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杜芳悦 刘俊娥 +2 位作者 牛百成 朱启明 崔钦凯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沙沟河流域的上、中、下游(样地1,样地2,样地3),选取典型栗钙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沙沟河流域的上、中、下游(样地1,样地2,样地3),选取典型栗钙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法(2,3,4,5,6 L/min)进行土壤抗冲性试验,测定不同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土壤抗冲性对土壤理化性质、水动力条件等各因子的响应特征,并据此建立土壤抗冲性方程。[结果]3个样地冲刷强度都呈初期最大、随后减少再趋于平缓的趋势,土壤抗冲指数表现为样地1>样地3>样地2,径流含沙量与冲刷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容重、WSA_(>0.25 mm)、有机质、平均重量直径和土壤抗冲指数均显著相关;对径流剪切力和土壤抗冲指数进行拟合,可用幂函数表达,R^(2)均在0.98以上(p<0.05)。从土壤侵蚀动力和阻力两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径流剪切力、平均重量直径和有机质作为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因子构建土壤抗冲性方程。[结论]栗钙土比风沙土抗冲性好;基于平均重量直径和径流剪切力,有机质和径流剪切力,以及平均重量直径、有机质和径流剪切力建立的3个土壤抗冲性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 土壤抗冲性 理化性质 径流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青藏高原东部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2
作者 张清纯 安福元 +4 位作者 巴丁求英 徐一帆 司璐 柴璐琦 张文科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7-1695,共19页
研究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动强度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今高原生态保护、草地管理、“黑土滩”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光释光定年方法,对青海省黄南地区具有典型鼢鼠... 研究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动强度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今高原生态保护、草地管理、“黑土滩”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光释光定年方法,对青海省黄南地区具有典型鼢鼠活动遗迹的土壤剖面进行了环境指标测定和古鼠洞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古鼠洞在9.3 ka-3.2 ka集中分布,特别是在9.3 ka-6 ka达到活动高峰,随后在6 ka、3.2 ka和1.7 ka分别出现数量递减。这与全新世以来区域降水和温度变化较为一致,说明早中全新世较好的水热条件改善了高原鼢鼠生境,促进其数量增长;中晚全新世以来,水热条件减弱,人类活动持续增强,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呈阶段性下降,说明气候恶化和人类活动增强共同影响了高原鼢鼠活动强度。总体来看,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影响高原鼢鼠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的增强促进了这一过程。该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持续暖湿化背景下的草地动态管理、草原鼠害治理和承载力管控提供了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光释光测年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发育过程研究——以青海湖北部宁夏剖面为例
3
作者 谢丽倩 鄂崇毅 +4 位作者 赵霞 李萍 张晶 孙满平 先巴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6-1154,共9页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北部宁夏(NX)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获得残积母质土壤发育年代,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b/Sr和粉黏比等探究土壤发育程度,对比青海湖地区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的Zr/Nb、K2O/Al2O3和TiO2/Al2O3分析其物源。结果表明:NX土壤剖面在早全新世以来发育,其年代结果集中在10.02~8.67 ka,成土母质发育时间与流域内风沙强烈活动时期基本一致,为干暖气候背景下的产物;通过物源对比分析,NX剖面底部母质为母岩就地风化而成,上部为风尘加积发育,发育模式为混合母质风尘加积型;剖面整体处于弱化学风化阶段,土壤发育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母质 元素地球化学 土壤发育 青海湖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江 曹生奎 +2 位作者 刘振梅 雷义珍 侯瑶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6-947,共12页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格局动态。结果表明近23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EP值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70.85~240.01 g·m^(-2)·a^(-1),多年平均NEP值为204.5 g·m^(-2)·a^(-1)。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NEP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年NEP值的增加主要集中在FVC<10%和≥50%的区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流域年均NEP值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和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海拔升高而减弱。总体上,近23年来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均有利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格局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哈尔盖地区高原早熟禾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
作者 李玲玲 王恒生 +3 位作者 汪子健 夏涵 方晨晖 陈延松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8,共11页
为了建立青海流域高原早熟禾土壤微生物基因库,探究高原早熟禾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笔者以哈尔盖高原早熟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隶属62门113纲... 为了建立青海流域高原早熟禾土壤微生物基因库,探究高原早熟禾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笔者以哈尔盖高原早熟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隶属62门113纲248目518科1604属5671种.其中根际、非根际土壤优势细菌均为变形菌门(48.9%,45.4%)和放线菌门(33.2%,34.9%),而优势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3.1%,3.4%)和担子菌门(2.6%,3.1%).经LEfSe分析发现,属水平上根际土壤具有4属差异微生物,非根际土壤具有1属差异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高原早熟禾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根际土壤的.通过KEGG注释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关键差异代谢通路为群体感应和ABC转运蛋白代谢通路,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关键差异代谢通路为代谢信号转导通路和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通路.高原早熟禾根际对微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土壤环境中存在芳香族化合物的污染情况.土壤pH能够显著调控土壤关键差异微生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调节植物的适应性和土壤生态微环境.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土壤生物资源库的构建以及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根际 微生物多样性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今200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区域特征及机理
6
作者 王郁晗 安福元 刘向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8,共14页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 基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的影响范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3个研究区,通过对比湖泊沉积物中多代用指标与晚全新世火山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数,探讨了2 kaBP前后高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湖泊对气候波动响应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大于西北部,更甚于高原东北部。这可能是因印度夏季风(Indian Summer Monsoon,简称ISM)强度减弱,高原西南部的湖泊更依赖于ISM降水的补给,因此对该季风所带来的水汽通量的减少更加敏感。而且,该时期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位相由负转正,使得青藏高原北部水汽辐合增强、降水偏多而南部降水偏少,进而导致高原南部湖面水位下降幅度普遍大于北部湖泊。导致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冷干的主要原因,本文归因于该阶段厄尔尼诺(EI Niño)的加强。除此之外,该时期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简称SAM)冬夏季的不同位相也通过复杂的海气耦合过程,跨越赤道对青藏高原气候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湖泊 印度夏季风 厄尔尼诺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雷义珍 陈链璇 李文斌 康利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54-3566,共13页
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量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并研究了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特征,结合近21年生长季平均气温... 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量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并研究了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特征,结合近21年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该流域WUE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单位面积WUE平均值在0.06~2.88 g·m^(-2)·mm^(-1)间变化,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R^(2)=0.39,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生长季WUE平均值呈带状分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南部和中部。WUE时空变化受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WUE斜率值的贡献分别为-0.78和0.76 g·m^(-2)·mm^(-1)·a^(-1)。其中,自然环境因子是主要驱动力。生长季青海湖流域Hurst指数均值为0.45,WUE变化的反向特征比同向特征更明显,其中72.09%的地区表现为逆向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驱动分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融一水蚀凹陷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丁俊霞 周贵尧 +2 位作者 陈克龙 陈生云 崔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长期的冻融与水蚀造成的凹陷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探讨和评估高寒沼泽草甸碳循环过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湖北岸冻融—水蚀凹陷的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非冻融—水蚀凹陷区和冻融—...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长期的冻融与水蚀造成的凹陷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探讨和评估高寒沼泽草甸碳循环过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湖北岸冻融—水蚀凹陷的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非冻融—水蚀凹陷区和冻融—水蚀凹陷区,2019年5月监测土壤呼吸、5 cm土壤温度、5 cm土壤含水量及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2018年8月观察了植被群落特征(优势种、地上生物量、植物高度、群落盖度).[结果]①冻融水蚀凹陷区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低于非冻融水蚀凹陷样区.②冻融水蚀造成地表下陷,下陷的洼地微生态系统具有类似盆地的聚温保湿效应,因此在凹陷样区中空气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空气温度降低,5 cm土壤温度显著增加(p<0.05),以上环境要素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土壤呼吸.[结论]青藏高原冻融水蚀过程形成的凹陷改变了高寒沼泽草甸土壤环境,使原生系统的土壤呼吸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冻融—水蚀凹陷 高寒沼泽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降水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进虎 马曙光 +3 位作者 张卓 刘莹 张家欣 巴丁求英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63,共8页
以祁连山南坡阿咪东索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典型的草地、灌丛、林地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ZL6),对比分析该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显示:①试验期内祁连山南坡共发生49场降... 以祁连山南坡阿咪东索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典型的草地、灌丛、林地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ZL6),对比分析该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显示:①试验期内祁连山南坡共发生49场降水事件,其中小降雨事件发生的频率最高,但对总降雨量的贡献仅占15.76%,中雨和大雨事件虽然发生次数少,但贡献了总降水量的84.24%。②祁连山南坡3种典型植被生态系统林地的平均含水量草地最高(30.47%)、灌丛次之(29.35%)、林地最低(14.96%),其中,灌丛水分波动最为剧烈,极差达47.32%;草地与林地水分随深度呈显著减小趋势,而灌丛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③不同季节3种生态系统平均含水量1至3月份最低,2月中下旬达到最低值,4月中旬开始回升,7至11月达到峰值;灌丛和林地含水量在夏季最高,分别为41.23%和19.72%,而草地秋季才达到最高值(47.76%);④小雨事件对3种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中雨和大雨事件对草地生态系统0~20 cm土层和灌丛、林地0~60 cm剖面土壤水分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对完善祁连山南坡典型植被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水源涵养功能理解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动态特征 降水事件 响应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11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发育冰川临界海拔的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崔航 牟海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4-762,共9页
基于冰川-气候模型,青藏高原东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北坡、布尔汗布达山南坡、达里加山、拉脊山、贡嘎山东坡、贡嘎山西坡和海子山发育冰川临界海拔与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差值(Δh)分别为89 m、85 m、4 m、24 m、16 m、29 m和8 m。研究区5个山... 基于冰川-气候模型,青藏高原东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北坡、布尔汗布达山南坡、达里加山、拉脊山、贡嘎山东坡、贡嘎山西坡和海子山发育冰川临界海拔与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差值(Δh)分别为89 m、85 m、4 m、24 m、16 m、29 m和8 m。研究区5个山体地形、气候和地势的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不同山体间Δh的差异受控于山体平衡线高度(ELA)处的年降水量和ELA以上区域的坡度,布尔汗布达山ELA处极低的降水使得其Δh最大,达里加山ELA处较为丰沛的降水和较为平缓的坡度使得其Δh最小。气候是影响冰川发育最重要的因素,应进一步探寻气候波动下山体发育冰川临界海拔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发育 平衡线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微地形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3 位作者 曹生奎 袁有靖 张虔 蒲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177,共10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微地形形态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性,为该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微地形不同坡向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向对典型生态系...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微地形形态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性,为该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微地形不同坡向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向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1)微地形高山草地所在阳坡区域,土壤水分贮存量随坡位上升逐渐呈减少趋势,坡中上(PZS)为土壤水分贮存量最低的坡位;坡位对土壤饱和蓄水量影响较小。(2)坡位显著影响着阴坡青海云杉土壤水分贮存量,土壤贮水量沿坡位上升呈增加趋势,坡顶处(PSD)土壤水分贮存量最高;坡位对青海云杉土壤潜在蓄水能力影响显著,坡中和坡中上土壤潜在蓄水能力最强。(3)两类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高山草地(阳坡)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在不同坡位均高于青海云杉,青海云杉(阴坡)土壤潜在蓄水能力在坡位和土层尺度均显著大于高山草地(阳坡)。[结论]研究区微地形坡中上至坡顶段是该区保水增蓄的重点区域,坡中上以下区域是两类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核心区域,应继续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蓄水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康利刚 曹生奎 +4 位作者 曹广超 严莉 陈链璇 李文斌 赵浩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4-1097,共14页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时间尺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地表温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年均地表温度总体随年份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地表温度为2.20℃。空间分布呈现比较规律的由流域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特征。青海湖北岸和东岸地表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主体。(2)地表温度在不同季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除春季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外,夏季、秋季、冬季均呈逐年上升趋势。(3)月间地表温度表现为规律的先增加后减小,以7月为“对称轴”呈显著相似的变化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耕地>林地>灌木>草地>荒地>冰川。(5)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表温度下降约0.8℃。(6)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环境因子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存在差异,其中海拔高度和年均气温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较高,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解释力最低。在所有因子的交互作用中,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交互,q值的解释力最大(0.90),表明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的耦合与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左弟召 陈克龙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1-5,共5页
为了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7年9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静态箱法对生长季末期的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源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增温处理降低了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的碳吸... 为了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7年9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静态箱法对生长季末期的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源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增温处理降低了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的碳吸收能力。增温处理促进了河源湿地生态系统呼吸(ER),且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的日变化速率具有重要影响。NEE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且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R主要受控于土壤体积含水量且与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体积含水量可能是生长季末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转换的关键因子。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能会导致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交换 模拟增温 静态箱法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1960—2019年冬半年降水变化特征及重心迁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帅旗 鄂崇毅 +2 位作者 李晓东 祁栋林 周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冬半年降水的时空分配格局。结果显示:(1)空间上青海高原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时间上整体呈增加趋势,年代周期内呈现“少-多-少-多-少-多”的趋势。(2)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整体以大量级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中南部地区,增加速率更大。(3)青海省的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纬度和经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重心点坐标呈现向西南方向逐渐移动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空间位置集中分布于兴海县附近,最北边可到达共和县,最南边可迁移至玛沁县,青海高原多年降水重心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度数为55.8°,冬半年降水量重心主要分布于东北至西南的方向上。(4)青海高原各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经、纬度时间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经度的变化速率较纬度的高。各降水量级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大小相差十几度,但均为东北至西南方向分布,且主要分布在兴海县附近,轴长和椭圆圆心坐标存在较大差异。冬半年降水重心量级越小离散性越小,且平均降水量的重心离散程度和分布也是小量级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可以利用冬半年降水重心的南北移动方向来判断青海高原大量级降雪范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冬半年降水 重心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青海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恒飞 陈克龙 张乐乐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4期41-48,共8页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表现极其敏感的青海湖流域在此过程中系统内、外环境及生态健康状况均发生了一定变化。相关研究表明,近50年流域气候环境暖湿化程度不断加深,2004年以来青海湖流域降水显...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表现极其敏感的青海湖流域在此过程中系统内、外环境及生态健康状况均发生了一定变化。相关研究表明,近50年流域气候环境暖湿化程度不断加深,2004年以来青海湖流域降水显著增多。基于此,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流域内、外部环境特征两方面出发选取共10个指标构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及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各指标图层叠加得出流域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生态健康状况图,用以探讨流域生态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暖湿期以来流域内部环境指标改善明显,其中年降水量、NDVI及NPP指数显著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2)流域三期生态健康状况均以不健康、亚健康及健康状态为主且空间上健康等级均大致由东—西逐渐递减;(3)2000—2010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由0.542上升至0.547,生态健康变化稳定呈上升趋势,流域中西部、东南部地区生态健康状况改善明显,而东部及西南部局部地区有所恶化。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了解这一变化过程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海湖流域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高寒露天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泰 鄂崇毅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4-594,共11页
高原高寒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以青海省木里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矿坑周边土壤和矿坑外围未受人为扰动和污染的草甸土壤样品共计54个,分析各土壤中重金属的... 高原高寒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以青海省木里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矿坑周边土壤和矿坑外围未受人为扰动和污染的草甸土壤样品共计54个,分析各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矿坑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矿坑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差异并不明显,仅Zn、Cd、Pb、Cr和Hg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矿区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总体表现为P_(Pb)>P_(Hg)=P_(Cr)>P_(Cd)>P_(Zn)>P_(Cu)>P_(Ni)>P_(As),在清洁安全范围内。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在0.55-2.52,平均值为1.39,属于轻度污染,局部处于清洁、警戒线和中度状态。所有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平均值均为负值,污染级别为0级。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Hg>Cd>As>Pb>Cu>Ni>Cr>Zn,综合潜在风险生态指数平均值为110.38,以轻微风险为主。矿区周边土壤中Cu与Cr、Pb、Cd、Zn,Cr与Zn、Cd、Pb、Ni,Zn与Cd之间相关性显著,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依存,具有相对专一的来源。总体来看,除了局部有轻度污染的迹象,矿区周边土壤并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是Hg和As对露天开采、矸石堆积等人类活动表现敏感,在后期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治理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高原高寒 矿区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 木里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李文斌 陈链璇 侯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3-3439,共17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地形效应,结合年均气温、年均地表温湿度、年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和年植被覆盖度等数据,探讨了PUE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单位像元(1 km^(2))PUE平均值在0.4—0.7 gC m^(-2)mm^(-1)间变化,平均为0.54 gC m^(-2)mm^(-1),且在年际间无显著变化趋势(R^(2)=0.05,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环湖呈现不均匀分布,除青海湖东岸外,PUE值随湖面距离增大呈减小趋势;其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西岸和南岸的半环区;年PUE变化趋势的斜率值为-0.05—0.04 gC m^(-2)mm^(-1)a-1,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9.63%。(2)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在海拔效应和坡度坡向两种不同微地形效应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拔每升高50 m,PUE值将减少0.02 gC m^(-2)mm^(-1);随坡度增加,PUE值呈降低趋势,平坡至险坡(>45°)的变化范围为0.3—0.61 gC m^(-2)mm^(-1);不同坡向PUE值表现为由东北坡向西南坡递减,范围为0.52—0.56 gC m^(-2)mm^(-1)。(3)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PUE值与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PUE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P<0.01;R^(2)=0.98,P<0.01),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PUE显著正相关(R^(2)=0.89,P<0.05;R^(2)=0.90,P<0.05;R^(2)=0.86,P<0.05),地表土壤湿度与PUE无显著相关性(R^(2)=0.16,P≥0.05)。评估了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植被对降水的利用能力及其耗水特性,可为青海湖流域植被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城镇化和退耕还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威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博亮 王沛 +2 位作者 陈克龙 安彦明 祁闻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5,共10页
以武威绿洲为研究区,利用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价值当量因子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敏感性指数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退耕还草和城镇化背景下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 以武威绿洲为研究区,利用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价值当量因子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敏感性指数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退耕还草和城镇化背景下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和草地是武威绿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草地、城镇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园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主要呈现出耕地、林地和园地转为草地、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2)2010—2018年武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降低,除草地和水域增加,其余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减少。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最高,两者占比达71%以上,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耕地和林地面积变化是武威绿洲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3)2010—2018年武威绿洲生态效益总体偏低,退耕还草政策实施和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明显。未利用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利用前景广阔,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和未利用地生态修复保护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武威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