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规律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李荣杰
李惠梅
武非非
赵明德
王诗涵
孙雪颖
-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民族大学发展与规划处
-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09,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SH073)
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海湖流域优先保护区识别及优化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校级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研究)。
-
文摘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草地作为主要地类变化幅度小;水域面积增幅最大,其主要源于未利用地和草地的转入。2010-2020年ESV表现为弱递增趋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35×10^(3)亿元增加到1.37×10^(3)亿元,增加了1.48%;其中,水域贡献率最大(1.04×10^(3)亿元以上),其次是草地(274亿元以上)。生态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贡献量达到1.12×10^(3)亿元以上。2)青海湖流域ESV呈现出从湖体向周围递减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的高程依赖性;流域ESV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Moran’s I均为正数)和聚集分布;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为空间上的主要聚集区,高高值聚集区主要聚集在低海拔区,低低值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在2010-2020年均呈递增趋势,但低低值聚集区增幅极小。3)ESV空间异质性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影响力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海拔和气候所体现出的空间异质性是ESV的主要驱动因素。低海拔地区ESV空间聚集性等结果表明,今后仍需关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ESV的影响和权衡,以缓解人地矛盾进而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该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奠定科学基础,也可为决策者评估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素
青海湖流域
-
Keyword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driving factors
Qinghai Lake Basin
-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