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震微波动现象回溯性研究——以青海地区为例
1
作者 余娜 王建军 +1 位作者 张晓清 杨晓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6-340,共5页
为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异常跟踪指标,基于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青海地区2020~2022年5.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距150 km以内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150 km以内的台站几乎都能记录到临震微波动事件... 为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异常跟踪指标,基于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青海地区2020~2022年5.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距150 km以内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150 km以内的台站几乎都能记录到临震微波动事件;达到临震微波动异常指标的台站不是震中距最小的测震台站,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发震断层走向及地震破裂过程等有关;主震震级越大,震前出现临震微波动异常指标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检验 5.0级及以上地震 青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地震磁扰动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霞 冯丽丽 +2 位作者 赵玉红 刘磊 苟智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4,112,共7页
以青海地区8个测点磁通门秒采样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结合该区域中强地震背景进行分析。基于极化背景场变化特征提取震磁异常在研究区实际应用中取得以下认识:多台站同步极化高值异常对于2个月以内青海地区5级左... 以青海地区8个测点磁通门秒采样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结合该区域中强地震背景进行分析。基于极化背景场变化特征提取震磁异常在研究区实际应用中取得以下认识:多台站同步极化高值异常对于2个月以内青海地区5级左右及以上地震有一定映震能力,且异常具有一定信度;测点密度均匀分布情况下,震中位置基本位于极化高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磁扰动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青海地区 震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7.4地震前共和水温异常分析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磊 张朋涛 +3 位作者 苏维刚 李霞 赵玉红 冯丽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0-867,共8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震前共和水温观测资料出现显著异常变化,震中距280 km,两套仪器水温异常形态表现为2021年2月28日—3月3日出现同步上升-下降转折变化,幅度分别为0.047~0.075℃、0.007~0.240℃,截止3月21日,两套...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震前共和水温观测资料出现显著异常变化,震中距280 km,两套仪器水温异常形态表现为2021年2月28日—3月3日出现同步上升-下降转折变化,幅度分别为0.047~0.075℃、0.007~0.240℃,截止3月21日,两套观测曲线同步转平,与以往震例类似,异常结束62天后,发生玛多地震。通过不同时段的水化组分对比分析,讨论其差异性,认为:(1)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HCO_(3)·SO_(4)-Na,水-岩反应程度较弱;(2)Na-K-Mg三角图显示,水样点分布在异常出现后,部分平衡水区域与正常时段及震后水样的分布域差异性大。结果表明,异常出现后由于区域应力调整,导致地层中深部热水在向地表上升的过程中流经岩石地层时受到中等矿化的部分平衡水混入,使水体矿化度及水化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带入更多深部元素补给,结合异常形态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共和水温 异常特征 水化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典型建筑震害对比及讨论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炜 张昊宇 +2 位作者 黄勇 汪云龙 管仲国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64,共8页
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随科考队开展了典型工程的震害调查。本文报道了黄河乡江旁村和昌马河工区这2个典型调查点的建筑震害情况。调查表明:邻近微观震中的黄河乡建筑震害程度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部分房屋落瓦,砖混结构少数... 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随科考队开展了典型工程的震害调查。本文报道了黄河乡江旁村和昌马河工区这2个典型调查点的建筑震害情况。调查表明:邻近微观震中的黄河乡建筑震害程度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部分房屋落瓦,砖混结构少数承重墙及框架结构部分隔墙开裂,土木结构房屋部分严重破坏,部分围墙倒塌;而距微观震中以东85 km的昌马河工区建筑震害则相对较重:无抗震措施的砖木结构房屋全部严重破坏或倒塌,具备合理抗震措施的砖混结构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在建轻钢厂房均钢柱倾斜、维护墙明显开裂并且围墙多数倒塌。调查分析表明:造成两地震害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抗震措施差异以及地表破裂和砂土液化影响:黄河乡多数房屋具备合理抗震措施,昌马河工区多数民居缺少抗震措施;昌马河工区附近发现疑似地表破裂痕迹,而紧邻黄河乡的河岸发现砂土液化迹象。这表明昌马河工区的地震作用中类似近场的高频能量可能较多,而黄河乡地区则因砂土液化使得高频地震动作用有所降低,由此造成两地震害程度与震中距呈现反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建筑震害 抗震措施 砂土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共玉高速震害与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蔡丽雯 黄勇 +1 位作者 张昊宇 管仲国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56,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了M 7.4级地震,造成了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部分损毁。首先,基于地震现场考察及资料查阅,介绍了该条公路在此次地震中主要的震害类型及总体的震害情况;其次,统计分析了共玉高速上桥梁震害情况与结构形式等的关...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了M 7.4级地震,造成了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部分损毁。首先,基于地震现场考察及资料查阅,介绍了该条公路在此次地震中主要的震害类型及总体的震害情况;其次,统计分析了共玉高速上桥梁震害情况与结构形式等的关系。发现此次地震大桥震害远比中小桥要严重,简支空心板梁桥震害要比连续箱梁严重。鉴于此次地震在极震区缺少强震记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衰减关系和台站土层条件的推测地震动简化方法,从地震动特征角度分析玛多地震对共玉高速破坏机理。最后讨论了此次地震对我国高原地区交通结构抗震的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玛多地震 震害调查 共玉高速 近断层地震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被引量:7
7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1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0-1072,共13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98.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_(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98.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_(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距县城玛查里镇南约30km的野马滩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初步可分为3、4段,自东向西破裂呈左阶展布,逐步向野马滩盆地中部靠近,断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在国道214线以西—鄂陵湖以南形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表破裂,长约45km,走向N95°~105°E,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右阶雁列式裂缝组成,形成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梁)、地震裂缝、左旋位移等地貌特征,且发育大量喷砂冒水、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在214国道以东—血洛东,破裂带的走向为N100°E,由不连续的小规模张剪裂缝、小型鼓包(梁)等组成。在昌马河乡血麻村附近发育一段长约10km,走向N75°E,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的张剪裂缝、地震鼓包(梁)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震构造为江错断裂。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长度和建筑物破坏情况等综合调查认为,狼玛加合日地区地表破裂规模大、破裂带连续性较好且发育多类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可初步将该地区定为宏观震中,地理坐标为(34.736°N,97.794°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地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及西藏南部几次震例热红外异常
8
作者 张丽峰 钟美娇 +3 位作者 潘宇航 郭瑛霞 孙玺皓 张元生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4-998,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对震前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定日M_(S)6.8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最先出现在震中东部,异常持续80d后,沿NE向演化为显著聚集的小区域异常,之后于该小区域异常边缘对应发生了2025...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对震前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定日M_(S)6.8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最先出现在震中东部,异常持续80d后,沿NE向演化为显著聚集的小区域异常,之后于该小区域异常边缘对应发生了2025年1月8日玛多M_(S)5.5地震。异常的整体演变方向指向玛多M_S5.5地震震中方向。文中同时选取西藏南部与定日M_(S)6.8地震构造环境相似、震级相当的3次震例,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异常总体表现出峰值较高、面积较大的特点,异常时段内相对功率谱> 6倍的时间较长,明显区别于非震异常。西藏南部几次地震的热红外异常与区内构造分布密切相关,演化方向与未来发震位置有一定相关性,地震一般位于异常迁移的前缘位置。青藏高原南部既有的特殊构造、丰富的水热活动及大量CO_(2)温室气体可能是促使西藏南部4次地震热红外异常幅值较高、面积较大且与构造分布密切相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热红外异常 西藏南部 特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玛多“5·22”M_(S)7.4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成因及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盖海龙 姚生海 +4 位作者 杨丽萍 亢太波 殷翔 陈庭 李鑫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912,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州玛多县境内发生M_(S)7.4级地震,此次玛多M_(S)7.4级地震是2008年汶川M_(S)8.0级大地震之后中国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及时查明其同震地表破裂展布及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发震构造和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州玛多县境内发生M_(S)7.4级地震,此次玛多M_(S)7.4级地震是2008年汶川M_(S)8.0级大地震之后中国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及时查明其同震地表破裂展布及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发震构造和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震后现场调查,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的解译分析、余震数据和典型地震地表破裂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等结果,初步获得了此次地震6处典型地震地表破裂的特征。结果发现:此次玛多地震的地表破裂主要沿已知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南侧分支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的东南段分布,分析表明其中的江错断裂应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同震破裂的西段总体走向275°~300°,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和雁列式张裂隙的斜列组合,其中江错贡麻段至江多村段出现了明显的1.4~0.8 m的垂直位移,指示该段可能具有较明显的正断层成分;中部黄河乡段主要由一系列呈左阶斜列的北西向P剪切裂缝和右阶雁行排列的北东向张裂隙构成,走滑位移较小;而东段地表破裂出现了多个分支,其中北支昌马河段主要由一系列雁行排列的张裂隙组成,总体走向为260°,与断裂西段的走向明显不同;地震造成的最大左旋位移出现在西段的错尔加拉破裂段,约2.8 m,指示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走滑位移主要呈从西向东的单侧扩展-衰减特征。考虑到此次玛多地震出现在东昆仑主干断裂南侧的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表明该地块内部具有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内部强震活动的孕震条件和机理应该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江错断裂 东昆仑断裂带 巴颜喀拉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短临异常跟踪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丽丽 李霞 +1 位作者 赵玉红 张朋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0,共9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021年10月下旬青海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10月27日异常台站最多,并在门源祁连至兴海地区形成一个面积约为6.6×10^(4) km^(2)...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021年10月下旬青海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10月27日异常台站最多,并在门源祁连至兴海地区形成一个面积约为6.6×10^(4) km^(2)的高值异常区;此外,2021年7—11月青海地区8项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出现准同步异常变化。结合青海及周边地区历史震例的分析结果,认为2021年11月23日至2022年1月23日,青海西北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区内可能发生5.6~6.4级地震。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出现后的73天,震中位于预测区的边缘,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与预测意见一致,但震级超出预测意见上限值0.5级。此次地震前基于地球物理观测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的短临异常跟踪分析过程,对中国大陆西部地震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短临异常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地下流体异常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门源6.9级地震前后b值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瑛霞 朱益民 +3 位作者 余腾 李启雷 张丽峰 余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5-1161,共7页
为探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后b值变化特征,选取震前10 a进行时间扫描发现,震前震源区b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震后出现小幅回升,可能与震后应力释放有关。利用青海测震台网2000年以来的小震目录,在最小完备震级基础上进行b值空间扫描和... 为探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后b值变化特征,选取震前10 a进行时间扫描发现,震前震源区b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震后出现小幅回升,可能与震后应力释放有关。利用青海测震台网2000年以来的小震目录,在最小完备震级基础上进行b值空间扫描和Δb值计算发现,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边缘,且震前1 a震源区Δb值变化不显著,表明门源地震的应力积累主要发生在2021年之前。对余震序列b值变化进行分析认为,早期b值变化可为后期余震的位置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B值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青海称多MS5.3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及预测回顾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丽峰 孙玺皓 +2 位作者 马茹莹 赵玉红 胡维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0,共8页
以卫星热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分析2018年称多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并对预测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表明:称多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演变表现为出现、增强、减弱、消失4个阶段,异常呈条带状分布且与... 以卫星热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分析2018年称多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并对预测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表明:称多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演变表现为出现、增强、减弱、消失4个阶段,异常呈条带状分布且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描述异常的一些特征参数均在以往震例研究结果的参考范围内;类比同地区其他震级相当地震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情况,发现称多地震前出现的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其是双震型地震有关;称多地震的预测过程总结为分析-判定-预测-检验4个阶段,可为区域震情判定提供新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亮温异常 称多地震 双震型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门源M6.9地震为契机的祁连带中东段地震热红外异常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丽峰 张璇 +2 位作者 郭瑛霞 胡维云 孙玺皓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8-407,424,共11页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的热辐射异常,并对祁连带中东段以往震例的热辐射异常作回溯性研究。门源6.9级地震的热辐射异常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演化阶段...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的热辐射异常,并对祁连带中东段以往震例的热辐射异常作回溯性研究。门源6.9级地震的热辐射异常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演化阶段、增强持续阶段、减弱消失阶段。面积最大时强辐射区的面积约为8万km^(2),地震发生在其西北部。相对功率谱峰值为平均值的17倍,地震发生在峰值后82天。大面积、高强度的热辐射状态持续时间长是此次异常的显著特点。祁连带中东段的几次地震前均出现过热辐射异常,其特征可为该区震情判定不断积累经验,以期形成可作为判定指标的区域震例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热辐射异常 祁连带中东段 特征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块体内部都兰南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14
作者 盖海龙 姚生海 +2 位作者 殷翔 苏旭 刘炜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1-273,共13页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强烈陆陆碰撞作用下形成的陆内活动造山带,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断裂系统,并成为东亚显著的陆内强震活动区。已有学者对高原活动断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块边界带上,缺少对块体内部变形的研究。近期在...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强烈陆陆碰撞作用下形成的陆内活动造山带,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断裂系统,并成为东亚显著的陆内强震活动区。已有学者对高原活动断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块边界带上,缺少对块体内部变形的研究。近期在开展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地震小区划工作中,调查发现在柴达木地块东南部的都兰次级断块内部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断层−都兰南断裂。通过对都兰南断裂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低空摄影精细测量等,得到该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空间几何展布及运动特性,并通过开挖探槽和地质测年等,对其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进行初步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全长约43 km、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并在其东段存在长约6 km的地表破裂带。在该断裂东段,地表的晚第四纪累积左旋位移达(14.5±1.8)m,西段的左旋走滑量为(6.7±0.8)m,初步估算其东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1.56~1.9 mm/a,西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0.9~1.16 mm/a。该断裂的发现及全新世活动的厘定表明,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断块内部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散变形。因此,断块内部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该活动断裂的发现为认识都兰次级断块内部变形样式、应变分配等提供了参考,为都兰地区地震危险性的认知提供了支撑,对防御和减轻区域地震灾害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南断裂 全新世活动 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运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前玉树地震台井水温异常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苏维刚 刘磊 +2 位作者 袁伏全 赵玉红 孙玺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2-396,共5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_(7.4)地震,震中位于(34.59°N,98.34°E),其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高倾角走滑型(张喆,许立生,2021)。玛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是东昆仑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王未来等,2021...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_(7.4)地震,震中位于(34.59°N,98.34°E),其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高倾角走滑型(张喆,许立生,2021)。玛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是东昆仑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王未来等,2021)。玉树地震台位于甘孜—玉树断裂附近。玛多地震震中和玉树地震台均位于巴颜喀拉次级地块内,玉树地震台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此次地震震中处于玉树地震台的NE方向,距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85 km(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 水温 异常特征 地震前兆 玉树地震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强震前超低频磁场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冯丽丽 冯志生 +8 位作者 樊文杰 管贻亮 贺曼秋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艾萨·伊斯马伊力 袁文秀 李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9-375,共17页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场扰动无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8次极化高值异常事件,利用插值方法得到了极化高值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18次高值异常与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15次强震的时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磁场出现多台同步极化高值现象后的半年内,高值区可能发生M6.0以上强震;高值现象出现后,多个高值区均有可能发生强震;后续强震的震级与高值区面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极化 强震 中国大陆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速率累加法提取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指标
17
作者 李霞 冯丽丽 +2 位作者 赵玉红 刘磊 苟智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311,共9页
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分析青海地区磁通门秒采样观测资料,通过速率累加法分析连续数据的逐日变化速率,再根据需要对分析时段进行累加计算,识别数据资料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异常变化与强震的关系,梳理总结青海地区磁通门秒数据谐波振幅... 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分析青海地区磁通门秒采样观测资料,通过速率累加法分析连续数据的逐日变化速率,再根据需要对分析时段进行累加计算,识别数据资料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异常变化与强震的关系,梳理总结青海地区磁通门秒数据谐波振幅比的特征规律,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异常认识。结果表明,地磁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通过速率累加处理后的曲线持续上升为正常,持续下降和水平波动为异常;当异常持续时间大于1 a,同时异常曲线数量超过1/2时,台站周围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高,曲线周期范围主要集中在20~170 s内;震级与震中距成正比,即震级越高,震中距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谐波振幅比 速率累加法 异常判据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特征
18
作者 李霞 冯丽丽 +6 位作者 赵玉红 刘磊 苟智栋 樊文杰 贺曼秋 廖晓峰 艾萨·伊斯马伊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4,I0001,共12页
基于中国大陆65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_(S)6.9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基于中国大陆65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_(S)6.9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年10月30日,高值持续3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距离10月31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磁扰动异常 西藏米林M_(S)6.9地震 电磁辐射信号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