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堂隐退:大学逃课现象的生成机制与理性审思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成俊 刘平剑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7,共11页
逃课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对大学逃课的分析多流于表面,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通过访谈多名具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文化冲突、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等视角的多维分析,提炼并形成“课堂隐退”概念,以全面深入地理... 逃课是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已有研究对大学逃课的分析多流于表面,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通过访谈多名具有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文化冲突、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等视角的多维分析,提炼并形成“课堂隐退”概念,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大学逃课现象。课堂隐退是学生在面对低效或乏味的课堂时,通过逃课重构教育体验与个体成长路径,在自由与制度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从结构化的教育生涯看,逃课是一种关于成长权利的“仪式补偿”,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抗议与反思。实践中,学生在校园和班级中的认同感缺失以及师生关系由传统权威向默契妥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课堂隐退的发生。将逃课细分为权益型、工具型、仪式型、对峙型及疏离型等类别,有助于突破对逃课的简单归因与刻板印象。课堂隐退折射出学生在角色塑造和制度约束之间的动态博弈,结合“隐退者”的生命历程,回归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常识尤为关键,即需要相关利益者协同合作为个体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学校应优化课程设计与文化建设;教师应改进教学并拉近师生距离;学界应深化相关研究以揭示逃课背后的深层次行为机制。作为一种分析视角,“课堂隐退”强调关注逃课行为背后的理性因素,并揭示其中的价值诉求与超越意义,从而为理解和回应学生的各类行为提供更多反思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逃课 大学生越轨 课堂隐退 教育管理 教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为《青海民族研究》公开发行20周年而作
2
作者 贾晞儒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1,共5页
回顾《青海民族研究》成长的历程,阐述她的学术品格、特色和优势,展望她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提出加强编辑力量、提高编辑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青海民族研究》 品格 优势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陇西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2,共11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陇西走廊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秋雯 陈文烈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219,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价值伦理、价值传递、评价导向三个维度阐释了生态价值治理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价值生产、整合和吸纳机制。得出结论:民族地区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亟须解决单向度发展、增长主义带来的端口闭塞滞后的实际,消弭简单生态经济学偏废理论对民族地区生态价值建构可能带来的“贬值”风险;在生态价值治理运行上,夯实生态价值治理、政策框架与政治使命整合的互生互造,涵育三者双向赋能的发展伦理,充分释放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治理 民族地区 生态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廊地带多重边界叠合与多民族共同体生成——兼论河西走廊区域研究范式与民族学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建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6,共10页
走廊地带地处多个地理板块的连接处,加上其构型的特征,在走廊内外出现了一些边界。这些边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还是文化边界、民族边界。边界的出现,意味着多元耦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及新的共同体生成。河西走廊地处四大"地... 走廊地带地处多个地理板块的连接处,加上其构型的特征,在走廊内外出现了一些边界。这些边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还是文化边界、民族边界。边界的出现,意味着多元耦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及新的共同体生成。河西走廊地处四大"地理—文化"板块之间,既是周边四大区域文化的边界,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耦合地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西北多民族共同体。这也是河西走廊的民族学意义,同时还为区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廊地带 边界 多民族共同体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评价
6
作者 郭云冬 陈文烈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3-28,76,共7页
自我国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组建以来,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支农政策的延伸。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政策性农业担保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以2020年政策性农业担保数据为基础,对民族地区政策... 自我国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组建以来,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支农政策的延伸。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政策性农业担保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以2020年政策性农业担保数据为基础,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差异显著。(2)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影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农业受灾情况对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农业科技水平则有利于政策性农业担保技术转化效率提升。提出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担保投入规模、不断提升政策性农业担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民族地区 政策性农业担保 支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化隆拉面门店区域集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胡西武 丁磊 周智成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6,共8页
以2012—2022年POI为数据源,采用空间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青海化隆拉面门店区域集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化隆拉面门店总体呈集聚态势,具有显著正空间自相关特征,平均重心2014年... 以2012—2022年POI为数据源,采用空间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青海化隆拉面门店区域集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化隆拉面门店总体呈集聚态势,具有显著正空间自相关特征,平均重心2014年之前向南北分界线以北移动,随后移至南北分界线以南。(2)青海化隆拉面门店在华北地区分布由“点”状到不规则“三角形”面状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由“点”状到“弧线”状集聚,而在其他省份仍以“点”状形式集聚在省会城市及周边。(3)GTWR拟合结果显示,整体上常住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路网密度、三产占比、市场化指数是青海化隆拉面门店分布的正向驱动因素,但各因素的影响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地理探测结果表明,常住人口密度解释力最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解释力次之,市场化指数解释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POI 青海化隆拉面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抖音“沉香直播间”:医学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健康与消费
8
作者 李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3,共12页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背景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传播和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2021—2024年,以抖音平台的沉香直播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抖音平台的部分“沉香直播间”开展田野调查,进行参与式观察,从文化传承、...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背景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传播和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2021—2024年,以抖音平台的沉香直播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抖音平台的部分“沉香直播间”开展田野调查,进行参与式观察,从文化传承、健康认知、消费行为等维度深入剖析沉香在抖音直播间的呈现与流转。研究发现,沉香在抖音直播间的传播与交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反映出人们健康观念的变迁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作为传统医学与文化商品,沉香在数字化时代通过抖音直播间实现了新的融合与发展,但网络世界的健康消费面临各种风险。基于抖音“沉香直播间”的研究旨在为理解传统医学与文化商品在数字环境中的互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对于深入认识传统医学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健康消费 医学人类学 抖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议综述
9
作者 韩喜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33,共2页
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于7月27~28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工作部门、民族院... 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于7月27~28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工作部门、民族院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各级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青海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公保扎西,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丹珠昂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 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区建设 坚持和完善 海北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术年会 会议综述 周年纪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的新探索——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10
作者 徐长菊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在青海民族大学文实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民族... 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在青海民族大学文实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民族史专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虎得院长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教授分别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致辞。马成俊副校长代表青海民族大学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青海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特色、科研成就,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史学科的建设提供大力帮助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学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副校长 科研机构 科研成就 民族史 社会学学院 会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规民约与藏区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3
11
作者 贾伟 李臣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0,25,共6页
藏区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涉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具有传统规范的村规民约在藏区基层社会治理中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点,归纳总结了村规民约在藏区基层社会治... 藏区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涉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具有传统规范的村规民约在藏区基层社会治理中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点,归纳总结了村规民约在藏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现状、问题和特点,探寻村规民约在藏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应用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规民约 藏区 基层社会治理 海南藏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官方祭祀的历史沿革与神圣性确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子平 马成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事象。梳理该文化事象历史,认为青海湖官方祭祀虽然是统治者维系统治权的工具,但在促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地方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意志建构地方文化中的典型;对我们当下如何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空间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官方祭祀 历史沿革 神圣性 文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在青海茶卡盐湖的空间实践研究
13
作者 张海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5,共10页
现代化并非一种模式或一个标准,现代性是开放、流动、多种可能性和多样化发展的包容性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青藏高原茶卡盐湖空间生产是基于我国独特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发展目标而实践... 现代化并非一种模式或一个标准,现代性是开放、流动、多种可能性和多样化发展的包容性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青藏高原茶卡盐湖空间生产是基于我国独特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发展目标而实践出的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有效路径,蕴含了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产生的地名演变、民俗文化在旅游空间的现代延续、工业盐湖在地理空间的生产实践、旅游新业态在流通空间的升级更新、旅游社区参与推动的共同富裕及旅游区块空间扩展等系统性社会文化网络。茶卡盐湖的空间生产承载着人、物、思想的流动,其科旅融合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青藏高原的具体实践,其逻辑表明各国、各地区和族群应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为不确定的世界提供多样化的现代性个案,应以满意度、幸福感和生态平衡来确定现代性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茶卡盐湖 空间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 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古代城市选址与城市环境演变研究——评《历史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惠梦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I0003-I0003,共1页
城市选址历来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蕴含古代城市的文明成果和古人的建筑智慧,对推动当代城市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系统研究古代城市选址和环境演变,既是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以及提... 城市选址历来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蕴含古代城市的文明成果和古人的建筑智慧,对推动当代城市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系统研究古代城市选址和环境演变,既是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以及提高古城保护水平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选址 古城保护 历史地理学 建筑智慧 环境演变 优秀历史文化 当代城市 有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牙塔里的家国之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静怡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1年11月28日,在校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主办、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社协办的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东序校区顺利举办。本... 2021年11月28日,在校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主办、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社协办的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东序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收到全国15所高校研究生论文200余篇,大会遴选出73篇优秀论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大会研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论文 研究生党支部 研讨交流 研究生论坛 会议综述 青海民族大学 社会学学院 象牙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喜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与现实的准确把握,审视世界发展大势,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科学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启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与现实的准确把握,审视世界发展大势,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科学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启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理论与实践中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推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体系和实践路径,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尤显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民委 实践路径 学术体系 多民族国家 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变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同仁麻风病防治院田野调查报告——基于防疫的人类学思考
17
作者 李洋 马成俊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50,166,共11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的同仁市麻风病院成立于新中国建立伊始,作为麻风村用于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收治,改变了旧社会对麻风病人惨无人道的杀戮防治方式,给麻风病患者以生存的空间和尊严。新中国成立后,麻风病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增人数...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的同仁市麻风病院成立于新中国建立伊始,作为麻风村用于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收治,改变了旧社会对麻风病人惨无人道的杀戮防治方式,给麻风病患者以生存的空间和尊严。新中国成立后,麻风病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增人数逐年递减。麻风病使病患与世隔绝,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结婚生育、成家立业,由于歧视也无法回归社会。然而在医院里,他们能够获得生活保障、医护人员的关心与帮助及社会爱心捐赠,也是另一种幸运的人生。病毒与细菌给人类带来灾难,改变了生态和人们生活的方式,另一面却也推动着人类防疫能力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疫情 田野调查 医学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东乡族对中华姓名文化的吸纳及其特征
18
作者 陈文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室藏清光绪朝河州《民欠粮石征信册》保留了大量东乡族姓名史料,为研究东乡族对中华姓名文化的吸纳提供了重要线索。分析《民欠粮石征信册》所载东乡族姓氏的种类、区域分布及相关问题,发现清末东乡族官名命名...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室藏清光绪朝河州《民欠粮石征信册》保留了大量东乡族姓名史料,为研究东乡族对中华姓名文化的吸纳提供了重要线索。分析《民欠粮石征信册》所载东乡族姓氏的种类、区域分布及相关问题,发现清末东乡族官名命名的四种组合类型:姓氏与经名组合、中规中矩的汉式姓名、姓氏与数字组合、姓氏后附加表示个体身份或特征的词。该史料载录的清末东乡族官名,一方面体现了普通民众对官名并不在意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地方官员轻视普通民众的态度,总体而言具有“重名较多、存在字辈现象、名中用贬义字现象、用字随意”等特点。东乡族对中华姓名文化的吸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东乡族 姓名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边疆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大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6,共9页
依据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的统计,作者具体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的概况,在归纳总结中国边疆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解构、"东亚天下秩序"的理论解构、中国海疆... 依据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的统计,作者具体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的概况,在归纳总结中国边疆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解构、"东亚天下秩序"的理论解构、中国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治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构成了新时代边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对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边疆学研究 热点问题 前沿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与青海礼俗文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成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139,共6页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俗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规范人的言行,区分人与人之间身份,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饮食与礼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古人认为礼仪行为就是源自人们的饮食生活,对人们的...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俗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规范人的言行,区分人与人之间身份,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饮食与礼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古人认为礼仪行为就是源自人们的饮食生活,对人们的饮食活动起到严格的规范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饮食本身在不同的礼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茶,不仅是人们解渴的饮料,也因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礼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在不产茶叶的青海地区,不但在人们日常饮食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与礼俗文化紧密结合,这本身十分有趣并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俗文化 茶叶 饮食生活 社会生活 社会秩序 饮食活动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