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木里矿区四号井生态地质修复与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欣 王佟 +4 位作者 王伟超 李聪聪 李飞 蒋志坤 李津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7,共9页
【目的】青海木里矿区地处祁连山腹地,为黄河重要支流大通河源头,属高原高寒冻土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本世纪初,矿区煤炭无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中四号井开采后面临高陡不稳定渣山边坡、大量采坑积水、冻土挖毁破坏、渣... 【目的】青海木里矿区地处祁连山腹地,为黄河重要支流大通河源头,属高原高寒冻土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本世纪初,矿区煤炭无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中四号井开采后面临高陡不稳定渣山边坡、大量采坑积水、冻土挖毁破坏、渣石占地与草甸破坏4类生态环境修复难题。【方法】从地质修复的角度,模拟原始地层结构和属性,对不同地质体进行生态地质层构建和再造修复。通过对南渣山滑坡后缘中部进行削顶减载,渣山表层构建坚硬的土壤基底层,采坑坑壁边坡清理、整治形成台阶或平台状,东侧坑底回填和冻土层修复,采坑积水整治形成高原湖泊,渣山采坑边坡人造土壤层和种草覆绿等多种生态地质修复措施,重新塑造四号井开采后的地形地貌形态。【结果和结论】本次治理范围总面积达1 670.31万m^(2),累计完成回填渣土916.03万m^(3),种草覆绿面积296.8万m^(2)。经历3年的生态恢复,木里矿区四号井的渣山山体整体稳定,用渣土成功构建出的人造土壤,自然生长的草种长势旺盛,地表水质良好,已实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整体自然融合的高原新景观。研究方法和效果为高原高寒地区的生态屏障保护和其他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地质层 高原高寒地区 不稳定边坡 冻土层构建 土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层改性的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2
作者 王佟 韩效忠 +8 位作者 吴兆剑 赵欣 曹安业 张彪 程彦 李聪聪 孙鹏杰 王伟超 宁建鸿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1-505,共15页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安全和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地质问题,与岩层等地质层(体)的地质属性密切相关,通过人工措施实现地质属性的定向改造已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又一新内容,可有效提升矿山地质保障能力。据此,从地质条件变化研究入手,提出矿山地质层改性的概念,从理论架构、研究内容、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尝试建立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和技术体系。地质层改性的科学内涵是在不改变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局部或部分岩层地质属性的正向改良,科学问题是先天条件和采动影响下地质层(体)地质属性的制约机制,核心技术是基于地质属性差异的矿山地质层(体)的精细识别和精准改良技术,技术目标是实现地质层(体)由不利于开发的负向属性向符合预设条件的正向属性转化,以改良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良资源地质属性,弱化采动引发的冲击地压、水害、瓦斯突出等有害安全地质属性,消减地表沉降、地形地貌破坏、水系断流、矿井水污染等失衡生态地质属性,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安全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友好提供地质保障。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将地壳浅层空间地质层(体)系统的观念贯穿整个改性过程,突出场效应和多场叠加制约下的地质属性及演变规律的重要性,强调基于自然优良属性的仿生改良和近似恢复重构等改性技术的系统性,从源头保障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一体化推进资源、安全和生态地质属性的系统改性,为矿山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地质保障提供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层改性 资源地质层 安全地质层 生态地质层 多场叠加效应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地质数据综合三维建模及地质学分析——以青海木里三露天勘探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前林 李青元 +4 位作者 曹代勇 李青 魏竹斌 李永红 崔扬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4,共8页
常规的二维地质图件难以直观地表达煤炭资源的三维空间展布。基于青海木里三露天勘探区的钻孔数据、二维平面地形地质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地质勘探剖面图,对该地区地形、煤层底板和断层的三维空间形态及温度场进行了重构。三维重建结... 常规的二维地质图件难以直观地表达煤炭资源的三维空间展布。基于青海木里三露天勘探区的钻孔数据、二维平面地形地质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地质勘探剖面图,对该地区地形、煤层底板和断层的三维空间形态及温度场进行了重构。三维重建结果清晰明确地展示了三露天勘探区煤层的形态特征、各个沉积旋回的聚煤范围和强度、构造轮廓特征以及地下地温特征等。结果表明,基于多源地质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反映煤层等地质体的形态和属性特征,可有效地分析复杂断层在地质历史中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使用三维建模技术重构地质体对沉积构造及地质体属性特征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限定三角剖分 底板三维重构 断层重构 沉积构造分析 地温场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中的煤炭资源保护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聪聪 王佟 +2 位作者 赵欣 王伟超 梁振新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共11页
【目的】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 【目的】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方法。【方法】以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例,在分析露天采区煤炭资源破坏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机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地质层构建方法,采用人工方式构建残留煤层顶板及上部保护层,并充分利用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兼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性、与景观协调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将煤炭资源保护有机融合于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建立了两种煤系矿产资源保护技术,分别为: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和“以水代填”煤炭资源保护技术,其中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可进一步分为边帮煤层保护技术、采坑底部煤层顶板模拟冻土层技术和自燃煤层治理保护技术。【结果和结论】通过探坑实地测量验证,治理完成18个月后,人工构建的煤炭资源保护层已逐步恢复并初步形成冻土层,热融季消融深度为1.8~2.3 m,形成了新的煤层保护层。“以水代填”兼顾了经济性的同时,实现了煤层保护与景观协调性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形成了高寒矿区煤炭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的新思路,为类似地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层 煤炭资源保护 以水代填 高原高寒矿区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8
5
作者 邵龙义 李猛 +5 位作者 李永红 张云鹏 鲁静 张文龙 田政 文怀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1-322,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赋存着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已有钻井和近年施工的页岩气参数井多次证实有页岩气存在。文中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共识别出9个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对这些泥页岩的岩性、厚度、分布、有机质组成和热演化程度等特征进行研...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赋存着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已有钻井和近年施工的页岩气参数井多次证实有页岩气存在。文中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共识别出9个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对这些泥页岩的岩性、厚度、分布、有机质组成和热演化程度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柴北缘侏罗系页岩气地质特征。富有机质泥页岩层发育5种岩相类型,包括油页岩、黑色页岩、碳质泥岩、灰黑色泥岩和黑灰色粉砂岩,主要形成于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泥炭沼泽、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而最有利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成因环境是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泥炭沼泽。柴北缘侏罗系富有机质泥页岩层厚度大(平均累计厚度10~916m);TOC含量为1.24%~8.6%,总体大于4%;有机质类型较好(H1—H4段和H6—H8段为Ⅱ2-Ⅲ型,H5和H9段为Ⅰ-Ⅱ1型),热演化程度整体处于未成熟-成熟阶段。从古气候、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古环境3个方面探讨了柴北缘侏罗系页岩气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富有机质泥页岩主体形成于古气候潮湿温暖的早、中侏罗世,早侏罗世末和晚侏罗世气候干热化阻断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侏罗纪5个阶段的断陷盆地演化控制着泥页岩层的形成发育,湖西山组沉积期为形成于潜西—冷湖—南八仙地区的快速断陷盆地,沉积了H1—H3富有机质泥页岩段,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结构稳定性较好;小煤沟组沉积期主要为局限发育在潜西和大煤沟地区的断陷速率快慢周期变化盆地,形成了局限分布的H4—H6泥页岩;大煤沟组沉积期为以鱼卡和大煤沟地区为沉积中心的缓慢断陷盆地,形成了与煤层共生的H7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厚度大,分布稳定;石门沟组沉积期为向东不断迁移的缓慢-快速断陷盆地,沉积了分布不稳定厚度中等的H8泥岩和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区域连续分布的H9泥页岩;采石岭组和红水沟组沉积期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前陆挠曲盆地,没有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因此,下侏罗统H1—H3泥页岩,中侏罗统H7、H9泥页岩是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柴北缘 侏罗系 古气候 沉积构造演化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主要证据 被引量:75
6
作者 卢振权 祝有海 +7 位作者 张永勤 文怀军 贾志耀 李永红 刘昌岭 王平康 李清海 郭星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9-336,共8页
2008年冬季和2009年夏天首次在我国陆域祁连山冻土区钻获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野外直接观察到白色冰状天然气水合物与点火燃烧现象及其他明显的异常现象,如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表面强烈地冒气泡、渗出水珠、没入水中冒出长串气泡、... 2008年冬季和2009年夏天首次在我国陆域祁连山冻土区钻获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野外直接观察到白色冰状天然气水合物与点火燃烧现象及其他明显的异常现象,如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表面强烈地冒气泡、渗出水珠、没入水中冒出长串气泡、井中释放异常压力气体、密闭条件下解析出异常含量气体、岩心晾干后留下重烃斑迹、残余细蜂窝状构造、伴生晶型完好的菱形自生方解石矿物、热红外低温异常等现象;室内激光拉曼光谱检测到天然气水合物笼状体峰及其包含的烃类气体峰,宏观地球物理测井曲线上显示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段存在明显偏高的电阻率和声波速度异常。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异常现象主要产出在冻土层下130~400 m之间的细砂岩孔隙与裂隙中及泥岩、油页岩、粉砂岩等裂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主要证据 冻土 祁连山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地质层理论及其在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佟 刘峰 +4 位作者 赵欣 林中月 李聪聪 王辉 李永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59-3773,共15页
矿山开采活动不仅对地表植被、土壤层和地形地貌产生破坏,还会对所能影响到的地下岩层等地质体产生扰动和破坏,引起区域地表和地下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地质学角度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基于对煤炭... 矿山开采活动不仅对地表植被、土壤层和地形地貌产生破坏,还会对所能影响到的地下岩层等地质体产生扰动和破坏,引起区域地表和地下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地质学角度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基于对煤炭矿山开采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提出了如何从地质角度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论述了生态地质层理论。采用“将今复古”的治理原则,通过对破坏地层层序结构的研究和模拟再造,形成了生态地质层的构建原理和修复关键技术,并列举了青海木里矿区“急、难、险”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推广应用的实例。研究认为:①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开采对原始地层系统产生扰动和破坏,引起地层位移、变形、破裂、垮落,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引发地下水、气系统变化、运移和重新聚集,造成地表上部或浅层的岩石发生变化,影响到地表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乃至水圈、大气圈的变化。②生态地质层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控制属性作用的地层或地层组合层段,矿山勘查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质是生态地质层的破坏。③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是构建和修复生态地质层,通过研究区域原始地层剖面和产状、岩石结构构造,采用人工干预和相似材料物理模拟的方式,构建出具有与原始地层相似属性作用的类岩性层段。根据治理修复对象的不同,生态地质层可划分为土壤层、地形重塑层、煤层顶板岩层、含水层等,高原高寒地区还包括冻土层。④生态地质层构建材料的选用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提出无土地区可利用矿山开采形成的废弃渣土,变固废为生态地质层构建修复的主要材料的技术与方法。在青海木里矿区生态治理修复中解决了高原高寒地区大范围生态治理修复时客土无法实现、渣土占地与环境不相融合和污染等问题。生态地质层理论的提出与构建原理解决了因地层变形、破裂、沉陷、地表水断流、土壤层、地形地貌及冻土层等地质环境扰动与破坏引发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难题,为在复杂条件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地质学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层 治理修复思路 构建方法 影响机理 煤炭生态地质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聚乎更水合物赋存区岩心微观孔隙、裂隙的微CT图像表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承峰 刘昌岭 +6 位作者 孟庆国 胡高伟 张巍 卢振权 文怀军 李永红 王伟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9-1193,共5页
孔隙和裂隙的微观结构是影响岩石声波速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重要因素,这些物性参数是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研究和资源勘探的重要依据。针对青海聚乎更钻探区钻井岩心,采用微米级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微CT)对岩心内部的微观孔... 孔隙和裂隙的微观结构是影响岩石声波速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重要因素,这些物性参数是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研究和资源勘探的重要依据。针对青海聚乎更钻探区钻井岩心,采用微米级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微CT)对岩心内部的微观孔隙和裂隙进行了形态表征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泥岩样品中的裂隙较为丰富且连通性较好,裂隙宽度多为100~200μm;而砂岩样品中孔隙分布较为分散且少有显著的连通喉道,数量上以体积小于0.1 mm3的微孔隙为主;通过三维图像体素统计法估算了孔隙和裂隙相对整个岩心的体积含量,其中砂岩样品的孔(裂)隙度为2.36%~2.89%,泥岩样品的孔(裂)隙度为1.04%~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CT 天然气水合物 聚乎更钻探区 岩石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木里三露天冻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卢振权 李永红 +2 位作者 王伟超 刘昌岭 文怀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4-1023,共10页
祁连山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较为复杂,急需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次重点对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系列钻井揭示的地质资料及各种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 祁连山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较为复杂,急需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次重点对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系列钻井揭示的地质资料及各种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以油型热解成因气为主,少部分在浅部混有部分微生物成因气及煤成气,这些油型热解成因气源主要由下部或更深部上三叠统或二叠系提供;当气源岩生成烃类气体后运移至浅部直接或间接由断裂连同泥岩、油页岩等封堵形成浅部气体聚集;浅部气体聚集体局部加入微生物成因气或煤成气,经过不晚于中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岛状永久冻土作用,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与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当它们处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之外便在更浅部以异常高压气层或游离(吸附)气存在。由于气源类型与供应条件、运移与聚集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范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在不同位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在横向平面上和纵向剖面上分布与产出的不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区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模式 青海木里三露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木里煤田外力哈达矿区侏罗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晓燕 邵龙义 +5 位作者 张发德 黄曼 鞠琪 文怀军 王文龙 鲁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24,共8页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对青海北部木里煤田外力哈达矿区侏罗纪湖盆相陆源碎屑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研究区侏罗系共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体系域。在每个层序中,低位体系域由河道相或分流河道相灰白色粗砂岩、细...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对青海北部木里煤田外力哈达矿区侏罗纪湖盆相陆源碎屑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研究区侏罗系共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体系域。在每个层序中,低位体系域由河道相或分流河道相灰白色粗砂岩、细砂岩组成,湖侵体系域由泛滥盆地相或分流间湾相砂质泥岩组成,高位体系域由湖泊相或分流间湾沼泽相泥岩和碳质泥岩组成。厚煤层主要形成于层序S1的湖侵体系域中期,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基本没有煤层发育。这主要是在湖侵体系域中期,由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因此,在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环境易形成较厚的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煤田 层序地层 聚煤作用 侏罗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聚乎更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拉曼光谱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孟庆国 刘昌岭 +6 位作者 李承峰 贺行良 王菲菲 卢振权 文怀军 李永红 王伟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0-1188,共9页
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水合物资源勘探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青海聚乎更钻探区内DK8-19、DK11-14和DK12-13等3个站位共9个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探讨了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拉曼光... 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水合物资源勘探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青海聚乎更钻探区内DK8-19、DK11-14和DK12-13等3个站位共9个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探讨了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拉曼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青海聚乎更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垂直方向在126.1~322.2m范围内不连续分布,不同钻孔、不同埋深水合物样品的拉曼光谱特征基本一致,初步判断为Ⅱ型结构水合物,且为多元气体水合物。水合物客体除甲烷、乙烷、丙烷及丁烷等烷烃外,普遍含有氮气组分。此外,在DK8-19站位埋深为126.1 m样品中发现水合物相中硫化氢组分的拉曼信号,这说明特定区域内可能存在硫化氢气体且形成了水合物。聚乎更钻探区水合物样品拉曼光谱特征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与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乎更钻探区 天然气水合物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永久冻土区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pGIS煤炭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代勇 邢秀云 +2 位作者 李娜 刘天绩 鞠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4,共3页
在对煤炭资源勘探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图形库和属性库的方法,采用GIS的思想,利用VisualBASIC6 0和MapGIS组件式二次开发方式,设计了煤炭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模型,讨论了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 MAPGIS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区生态地质层修复中地形重塑层的构建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欣 王佟 +6 位作者 李聪聪 林中月 李飞 王伟超 冯康宁 尹亚磊 蒋喆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22,共10页
露天地区矿山开采容易形成不规则采坑、高陡边坡和渣山、原始土壤破损、采坑积水等一系列地貌形态的改变,造成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不仅影响地表生态环境,还会对地下浅层水渗流场、冻土层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且存在滑坡、垮塌... 露天地区矿山开采容易形成不规则采坑、高陡边坡和渣山、原始土壤破损、采坑积水等一系列地貌形态的改变,造成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不仅影响地表生态环境,还会对地下浅层水渗流场、冻土层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且存在滑坡、垮塌等地质隐患和灾害。针对这些问题,从地质角度提出通过构建地形重塑层实现开采后矿山地形地貌重塑的思路与方法,应用形成的地形重塑层修复关键技术,在青海木里高原高寒露天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中取得显著效果。首先定义地形重塑层,即是对地貌起伏形态、采坑和渣山边坡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控制作用的复杂成形曲面。地形重塑层是一个复杂不规则且动态变化的重构层,是生态地质层修复的一种情况。提出地形重塑层的构建思路与方法:(1)通过空-天-地一体的地质勘查与监测手段,对矿山开采后的采坑、采坑边坡和渣山等情况进行系统的勘查、监测和评估。(2)根据治理对象的不同,对修复的目标地质体进行分类,本次依据边坡坡体岩性变化和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将岩质边坡分为4类13型。(3)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现场勘查测量,确定不同修复地质体的地形重塑层形态与产状。(4)通过覆土复绿,实现采坑、渣山依形就势的综合治理和矿山地形地貌的修复。以青海木里矿区为例,系统论述了地形重塑层构建与修复技术:对采坑坑底的修复,考虑挖损采坑深度和地形现状,设计合理的坑底样式,防止出现二次滑坡或坍塌等地质灾害;对边坡治理与修复,通过理论计算和野外现场观测,确定木里矿区边坡稳定的合理坡角应小于26°,治理时根据不同岩质边坡类型,采用清坡处理、修筑台阶状边坡等方法,保证采坑边坡稳定和后期植被复绿;对于特殊的渣山边坡治理,需要通过构建坚硬的地形重塑层,形成类似鸡蛋壳一样的渣山外壳,以起到稳定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比治理效果,治理前矿区地形杂乱,边坡坡角大且不稳定,植被退化,经地形地貌重塑治理后,矿区边坡的坡角基本都处于26°以下,植被长势良好,治理效果显著。提出的地形重塑层构建方法和修复技术为高原高寒矿区生态治理和矿山地形地貌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地区 露天矿区 矿山生态环境 生态地质层 地形重塑层 边坡失稳 青海木里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中侏罗世晚期气候逐渐干热化与湖相有机质富集机制
14
作者 郭望 陈刚 +3 位作者 李玉宏 张云鹏 李永红 党洪量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晚期气候逐渐干热条件下页岩的有机质富集机制,文章通过对鱼卡地区多口钻井大煤沟组七段页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及矿物组成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古气候纵、横向变化特征及其与有机质的...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晚期气候逐渐干热条件下页岩的有机质富集机制,文章通过对鱼卡地区多口钻井大煤沟组七段页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及矿物组成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古气候纵、横向变化特征及其与有机质的供给和保存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下部灰黑色页岩相比,上部灰褐色页岩整体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及偏腐泥型的有机质类型;偏高的碳酸盐矿物含量、Sr/Cu及整体偏小但变化范围较大的古气候指数C值反映高频波动的逐渐干热化气候演化特征;横向上,灰褐色页岩差异显著的C值反映同一时期的气候也呈现出一定不稳定性;较低的Al与Ti含量指示较弱的陆源碎屑输入;较高的P/Ti与Ba/Al指示较高的古生产力;较低的Pr/Ph和较高的黄铁矿含量指示偏还原的水体条件;较高的Sr/Ba和多数偏高的伽马蜡烷指数反映水体偏咸化且在大部分区域形成了水体分层。综合参数特征可得,一定程度的气候干热化会导致陆源物质输入减少、古生产力提高、水体还原性增强及盐度增加、大部分区域水体出现分层等,为偏腐泥型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逐渐干热化 高频波动 纵横向特征 大煤沟组七段 地球化学特征 矿物组成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木里聚乎更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邵龙义 杨致宇 +4 位作者 李永红 商晓旭 王伟超 吕景高 文怀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072,共12页
青海聚乎更矿区不仅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是全球陆域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首要发现地,同时也是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热点地区,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层位主要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通过对青海... 青海聚乎更矿区不仅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是全球陆域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首要发现地,同时也是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热点地区,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层位主要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通过对青海聚乎更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地层野外露头、钻孔岩心、测井等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中侏罗世含煤岩系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进行了分析。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岩相古地理进行重建。以钻孔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及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相断面图分析,最终恢复各段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木里组下段岩性主要为细砾岩、含砾粗砂岩及粗砂岩等粗粒岩性,分析认为木里组下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木里组上段随着水体的不断加深,发育形成了研究区主采的下1、下2煤层,该段主要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同时研究区西南区域发育滨浅湖沉积;江仓组上段沉积时期,水体进一步加深,成煤环境逐渐变差,发育形成多套薄煤层,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西南区域的滨浅湖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江仓组上段是发现水合物的主要层段,其岩性主要以油页岩、暗色泥岩等为主,含有典型的湖泊沉积的瓣鳃类化石,为湖泊沉积。总体上,聚乎更矿区在中侏罗世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的持续变深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乎更矿区 中侏罗世 岩相古地理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邵龙义 吕景高 +3 位作者 张文龙 王伟超 李永红 文怀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0-188,共9页
基于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得出哆嗦公马矿区的聚煤规律,通过实测野外地层剖面及钻孔岩心观察,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研究了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煤层展布规律。结果... 基于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得出哆嗦公马矿区的聚煤规律,通过实测野外地层剖面及钻孔岩心观察,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研究了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煤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含煤岩系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三种沉积环境类型,区域上的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中。聚煤作用明显受古构造及沉积环境的控制,印支运动控制了侏罗系沉积基底的演化,燕山运动则影响了整个湖盆的发育,此时沿湖泊边缘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聚煤环境较为发育,从而形成了该区主采煤层下2煤及下1煤。富煤带呈北西-南东向的条带状展布,聚煤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ZK0-3及ZK11-3钻孔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煤田 中侏罗世 沉积环境 聚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文怀军 卢振权 +3 位作者 李永红 王伟超 刘文进 李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3-994,共12页
自2008年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以来,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近两年来,神华青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项目在三露天井田内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工作,是该区最新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部署安排,... 自2008年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以来,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近两年来,神华青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项目在三露天井田内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工作,是该区最新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部署安排,目前取得了系列重要新进展。新进展主要表现为:(1)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研究取得了新认识;(2)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取得了新认识;(3)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4)探索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方法,建立了钻探气测录井预判、地质标志识别、测井判识、室内鉴定等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判定技术手段;(5)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经济可采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综合认为,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目前不具备经济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区 天然气水合物 新进展 青海木里三露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光通 李俊武 +1 位作者 邓翔 曹占元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4,共5页
为研究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资源潜力,通过剖面地质调查、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和含油率测定等方法,对隆鄂尼地区地表及钻井油砂样品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油砂露头剖面及钻井连井剖面特征,对研究区油砂矿... 为研究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资源潜力,通过剖面地质调查、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和含油率测定等方法,对隆鄂尼地区地表及钻井油砂样品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油砂露头剖面及钻井连井剖面特征,对研究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油砂矿成矿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砂主要以中—细晶白云岩为主,油砂层总体厚度较大,但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而含油率较高,属于"B级"油砂矿。隆鄂尼地区油气主要来自布曲组碳酸盐岩和泥岩,为自生自储型古油藏。综合分析认为,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由岩性封闭配合构造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勘探该地区油砂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矿 地质特征 储层特征 成藏模式 隆鄂尼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位精细部署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与科学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欣 段士川 +6 位作者 王梓良 张尚锟 丁恋 李聪聪 王伟超 尹亚磊 董昌乐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51,共10页
煤层气井位部署与实施方案的研究与论证是煤层气区块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环节。通常认为煤层厚度、含气量、埋深等是煤层气井位部署的主控因素,但在实践中发现构造、井间干扰等因素对产气效果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煤层气井位部署需要综合地... 煤层气井位部署与实施方案的研究与论证是煤层气区块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环节。通常认为煤层厚度、含气量、埋深等是煤层气井位部署的主控因素,但在实践中发现构造、井间干扰等因素对产气效果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煤层气井位部署需要综合地质条件、工程、经济效益等多因素进行科学合理性和全成本投入评价的系统研究。为此,重点介绍了在区块地质条件分析、井距优化、现场施工过程中时常被忽略掉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加以分析优化。(1)提出了煤层气井位精细部署与实施的思路与方法。煤层气井位精细部署和科学实施,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开发效果、经济效益、施工要求等多因素,对区块进行整体规划、精细部署、科学施工和动态调整,主要包括3个阶段任务:开发前精细部署阶段、现场科学实施阶段、开发后动态调整阶段。(2)构造变化对煤层气井产气效果影响较大。分析了沁水南部某煤层气区块内发育小高点、小低点、小鼻状、小断层等次级构造对产气效果的影响,局部小鼻状构造最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产。针对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化特点,提出了考虑不同井型和次级构造变化的4类13型井网样式分类,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煤层气井型井网部署。(3)模拟研究了多因素影响下的井距优化方案。综合考虑不同井距条件下井间干扰对产气效果的影响、不同井距累计产气量差异、开发井数与产气效果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等因素,得出能够实现较好产气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最优井距大小。(4)提出一种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井位部署与实施新思路。提出“地质‘块段’划分+井口靶点坐标优化+集中工厂化钻井+强化缝网的‘块段’式压裂”4个步骤的地质工程一体化井位部署和工艺改进优化方法,通过优化井位部署单元,提高钻探效率的同时,利用多口井交替压裂促使裂缝转向,产生更大规模更加复杂的缝网,最大化的沟通储层裂缝和孔隙,以提高部署井的产气效果。文中提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应用于煤层气区块井位部署和现场实施,以不断完善和细化煤层气井位部署实施的内容和全流程,提高煤层气开发方案的科学和合理性,最大化地开采利用煤层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井位部署 井型样式 次级构造 缝间干扰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聚乎更矿区三露天井田中侏罗统沉积环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致宇 王伟超 +4 位作者 邵龙义 刘文进 吕景高 李永红 文怀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青海聚乎更矿区是全球陆域中纬度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首要发现地,水合物储存层位主要为该矿区三露天井田的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依据钻孔岩心及测井曲线,对该矿区三露天井田含煤岩系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在单孔沉积相及沉积相断面图分析的基础... 青海聚乎更矿区是全球陆域中纬度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首要发现地,水合物储存层位主要为该矿区三露天井田的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依据钻孔岩心及测井曲线,对该矿区三露天井田含煤岩系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在单孔沉积相及沉积相断面图分析的基础上,重建研究区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木里组下段岩性主要为细砾岩、含砾粗砂岩及粗砂岩等粗粒岩石,以辫状河为主的沉积环境;木里组上段岩性以厚层砂岩与厚层煤层互层为特征,反映了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中发育三角洲为主的沉积环境;江仓组下段以细粒砂岩及泥岩互层夹薄煤层为特征,反映水体进一步加深过程中的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环境;江仓组上段以油页岩、暗色泥岩为主,含有瓣鳃类化石,反映湖泊为主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沉积环境 天然气水合物 聚乎更矿区 三露天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