盖度的显著相关区域占流域面积比依次为40%,9%,59%。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与年植被NPP的一级偏相关系数显著区域占流域面积比分别是59.26%和33.39%。(3)驱动分析表明气温(q=0.58)、海拔(q=0.54)、人类活动(q=0.38)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因子交互解释力强于单因子解释力。[结论]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NPP整体逐年增长,在海拔、子流域和微地形格局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性,气温、海拔、人类活动的交互驱动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沙区不同恢复年限青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王璐 徐仁飞 +5 位作者 邓磊 李小刚 陈哲 王世雄 王文颖 关晋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192-9202,共11页
为阐明高寒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沙区的青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年限(5、10、15、20和25 a)0—200 cm土层中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SOC... 为阐明高寒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沙区的青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年限(5、10、15、20和25 a)0—200 cm土层中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SOC和TN含量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大,恢复10—25 a的SOC和TN平均含量比恢复5 a分别增加了11.0%—65.9%和11.4%—37.4%;而土壤TP含量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恢复年限下,SOC、TN、TP含量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相对稳定。土壤C∶N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C∶P、N∶P先减小后增大,且表层土壤(0—30 cm)的C∶P和N∶P大于深层(50—200 cm)。土壤SOC含量与T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C∶P与C∶N、N∶P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N∶P和C∶P与SOC、TN、TP含量间均存在相关性。土壤SOC、TN、TP及其化学计量比受恢复年限的影响显著,且大于土层深度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初期和后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不同。植被恢复初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受土壤性质影响明显,而在恢复后期则受根系特征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间的相互影响。综上,青杨人工林的恢复年限是影响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土壤SOC的累积速率高于TN,建议在未来植被恢复中提高氮肥施用或引种固氮植物。高寒沙区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因恢复年限和土层深度不同而异,因此在构建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应考虑恢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深层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策留人到发展留人: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氛围可以留住乡村教师吗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琼 何柯薇 周敬天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3,共10页
探讨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关键因素,包括乡村教师感知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能感,试图揭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因素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采取分层抽样,选取我国中西部五个省市发展薄弱地区的1643名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 探讨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关键因素,包括乡村教师感知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能感,试图揭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因素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采取分层抽样,选取我国中西部五个省市发展薄弱地区的1643名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乡村教师感知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专业发展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留任意愿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链式中介模型表明,乡村教师感知的专业合作氛围对其留任意愿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教师的有效专业发展与教学效能感作为完全的中介变量来实现的。因此,在乡村学校为教师创建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文化氛围,成为留住与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合作氛围 有效专业发展 教学效能感 留任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宋萑 吴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7,共22页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数据,以扎根理论方法论,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工作负担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以及教师负担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有三类:让教师“累也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以为之”的学科教学负担、让教师感到“辛劳难分份内外,责任与良心使然”的特定角色负担和让教师“耗时再少也心烦,想方设法来糊弄”的增量负担。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来源复杂,纵横交错,层层加码,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缺失,同时也受到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社会教育化等共同形塑,而学校作为组织中介可能为教师负担“做加法”或“做减法”。研究讨论了教师身份对教师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负担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教师负担生成过程中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负担 教育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前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系统文献述评(2015—2019) 被引量:25
11
作者 宋萑 田士旭 吴雨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102,共25页
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中国,随着师范教育的转型升格,教育学领域研究范式的逐步多元化、证据本位的政策决策和教育实践日益得到重视,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本研究以2015至2019... 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中国,随着师范教育的转型升格,教育学领域研究范式的逐步多元化、证据本位的政策决策和教育实践日益得到重视,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本研究以2015至2019年为期限,基于“教师培养研究作为社会实践”的分析框架,对国内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者身份、研究主题、研究发现等外显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并进一步挖掘研究中的基本假设、论证逻辑、微观政治、证据质量和假定影响。研究发现,近五年来,我国教师培养实证研究与相关政策改革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缺乏对社会政经环境变化和教育改革需求的回应;整体趋势上,在呈现出明显的“实践色彩”的同时,也落入对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关注不足的境地;具体的研究内容重复性明显,本土化探索不足,且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研究设计规范性不强、方法单一性现象突出、伦理关切不够、论证逻辑有待加强几方面的问题。在未来,应进一步丰富职前教师培养研究的主题领域、扩大研究者队伍、拓宽研究方法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培养 实证研究 系统文献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对植被物候驱动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55,共7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生长期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休眠期(Dormancy of growing season,DOS)与年均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6,-0.89~0.81和-0.29~0.51;与年均降水量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38,-0.82~0.93和-0.23~0.23,表明流域植被SOS和L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共同影响,D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青海湖流域植被SOS,LOS和DOS在空间上受气温、降水及其共同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2.5%和36.67%,其受非气温—降水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66.3%,77.5%和63.33%;沿海拔梯度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 m),年均气温上升1℃,植被SOS提前0.35 d,植被LOS延长0.15 d,植被DOS推迟0.25 d;年均降水量增加1 mm,植被SOS推迟4 d,植被LOS缩短1.69 d;植被DOS提前2.85 d。可见,近15年气温、降水变化对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的驱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空间上植被物候主要受非气温—降水影响,海拔梯度上植被物候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温降水变化 植被物候 驱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内部治理与大学内部管理之辨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包万平 路璐 娄洁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7,共7页
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起点是一系列相关概念的辨考,而目前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中存在大学内部治理与大学内部管理混淆不清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二者存在诸多不同。大学内部治理是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责权划分所形成的结构性制度... 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起点是一系列相关概念的辨考,而目前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中存在大学内部治理与大学内部管理混淆不清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二者存在诸多不同。大学内部治理是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责权划分所形成的结构性制度安排,通过参与大学事务决策等过程而达到平衡的动态活动。而大学内部管理是通过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另外,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治理主体在“结构+过程”中完成治理,因而在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过程等方面,大学内部治理也和其他类型组织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内部治理 大学内部管理 治理结构 治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微地形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 被引量:7
14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3 位作者 曹生奎 袁有靖 张虔 蒲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177,共10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微地形形态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性,为该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微地形不同坡向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向对典型生态系...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微地形形态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性,为该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微地形不同坡向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向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1)微地形高山草地所在阳坡区域,土壤水分贮存量随坡位上升逐渐呈减少趋势,坡中上(PZS)为土壤水分贮存量最低的坡位;坡位对土壤饱和蓄水量影响较小。(2)坡位显著影响着阴坡青海云杉土壤水分贮存量,土壤贮水量沿坡位上升呈增加趋势,坡顶处(PSD)土壤水分贮存量最高;坡位对青海云杉土壤潜在蓄水能力影响显著,坡中和坡中上土壤潜在蓄水能力最强。(3)两类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高山草地(阳坡)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在不同坡位均高于青海云杉,青海云杉(阴坡)土壤潜在蓄水能力在坡位和土层尺度均显著大于高山草地(阳坡)。[结论]研究区微地形坡中上至坡顶段是该区保水增蓄的重点区域,坡中上以下区域是两类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核心区域,应继续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蓄水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地生态修复方式对土壤颗粒碳氮分配的影响
15
作者 汉光昭 曹广超 +2 位作者 曹生奎 冶文倩 程国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通过探讨草地和林地两种修复方式下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规律,以期能够为高寒山地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颗粒碳氮的影响提供参考。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和林地作为研究对象,管理方式分... 通过探讨草地和林地两种修复方式下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规律,以期能够为高寒山地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颗粒碳氮的影响提供参考。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和林地作为研究对象,管理方式分别为仅在生长季封育和常年封育。对生长季野外现场采集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采用离心法对土壤颗粒进行分级,分为砂粒(2000—50μm)、粉粒(50—2μm)和粘粒(<2μm),以此分析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规律。结果显示:1)不同修复年限草地和林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全氮的分配主体分别为砂粒和粉粒,草地和林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在砂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57.36%和46.46%,全氮在粉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44.79%和42.55%。2)两种修复用地三种粒径土壤颗粒碳氮分配比例均与其组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砂粒的碳氮分配比例主要受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影响,粘粒和粉粒碳氮分配比例主要受容重和pH的影响。本研究区植树造林的修复方式对土壤颗粒碳氮的分配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颗粒有机碳 全氮 生态修复 高寒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工作负担的时间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宋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共15页
教师工作负担作为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需要回到时间社会学的商品化价值、政治性结构和道德化规范等3个维度中去分析。社会时间的尺度效应及其引发的绩效管理,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高企和压力倦怠;社会时间的层级嵌套、权力结构和公共治理... 教师工作负担作为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需要回到时间社会学的商品化价值、政治性结构和道德化规范等3个维度中去分析。社会时间的尺度效应及其引发的绩效管理,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高企和压力倦怠;社会时间的层级嵌套、权力结构和公共治理时间困境,致使教师自我时间稀缺、时间失控,并导致教师时间透支;社会时间的道德之紧密性要求和道德陷阱,吞噬教师的主体意义,并引发教师时间贫穷。而加速社会强化了时间规范对主体的宰制,并引发教师工作一系列的病变。因此,需要通过价值重构、主动减速、技术革新等一系列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工作负担 时间社会学 加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大通河温度和降水及其与径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美亮 曹广超 +5 位作者 曹生奎 刘富刚 李洋洋 张卓 刁二龙 陈治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117,125,共8页
大通河流域位于祁连山南坡,是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西部重要的地表水源地,明晰大通河径流变化规律对其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1956—2016年大通河尕日得、青石嘴和享堂水文站径流数据及其附近区域7个气象基站的气... 大通河流域位于祁连山南坡,是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西部重要的地表水源地,明晰大通河径流变化规律对其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1956—2016年大通河尕日得、青石嘴和享堂水文站径流数据及其附近区域7个气象基站的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K分析、小波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大通河径流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56—2016年大通河流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气温变化速率为0.22℃/(10 a)(p<0.01),降水变化速率为26.78 mm/(10 a)(p<0.01);(2)尕日得和青石嘴站径流量分别以0.1亿m^(3)/(10 a),0.3亿m^(3)/(10 a)的速率上升,享堂站以-0.87亿m^(3)/(10 a)(p<0.05)的速率下降,三站均存在22 a尺度的主周期变化,分别在2010年、2001年、2000年发生突变;(3) 3个水文站径流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的来看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跨流域调水是引起大通河径流减小的主要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量 敏感性 大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8
作者 邱巡巡 曹广超 +5 位作者 曹生奎 张卓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赵美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分析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高寒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南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样地共19个,结合野外采样及室内试验,运用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全碳含量(T... [目的]分析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高寒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南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样地共19个,结合野外采样及室内试验,运用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全碳含量(TC),全氮含量(TN)与有机碳含量(SOC),含水量(SWC),土壤容重(ρb),粒度(黏粒、粉砂、砂粒),p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有表聚现象,平均含量分别为35.47,2.41 g/kg。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含水量、黏粒和粉粒含量减少;土壤容重、pH值和砂粒含量增大。③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之间直接作用显著,土壤容重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直接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全氮含量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间接正效应;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产生直接作用效应,土壤pH值通过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产生间接负效应。[结论]祁连山南坡农田土壤比较肥沃,其土壤全氮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为研究区植被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土壤养分。在当前耕作水平下,土壤全氮含量及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全碳含量的积累。土壤全碳含量、黏粒及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特性 线性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行风作用下柴木达盆地典型多花柽柳灌丛资源岛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斯远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刁二龙 何启欣 程梦园 邱巡巡 程国 赵美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00,共8页
[目的]探究盛行风作用下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典型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灌丛资源岛特征,旨在深入了解在类似的生境下柽柳灌丛的生态学意义,为盐碱地改良和荒漠—绿洲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荒... [目的]探究盛行风作用下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典型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灌丛资源岛特征,旨在深入了解在类似的生境下柽柳灌丛的生态学意义,为盐碱地改良和荒漠—绿洲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土壤系统采样,全面了解冠下、冠缘和间地110 cm深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含水率(SMC)、土壤pH和EC值特征,探讨盛行风对灌丛资源岛的影响。[结果](1)典型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冠下枯落物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冠缘和间地,SOC含量在冠下显著大于冠缘,具有资源岛特征;(2)盛行风背风向冠下SMC、冠缘和间地SOC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方向,且冠缘0—5 cm土层有着较低的土壤pH值;(3)背风向地上生物量和冠缘枯落物量显著大于其他方向,减少了水分蒸发,促进了SOC的增加。[结论]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土壤不仅冠下具有资源岛特征,且背风向土壤会形成更适合植物生长的SMC,SOC含量和较低土壤pH值,即风影区资源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灌丛 盛行风 资源岛 荒漠—绿洲过渡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分析及制图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欢 高小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100,共8页
数字土壤制图作为获取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已成为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探究土壤有机质在复杂地形区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制图,可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管理、精准农业及生态环境模拟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复杂地形区... 数字土壤制图作为获取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已成为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探究土壤有机质在复杂地形区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制图,可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管理、精准农业及生态环境模拟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复杂地形区由于其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以及采样点获取难度大等,对土壤属性制图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得获取的属性空间分布图很难用于实际的使用。基于湟水流域2016年10—11月份采集的0—20 cm的253个土壤表层数据,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协同克里格(COK)、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以及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均值、中值修正协同克里格4种方法在湟水流域的预测精度并进行比较,旨在探索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制图中地统计学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4种插值方法对SOM的解释能力均较优,均可用于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制图。(2)均值、中值修正协同克里格方法与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准确度分别为0.905,0.923,0.909,中值修正协同克里格精度最高,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协同克里格插值精度最低,为0.883。(3)有机质的变异系数为90.90%,存在中等空间变异性;表明其空间变异主要受土壤母质、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管理方式、施肥等共同影响。(4)4种方法预测图表明湟水流域的SOM高值主要分布在大通县西北部、海晏县南部等地,低值主要分布在民和县东南部等地;整体来看研究区SOM含量有利于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协同克里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残差 土地利用 复杂地形区 湟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