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全直径岩心物理模拟——以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龙安林 祁青山 +4 位作者 陈小龙 李宜强 鲁珊珊 张佩 李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与常规的注气方式相比,注气辅助重力驱具有抑制气窜,扩大波及体积的优势。通过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在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31油藏的适应性;利用天然全直径岩心开展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实验,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注气速... 与常规的注气方式相比,注气辅助重力驱具有抑制气窜,扩大波及体积的优势。通过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在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31油藏的适应性;利用天然全直径岩心开展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实验,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注气速度和倾角对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氧气体积分数(5%)减氧空气在尕斯库勒E31油藏具有较为明显的低温氧化作用,耗氧速率可以达到2.19 mol/(h·mL)。对于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而言,尕斯库勒E31油藏条件下,增大注入气氧气体积分数,最终采收率提高,岩心实验采收率增幅为1.2%~6.9%。从采收率与安全角度考虑,尕斯库勒E31油藏可以选择氧气体积分数略低于10%的减氧空气作为驱替介质。注气速度大于1.0 mL/min时易发生黏性指进;而小于0.1 mL/min时易导致毛细管滞留,采收率较低;当注气速度为0.3 mL/min时,为油气稳定驱,采收率较高。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过程对重力作用较为敏感,对于倾角较小的油藏,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影响尕斯库勒E31油藏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的因素敏感性排序依次为注气速度、倾角和氧气体积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油田 尕斯库勒 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 全直径岩心 物理模拟 低温氧化 注气速度 氧气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2
作者 田继先 石正灏 +5 位作者 李剑 沙威 蒋峥文 杨磊 鱼雪 蒲永霞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5,共9页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小煤沟组和大煤沟组,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从山前地表到盆地腹地埋深近10000 m均有分布,生气能力强,为煤岩气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煤岩以半亮煤—亮煤为主,镜质组含量高,平均体积分数为65.5%,具有高挥发分、特低水分特征,煤岩品质好。(2)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岩为主,煤岩厚度为1.0~80.0 m,TOC平均为57.60%,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79.9 mg/g,氢指数最高达165 mg/g,盆地腹地埋深在4500 m以上,Ro普遍大于1.5%,最高可达3.5%或以上,整体生气能力强;发育气孔、微裂隙、残留组织孔和矿物晶间孔等4种孔隙类型,中、宏孔占比高,具有高含游离气的储集条件;湖沼沉积环境下形成了煤泥和煤砂2种储-盖组合。(3)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类成藏模式,初步估算煤岩气资源量达2.32×1012m^(3),勘探潜力大,鱼卡—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和牛东—冷湖地区下侏罗统是深层煤岩气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游离气 煤泥组合 煤砂组合 自生自储 下生上储 侏罗系 鱼卡—九龙山地区 牛东—冷湖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风西N_(2)^(1)致密油藏注减氧空气驱油机理与效益开发模式的实验对比
3
作者 谢琳 李显明 +5 位作者 倪诚 唐浩文 犹遵艳 潘毅 欧成华 孙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14178-14186,共9页
青海油田风西N_(2)^(1)油藏特点独特,迫切需要开展效益开发模式研究。采用多维度测试技术,围绕风西N_(2)^(1)油藏特点,基于地层油欠饱和相态特征,揭示了油藏流体注减氧空气增容膨胀、多次接触混相、溶解气弹性膨胀及萃取轻烃等驱油机理... 青海油田风西N_(2)^(1)油藏特点独特,迫切需要开展效益开发模式研究。采用多维度测试技术,围绕风西N_(2)^(1)油藏特点,基于地层油欠饱和相态特征,揭示了油藏流体注减氧空气增容膨胀、多次接触混相、溶解气弹性膨胀及萃取轻烃等驱油机理,明确了减氧空气在风西N_2~1油藏中增能物理化学驱油的可行性。进一步利用现场岩心制作了长岩心测试岩石样品,使用井口取样复配了油样和水样,设计了衰竭式开发、水驱油开采、减氧空气驱、减氧空气-水交替驱等开发模式,依靠长岩心模拟技术开展对比测试分析,论证了风西地区N_(2)^(1)致密油藏早期注水、接续注减氧空气-水交替增能开发模式的科学合理性。所得认识为风西N_(2)^(1)油藏_1及与之同类型的致密、欠饱和低能量油藏早期补能开发方式选择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西N_(2)^(1)致密油藏 减氧空气驱 驱油机理 效益开发模式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狮子沟深层富钾卤水成钾物质来源研究
4
作者 王冀洺 樊馥 +1 位作者 赵为永 侯献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7-1018,共12页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式。【结果】(1)研究区卤水中K^(+)含量为1.06~15.87g/L,其中70%超过了3g/L;卤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2)经计算卤水特征系数,并结合水盐体系相图分析,发现溶滤盐层为该套高矿化度卤水的主要成因;(3)与此同时,卤水与石盐层锶同位素特征关系以及K^(+)与Li^(+)的相关性特点,反映深部热流体来源钾也有一定贡献。【结论】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卤水钾的成矿模式,即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狮子沟地区处于弱拉张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石盐及其他盐类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加剧,富钾热流体沿张性断裂上升入湖,提供了部分深部物质来源钾,同时造成已有含钾盐类矿物和部分石盐沉积的溶解,进而为该区卤水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溶滤钾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深层卤水 下干柴沟组上段 地球化学特征 岩盐溶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磁激励条件下X80钢轴向应力检测技术研究
5
作者 何腾蛟 廖健成 +4 位作者 廖柯熹 朱洪东 陈璐洁 夏国强 姜禹桐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8-147,共10页
据统计,X80钢管道总里程已达17000 km,其敷设环境多为山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频发的地势灾害附加的外部荷载容易导致管道产生较大轴向应力,引起管道变形、断裂等失效事故,威胁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营。因此,该文通过开展弱磁激励下X80... 据统计,X80钢管道总里程已达17000 km,其敷设环境多为山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频发的地势灾害附加的外部荷载容易导致管道产生较大轴向应力,引起管道变形、断裂等失效事故,威胁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营。因此,该文通过开展弱磁激励下X80钢管道轴向拉伸测试实验,分析X80钢在激励条件下,磁梯度张量信号与轴向应力的定量变化规律。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和GA-BP机器学习算法,建立X80钢轴向应力值计算模型。基于此,自主开发X80钢管道磁应力检测评估系统。研究表明,X80钢激励磁梯度张量信号能够有效表征轴向应力状态。建立的磁应力检测评估系统可以准确计算X80钢管道的轴向应力值,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钢 管道 弱磁激励 轴向应力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 被引量:26
6
作者 门相勇 赵文智 余辉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共4页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 ,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 ,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二为N2 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 ,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 ,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 ,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 4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地区 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南油田N2^1油藏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赵为永 陈宏民 +2 位作者 李松东 梁虎 邓生青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4期56-59,共4页
乌南油田N21油藏储层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储层岩相、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油藏的富集程度,在岩性、岩相相同的情况下,含油性取决于物性的好坏。通过对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及水分析资料等的整理及... 乌南油田N21油藏储层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储层岩相、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油藏的富集程度,在岩性、岩相相同的情况下,含油性取决于物性的好坏。通过对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及水分析资料等的整理及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测井资料参数处理解释模型,确定了N21油藏油气水层解释标准,提高了解释符合率,对相邻区块的测井解释也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南油田 N2^1油藏 四性关系 测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层间干扰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浩 李廷礼 +1 位作者 贾晓飞 季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6-659,共4页
X油田为海上多层稠油油田,为了保证单井的经济产量,实行多层合注合采。但是随着开采的进行,层间差异增大,层间干扰变严重,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越来越多,低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却越来越少,导致高渗层大量产水,而... X油田为海上多层稠油油田,为了保证单井的经济产量,实行多层合注合采。但是随着开采的进行,层间差异增大,层间干扰变严重,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越来越多,低渗层的产液量和吸水量却越来越少,导致高渗层大量产水,而低渗层的原油无法有效采出。如何预测层间干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的层系细分时机,是X油田面临的重要问题。文中推导了预测高渗层与低渗层产液干扰的公式,从机理上说明开采过程中层间干扰变大的原因是高渗层的含水饱和度上升速度大于低渗层。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米产液指数比和米产液指数倍增比,定量描述层间干扰程度的变化情况,得到了预测分层开采时机的图版,并与实际产液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该图版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避免X油田为了层系调整而做大量的产液测试工作,节约了大量开发成本,对稠油多层合注合采油田后期层系调整和层系细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干扰 合注合采 分层时机 层系调整 米产液指数比 稠油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和质量非均质性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曹茜 王志章 +4 位作者 王野 张栋梁 公言杰 邹开真 樊太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分布非均质性 质量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建红 蒋威 +4 位作者 谭先锋 吴松涛 蔡鑫勇 伍坤宇 张庆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3,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的勘探成果,利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生烃潜力等资料,综合评价了干柴沟区块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层系混积特征明显,岩相类型包括纹层状和层状灰云岩、纹层状和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和层状泥岩,具有较高脆性指数,可压性强;晶间孔和纹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占比达85%,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w(TOC)均值高于0.9%,氯仿沥青“A”和S_(1)+S_(2)共同指示生烃潜力大,且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因此,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具有烃源岩品质好、源储一体、可压性强、发育广泛等特征,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广泛发育且密封性好,有利于压裂改造后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干柴沟区块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资源潜力 干柴沟区块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油藏特征研究
11
作者 刘吉余 周鹏 +3 位作者 宋学会 王春江 张惠瑜 李朝晖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34期8571-8574,共4页
新立油田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最西端,扶杨油层包括扶余油层以及杨大城子油层,油层厚度约500 m,是新立油田主要目的层。通过岩心、测井、录井、钻井、试油以及PVT资料的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油层展布有系统性认识。研究认... 新立油田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最西端,扶杨油层包括扶余油层以及杨大城子油层,油层厚度约500 m,是新立油田主要目的层。通过岩心、测井、录井、钻井、试油以及PVT资料的研究,对油藏的构造、沉积、储层、油层展布有系统性认识。研究认为,储层物性条件差,孔隙度与渗透率都很低;油层分布范围广,平面连通性好,但单井有效厚度差异大,主体中心区厚度较大,并向周边逐渐减薄。油藏的控制因素由于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东西向油藏主要受到构造和断层因素控制,形成构造油藏以及断块油藏;南北向油藏含油范围与构造范围分布不统一,主要受岩性控制,发育有岩性油藏。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整体属于构造——岩性油藏。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加大沉积预测以及地震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地震地质分析和一套切实可行的预测含油有利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特征 新立 裂缝 物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6井区路乐河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莫冯阳 牟中海 +2 位作者 常琳 由超 徐乐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6期14-19,共6页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以岩心特征、测井资料等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测井解释结果,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6井区路乐河组下段(Ⅰ-6—Ⅱ-2小层)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目的层段发育冲积扇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根、扇中2个...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以岩心特征、测井资料等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测井解释结果,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6井区路乐河组下段(Ⅰ-6—Ⅱ-2小层)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目的层段发育冲积扇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根、扇中2个亚相及泥石流、流沟、沟间滩、辫流线、辫流砂岛及漫流带6个微相。通过编绘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纵向及平面的展布特征,认为目的层段表现出退积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对有利微相带展开了评价,为切16井区目的层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沉积微相 退积式 切16井区 昆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湖盆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Ⅵ油组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佩 钱其豪 +5 位作者 姜明忠 陈续琴 王爱明 柴新 宋祖勇 冯文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854,共16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资料,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在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识别出典型的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成因储层,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沉积与地下储层密井网解剖初步建立了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干热气候...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资料,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在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识别出典型的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成因储层,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沉积与地下储层密井网解剖初步建立了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干热气候引起的沉积物性质与水文特征差异,导致干旱浅水三角洲存在明显的事件性特征且沉积特征明显有别于湿润气候下的浅水三角洲,其前缘暴露时间长、暴露区域广,泥质沉积物以红褐色为主,缺乏植物化石。干旱浅水三角洲的基本沉积单元为一条供给河道控制的复合沉积体。以一条主干分流河道为骨架,决口水道—朵体与分流水道—河口坝组合分别高频发育于河道主干河道侧缘和末端,但其规模较小。干旱浅水三角洲存在明显的顺源相带差异,按照沉积特征可将这类三角洲分为平原、前缘及前三角洲;在平原亚相,主干河道切入平原沉积并在边缘发育多个决口朵体,朵体内部可见发散状决口水道;进入前缘亚相后,主干河道分支成多条分流河道,每一条分支河道控制形成一个河坝组合,最终形成多个辐射状延伸、侧向彼此独立的河坝组合;河坝组合一般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其内部发育多条末端分流水道,整体呈底平顶凸的半透镜状,河道位于河坝组合中部;前三角洲主要沉积泥岩,缺乏河流供给,缺少砂质沉积。主干河道和河坝组合为该类三角洲的优质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浅水三角洲 事件性沉积 沉积模式 比较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恒飞 关平 +1 位作者 王海峰 王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3-951,共9页
文章在对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岩芯系统观察及采样的基础上,应用岩石热解、铸体薄片、亚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技术,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成藏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黄瓜峁—开特米里... 文章在对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岩芯系统观察及采样的基础上,应用岩石热解、铸体薄片、亚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技术,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成藏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黄瓜峁—开特米里克—油墩子地区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及下油砂山组发育较好的成熟烃源岩,是茫东地区有利的成藏区域。茫东地区长期处于滨浅湖沉积,缺少陆源碎屑供给,储层以滨浅湖滩坝砂体及灰泥坪储层为主,储层物性整体差,多为致密储层。茫东地区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具有“上油下气”及近源成藏的成藏特征,且主要通过断层垂向运聚。在对茫东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及钻探显示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深层天然气藏是该区下步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之一,另外,滩坝、灰泥坪等岩性透镜体圈闭是该区具有较大勘探前景的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茫东地区 上干柴沟组 石油地质条件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2井区基岩油藏产能主控因素及高效开发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琳 杨玥 +2 位作者 李杰 倪诚 由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19,共6页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井区纵向上发育基岩油藏和不整合面上覆E_3~1砂砾岩油藏(简称E_3~1油藏)2种类型油藏,但彼此间不发育稳定隔夹层,具有统一油气系统。该区开发初期主要对E_3~1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基岩油藏以试采评价为主。为实现对E_...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井区纵向上发育基岩油藏和不整合面上覆E_3~1砂砾岩油藏(简称E_3~1油藏)2种类型油藏,但彼此间不发育稳定隔夹层,具有统一油气系统。该区开发初期主要对E_3~1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基岩油藏以试采评价为主。为实现对E_3~1油藏产能的有效接替,在基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岩性、裂缝发育程度和上覆油藏注水特征3个基岩油藏产能的主控因素,以此来确定该区水平井开发方式,并在开发实践中建立了块状油藏地质模型、制定了井位部署方案和形成了随钻跟踪技术。研究证实板岩与花岗岩均是有利储层,基岩顶部风化程度高、裂缝最发育,E_3~1油藏的注水开发实际上对基岩油藏完成了超前注水,产能主控因素的分析奠定了水平井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从近3 a基岩油藏开发效果来看,在低油价背景下实现了少井高产,在柴达木盆地首次完成了针对基岩油藏的规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藏 产能主控因素 杂岩性 水平井开发 昆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在定向井部署中的融合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下盘油藏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凤春 吴涛 +6 位作者 刘强 李昱 梅华 王靖茹 崔海栋 李阳洁 唐丽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493,共7页
英东油田下盘油藏是柴达木盆地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单斜断鼻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以沉积和构造控藏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单纯油水过渡带计算与储层地质模型预测的单一维度流体分布表征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相融合的... 英东油田下盘油藏是柴达木盆地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单斜断鼻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以沉积和构造控藏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单纯油水过渡带计算与储层地质模型预测的单一维度流体分布表征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相融合的定向井轨迹部署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单一因素在井位部署过程中带来的钻探风险。由于实验室毛管压力的测量环境与实际地层的不同,在计算油柱高度前,要将实验室毛管压力转换为相应的油藏毛管压力,使得计算结果更贴近真实的油藏信息。同时,直接利用平均J函数曲线建立的油柱高度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岩样表征不全的缺陷,但针对多层强非均质性油藏,需多点、多段的分析和计算,且必须结合工区沉积、构造特征及测井资料修正模型参数,才能进一步提高油气刻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可相对有效地定量评价多层砂岩油藏发育规模,在高精度三维模型建立基础上,可为井位轨迹的部署设计提供参考。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牙刷状”油藏的后期开发方式调整及效益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井 长井段 “牙刷状”油藏 毛管压力 地质建模 英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岩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酸蚀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路依鑫 齐宁 +4 位作者 周顺明 王转转 李雪松 苏徐航 王亮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7,共9页
中国大部分灰岩储层埋藏深、低孔隙低渗透,受高温、高闭合压力、强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常规盐酸酸压不易对其形成非均匀刻蚀,且改造效果差,影响了该类储层的高效开发。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技术可以通过酸液在前置液中多次形成黏性指进的方... 中国大部分灰岩储层埋藏深、低孔隙低渗透,受高温、高闭合压力、强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常规盐酸酸压不易对其形成非均匀刻蚀,且改造效果差,影响了该类储层的高效开发。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技术可以通过酸液在前置液中多次形成黏性指进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但多级交替注入酸压酸蚀规律尚不清晰,注酸级数的界限尚不明确,目前酸压设计多依靠经验方法进行。针对以上问题,在双尺度连续酸化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黏度变化与注酸级数的影响,建立了灰岩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模型。基于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模型,将酸岩反应动力学、酸蚀裂缝实验数据、酸蚀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相结合,分析了酸液黏度、注酸排量及注酸级数等因素对酸压改造效果的影响,明确了灰岩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的酸蚀规律与注酸级数界限,通过引入酸液突破体积对现场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为改善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程度,获得酸蚀裂缝的高导流能力,在地层温度为90℃时纯灰岩储层采用盐酸与稠化酸交替注入工艺,在注酸排量为5 m^(3)/min时加入0.4%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稠化酸。在此基础上,最佳注酸级数以不超过三级为宜,此时酸液突破体积最小,适用于现场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酸压 注酸级数 酸蚀裂缝 稠化酸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走滑断层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
18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2 位作者 柳金城 李兆亮 梅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共15页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震响应杂乱,断层识别、组合、表征与建模困难。围绕逆冲走滑断层成生机制特点及断层体系复杂性解析与表征,研发出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技术,成功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的定量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依靠分区对比,建立关键标志层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技术,有效解决了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破碎地层层位标定多解性强的难题,实施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6个关键标志层的有效标定与全区满覆盖追踪。应用多尺度多类型逆冲走滑断层褶皱阶梯状网格建模与全景可视化表征技术,实现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剖面平面三维立体空间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走滑断层 断层识别与组合 分区分级解析 三维全景表征 油砂山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高压基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优选——以柴达木盆地昆特依气藏昆2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慧 张国卿 +4 位作者 徐丽 李哲翔 王海成 赵昌阳 费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3,共9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基岩气藏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盆地内昆特依气藏昆2区块作为超深基岩气藏,其复杂的地质内幕、强非均质性储层和裂缝-溶蚀孔双介质特征,为储层预测与有利区优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综合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基岩气藏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盆地内昆特依气藏昆2区块作为超深基岩气藏,其复杂的地质内幕、强非均质性储层和裂缝-溶蚀孔双介质特征,为储层预测与有利区优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综合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资料,创新“井震结合-静动态融合-多属性协同”一体化研究方法,系统开展储层特征表征与天然气富集区预测,旨在揭示超深层基岩储层空间展布规律,指导井位优化部署。研究结果表明:①昆2区块基岩储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储集空间为裂缝与溶蚀孔双孔介质,裂缝呈网状发育,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分布,横向非均质性显著,裂缝密度介于3~10 m^(-1),裂缝孔隙度平均0.015%,基质孔隙度主频分布于1.8%~6.8%,整体表现为致密低渗特征。②溶蚀孔发育受断裂控制,沿昆1号、昆2北和昆101北断层分布,形成缝-孔耦合储集体,基岩顶面以下100~300 m段为溶蚀孔集中发育带,储层厚度高值区达200 m。③创新性融合最大似然属性与结构张量-波阻抗反演技术,实现裂缝与溶蚀孔空间分布的高精度刻画:最大似然属性预测显示,高角度裂缝主要分布于断层上升盘,与成像测井吻合率达85%;结构张量属性结合波阻抗反演揭示,溶蚀孔发育区与断裂走向高度一致,验证了断裂活动对溶蚀作用的控制机制。④基于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结合地震预测与动态生产资料,首次提出“断裂控缝、缝控孔”的储层发育模式,明确上盘构造高部位为天然气富集核心区。最终优选出上盘4个、下盘1个天然气富集区,其中昆2北断层两侧条带状区域为最优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基岩气藏 裂缝预测 溶蚀孔洞 有利区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统计反演之随机地震反演方法——以苏丹M盆地P油田为例 被引量:62
20
作者 李方明 计智锋 +2 位作者 赵国良 吴昌吉 李志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1-455,共5页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 随机地震反演是地质统计反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反演与序贯模拟的结合。在随机地震反演过程中,首先统计随机变量的直方图分布,计算随机变量的变差函数,确定随机变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程;然后,针对每一种实现,在地震道位置根据计算出来的反射系数人为合成地震道,比较合成道与原始地震道之间的误差,达到要求的精度后输出反演结果。以苏丹M盆地北部P油田为例,对波阻抗及测井数据进了直方图分析、变差图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用模拟退火方法对研究区全区的波阻抗体以及部分地区的密度体进行随机地震反演后发现,随机地震反演的波阻抗体与密度体反演剖面分辨率较高,甚至浅层薄砂体在反演结果上都有很好的反映,砂泥岩厚度的横向变化情况也刻画得非常好。结论表明,随机地震反演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地震反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反演 随机地震反演 变差函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