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 a青海省公路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演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晓敏 李玲琴 +6 位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唐仲霞 李雅玲 王好文 王瑞强 刘爱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6-1387,共12页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986—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1986—2016年,青海省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愈来愈快;前五等级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前三经济联系总量的县域基本集中于西宁、海东地区,体现出青海省典型的"单核"城市空间结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与可达性均呈现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青海省黄河流域泥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孙永寿 段水强 +1 位作者 刘希胜 曹广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169-174,共6页
依据青海省黄河流域1956-2012年57年实测泥沙资料,采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Spearman秩次检验法、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进行泥沙变化趋势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除黄河上游玛曲、唐乃亥站泥沙没有明显增减趋势外,其他各站含沙量、输沙量均呈... 依据青海省黄河流域1956-2012年57年实测泥沙资料,采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Spearman秩次检验法、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进行泥沙变化趋势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除黄河上游玛曲、唐乃亥站泥沙没有明显增减趋势外,其他各站含沙量、输沙量均呈明显减小趋势,总体上河流泥沙从20世纪80年代至2012年呈明显减小趋势。其泥沙变化的突变年份黄河干流主要出现在1987年、2000年、2005年,湟水出现在1980年、2002年,突变年份河流含沙量、输沙量呈跳跃式减小,近期2000-2012年含沙量、输沙量最小。分析其泥沙减小的原因,水库拦沙对黄河干流来沙量减小起主导作用。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以及流域天然来水量增加,使流域生态植被覆盖条件好转,对流域来沙量减小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泥沙变化趋势 成因分析 青海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29
3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克龙 解家安 马兰 张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167,180,共6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使用价值为240 174.8×108CNY,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3.84×108CNY,间接使用价值为240 160.9×108CNY,在所有生态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功能价值最大,占了主导,为2394.52×1010CNY,占总使用服务价值的99.70%,其次为涵养水源,为526.08×108CNY,占总服务价值的0.22%;持留土壤的服务价值最小,仅为4.07×104CNY。各生态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气体调节>文化科研>提供生物栖息地>休闲娱乐>物质生产>持留土壤。这说明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气体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导服务功能。为此,必须要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实现青海湖水体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使用价值 评估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张静 曹生奎 +5 位作者 曹广超 陈克龙 蒋刚 张涛 汉光昭 林阳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326-331,350,共6页
[目的]对青海湖流域近24a的土壤保持量进行评估,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定量评估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和区域土壤保持的重要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GIS技术,评估和揭示1987—2010年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 [目的]对青海湖流域近24a的土壤保持量进行评估,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定量评估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和区域土壤保持的重要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GIS技术,评估和揭示1987—2010年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近24a来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平均为4.68×108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高值区分布在青海湖流域主要河流的河源区及中部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周围、河谷以及青海湖流域西北部地区。在各生态系统中,高寒草甸的土壤保持量最大,平均为2.68×108 t/a。近24a来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2005年达到最大,相比于1987年,2010年其土壤保持总量共计增加了2.17×108 t,其中,高寒草甸的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增加了1.20×108 t。[结论]近24a来,青海湖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在不断增强,土壤侵蚀程度不断减弱,表明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土壤保持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1 位作者 鄂崇毅 袁有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对环青海湖区38个表层土壤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环青海湖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占所有采样点土壤粒度组成的52%,砂含量次之,占37%,黏粒含量最少,占11%;环湖区38个采样点主要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粒度... 对环青海湖区38个表层土壤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环青海湖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占所有采样点土壤粒度组成的52%,砂含量次之,占37%,黏粒含量最少,占11%;环湖区38个采样点主要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粒度百分比中也表现出粉砂〉砂〉黏粒;环青海湖区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青海湖以东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呈单峰模式、以西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呈不对称双峰模式、以南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近乎正态分布、以北表层土壤沉积物粒度特征呈多峰模式;环青海湖区表层土壤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1.96~6.71Ф,平均值为4.68Ф,为粉砂粒级;峰态值为0.75〈KG〈1.89,平均值为1.09;标准离差变化范围为0.81~2.63,平均值为1.77;偏度变化范围为-0.03~0.43,平均值为0.14。分析结果说明环青海湖区湖东区域为典型的风成砂沉积、湖西和湖南区域表层土壤沉积为风成黄土、湖北表层土壤沉积环境复杂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土壤粒径 粒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北部近30年不变草地与不变耕地土壤粒度差异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3 位作者 虞敏 袁有靖 杨龙 赵亚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9-204,共6页
在前期对青海湖流域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基础上,对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和沙漠化趋势加剧的环青海湖北部区域近30年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土壤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组... 在前期对青海湖流域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基础上,对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和沙漠化趋势加剧的环青海湖北部区域近30年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土壤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组成上都属于砂黏壤级,但各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变草地粉砂和黏粒大于不变耕地,而砂含量小于不变耕地;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粒度参数特征表明不变草地平均粒径较小,分选更好,粒度曲线更为近对称分布,峰度中等,而不变耕地则平均粒径偏大,分选较差,粒度曲线偏正偏;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剖面上表现为土壤粒度以地层深度30—35cm为界存在异同,其中不变草地和不变耕地在30cm以上地层范围内土壤粒度差异非常显著,30cm以下范围内土壤粒度差异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北部 人为活动 土壤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区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碳密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曹生奎 陈克龙 +2 位作者 曹广超 朱锦福 卢宝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3-77,82,共6页
通过对环青海湖区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分析,确定了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碳密度特征。结果显示,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显著大于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 通过对环青海湖区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分析,确定了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碳密度特征。结果显示,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显著大于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特别是两者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极为显著(p<0.001)。在0—100cm剖面上,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重度退化的则呈现减少和先增加后减小的两种变化趋势。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跟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中度和重度退化下该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35和2.92kg/m2,占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的57.45%和63.06%;环青海湖区中度和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2.79和4.63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群落 高寒草地 土壤剖面 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高寒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方涛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汉光昭 林阳阳 成淑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生长季表现为CO_2的净吸收,其吸收峰值出现在12:30—15:00...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生长季表现为CO_2的净吸收,其吸收峰值出现在12:30—15:00之间,最大值为0.42 mg·m^(-2)·s^(-1),排放峰值出现在20:00—22:30之间,最大值为0.24 mg·m^(-2)·s^(-1)。非生长季日变化较小,总体表现为CO_2的净排放,除了11月,其他月份白天CO_2排放通量都明显大于夜间。2015年青海湖高寒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全年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为54.55 g·m^(-2),表现为碳源。路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_2通量日交换大小的主要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藏嵩草湿草甸湿地 涡度相关 CO2通量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对植被物候驱动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志刚 曹生奎 曹广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55,共7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驱动分析,对于深入理解高寒植被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MCD12Q2植被物候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对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气温、降水变化与植被物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生长期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休眠期(Dormancy of growing season,DOS)与年均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6,-0.89~0.81和-0.29~0.51;与年均降水量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38,-0.82~0.93和-0.23~0.23,表明流域植被SOS和L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共同影响,DOS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青海湖流域植被SOS,LOS和DOS在空间上受气温、降水及其共同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2.5%和36.67%,其受非气温—降水驱动的区域占比分别为66.3%,77.5%和63.33%;沿海拔梯度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 m),年均气温上升1℃,植被SOS提前0.35 d,植被LOS延长0.15 d,植被DOS推迟0.25 d;年均降水量增加1 mm,植被SOS推迟4 d,植被LOS缩短1.69 d;植被DOS提前2.85 d。可见,近15年气温、降水变化对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的驱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空间上植被物候主要受非气温—降水影响,海拔梯度上植被物候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气温降水变化 植被物候 驱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興来 肖景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案例地,采用条件价值法(CVM)进行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祁连风光旅游区游客和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别在4.42×10^7〜9.45×10^7元和0.66×... 以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为案例地,采用条件价值法(CVM)进行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祁连风光旅游区游客和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别在4.42×10^7〜9.45×10^7元和0.66×10^6〜3.0×10^6元之间。(2)游客与居民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差异主要是在常住地-旅游地二元环境下,个体特征方面,二者的支付意愿与其经济、职业、文化水平呈正相关,年龄与支付意愿呈"N"型关系;心理感知方面,游憩功能感知与人文环境感知分别成为影响游客与居民支付意愿的第一位因素,生态环境感知则成为第三位因素。因此,游客更多扮演了消费者角色,居民更多扮演的是纳税人角色,使得游客比居民更有意愿且有能力"购买"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特殊的"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游客和居民 CVM 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 影响因素 青海祁连风光旅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左弟召 陈克龙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3期1-5,共5页
为了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7年9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静态箱法对生长季末期的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源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增温处理降低了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的碳吸... 为了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2017年9月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静态箱法对生长季末期的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源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增温处理降低了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的碳吸收能力。增温处理促进了河源湿地生态系统呼吸(ER),且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的日变化速率具有重要影响。NEE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且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R主要受控于土壤体积含水量且与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体积含水量可能是生长季末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转换的关键因子。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能会导致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交换 模拟增温 静态箱法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CO_(2)交换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弟召 陈克龙 +1 位作者 李英年 张法伟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为了定量分析2017年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交换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在2017年表现为“碳源”,全年合计排放209.... 为了定量分析2017年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交换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在2017年表现为“碳源”,全年合计排放209.312 gC·m^(–2)。(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年变化均呈倒V型,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内变化则呈双峰型。(3)NEE和GPP与各环境要素(气温、土壤温度、月平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Re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NEE受温度因子影响较大,主要受控于气温。(5)GPP和Re与各水热因子都有较大的相关性,但GPP受温度因子影响较显著,而水、热季节变化及其协调程度对Re有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湿地 涡度相关 碳通量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青海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永寿 段水强 +1 位作者 李燕 曹广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由南向北递减;2005-2012年径流距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最大为长江源头区,距平在80%以上,最小为源区东南部地区,距平在-10%左右;2005-2012年长江、澜沧江、黄河吉迈以上径流集中度、不均匀系数呈减小趋势,集中期有所推后,说明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最大水量出现时间有所滞后;2005-2012年期间源区径流总体呈偏丰状态,各站径流较多年均值有明显增加;1956-2012年期间,长江源区径流有明显上升趋势,澜沧江、黄河源区径流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量 径流变化 集中度 集中期 生态保护 青海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治荣 曹广超 +2 位作者 陈克龙 马元希 王欣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湖泊型水生态功能分区是以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底图,通过水文分析划分出目标流域的自然水文单元和水系,借助流域综合调查资料确定水生态功能分区,也是地学分区面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IS技术,将研究区7大主要河流水系图... 湖泊型水生态功能分区是以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底图,通过水文分析划分出目标流域的自然水文单元和水系,借助流域综合调查资料确定水生态功能分区,也是地学分区面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IS技术,将研究区7大主要河流水系图、DEM、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图、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等进行统一处理为栅格单元相同的栅格图,使用GS+软件计算各指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距离,从而得到各因子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距离,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主导指标和影响指标,运用ArcGIS 10.0软件中的空间叠加法对选定的指标栅格图进行模糊叠加,修正分区边界,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8个。以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图为底图,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为27个。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有助于丰富青海湖流域分异规律研究,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功能分区 GS+ ARCGIS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章妮 陈克龙 +1 位作者 祁闻 暴涵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7-25,共9页
甲烷生成与产甲烷菌群落关系密切,探究温度升高对产甲烷菌群落的影响可以预测产甲烷菌群落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青海湖鸟岛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97%的序列相似度聚类,共得到697个操作分类单元。鸟... 甲烷生成与产甲烷菌群落关系密切,探究温度升高对产甲烷菌群落的影响可以预测产甲烷菌群落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青海湖鸟岛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97%的序列相似度聚类,共得到697个操作分类单元。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群落以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及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为优势菌群。温度升高对土壤产甲烷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对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八叠球菌目、甲热球菌科(Methermicoccaccae)以及Methanotrich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Methanomassiliicoccales、Methanomassiliicoccaceae的相对丰度。FAPROTAX功能预测出鸟岛产甲烷菌有15个功能基团,大多产甲烷菌利用H_(2)/CO_(2)的氢营养型这一途径生成甲烷。整体而言,与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的群落多样性相比,其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对温度升高更为敏感,部分产甲烷菌菌群的相对丰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鸟岛 产甲烷菌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果洛州乡级人口-牲畜雪灾风险评估
16
作者 侯光良 赵霞 +1 位作者 李凡 刘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6-253,共8页
青海省果洛地区雪灾频发,以青海省果洛州5县40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选取3个气象指标、12个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GIS和RS工具,分别对各乡镇的雪灾致灾危险性、人口与牲畜承险体脆弱性(暴露性、敏感性和适... 青海省果洛地区雪灾频发,以青海省果洛州5县40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选取3个气象指标、12个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GIS和RS工具,分别对各乡镇的雪灾致灾危险性、人口与牲畜承险体脆弱性(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雪灾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果洛州乡镇雪灾风险总体较高,其中雪灾人口牲畜综合风险高的有久治县的智青松多等3个乡镇,雪灾风险较高的有甘德县青珍等21个乡镇,风险中级的有班玛县吉卡等8个乡镇,风险较低的有玛沁县下大武等8个乡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区域雪灾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雪灾应对体系等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级 雪灾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内陆河流域湿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景云 金鑫 +4 位作者 金彦香 陈克龙 谢慧春 李子昂 傅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84-3699,共16页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典型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区之一。基于GEE云平台和2000—2023年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进行分类,分析其面积变化特征,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特征变量重要性排序方法探讨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湿地分类的平均总体精度为88.45%(85.01%—92.63%),平均kappa系数为0.83(0.82—0.91),有效区分了湖泊、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等高寒湿地类型。(2)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湿地总面积增加了604.19 km^(2),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228.21 km^(2),湖泊与沼泽化草甸面积分别增加了203.93 km^(2)和628.47 km^(2)。(3)受气候暖湿化影响,湿地呈现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化趋势,主要体现为沼泽湿地与湖泊之间的转化、沼泽化草甸与草地之间的转化。24年内共有1101.44 km^(2)草地转化为沼泽化草甸,2.93 km^(2)湖泊转化为沼泽湿地,66.65 km^(2)沼泽湿地转化为湖泊湿地。(4)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上因其气候、降水模式存在差异,致使主导不同湿地面积变化的气候因子不同。降水和季节性积雪是影响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尺度高寒湿地的科学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面积变化 驱动因素分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川乡地震前后土壤含水指数变化与泥流灾害关系的探讨
18
作者 石轩 许长军 +1 位作者 杨阳 侯光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触发了一起典型地震液化型滑坡-泥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本研究通过融合哨兵-2遥感数据反演的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触发了一起典型地震液化型滑坡-泥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本研究通过融合哨兵-2遥感数据反演的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时空演变特征、泥流沉积物组分分析及三维地形建模,揭示了积石山地震诱发金田村-草滩村泥流灾害的链式成灾机制。研究表明:孕震阶段(12月18日12时前)地下水位扰动与流体地球化学异常导致滑源区土壤含水量激增,NDMI指数异常攀升0.685;主震后10 min,泥流滑源区在应力失衡下发生土体崩塌,形成典型黄土地质泥流。该区域NDMI值于震后12月20日11时恢复至基线水平。研究进一步证实,坡度与浅层含水层的空间耦合是泥流灾害产生的核心诱因,而NDMI指数在孕震期的异常波动可提前7~12 h识别地震孕育信号,可以为黄土地区地震链生灾害预警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泥流 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 土壤液化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8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变化及其地形因子地理探测 被引量:17
19
作者 付建新 曹广超 +1 位作者 郭文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1-381,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基于1980—2018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 10.2分析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主体类型为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 为了研究不同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基于1980—2018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 10.2分析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主体类型为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2700~3200 m、<5°、阳坡和半阳坡的门源盆地;林地、草地和海拔、坡度、坡向关系密切;建设用地受海拔和坡度影响大;未利用土地受海拔影响明显。在海拔2700~3200 m、坡度<5°、西南坡、南坡区域耕地、建设用地增加最多,未利用土地在海拔4200~4700 m、坡度30°~35°、西南坡、南坡和东北坡区域增加最多;林地、草地、水域分别在3700~4200 m,2700~3200 m,4200~4700 m区域减少最多,坡度<5°的区域草地减少最多,林地、草地、水域分别在北坡、西南坡和东北坡减少最多。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拔、坡度和坡向,海拔和坡度、海拔和坡向对土地利用程度影响大。不同地形梯度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植被恢复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翟婧雅 金鑫 +1 位作者 金彦香 傅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29,100,共5页
为更好地理解植被恢复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地表水-地下水交互频繁且植被恢复明显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巴音河流域中下游为例,将SWAT-MODFLOW模型与动态HRU相结合,开发了LU-SWAT-MODFLOW模型,克服了原始HRU在植被动态变化模拟中的缺陷,准... 为更好地理解植被恢复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地表水-地下水交互频繁且植被恢复明显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巴音河流域中下游为例,将SWAT-MODFLOW模型与动态HRU相结合,开发了LU-SWAT-MODFLOW模型,克服了原始HRU在植被动态变化模拟中的缺陷,准确模拟了地表覆被变化及地表水—地下水交互过程。结果表明,LU-SWAT-MODFLOW模型模拟的LAI、ET、地下水位效果较好;研究区植被恢复后,不同子流域月蒸散发增加了0~1.5 mm,年蒸散发增加了0~6 mm;地下水补给量平均每月增加约1.27 mm,平均每年增加14.02 mm;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转换关系及水量在植被恢复类型为低覆盖度草地和裸地向林地转化的区域有较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LAI ET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