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1
作者 马学谦 马玉岩 张小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895-11897,11906,共4页
通过标准化建设、信息流分析、接口处理、信息加工等方面研究进行系统的集成设计,并利用C++设计思路,采用MATLAB语言实现系统的建设,系统操作性、适用性、兼容性、扩展性等方面灵活可靠,有效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信息 设计 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工防雹效果统计检验: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黎俊 银燕 +2 位作者 郭三刚 林春英 龚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4-532,共9页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雹日数的自然变化趋势,并由降雹日数趋势值与自然趋势期望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定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防雹效果,通过雷暴日数和雹灾面积的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定量估计了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背景也发生同样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降雹日数在1961—1990年没有显著的减少趋势,未能检验出显著的人工防雹效果;1991—2010年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0.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人工防雹效果显著。1991—201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平均人工防雹减灾率为52.6%,可信度为95%,但具体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防雹效果 统计检验 雷暴日数 降雹日数 雹灾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资料在青海省东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康晓燕 马学谦 +1 位作者 张博越 韩辉邦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2期214-217,共4页
利用2013—2014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雷达资料,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2种类型云的地面增雨作业,分析了作业云体(或对比云体)催化前后的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雷达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层状云地面... 利用2013—2014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雷达资料,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2种类型云的地面增雨作业,分析了作业云体(或对比云体)催化前后的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雷达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层状云地面增雨作业后各雷达参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上升趋势,第5~7个体扫时达到最大,之后才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可考虑对此类降水云系的重复作业时机应选择在作业后第5~7个体扫,即作业后30~40 min。在对流云增雨过程中,通过对照对比云,增雨作业有助于延长对流单体的生命史,具有较大的增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资料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应用 青海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春季降水云的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苏正军 王广河 +1 位作者 刘卫国 李仑格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36-40,共5页
20 0 1年春末夏初结合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增雨试验 ,开展了云及降水的微物理特征飞机探测。利用先进的机载PMS粒子探测系统对春季云和降水进行空中观测 ,得到一些非常可贵的资料。文章通过资料分析 ,对青海省春末夏初降水云的空中结构有... 20 0 1年春末夏初结合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增雨试验 ,开展了云及降水的微物理特征飞机探测。利用先进的机载PMS粒子探测系统对春季云和降水进行空中观测 ,得到一些非常可贵的资料。文章通过资料分析 ,对青海省春末夏初降水云的空中结构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对今后开展科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深入认识青海地区降水云微物理结构特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春季 降水云 微物理特征 2001年 人工增雨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春季空中水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德力格尔 黄彦彬 李仑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2-627,共6页
采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了青海高原东北部春季水汽输送、辐合辐散情况 ,利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总水汽含量 (V)、液态水 (L)的情况。经计算 ,青海高原东北部大气水汽状况为输入大于输出 ,且有近 83%的水汽影响该地区后移出青海 ,有较大的潜... 采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了青海高原东北部春季水汽输送、辐合辐散情况 ,利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总水汽含量 (V)、液态水 (L)的情况。经计算 ,青海高原东北部大气水汽状况为输入大于输出 ,且有近 83%的水汽影响该地区后移出青海 ,有较大的潜在水资源 ;从液态水含量情况来看 ,尽管水汽含量比平原地区少 ,但液态水含量却比平原地区偏高。另外还计算了 1997年 3月下旬至 5月上旬的云总凝结水和降水效率 ,大气总凝结水量为 2 84× 10 8t,但实际降水量为 34× 10 \+8t,平均降水效率为 0 .12。如果能提高 1%的降水效率 ,则可增加约 2 .5× 10 8t降水 ,且具有较好的人工增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春季 空中水资源 人工增雨潜力 水汽含量 液态水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高原天气与地形的人工增雨无人机研制及试验 被引量:8
6
作者 马学谦 孙安平 +1 位作者 张小军 韩辉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05-111,共7页
人工增雨作业是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有效手段,常规作业方式因安全性和空域因素受到一定的限制,研制一种适合高原天气、复杂地形和气候特征的长航程、大载荷等功能于一体的无人增雨飞机势在必行。该文以LY-Z200原型机为雏形,通过改变起降... 人工增雨作业是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有效手段,常规作业方式因安全性和空域因素受到一定的限制,研制一种适合高原天气、复杂地形和气候特征的长航程、大载荷等功能于一体的无人增雨飞机势在必行。该文以LY-Z200原型机为雏形,通过改变起降方式、调整发动机功率和位置、加装除冰器件,提高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安全程度,并安装大气常规探测仪器、设计小型化的增雨播撒系统、增加航拍仪器等功能扩充无人机的使用范围,从而研制出适合高原的LY-ZY200型人工增雨无人机。经多架次试验结果表明:该无人机飞行高度达6 100 m,起飞质量达171 kg,有效载荷50 kg,加油量达42 L,最大油耗为7.2 L/h,巡航速度达187.2 km/h,巡航时间长达4 h,满足高原地区实施大范围人工增雨的任务载荷量和航程需求,并能携带10根催化烟条在-4℃以下低温云区实现空地信息互通、人工增雨作业和多样化的任务需求。高原人工增雨试验表明该无人机能够穿越较厚的云层和复杂的云内环境,实现平稳飞行和增雨催化剂的规划点播撒,催化后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增加了地面有效降水。该无人机可以实现人工增雨中适当作业位置、适当作业时机开展适当播撒作业任务要求,为人工影响天气开辟了比较理想的作业方式和探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控制 试验 高原 增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城市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祁栋林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宏斌 肖莲桂 魏鸿业 马明亮 孔维强 金惠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162-5165,共4页
对2001 ~ 2012年青海省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或NOX)和PM10(或TSP)年际变化趋势和负荷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期间西宁市PM10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和NO2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PM10和NO... 对2001 ~ 2012年青海省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或NOX)和PM10(或TSP)年际变化趋势和负荷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期间西宁市PM10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和NO2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PM10和NO2浓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的下降趋势,SO2浓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格尔木市TSP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2003~2012年)和NOx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TSP和SO2浓度变化的下降趋势显著,NOX浓度变化下降趋势不明显.西宁和格尔木市大气质量指数总体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西宁市12年间大气质量均达到中污染级别,处于警戒水平;格尔木市2008 ~2010年期间达到轻污染级别,符合空气质量标准,2003~2007和2011 ~ 2012年为中污染程度,处于警戒水平,2001和2002年分别达极重和重污染级别,处于紧急和警报水平.西宁市主要污染物分指数的排列顺序是PM10>NO2> SO2,而格尔木主要污染物分指数的排列顺序是TSP> SO2>NOx,2个城市主要污染物均是气溶胶颗粒物,且进入2010年以后SO2和NO2(或NOX)污染负荷系数非常接近.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大气污染物与主要气象因子均处于较高的关联水平(0.55 ~0.78),同时也显示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冰雹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春英 王黎俊 +3 位作者 韩辉邦 马学谦 李静 刘娜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8期173-175,共3页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时空分布 天气系统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东北部冰雹云提前识别及预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康晓燕 金惠瑛 +2 位作者 马玉岩 韩辉邦 张博越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8期250-252,260,共4页
利用2008—2012年西宁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也是利于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参数。2所有冰雹云的组合反... 利用2008—2012年西宁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也是利于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参数。2所有冰雹云的组合反射率均≥55 d Bz,占75%在60~65 d Bz之间;降雹时回波顶高均在9 km以上,其中回波顶高≥11 km的冰雹云占90%;当冰雹天气出现时,大部分雹云的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25 kg/m^2,其比例为80%,最高可达40 kg/m^2。3利用45 d Bz回波顶高可较好地识别冰雹云,当强回波高度达到8.0 km时预示有冰雹出现,其临界成功指数达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探空资料 雷达参数 预警 青海省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层状云系微物理结构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黎俊 康晓燕 +2 位作者 王启花 郭世钰 韩辉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态云,过冷水高值区位于下层高层云的中上至中下部位,在其中下部过冷水含量及云粒子浓度最大,具有较明显的地区特性。过冷水高值区的液态云粒子主要是中值直径在3.5~27.5μm范围内的云滴,30.5μm以上云粒子基本上为冰相。在下层高层云中上部的过冷水高值区有较明显的淞附增长现象,而中下部存在较明显的冰晶效应。在下层高层云过冷水高值区,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平均值达(90.8%±10.9%),且其中部至中下部位处(95.6%±5.6%)明显高于中上部(79.8%±12.1%),为人工增雨作业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层状云系 飞机观测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一次春季透雨降水过程的云物理结构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苏正军 刘卫国 +2 位作者 王广河 许晨海 王黎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27-35,共9页
20 0 1年 5月 2 3日青海省的一次透雨过程基本解决了春旱问题。此次降水预报准确 ,开展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同时利用一架科研探测飞机对降水云层进行较系统的云微物理特征探测。探测结果表明 :“5·2 3”透雨过程中 ,降水云系在降... 20 0 1年 5月 2 3日青海省的一次透雨过程基本解决了春旱问题。此次降水预报准确 ,开展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同时利用一架科研探测飞机对降水云层进行较系统的云微物理特征探测。探测结果表明 :“5·2 3”透雨过程中 ,降水云系在降水形成发展阶段有分层现象 ,上层云云水含量较下层大 ,云粒子浓度大 ,水汽主要由较高层的系统输送 ,由于青藏高原特有的下垫面条件 ,云系的发展变化较快。云粒子谱分析表明 ,降水云系生成阶段 ,云粒子谱不连续 ,呈间断分布或呈浓度有多峰的特征 ,降水云系成熟后云粒子谱明显增宽 ,且浓度增加一个以上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春季 透雨过程 微物理结构 人工增雨 降水预报 水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黎俊 孙安平 +1 位作者 刘彩红 赵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33,共6页
利用2003、2004年夏秋季在青海省河南县的地基双频段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资料,在实施系统探测实验以进行辐射亮温值(TB(23.87),TB(31.65))与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Q)和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反演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 利用2003、2004年夏秋季在青海省河南县的地基双频段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资料,在实施系统探测实验以进行辐射亮温值(TB(23.87),TB(31.65))与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Q)和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反演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云水特征,并进行了降水预测及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7—9月纯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L值基本为0,表明了统计回归反演的显著性。多云条件下Q值和L值分别在3.76~4.75g·cm^-2、227.34~859.42g·m^-2的范围内。可降水云天气,Q值在5.23~8.65g·cm^-2间,L值在421.18~1016.37g·m^-2的范围内;积雨云个例分析表明,在降雨开始前近5小时的降雨酝酿期内,Q及L的增加有明显的波动,但在对流云出现并发展时,Q和L总是急剧上升,在降雨前达到一峰值;由河南站和西安站的Q、L值比较差异可以看出,Q、L值受水汽输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人工增雨潜力有显著的优势;所计算出的降水预测阈值。可作为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辐射亮温 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 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 人工影响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雷暴云粒子识别 被引量:36
13
作者 郭凤霞 马学谦 +1 位作者 王涛 陈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1244,共1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雷暴云中影响起电的主要水成物类型,联合714XDP天气雷达观测到的偏振参量(Z_H、Z_(DR)、K_(DP)和p_(HV)),在利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温度(T),对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雷暴云中的水成物类型进行识别,将水成物分为11种。参... 为了进一步认识雷暴云中影响起电的主要水成物类型,联合714XDP天气雷达观测到的偏振参量(Z_H、Z_(DR)、K_(DP)和p_(HV)),在利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温度(T),对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雷暴云中的水成物类型进行识别,将水成物分为11种。参考S和C波段及少量的X波段偏振雷达的粒子识别研究,得到11种粒子对应的各偏振参量阈值。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的一次观测过程几个时刻的偏振参量、地面电场、放电频数及识别结果,并与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出来的粒子分布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选取的偏振参量阈值基本合理,采用的模糊逻辑方法能有效、合理地识别出雷暴云内水成物的相态和分布,而且利用K_(DP)可以大致判断云内电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 波段双线偏振雷达 雷暴云 粒子识别 模糊逻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德力格尔 汪青春 +4 位作者 周陆生 孙安平 徐维新 祁如英 刘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2-449,共8页
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具有正效应,牧草产... 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具有正效应,牧草产量平均增加两成多,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初步估算,1998年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的草场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人工增雨 牧草产量 归一化植被指数 生态效应 统计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雨滴谱特征及降水机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国庆 孙安平 +2 位作者 周万福 王立俊 肖宏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4,共8页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对三种降水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雨滴谱 微结构参量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宝滩沼泽湿地不同区域的甲烷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方杰 韩辉邦 +2 位作者 马学谦 张劲松 孙守家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3-811,共9页
高寒湿地是大气中甲烷(CH_4)重要的排放源,气温升高和水位波动会对脆弱的高寒湿地CH_4排放产生影响。为了解高寒湿地不同区域CH_4通量特征以及差异,以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隆宝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湿地中的湿地区域(WA)、过渡带区域(... 高寒湿地是大气中甲烷(CH_4)重要的排放源,气温升高和水位波动会对脆弱的高寒湿地CH_4排放产生影响。为了解高寒湿地不同区域CH_4通量特征以及差异,以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隆宝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湿地中的湿地区域(WA)、过渡带区域(TA)、平坦地区域(FA),使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原位观测CH_4通量的变化,分析和确定高寒湿地CH_4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WA和TA是CH_4排放源,在生长旺季(7-9月)CH_4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14:00-15:00),FA表现为CH_4的"汇",其日变化特征较不明显。3个区域的CH_4通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差异(P<0.05),WA、TA和FA的CH_4通量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8月和8月,峰值分别为25.46、25.13、-0.42 nmol?m^(-2)?s^(-1)。测定期间,WA、TA和FA的CH_4通量均值分别为905.75、581.58、-9.02μg?m^(-2)?h^(-1),差异显著(P<0.01),其变异系数分别为63.5%、76.3%、85.9%。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3个区域的CH_4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土壤温度是CH_4通量的重要影响因素。WA和FA的CH_4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相关(P<0.05),TA的CH_4通量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是TA不同土层Q10值均大于WA,表明TA的CH_4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变化比WA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沼泽草甸 湿地区域 过渡带区域 平坦地区域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秋季一次层积云飞机人工增雨催化试验的微物理响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黎俊 银燕 +1 位作者 姚展予 孙安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5-939,共15页
利用三江源地区一次在层积云顶部进行的飞机锯齿形催化作业及回穿探测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轨迹和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PMS)资料,在确定作业前后有效对比区间、区分云粒子相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及冰晶浓度变化、... 利用三江源地区一次在层积云顶部进行的飞机锯齿形催化作业及回穿探测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轨迹和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PMS)资料,在确定作业前后有效对比区间、区分云粒子相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及冰晶浓度变化、云粒子谱的演变和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变化,研究了催化的微物理响应。结果表明,作业区液态云粒子中值直径集中在3.5—18.5μm,直径21.5—45.5μm的云粒子基本上为冰晶,粒径大于50μm的粒子相态为冰相;锯齿形作业后约2—23 min,在其航线下风方36 km范围内,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FSSP-100)和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OAP-2D-GA2,简称2DC)所测云粒子浓度、直径变化均未超出作业前云区内的自然起伏,但在过冷水含量大于0.01 g/m^3的高过冷水区,液态云粒子浓度明显降低,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量程内的冰晶粒子浓度明显升高,冰相含水量增大,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平均值由作业前的(68.3±23.1)%减小至(34.2±12.4)%。在过冷水含量越高的区域,催化效应越明显,而在低过冷水区和仅受原点催化影响的航迹交叉点处均未观测到催化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层积云 云催化 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焕平 张占峰 +1 位作者 金惠瑛 马小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1382-1384,1538,共4页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沙尘天气 气象要素 气候特征 柴达木盆地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一次强冰雹的微结构及生长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国庆 孙安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3-790,共8页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并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了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并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了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 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 雹块 微结构 同位素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玛柯河林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雪)效果评估 被引量:6
20
作者 康晓燕 周万福 +3 位作者 马学谦 韩辉邦 张博越 田建兵 《青海农林科技》 2017年第3期58-62,共5页
基于2016年1-4月青海省果洛州玛柯河林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雪)作业情况,利用经典的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对2016玛柯河林区人工增雨(雪)效果进行了客观定量地评估,并从大气降水转化率、目标区与对比区降水差值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基于2016年1-4月青海省果洛州玛柯河林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雪)作业情况,利用经典的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对2016玛柯河林区人工增雨(雪)效果进行了客观定量地评估,并从大气降水转化率、目标区与对比区降水差值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在1-4月的作业期内,通过增雨作业为该地区增加降水11.7mm,相对增水率为13.4%,增雨效果明显,为降低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增加土壤含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柯河林区 森林防火 人工增雨(雪)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