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海镇 杨永梅 +3 位作者 高泽兵 李惠梅 卓玛措 蒋贵彦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6-238,242,共4页
项目研究分析了实验室总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认为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学科建设规划脱节、大型科研仪器购前可行性论证不足、公共实验室分散重复建设、专职实验教师严重不足、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民族地区学生实际脱离、教师个人考核指标体... 项目研究分析了实验室总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认为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学科建设规划脱节、大型科研仪器购前可行性论证不足、公共实验室分散重复建设、专职实验教师严重不足、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民族地区学生实际脱离、教师个人考核指标体系与实验相关甚少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运行管理 开放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本底站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宝鑫 任磊 +5 位作者 朱雨薇 王剑琼 刘鹏 李明 娄海萍 央金拉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7,共11页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本底站PM_(2.5)、PM_(10)年均值分别为(10.51±8.98)μg·m^(−3)、(28.11±26.47)μg·m^(−3),小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和我国大部分区域本底站的研究结果;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季节变化上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PM_(2.5)/PM_(10)的比值夏季最高(0.58±0.20),春季最低(0.35±0.18),台站大气颗粒物水平受一定的人为排放和沙尘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春季和冬季日变化不明显,夏季和秋季呈现“双峰双谷”,峰值分别出现在12时和20时,这与山谷风和东北方向上城市群污染传输有关;不同季节的大气传输路径较为一致,主要以西、西北方向上的中长距离和东、东北方向上的短距离输送为主;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分布在站点东至东北方向上的城市群和青海省海西自治州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大范围沙漠戈壁地区,最远还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强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期扶持对提高青海黄河上游水库移民满意度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永梅 郭志林 +5 位作者 高泽兵 蒋贵彦 李惠梅 杨海镇 李东 卓玛措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2期55-58,65,共5页
水库移民成败不仅关系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后续水电资源开发。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青海黄河上游13个水库移民安置区的满意度.纵向比较了后期扶持对移民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横向对比了不同安置区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表明:后期扶持对... 水库移民成败不仅关系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后续水电资源开发。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青海黄河上游13个水库移民安置区的满意度.纵向比较了后期扶持对移民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横向对比了不同安置区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表明:后期扶持对提升移民满意度效果明显,2006年移民的满意度均值为0.495,2012年的满意度值达到0.605.基本解决了水、电、路、上学、就医等问题,缓减了贫困区移民对艰难生活的后顾之忧;安置区选址是影响移民满意度的关键.河湟谷地与格尔木市郊等地移民的满意度值均在0.65以上,接近较满意,高原地带共和、贵南等县的满意度值分布在0.3-0.6之间,属一般或很一般;移民满意度因生活习俗和民族等差异性略显不同,建议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多样化安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移民 满意度评价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及其社会稳定效应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书伟 韩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11-117,共7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能力对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青藏地区而言,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独特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以及滞后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世居少数民族就业水平普遍偏低。从世...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能力对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青藏地区而言,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独特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以及滞后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世居少数民族就业水平普遍偏低。从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的角度分析青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通过构建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的客观现实和由此产生的负效应。我们认为,该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弱、就业稳定性差、就业收入低等因素是核心影响因素,而解决青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是提升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的就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地区 世居少数民族 就业能力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东泉 姜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5期43-47,共5页
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入手,构建了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以... 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入手,构建了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肖家河街道以院落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创新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原因。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现状决定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有助于激发社会资本存量,社区社会资本的增加将促进社区发展,而社区整体协调发展过程将进一步提升社区社会资本质量。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时令后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区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 院落自治 成都肖家河街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满意度构成要素研究——基于青海省三县的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丽 陈书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基于青海省三个县641个农牧户入户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青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满意度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农牧民对新农合报销比例、结算方式、实施项目、补助标准等制度性要素满意度较高,而对医疗... 基于青海省三个县641个农牧户入户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青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满意度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农牧民对新农合报销比例、结算方式、实施项目、补助标准等制度性要素满意度较高,而对医疗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医疗设施等就医环境要素不太满意。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收入水平以及从业状况等特征在满意度构成要素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满意度 因子分析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书伟 《西北人口》 CSSCI 2013年第5期119-123,128,共6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能力对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区而言,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独特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以及滞后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世居少数民族就业水平普遍偏低。本文从世居...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能力对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区而言,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独特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以及滞后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世居少数民族就业水平普遍偏低。本文从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的角度分析藏区社会稳定问题,通过构建藏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藏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客观现实和由此产生的负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弱、就业稳定性差、就业收入低等因素是核心影响因素。提出解决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是提升藏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 世居少数民族 就业能力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保护对参与者多维福祉的影响——以黄河源头玛多牧民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惠梅 张雄 +2 位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杨海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767-6777,共11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脆弱且退化严重,为保护日益退化严重的三江源生态系统,2005年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全面的生态保护战略。结合森的能力框架和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探讨了福祉的内涵,构建了福祉评价体系,运用...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脆弱且退化严重,为保护日益退化严重的三江源生态系统,2005年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全面的生态保护战略。结合森的能力框架和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探讨了福祉的内涵,构建了福祉评价体系,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在对黄河源头玛多县159户牧民进行住户问卷调研的基础上,用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评价了玛多牧民参与生态保护前后的福祉变化。结果表明:(1)自然资源保护中人类福祉的内涵,指人类在生态系统生产和利用中为实现美好的生活、健康、体验、各种社会关系、归属感、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等而选择各种生活的自由和能力即是人类福祉,贫穷指能力和发展的受限即福祉的下降。(2)福祉是多维的、递阶的,低阶的功能维度的实现程度将影响到高阶的功能维度的实现,并最终影响个体的福祉。(3)玛多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移民中个体的能力值由5.061变为4.708,即福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是因生计能力的限制,致使收入和消费的低阶需求未能有效满足,并影响了生活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归属感等高阶功能的实现,更是由于在参与生态保护移民中不能选择继续生活在草原,能力和发展权受到了限制,进而导致福祉下降,是生计能力不足导致的收入贫困、知识性贫困和生态型贫困的综合结果。(4)聚焦只能强烈依赖于草地生态系统放牧而生存的牧民的福祉,了解并深入分析牧民的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机制和动力,建立福祉损失和牧户生计能力提高为基础的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福祉均衡及最大化。(5)以提高人类能力为核心,促进牧民生计多样化以改善牧民的福祉和激励牧民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理念下制定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规划,才能最终促使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提高人类福祉—发展的多赢局面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 自然资源保护响应 福祉 能力 玛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牧户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的意愿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3 位作者 王珊 张雄 杨海镇 卓玛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943-5951,共9页
牧民对环境保护的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主体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的成效和可持续性,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约283户藏族牧民通过翻译进行结构式访谈,采用Logistic模型从主体角度探... 牧民对环境保护的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主体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的成效和可持续性,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约283户藏族牧民通过翻译进行结构式访谈,采用Logistic模型从主体角度探讨了牧户愿意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域约87%的牧户认为生态保护对牧户有好处,但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近70%的牧户是在政府主导下基于有限理性而被动的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2)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的意愿主要受当地政府的保护力度及牧户对生态保护外部性的认知水平、生计水平、外界接触程度、工作机会的正影响,并受牧户的年龄、离中心城镇的距离和区域气候恶劣情况等因素的负影响,系数依次为:2.22、3.98、1.93、2.26、1.48、-1.63、-2.43、-0.92。(3)牧户的生计水平、退化感知和外部性认知是影响三江源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牧户参与生态保护意愿的概率不仅仅是牧户出于自身利益和未知风险考虑下被动的响应,更是当地政府的环境知识宣传和保护投入影响下个体的抉择结果。(4)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解决牧户的单一化生计问题,构建完善地生态补偿机制让牧户分享生态保护的外部性效益,并激励牧户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为响应,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生态保护、牧户幸福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牧户 生态保护参与意愿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保护与福祉 被引量:51
10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5-833,共9页
结合能力框架探讨了福祉的内涵,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功能对人类福祉的内涵,指人类在生态系统生产和利用中的自由选择和能力,而贫穷指能力和发展的受限即福祉的下降。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福祉(尤其是穷人的福祉),生物... 结合能力框架探讨了福祉的内涵,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功能对人类福祉的内涵,指人类在生态系统生产和利用中的自由选择和能力,而贫穷指能力和发展的受限即福祉的下降。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福祉(尤其是穷人的福祉),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进而提高人类福祉。关注强烈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贫困人群的福祉,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将可能实现生态保护和人类福祉改善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福祉 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花石峡地区植被退化与土壤养分的关联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永梅 李惠梅 +2 位作者 高泽兵 杨海镇 卓玛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1-367,共7页
为探索三江源区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联性,对果洛州玛多县花石峡地区不同退化梯度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地草甸梯度退化过程中,优质牧草丰富度、盖度均降低,低产杂草类植被比例增加... 为探索三江源区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联性,对果洛州玛多县花石峡地区不同退化梯度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地草甸梯度退化过程中,优质牧草丰富度、盖度均降低,低产杂草类植被比例增加;随着退化梯度加剧和土壤剖面加深,土壤养分梯度变化明显,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呈碱化趋势,速效磷含量下降。植被盖度与土壤速效磷、p H值、有机质含量呈高度关联性。有机质和磷肥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土壤养分 植被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南高原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卓玛措 杨海镇 +4 位作者 王双 高泽兵 杨永梅 李惠梅 邢晓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3-190,共8页
文章以青藏高原腹地的青南高原作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研究区的LUCC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多样,其中,草地所占比例最大,未利用地次之;草地中低覆盖度草地所占比重高,... 文章以青藏高原腹地的青南高原作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研究区的LUCC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多样,其中,草地所占比例最大,未利用地次之;草地中低覆盖度草地所占比重高,高覆盖度草地较少。2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而水域和林地变化复杂,草地近20年趋于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转化关系密切。变化趋势,1990-2000年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朝着规模扩大的方向发展,而草地和水域朝着规模减小的方向发展;转入贡献率中占优势的是未利用地、草地;转出贡献率占优势的主要是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2000-2010年水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朝着规模扩大的方向发展,而林地和草地朝着规模减小的方向发展;从转入贡献率来看,占优势的是未利用地、水域和草地;转出贡献率占优势的主要是草地和未利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福祉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5-1070,共6页
生态补偿通过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激励机制,对福祉损失进行补偿以激励生态保护的行为,进而增加人类福祉。通过文献分析认为生态补偿是贫困减缓的重要机制,在生态保护行为意愿和福祉损失的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明确界定利益相关方和区域... 生态补偿通过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激励机制,对福祉损失进行补偿以激励生态保护的行为,进而增加人类福祉。通过文献分析认为生态补偿是贫困减缓的重要机制,在生态保护行为意愿和福祉损失的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明确界定利益相关方和区域的生态保护责任,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福利均衡。关注农牧民生计,引导实现主动参与式保护,制定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规划,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人类福祉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福祉 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基于三江源地区河南站﹑甘德站﹑同德站﹑玉树站﹑曲麻莱站﹑伍道梁站和玛多站等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2002-2010年以来草地净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及其时空差异变化,... 基于三江源地区河南站﹑甘德站﹑同德站﹑玉树站﹑曲麻莱站﹑伍道梁站和玛多站等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2002-2010年以来草地净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及其时空差异变化,并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生产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三江源区域的生产力变化方向及其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结果表明:近9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气候总体趋于暖湿化;在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增加趋势,并且三江源草地的生产力主要受气温的影响,但降水是影响生产力增加的关键因素;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以及丰富牧户的收入来源是促进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气候生产力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 三江源 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耦合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934-13935,14010,共3页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沙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该沙地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温变化的驱动力最大;人口密度也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耕翻为主人为活动对沙漠化驱动作用较大。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沙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现代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驱动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688-17690,共3页
运用正规化处理方法研究近48年来人为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人为活动对沙漠化有驱动作用;生态脆弱是沙漠化的内因;人口增长是人为活动强度的内驱力。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人为活动 沙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牦牛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传代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志林 杨永梅 +5 位作者 赵明德 于军 景佳莹 庞礴 郭松长 赵新全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6-160,共5页
为了提高野牦牛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效果,研究了组织保存方法、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液类型、添加细胞生长因子和冷冻保存液配方对野牦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与传代的作用。结果表明,PBS、D/F12和TCM199适合野牦牛皮肤组织的保存,D/F12和TCM199... 为了提高野牦牛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效果,研究了组织保存方法、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液类型、添加细胞生长因子和冷冻保存液配方对野牦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与传代的作用。结果表明,PBS、D/F12和TCM199适合野牦牛皮肤组织的保存,D/F12和TCM199培养液适合组织块培养,组织块成活率达到(86.29±4.62)%,组织块法适合野牦牛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D/F12培养液培养野牦牛成纤维细胞效果较好,群体倍增时间和平台期密度分别为38.47h和2.075×106/mL,正常二倍体核型百分率为84.33%;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产生了较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平台期细胞密度明显增加;2种冷冻保存液(D/F12添加胎牛血清和二甲亚砜及胎牛血清添加二甲亚砜)均能用于野牦牛细胞冷冻,细胞存活率分别是87.33%和8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细胞培养 成纤维细胞 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价值补偿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书伟 王士心 杨永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79,98,共6页
三江源区同我国东西部和流域上下游乃至全国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从实践来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价值补偿机制不合理是三江源区环境恶化的核心因素。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其存... 三江源区同我国东西部和流域上下游乃至全国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从实践来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价值补偿机制不合理是三江源区环境恶化的核心因素。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制度的经验,通过建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价值体系理论及测算模型,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价值进行测算;立足于政府制度创新,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制度进行的构建。旨在为清除不合理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障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生态环境 价值测算 补偿机制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特征:解析西部地区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德君 谢辛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6,共10页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迁。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前者对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前者高于后者时,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较高。总体而言,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迁。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前者对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前者高于后者时,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较高。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主要经历了"失调——协调——失调——协调"的发展历程。未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将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亦会持续提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政策红利,抓住东南沿海经济转型升级契机,加快西部城镇化建设,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西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城镇化 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还有多少有待转移的劳动力——对民工荒悖论的解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书伟 李永杰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8,共7页
农村还有多少有待转移的劳动力?民工荒真的存在吗?其实质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基于C-D生产函数,通过构建新古典模型对农村有待转移的劳动力进行测算。结果是中国依然有12255.2万人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包括近4000万人农村... 农村还有多少有待转移的劳动力?民工荒真的存在吗?其实质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基于C-D生产函数,通过构建新古典模型对农村有待转移的劳动力进行测算。结果是中国依然有12255.2万人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包括近4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8000多万人兼顾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就业的半转移状态劳动力。随着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交易制度的创新,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和流转规模的扩大,农村还将释放出更大规模的可转移劳动力。研究认为:民工荒是一个悖论,并对这个悖论进行解释,从短期、中期与长期3个层面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民工荒悖论 新古典模型 土地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