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评估与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亚男 李红梅 +2 位作者 刘彩红 段丽君 金显玲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 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及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四方面要素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以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应用模型探讨了气候承载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01—2020年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因受到气候天然容量和极端气候事件压力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青海东部城市群低和较低气候承载力区主要集中于民和—乐都—西宁—湟中沿线大片区域,中气候承载力区零散分布于湟水谷地两岸区域,高承载力和较高承载力区则主要分布于该地区的西北部和东部北地区。研究结果提示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青海东部城市群是合理可行的,可以描述城市群城市气候承载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变过程,可作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承载力 多源数据 定量评估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雨量分析
2
作者 赵国蓉 李万志 +1 位作者 刘冰 祁门紫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2-639,共8页
降雨型滑坡是青海省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但关于诱发滑坡的降雨雨量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通过对2016—2023年发生的339次降雨型滑坡事件发生当日及前1~10 d降水条件进行分析,以理清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的降水条件... 降雨型滑坡是青海省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但关于诱发滑坡的降雨雨量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通过对2016—2023年发生的339次降雨型滑坡事件发生当日及前1~10 d降水条件进行分析,以理清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的降水条件。研究表明:(1)降雨型滑坡呈东多西少分布,西宁市和海东市发生次数最多,西宁市辖区、湟中区、民和县、乐都区为高发县。(2)降雨型滑坡发生次数与汛期降水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与前期降水累计量关系密切。(3)滑坡发生具有滞后性,滑坡有效降水在10 d以内存在3d和7d 2个有效降水期,当10 d累计降水量大于4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较大。(4)在滑坡发生的过程中,小雨、中雨是基础,大雨、大雨以上量级降水是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致灾雨量 前期有效雨量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陈晓光 李林 +1 位作者 朱西德 王振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5期249-254,共6页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a来青海不同区域...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a来青海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增暖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44℃/10a;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显著增多,气候倾向率为6.67mm/10a,而东部农业区年降水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增加、云量变化、高空水汽输送的变化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气候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区域性差异 成因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水位波动对气候暖湿化情景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林 申红艳 +1 位作者 刘彩红 校瑞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0-608,共9页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水量平衡的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定量评估模型。研究表明:2004年前后,青海湖水位出现由降到升的突变,自2005年以来持续回升;水位波动具有8 a和21 a的显著性周期;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季风增强、西风环流趋弱、气候趋于暖湿、流域植被恢复、冻土退化和径流量显著增大,引起了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回升。基于湖泊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影响定量评估模型,能够客观反映青海湖流域上年及当年降水量、流量和蒸发量对湖泊水位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高原季风 西风环流 归一化植被指数 冰川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胡玲 郭卫东 +1 位作者 王振宇 汪青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4-70,共7页
利用青海高原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47年青海高原雷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 利用青海高原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47年青海高原雷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雷暴多的地区减少趋势越明显,雷暴最少的柴达木盆地变化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雷暴初日表现为显著的推迟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的提前趋势,雷暴期在缩短;青海南部高原雷暴出现最早,结束最晚,柴达木盆地出现最晚,结束最早;年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明显突变,周期分析发现存在准5年周期振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天气引起的雷击、暴雨灾害在逐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雷暴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地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红梅 马玉寿 王彦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0-505,共6页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植物返青普遍期呈提前趋势,柴达木盆地返青普遍期呈推迟趋势,4个地区黄枯普遍期均呈延迟趋势,植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各地变化趋势不同,年降水量和阶段降水对植物生长关键期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与气温相比其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青海高原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干热风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7
作者 胡玲 汪青春 +2 位作者 刘宝康 苏文将 周万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基于青海省56个气象站1961—2010年50年气象资料对干热风的发生日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青海高原干热风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且以小灶火为高发地,其次为东部农业区且以循化为高发地;近50年来干热风日数、强度均呈逐年上升趋... 基于青海省56个气象站1961—2010年50年气象资料对干热风的发生日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青海高原干热风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且以小灶火为高发地,其次为东部农业区且以循化为高发地;近50年来干热风日数、强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10年年平均达到29站次,分别较20世纪60和70年代偏多17和ll站次;近年来平均最高气温的明显升高与相对湿度逐年减小是干热风日数增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气候变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红梅 李林 +1 位作者 邓振镛 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374-18377,18457,共5页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并对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并对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风速和日照时数逐年减小。②在当前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草场理论载畜量也呈减小趋势;暖冬较有利于牲畜安全越冬,幼畜成活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有利于牲畜抓膘育肥,但牲畜产肉量还受草场退化等众多负面因子的影响;家畜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不利的气象条件可引发家畜的许多疾病。③针对当前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各地采取了草业建设、畜种改良、发展畜牧业新模式、牧业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等措施,其在提高草地生产力、解决草畜失衡、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牲畜性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 畜牧业 影响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海东农业区的影响评估与适应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彩红 祁贵明 戴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08-6610,6613,共4页
[目的]研究青海海东农业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1961~2009年青海海东农业区有关气象、农业观测资料,对农业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 [目的]研究青海海东农业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1961~2009年青海海东农业区有关气象、农业观测资料,对农业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海东农业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1961~2009年海东农业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37℃/10a,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略有减少,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70 mm/10a和-27.55 h/10a,近49年来极端事件发生日数虽有减少但程度加重。未来100年海东农业区气温上升显著,降水略有增加,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的生产环境、布局、结构和生产力产生影响,将使农业生产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改变、成本与投资增大。为适应气候变化,应积极地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加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实现潜在的效益。[结论]该研究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区 影响评估 对策 青海海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焕平 张占峰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153-2156,2178,共5页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幅最大值为0.62~0.69℃/10a;各层均以玛多升幅最大;近30年大部分站四季平均深层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年、季深层地温突变时间绝大部分站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层年平均升温幅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年平均气温与各深层地温均为正相关;降水与深层地温的相关性不明显;冻土深度与各深层地温均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深层地温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采暖能耗的影响及预估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彩红 苏文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494-500,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青海高原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海采暖期能耗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高原采暖能耗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自1998年开始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变暖后全省平均... 利用1961—2010年青海高原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海采暖期能耗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高原采暖能耗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自1998年开始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变暖后全省平均采暖期缩短9 d,各地采暖度日数普遍减少,尤以青海高原西南部减幅最大,采暖强度明显减弱.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青海高原地区采暖耗能降低4.9%~15.3%,全省平均单位面积可节约标煤量1.79 kg/m2.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全省采暖能耗将明显减少,但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采暖能耗 影响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时兴合 汪青春 +1 位作者 赵燕宁 马占良 《青海农林科技》 2007年第4期51-57,共7页
利用1959~2004年青海东部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气象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的年、季序列,用气候诊断方法对干旱变化的成因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比60或80年代平均偏高了0... 利用1959~2004年青海东部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气象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的年、季序列,用气候诊断方法对干旱变化的成因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比60或80年代平均偏高了0.3—0.5℃,冬季增温比较显著,这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偏暖趋势比较一致。90年代该地区春、秋季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下降,河水的径流明显减少,农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将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越冬和安全返青,同时也将导致农牧业供水矛盾加剧、晚霜冻和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加重以及夏季洪涝、高温热浪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信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变化 影响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海显莲 靳世强 +2 位作者 曹释安 戴升 李甫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1期217-219,共3页
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及水体遥感卫星监测等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寒潮标准,... 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及水体遥感卫星监测等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寒潮标准,8站次达强降温标准;北极涛动大部分时间为负位相,是异常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土壤墒情较好,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期和牧草返青普遍推迟;青海湖至4月13日完全解冻,解冻期较2016年提前38 d,较近10年平均提前44 d,湖面面积达200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影响分析 青海省 2017年春季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典型生态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有香 刘彩红 李国山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518-1530,共13页
利用RCPs情景,对青海高原典型生态功能区2019-20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青海湖地区和河湟地区5个生态功能区的年平均气温均呈... 利用RCPs情景,对青海高原典型生态功能区2019-20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青海湖地区和河湟地区5个生态功能区的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河湟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4个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在RCP8.5情景下,5个生态功能区的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通过年代际分析发现,在RCP2.6、RCP4.5和RCP8.53种排放情景下2040-2049年年平均气温达到高峰,而且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2040-2049年5个生态功能区的气温达到2.0~2.1℃和2.4~2.5℃。通过M-K检验发现,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5个生态功能区的年平均气温均发生了突变,但发生突变的时间不一样。柴达木盆地地区的降水在3种情景下,在不同的年份中发生了突变;青海湖地区的降水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发生了突变;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在RCP4.5情景下发生了突变;河湟地区的降水在RCP2.6情景下发生了突变,三江源地区的降水在RCP8.5情景下发生了突变。通过累积距平检验可知,在RCP2.6、RCP4.5和RCP8.53种情景下,5个生态功能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累积距平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表明2019-2050年是气温偏暖,降水偏多的时期。1971-2000年5个生态功能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升高趋势,在中、高排放情景下5个生态功能区的增温速率均大于气候基准年的增温速率。除河湟地区外的4个生态功能区基准年的降水增加速率均小于未来30多年3种排放情景下的降水增加速率。在这种暖湿环境中,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青海高原 典型 生态区域 气候变化预估 RCPs情景 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小叶杨物候期的影响评估
15
作者 赵隆香 祁如英 +1 位作者 汪青春 张焕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225-228,共4页
利用青海9站10~25年的小叶杨物候和同期的光热水资料,通过SPSS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影响青海小叶杨物候期的主要环境因子,冬春季气温升高、界限温度提早是使得小叶杨物候开始期提前的主... 利用青海9站10~25年的小叶杨物候和同期的光热水资料,通过SPSS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影响青海小叶杨物候期的主要环境因子,冬春季气温升高、界限温度提早是使得小叶杨物候开始期提前的主要相同影响因子,而降水和日照时数各站区有明显的差异,但小叶杨生长期间各地光热水的共同作用使小叶杨物候结束期均推迟。近39年青海日照时数、温度、降水变化使小叶杨物候现象及其生长期延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各站物候期现象比正常年份范围出现提早10 d、推迟10 d的气候指标因地区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小叶杨 物候期 影响评估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本底站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16
作者 李宝鑫 任磊 +5 位作者 朱雨薇 王剑琼 刘鹏 李明 娄海萍 央金拉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7,共11页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本底站PM_(2.5)、PM_(10)年均值分别为(10.51±8.98)μg·m^(−3)、(28.11±26.47)μg·m^(−3),小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和我国大部分区域本底站的研究结果;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季节变化上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PM_(2.5)/PM_(10)的比值夏季最高(0.58±0.20),春季最低(0.35±0.18),台站大气颗粒物水平受一定的人为排放和沙尘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春季和冬季日变化不明显,夏季和秋季呈现“双峰双谷”,峰值分别出现在12时和20时,这与山谷风和东北方向上城市群污染传输有关;不同季节的大气传输路径较为一致,主要以西、西北方向上的中长距离和东、东北方向上的短距离输送为主;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分布在站点东至东北方向上的城市群和青海省海西自治州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大范围沙漠戈壁地区,最远还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强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1
17
作者 戴升 申红艳 +2 位作者 李林 王振宇 肖建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等1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植被等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盆地出现了以气温上升、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沙尘暴日数减少、潜...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等1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植被等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盆地出现了以气温上升、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沙尘暴日数减少、潜在蒸散量下降、湖泊水位显著上升和植被覆盖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高空水汽不断增加和黑碳气溶胶浓度增加是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气候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转型 暖干 暖湿 气温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驱动因素的定量辨识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国胜 李林 +2 位作者 汪青春 王振宇 朱西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利用GIS技术、主成分分析和关联度等定量方法,分析了1981~2000年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81年以来青海高原冻土呈现出多年冻土减少、季节冻土增加的总体退化趋势,其中季节冻土由1981~1985年占全省总面积的37.5%... 利用GIS技术、主成分分析和关联度等定量方法,分析了1981~2000年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81年以来青海高原冻土呈现出多年冻土减少、季节冻土增加的总体退化趋势,其中季节冻土由1981~1985年占全省总面积的37.5%增加到了1996~2000年的41.7%;在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季节冻土退化的驱动作用当中以人类活动的作用更为显著,气候变暖是造成季节冻土退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季节冻土 驱动因素 主成分 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67
19
作者 李林 陈晓光 +2 位作者 王振宇 徐维新 唐红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3期181-186,共6页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暖湿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成因及低温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申红艳 李林 +2 位作者 李红梅 张调风 李万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2-880,共9页
文章利用1961—2012年青海省气温观测数据、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集、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52项气候指数,分析探讨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呈显著上... 文章利用1961—2012年青海省气温观测数据、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集、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52项气候指数,分析探讨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半球冬季欧亚(EU)遥相关型对次年春季青海高原气温异常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当符合EU型分布时,青海春季气温易于偏低;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大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极涡、高原高度场对春季气温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春季气温对北印度洋的索马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西北太平洋及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具有很好的响应,当上述关键海区海温偏冷(暖)时,易引起冷(暖)春。青海春季的持续低温过程是导致春季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造成低温过程频发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低压明显发展时,青海高原处于槽后脊前西北气流中,高原高度场偏低,受频繁性冷空气影响易出现持续性低温过程,而相反该地区高压异常强盛时,青海高原多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好天气为主,不利于低温过程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气温异常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