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电路理论构建河湟谷地生态安全格局
2
作者 许斌 毛旭锋 +2 位作者 李婧梅 唐文家 魏晓燕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0,共10页
识别生态源地和重要生态节点,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为研究区,采用MSPA方法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筛选生态源地,选取生态源地扩张阻力指标建立生态阻力面,运用电... 识别生态源地和重要生态节点,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为研究区,采用MSPA方法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筛选生态源地,选取生态源地扩张阻力指标建立生态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基于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等生态网络元素,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河湟谷地生态源地面积9182.19 km^(2),占研究区面积35.29%,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山区;(2)生态廊道共155条,总长度为1731.73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2条,主要分布于湟水河谷两岸,长度377.20 km;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区主要沿生态廊道分布,面积分别为171.57 km^(2)和1878.27 km^(2);(3)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区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主要受耕地和草地制约,3500 m以上区域以草地为主。河湟谷地生态安全格局被湟水河谷割裂明显,湟水河谷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域,宜在湟水河谷择地培育生态用地以增强生态廊道连通性;增加研究区冰川和永久积雪保护范围,保持林地面积,同时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研究结果以期为河湟谷地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安全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MSPA 电路理论 河湟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城市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3
作者 刘泽碧 毛旭锋 +5 位作者 魏晓燕 宋秀华 谢顺邦 于红妍 王蕾 唐文家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8,共10页
以高原城市西宁湟水湿地5个片区(湟水主干、海湖、火烧沟、北川、宁湖)为研究区,开展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共检测了55份湿地沉积物样品中7种典型重金属(Cr、Cd、Cu、Ni、Pb、Zn、As)的浓度,利用地累积指数法... 以高原城市西宁湟水湿地5个片区(湟水主干、海湖、火烧沟、北川、宁湖)为研究区,开展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共检测了55份湿地沉积物样品中7种典型重金属(Cr、Cd、Cu、Ni、Pb、Zn、As)的浓度,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Cd、Cu、Zn和Pb受人为活动干扰明显(CV>70%),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p<0.05)。(2)湟水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源主要是Cd和Pb(E_(r)^(i)值分别为192.92、52.97);北川片区的风险水平较高(RI值480.28),其余4个片区(海湖片区、火烧沟片区、湟水主干片区、宁湖片区)均为中等风险(RI值分别为190.25、252.68、182.44、171.84)。(3)Cd、Cu、Pb、Zn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Cd、Cu、Pb和Zn同源(人为源),Cr、Ni和As同源(自然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坝对高原河流健康的影响研究——以青海湟水城区段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包先霞 毛旭锋 +3 位作者 魏晓燕 张艳春 吴艺 令建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6-254,共9页
为分析梯级水坝对高原河流健康的影响,考虑高原河流特征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水文、水质、水生态3个准则层、12个指标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健康评价模型评价筑坝河段的健康水平.结果显示:1)梯级水坝剧烈改变了筑坝河... 为分析梯级水坝对高原河流健康的影响,考虑高原河流特征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水文、水质、水生态3个准则层、12个指标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健康评价模型评价筑坝河段的健康水平.结果显示:1)梯级水坝剧烈改变了筑坝河段的水文和水质特征,筑坝后河水流速和DO分别平均下降75%和12%,水深和水温平均上升了67%和50%.2)连续筑坝区域水质中CODMn和BOD指标分别下降28%和21%,水体沉积物中TN、TP和TOC平均上升为40%、23%和64%.3)水文和水质的变化改变筑坝河段水体浮游生物的生长环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浮游生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平均上升1.7、71和12倍.4)从时空尺度看,梯级水坝对枯水期河流的影响较平水期和丰水期高78%,对上段筑坝区的影响较下段筑坝区平均高56%.小型梯级水坝对湟水河段河流健康产生影响较大,亟需长期的监测和系统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坝 高原河流 河流健康 水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筑坝河流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以青海省湟水支流火烧沟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玉鹏 毛旭锋 +3 位作者 魏晓燕 苏晓虾 张帅 刘小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23,共7页
河流筑坝后水体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排放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探究筑坝后河流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选取青海湟水支流火烧沟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实验法,对4个连续筑坝断面水气界面的3种温室气体... 河流筑坝后水体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排放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探究筑坝后河流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选取青海湟水支流火烧沟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实验法,对4个连续筑坝断面水气界面的3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夏季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研究河流筑坝前后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筑坝对河流碳、氮等有机质形成滞留效应,筑坝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未筑坝区,二者排放通量平均相差4.12倍。(2)时间尺度上,CO2排放的最高值主要分布于8月;而CH4排放的高峰值多分布于6月;N2O排放高峰值多分布于7月。(3)空间分布上,CO2排放通量无明显的规律,排放低值-1554.19 mg/(m^2·h)和高值778.84 mg/(m^2·h)均出现在筑坝区;CH4和N2O排放低值均出现在未筑坝区,分别为360μg/(m^2·h)和34.72μg/(m^2·h),而高值均出现在筑坝区,分别为6163.4μg/(m^2·h)和746.7μg/(m^2·h)。(4)不同筑坝段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不同,相关分析表明,火烧沟水体CO2排放通量与电导率(Cond)(r=-0.914,P<0.05)、pH(r=-0.907,P<0.05)、总溶解固体(TDS)(r=-0.914,P<0.05)、盐度(Sal)(r=-0.926,P<0.05)以及气温(T)(r=-0.978,P<0.01)呈显著负相关;CH4排放通量与氧化还原电位(ORP)(r=-0.968,P<0.01)、pH(r=0.979,P<0.01)呈显著相关;N2O排放通量与电导率(Cond)(r=0.903,P<0.05)、总溶解固体(TDS)(r=0.904,P<0.05)、气温(T)(r=0.970,P<0.05)以及氧化还原电位(ORP)(r=0.929,P<0.05)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筑坝河流 火烧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价值及其辐射格局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艳春 毛旭锋 +6 位作者 魏晓燕 张志法 唐文家 周华坤 马建海 尹心安 佟玲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9-580,共12页
评估湿地价值量并分析价值的空间分布情况,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区域规划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青海西宁湟水湿地公园为研究区,构建一套适合高原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采用功能价值法和断裂点模型法,分析公园的湿地价值及其... 评估湿地价值量并分析价值的空间分布情况,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区域规划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青海西宁湟水湿地公园为研究区,构建一套适合高原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采用功能价值法和断裂点模型法,分析公园的湿地价值及其辐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15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6.18亿元,四大服务价值量按照价值高低排序依次为文化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供给服务;(2)5个评价区中,湟水主河道的价值最高,其次为北川湿地和海湖湿地,最后是火烧沟公园和宁湖湿地;(3)5大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辐射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宁湖湿地>北川湿地>湟水主河道>海湖湿地>火烧沟公园;对湿地服务辐射范围叠加处理后,形成1个核心区和5个次核心区域;(4)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溢出情况,湟水主河道的生态系统服务向周边湿地公园溢出,其他四个湿地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相互溢出和叠加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分布 辐射格局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享乐价格⁃结构方程双模型的西宁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佟玲玲 魏晓燕 +5 位作者 宋秀华 毛旭锋 金鑫 金彦香 季海川 唐文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30-4639,共10页
湿地为城市发展提供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其被市场“认可”的经济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以青海省西宁市城市湿地为例,筛选房屋结构、可达性、环境、湿地等10个因子,采用享乐价格模型对110个湿地周边社区样点的因子数据(2020年)进行分析,... 湿地为城市发展提供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其被市场“认可”的经济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以青海省西宁市城市湿地为例,筛选房屋结构、可达性、环境、湿地等10个因子,采用享乐价格模型对110个湿地周边社区样点的因子数据(2020年)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城市湿地被市场“认可”的价值量。采用断裂点理论和加权Voronoi图模型方法等,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影响范围;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20年湟水城市湿地的总价值达到3.367亿元,约有54.3%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房产被市场转化;(2)湟水湿地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51.916元/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大到小排列:火烧沟(1.632亿元)>海湖湿地(0.710亿元)>宁海湿地(0.629亿元)>北川湿地(0.330亿元);(3)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房产总价值的比例达到2.04%,位列10个因素中的第7位;线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购买者对湿地的边际支付意愿是0.12元/m^(2),即购买者愿意为房产与湿地之间的距离每缩小1m而多支付0.12元。(4)购房者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主要体现在文化服务上(47.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享乐价格模型 城市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环境-服务功能模型的三江源高寒草甸湿地不同恢复措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晓虾 毛旭锋 +3 位作者 魏晓燕 令建康 张艳春 包先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77-1384,共8页
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区退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区,对湿地环境和功能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生物(Biology)-环境(Environment)-服务功能(Service)的BES模型(涉及3个生物指标,4个环境指标,8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评估3种湿地恢复技术(Ⅰ-补播草... 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区退化草甸湿地为研究区,对湿地环境和功能进行评估,构建了基于生物(Biology)-环境(Environment)-服务功能(Service)的BES模型(涉及3个生物指标,4个环境指标,8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评估3种湿地恢复技术(Ⅰ-补播草种+生长期封育;Ⅱ-围栏封育和Ⅲ-防鼠样地)对湿地恢复的效果。基于2017年和2018年的监测数据,计算湿地综合健康指数(Comprehensive healthy index,CHI)和净变动指数(Net variation index,NVI),分析不同恢复措施下湿地健康的恢复过程及其恢复程度。结果表明:①3种修复技术在湿地恢复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湿地的综合健康指数从2016年未实施任何措施时的0.499分别上升至0.712、0.716和0.650,湿地健康水平由警戒状态恢复至良好状态;②评价期内恢复技术Ⅰ和Ⅱ对湿地恢复效果均好于恢复技术Ⅲ,但未发现恢复技术Ⅰ和Ⅱ之间存在显著差别;③高寒湿地生物指标与供给指标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好,而土壤支持等指标恢复速度较慢、幅度较小。补播草种有助于短时、高效地恢复湿地植被,而实现土壤和功能的全面恢复还需要结合封育等更多的措施和更长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湿地 恢复评价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