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生教育的“分流退出”:意涵阐释与路径探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郭琳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0,共6页
“分流退出”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社会不同认知已影响到分流退出机制的建立,也导致高校在相关制度的落实中形式大于实质。通过逐一剖析“分流退出”在政府文件、媒体和学者中的表达,指出... “分流退出”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社会不同认知已影响到分流退出机制的建立,也导致高校在相关制度的落实中形式大于实质。通过逐一剖析“分流退出”在政府文件、媒体和学者中的表达,指出分流仅适用于硕士博士培养一体化教育,退出则可分别在硕士和博士教育培养全过程多环节实施。借鉴欧美主要国家研究生分流淘汰的经验,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了“一节点两过程三维度”的分流退出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退出 研究生培养 意涵 路径 欧美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质量的保障机制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考量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贝迩 程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3-26,共4页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经实施11年,其中一对矛盾一直影响着政策实施的质量,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期望和公费师范生个体价值实现之间的有限冲突上。由利益相关者视角切入,从国家利益和公费师范生个体利益两个维度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有助...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经实施11年,其中一对矛盾一直影响着政策实施的质量,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期望和公费师范生个体价值实现之间的有限冲突上。由利益相关者视角切入,从国家利益和公费师范生个体利益两个维度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有效地解决政策制定之初面临的两大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政策实施质量 保障机制 利益相关者 国家利益 公费师范生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基成 景芳 雷海宁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8,共9页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利用2003年—2020年全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分位...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利用2003年—2020年全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以及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和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两个要素,如何在土地资源错配中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在不同经济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在机制检验上,土地资源错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与不平衡城镇化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中介渠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检验表明,土地资源错配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正向作用更明显。在政策含义上,我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在恰当时机积极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提高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性,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错配 产业结构 不平衡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祁连山南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邱巡巡 曹广超 +5 位作者 赵青林 曹生奎 赵美亮 何启欣 白嘉奇 咸庆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52-2961,共10页
为了评估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在祁连山南坡采集了林地、灌丛、草地及耕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174份,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 为了评估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在祁连山南坡采集了林地、灌丛、草地及耕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174份,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综合评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林地、灌丛、草地和耕地土壤质量指数值分别为0.535,0.519,0.466和0.544,表现为耕地>林地>灌丛>草地,对土壤质量分级为Ⅰ~Ⅵ级,对应指数分别为≤0.3,(0.3~0.4],(0.4~0.5],(0.5~0.6],(0.6,0.7]和>0.7,草地等级为Ⅲ级,处于“中等”水平;耕地、林地和灌丛土壤质量等级为Ⅳ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壤质量关键指标间存在互相影响,因此,建议研究区域土地要实施分类科学管理。此外,合理开发和应用绿色高效的新型生物技术是应对影响研究区土壤质量的微生物指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袁杰 曹生奎 +4 位作者 曹广超 赵青林 刁二龙 陈真 陈治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2,共7页
[目的]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进行标准化土壤样品采集,利用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75件样品,通过福克... [目的]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进行标准化土壤样品采集,利用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75件样品,通过福克和沃德公式计算粒度参数,最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高寒草甸为粉砂—黏粒级(<63μm),混合灌丛和高山草地为砂粒级(>63μm),粒级组成上林地质地最细,高寒草甸次之,混合灌丛和高山草地土壤质地粗颗粒成分较多,有退化趋势;②平均粒径(M_z)表现为:青海云杉(6.15Ф)>祁连圆柏(5.81Ф)>高寒草甸(5.22Ф)>混合灌丛(5.07Ф)>高山草地(5.04Ф);分选系数(σ)表现为:高山草地(2.65)>高寒草甸(2.45)>混合灌丛(2.33)>青海云杉(2.17)>祁连圆柏(2.11);偏度(SK)高寒草甸(0.19)>高山草地(0.12)>混合灌丛(0.035)>青海云杉(0.032)>祁连圆柏(-0.05);峰度(K_G)表现为:青海云杉(0.968)>混合灌丛(0.966)>祁连圆柏(0.929)>高寒草甸(0.887)>高山草地(0.867);③各植被类型频率曲线存在异同,其中林地和灌丛为近对称单峰态,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地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态,说明草地类型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物源混杂。[结论]在自然环境影响和人类活动强度大的情况下,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地粒径将进一步粗化,荒漠化风险程度最大,是该区相对来说亟需保育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壤粒度 不同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的问题回应与模式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琳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82,共8页
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政策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经过五年多的调整发展,面临着招生生源数量下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同感偏低等现实。作为基础教育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学历提升的主要平台,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必须直面自身... 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政策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经过五年多的调整发展,面临着招生生源数量下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同感偏低等现实。作为基础教育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学历提升的主要平台,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必须直面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式。通过梳理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的演进历程,回应了其发展预期与现实问题间矛盾的原因,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构建了“四位三维”的未来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教育生态学 演进 问题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