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边缘的扩张——来自南召地区沉积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溪 李艳广 +4 位作者 杨喜彦 韩伟 马瑶 张乔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0-628,共9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时期东南边缘的延伸范围,对其东南方向的南召地区太山庙剖面三叠系地层进行实测,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划分沉积旋回、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南召地区三叠系...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时期东南边缘的延伸范围,对其东南方向的南召地区太山庙剖面三叠系地层进行实测,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划分沉积旋回、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南召地区三叠系地层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召地区三叠系地层可划分出5个沉积旋回,其中包括1个Ⅱ级层序与5个Ⅲ级层序,与鄂尔多斯东南部延长组有较好的对应,但几乎全部为深水沉积环境。碎屑锆石的年龄范围为1 654~230 Ma,大致可分为4个年龄段:1 400~1 600 Ma,640~1 100 Ma,400~550 Ma,200~334 Ma,均有明显峰值。与周缘地体年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碎屑岩主要来源于北秦岭,少量印支期锆石应来自于南秦岭印支期花岗岩,没有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的物源。将沉积特征及锆石年龄谱与鄂尔多斯东南部金锁关地区延长组及北秦岭柳叶河盆地三叠系地层进行对比分析,推测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向南扩张到北秦岭,且华北板块南缘和北秦岭带之间存在一个以宽坪群为主体的隆起带,自南召地区向西至金锁关地区以南逐渐降低,至柳叶河盆地消失。因此,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可扩展至南召地区,两者的演化同时受到秦岭造山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旋回 锆石U-PB年龄 三叠纪 南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考虑启动压力和迂曲度的窜流函数及形状因子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勇明 熊勇 +1 位作者 张悦 杨喜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裂缝性油藏,在研究油藏渗流时,必须着重研究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具较强的非均质性,基质具有低渗透特征,裂缝具有迂曲特性,因此存在各向异性和启动压力,并需要考虑裂缝的迂曲度。基于这些特征,同时考...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裂缝性油藏,在研究油藏渗流时,必须着重研究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具较强的非均质性,基质具有低渗透特征,裂缝具有迂曲特性,因此存在各向异性和启动压力,并需要考虑裂缝的迂曲度。基于这些特征,同时考虑各向异性、启动压力和裂缝迂曲度的影响,推导了新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各向异性、启动压力和迂曲度的窜流函数和形状因子模型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非均质性 迂曲度 启动压力 窜流函数 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 被引量:7
3
作者 韩强 黄太柱 +2 位作者 耿锋 费剑炜 杨喜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8-656,共9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油气充注 构造反转 晚期成藏 雅克拉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袁珍 李文厚 +1 位作者 杨喜彦 张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剖面观测以及钻测井资料、分析化验数据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事件沉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事件;通过对各事件沉积物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这些事...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剖面观测以及钻测井资料、分析化验数据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事件沉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事件;通过对各事件沉积物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这些事件沉积之间的时空组合关系的详细研究,发现这些事件沉积并非独立存在,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时间上,它们的高潮期均发生在长7早期,空间上,它们互相共生并与延长期湖盆的充填史有关;自湖盆边缘至湖盆中心,这些事件沉积被很好地记录下来,深湖区发育缺氧事件形成的优质烃源岩、因地震事件及火山事件而触发形成的重力流沉积事件砂体,它们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重要的岩性油气藏。结合盆地的构造史分析认为,这些事件沉积是秦岭造山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事件沉积 秦岭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石英闪长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组成的制约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慧 曹玉亭 +4 位作者 刘良 王超 康磊 杨文强 陈晓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62-2278,共17页
本文对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西侧出露在巴什库尔干岩群的石英闪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全岩地球化学显示,石英闪长岩的SiO2=55.94%~57.38%,具有高的Na2O/K2O=1.19~1.60比值、准铝... 本文对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西侧出露在巴什库尔干岩群的石英闪长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全岩地球化学显示,石英闪长岩的SiO2=55.94%~57.38%,具有高的Na2O/K2O=1.19~1.60比值、准铝质(A/CNK=0.92~0.95)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所有样品显示弱或无Eu负异常,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部分样品相对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总体显示壳源型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的准铝质I型花岗岩特征。CL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该石英闪长岩中的锆石晶体多为长柱状,自形程度较好,具有清晰的韵律环带结构,利用LA-ICP-MS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其年龄为455.5±1.3Ma,结合锆石的CL图像内部结构特征,推断该年龄为石英闪长岩的结晶年龄。该年龄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岩石的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质年龄一致,且与南阿尔金早古生代第三期岩浆活动时间(460~451Ma)一致。锆石Hf同位素研究获得该岩石的两阶段模式年龄(1512~1823Ma)和Hf同位素组成[εHf(t)=-6.29^-1.35]与南阿尔金同期的~450Ma的早古生代花岗岩一致[tDM2=1331~1789 Ma,εHf(t)=-8.8^-0.4],表明二者源岩的源区具有相似性,主要来自于中元古-古元古地壳物质的重熔再造。在源岩判别图解上,所有样本均落在玄武岩源区附近,推断该石英闪长岩为下地壳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此外,研究区内出露有与该石英闪长岩同时期的超镁铁质岩石,且样品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值介于地幔和地壳平均值之间,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应有幔源岩浆的混入。综合上述研究,推断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的石英闪长岩应为南阿尔金俯冲陆壳在折返过程中,由于压力降低导致下地壳玄武岩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地幔物质发生混合,后侵入地壳冷却结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纳布拉克地区 石英闪长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 锆石U-PB定年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辽西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飞龙 王德英 +3 位作者 燕歌 王改卫 王广源 杨喜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574,共9页
探讨辽西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成因。利用原油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等方法,研究显示:原油包括轻质油、稠油、特稠油3种类型,从北洼向南洼原油物性依次变差。轻质原油主要分布在北洼,稠油在3个洼陷均有分布,特稠... 探讨辽西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成因。利用原油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等方法,研究显示:原油包括轻质油、稠油、特稠油3种类型,从北洼向南洼原油物性依次变差。轻质原油主要分布在北洼,稠油在3个洼陷均有分布,特稠油主要分布在南洼馆陶组。北洼原油整体成熟度中等,但油源和受降解程度差异较大,可分为4类原油,其中有2类原油的碳同位素显示主要为沙四段烃源岩供烃,只是伽马蜡烷含量不同,显示沙一段烃源岩供烃量不同,且它们均未遭受生物降解;另外2类原油则为沙三段烃源岩供烃为主,混入少量沙一段烃源岩供烃,饱和烃色谱特征显示一个遭受严重生物降解,而另一个未遭受生物降解。中洼原油沉积环境偏氧化、高成熟度、遭受严重生物降解,其油源以沙三段烃源岩为主,混入少量沙一段。南洼原油沉积环境偏氧化、低成熟度、遭受强烈生物降解,以沙三段烃源岩供烃为主,混入少量沙一段。油藏层位和埋深控制了原油遭受生物降解程度,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控制了原油成熟度,沙四段烃源岩分布和沉积环境控制了供烃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凹陷 生物降解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