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北油田切12井区E_3~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文龙 牟中海 +1 位作者 黄婧 火宁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2年第1期29-32,78,共4页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认为昆北油田切12井区E3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结合切12井区储层埋深、古地温以及黏土矿物混层比变化特征等资料,确定E31...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认为昆北油田切12井区E3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结合切12井区储层埋深、古地温以及黏土矿物混层比变化特征等资料,确定E31储层的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B亚期,并总结出本区成岩演化序列的特点。中等压实作用、较强的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颗粒、变质岩岩屑颗粒、方解石胶结物等溶蚀作用和强烈的破裂作用使砂岩储渗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北油田 切12井区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田叠前反演储层预测及措施挖潜 被引量:4
2
作者 谢青 张鹏飞 +1 位作者 杨浩 孙恒博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4-610,共7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常规井间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无法满足剩余油挖潜需求的难题,以大庆长垣老区为例,开展叠前反演储层预测研究,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阶段油田井间储层描述精度,实现储层描述的定量化和精准化。首先通过储层岩石物理模...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常规井间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无法满足剩余油挖潜需求的难题,以大庆长垣老区为例,开展叠前反演储层预测研究,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阶段油田井间储层描述精度,实现储层描述的定量化和精准化。首先通过储层岩石物理模拟分析,确定砂岩与泥岩门槛值和界限;其次,开展地震角道集部分叠加、子波提取等关键环节处理,建立井震结合桥梁;最后,在Zoeppritz理论方程分析的基础上,以纵横波测井数据为出发点、井间基于不同角度叠加地震与子波为控制,采用蒙特卡洛算法实现纵、横波联合储层砂体预测。研究发现,与单一的纵波阻抗叠后反演预测结果相比,叠前反演薄层砂体预测结果与后验井符合精度更高,有效指导了潜力区的剩余油挖潜方案编制,单井压裂措施之后,增油3.5t/d,含水下降10%。该方法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田储层精准预测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反演 纵横波 储层预测 特高含水 剩余油挖潜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地层水对测井解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峰 陈中荣 +1 位作者 谭亚东 蒋成平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1年第2期120-121,共2页
我国绝大多数油田都是采用注水开发的,水淹层测井解释评价剩余油分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剩余油分布,最关键的是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根据多年从事测井解释的经验,分析了水淹层由于注入水与地层水综合作用对于测井电阻率、自然... 我国绝大多数油田都是采用注水开发的,水淹层测井解释评价剩余油分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剩余油分布,最关键的是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根据多年从事测井解释的经验,分析了水淹层由于注入水与地层水综合作用对于测井电阻率、自然电位、声波时差三方面的影响。认为混合地层水特性是影响水淹层测井解释的难点,并提出了低渗透储层基于纯水砂岩和含泥质砂岩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剩余油 测井解释 混合水 含油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引进天然气资源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建宇 张映红 +2 位作者 王淑花 保吉成 贾春明 《石油科技论坛》 2008年第3期10-13,共4页
我国能源短缺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引进海外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引进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参与海外上游油气资源勘探获得份额产量,利用跨国输气管道引进天然气,直接购买海外的LNG。无论何种方式,我们都必须面对政治因... 我国能源短缺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引进海外天然气资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引进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参与海外上游油气资源勘探获得份额产量,利用跨国输气管道引进天然气,直接购买海外的LNG。无论何种方式,我们都必须面对政治因素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天然气价格的差异、海外投资的高风险等问题。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补贴和税率调整等手段,使气价与国际接轨;通过调峰,优化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通过分担企业风险,促使中国油公司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业务,掌握更多的天然气资源,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进 天然气 资源 价格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古地温标法恢复地层的剥蚀厚度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成林 周晓峰 +2 位作者 乔诚 张文慧 阳成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7期219-220,共2页
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古地温标法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地热学的方法可以恢复盆内主要构造期的地层剥蚀厚度,并且研究构造运动对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影响。
关键词 剥蚀厚度 古地温标法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梯度 磷灰石裂变径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