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围栏封育下温性荒漠植被群落长期变化特征
1
作者 蔡海 史倩倩 +1 位作者 王婷 杜岩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35,共7页
长期围栏封育对青海湖退化温性荒漠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分析了封育15年温性荒漠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时间稳定性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封育1年显著提高温性荒漠物种丰富度、盖... 长期围栏封育对青海湖退化温性荒漠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分析了封育15年温性荒漠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时间稳定性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封育1年显著提高温性荒漠物种丰富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5种,64%和185.65 g·m^(-2),增幅依次为66.67%,326.67%和255.24%,15年后相应指标分别为322.22%,233.33%和343.26%,其中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封育1~5年,5~10年,11~15年后,青海湖地区温性荒漠地上生物量时间稳定性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中期和长期围封比短期围封增加27.10%和61.23%。长期封育条件下,物种丰富度受降雨量极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则显著受杂类草生物量的影响。未来降雨量增加的气候情景下,物种丰富度将显著提高,并对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青海湖地区温性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封育 物种丰富度 温性荒漠 生物量时间稳定性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片段和cpDNA片段的具鳞水柏枝谱系地理学分析
2
作者 汪明金 刘浩宇 +4 位作者 袁伟博 余黎明 左文明 刘力宽 李锦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7,共16页
【目的】研究具鳞水柏枝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布格局,为具鳞水柏枝品种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DNA片段(基因rps16和基因间隔区pet A-psb J、psb E-pet L)对具鳞水柏枝54... 【目的】研究具鳞水柏枝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布格局,为具鳞水柏枝品种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DNA片段(基因rps16和基因间隔区pet A-psb J、psb E-pet L)对具鳞水柏枝54个居群共278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cpDNA联合片段和ITS片段分别发现具鳞水柏枝的41个单倍型和33个基因型,遗传多样性较高,总遗传多样性远高于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变异主要发生于居群间(ITS,54.75%;cpDNA,60.53%),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ITS:F_(ST)=0.54745,P<0.001。cpDNA:F_(ST)=0.60525,P<0.001)和中等的基因流(ITS:N_(m)=0.410。cpDNA:N_(m)=0.326)。存在较为显著的谱系地理结构(ITS:N_(ST)=0.624>G_(ST)=0.438,P<0.05。cpDNA:N_(ST)=0.458>G_(ST)=0.424,P<0.05)。Mantel检验显示,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ITS:r=0.341,P=0.001。cpDNA:r=0.209,P=0.001),说明地理隔离是其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具鳞水柏枝群体整体发展平稳,近期未经历较明显的扩张或收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推测巴颜喀拉山西南部和阿尼玛卿山南部为其主要冰期避难所。生态位模拟结果显示,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其适生区范围无较大程度变化,一定程度验证了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鳞水柏枝 谱系地理学 ITS序列 CPDNA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管理草地生态系统对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建滨 都玉蓉 《草食家畜》 2002年第3期8-11,共4页
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供给食物、饲料、药物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且也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 ,包括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洪涝和干旱、生产土壤及维持肥力、分解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草地生态系统是青... 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供给食物、饲料、药物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且也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 ,包括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洪涝和干旱、生产土壤及维持肥力、分解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草地生态系统是青海省分布最广的自然生态系统 ,因此草地生态系统经营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也是影响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及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由于过度放牧、人为破坏等不合理经营 ,青海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采取合理高效的发展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管理 草地生态系统 青海 经济发展 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婷 史倩倩 +2 位作者 祁得胜 陈克龙 杜岩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4-1209,共6页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被群落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现较强的波动上升趋势,平均鲜重和物种数分别为215.41 g·m^(-2)和15,高物种丰富度促进生产力增加;高寒草原群落总盖度和平均高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分别受到年均气温和生产力的显著影响。未来增温气候情景将会显著增加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物量,但降雨量增加会降低物种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地上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 年均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增温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铭 王文颖 +4 位作者 徐进 周华坤 刘艳方 德却拉姆 杨玉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7,共6页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蘑菇圈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蘑菇圈子实体进行拍照,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检验蘑菇圈真菌生长对土壤温度和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蘑菇圈圈上土壤温度变化与圈内、圈外有明显差异,在当日23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蘑菇圈上土壤温度高于圈外与圈内0.3℃~1.6℃,红外影像显示蘑菇圈真菌子实体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4℃。蘑菇圈圈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圈内圈外(P<0.05)。蘑菇圈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因此马勃蘑菇圈真菌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环境温度、提高土壤酶活,通过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蘑菇圈上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高寒草甸 土壤增温 土壤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课程视角 和谐师生关系 高效达成目标——以华中师大一附中龙泉老师地理生命课堂为例
6
作者 唐甲力 张晓娟 《地理教学》 2013年第11期12-15,共4页
2012年11月16日,笔者跟随国培计划(2012)——中学骨干教师华中师大地理班观摩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地理教师龙泉的“河流地貌的发育”公开课,感触颇深。深深地被他那种开阔的地理视野、开放的地理课程观、科学家式的教学思维和融洽的... 2012年11月16日,笔者跟随国培计划(2012)——中学骨干教师华中师大地理班观摩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地理教师龙泉的“河流地貌的发育”公开课,感触颇深。深深地被他那种开阔的地理视野、开放的地理课程观、科学家式的教学思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所吸引。对于一些教师难以习惯的新课程教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教师 地理课程 师生关系 中师 课堂 生命 老师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不同高寒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7
作者 蒋莉莉 陈克龙 +3 位作者 周华坤 谢宝华 朱锦福 左弟召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42,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成为热点议题。以青海湖流域瓦颜山和鸟岛湿地为研究对象,设降水梯度为减雨50%(P_(-))、自然对照(P_(0))、增雨50%(P_(+)),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降水对两种湿地CO_(2)、CH_(4)、N_(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成为热点议题。以青海湖流域瓦颜山和鸟岛湿地为研究对象,设降水梯度为减雨50%(P_(-))、自然对照(P_(0))、增雨50%(P_(+)),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降水对两种湿地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因子。结果表明:1)生长季两种湿地均为CO_(2)和N_(2)O排放源,其月均排放量瓦颜山为132.82 mg·m^(-2)·h^(-1)和0.38μg·m^(-2)·h^(-1),鸟岛为90.79 mg·m^(-2)·h^(-1)和0.79μg·m^(-2)·h^(-1),瓦颜山为CH_(4)的吸收汇,其吸收量为3.21μg·m^(-2)·h^(-1),鸟岛为CH_(4)的排放源,其排放量为1.84μg·m^(-2)·h^(-1);2)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CO_(2)和N_(2)O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对CH_(4)交换量影响显著(P<0.05),瓦颜山CH_(4)吸收量为:8月>9月>5>月6月>7月,P_(-)较P_(0)减少41.34%,P_(-)促进CH_(4)排放,P_(+)较P_(0)减少85.91%,P_(+)促进CH_(4)吸收,鸟岛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9月>8月>7>月6月>5月,P_(-)较P_(0)减少57.40%,P_(+)较P_(0)增加72.51%。3)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生物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且呈现一致的影响结果,增雨会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同时会减少凋落物含量,减雨处理反之。4)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土壤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表现在:增雨会增加土壤湿度,较小尺度降低土壤温度,减雨处理反之;增减雨处理均会降低土壤的全氮、全碳含量;生长季两种湿地净氨化速率均为正值,即铵态氮含量在生长季节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净硝化速率为负值,则硝态氮含量呈减少趋势。5)高寒湿地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因子和交换机理因湿地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高寒湿地 模拟降水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8
作者 盛洲 龙主多杰 +2 位作者 周宸宇 胡娟 拉本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3,共9页
为研究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保护区内4种植被类型:白刺地(Nitraria tangutorum)V1、柽柳地(Tamarix chinensis)V2、盐爪爪地(Kalidium foliatum)V3、芦苇地(Phragmites communis)V4... 为研究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保护区内4种植被类型:白刺地(Nitraria tangutorum)V1、柽柳地(Tamarix chinensis)V2、盐爪爪地(Kalidium foliatum)V3、芦苇地(Phragmites communis)V4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41 g·kg^(–1)、1.09 g·kg^(–1)和1.40 g·kg^(–1),土层和植被类型对土壤SOC、TN、TP均有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SOC、TN、TP均表现为芦苇地>盐爪爪地>白刺地>柽柳地,SOC与TN、TP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0.05)。本研究样地C/N(8.90—19.73)<25,说明研究区有机质分解快,有利于P的有效性提高。在可鲁克湖-托素湖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和p H是影响SOC、TN、T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被类型 土壤SOC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戢爽 吴昊坤 +1 位作者 张绍雄 谢惠春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5-1094,共10页
为探究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沿海拔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3300~4500 m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冗余分析探究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 为探究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沿海拔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3300~4500 m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冗余分析探究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寒草甸0~20 cm土层土壤细菌优势群落主要由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组成。土壤细菌多样性对沿海拔上升的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Ace及Chao1指数沿海拔梯度上升均呈现出波动变化。就Ace及Chao1指数而言,海拔3900 m处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而海拔4200 m处最低,且在海拔4200 m处土壤细菌群落组内差异性较大;海拔4500 m处与其余海拔处相比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特有的物种数目丰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受诸多土壤理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是影响该区域土壤细菌组成及其多样性的极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细菌 群落多样性 高寒草甸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2 位作者 陈琼 王保宏 牛定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4-461,共8页
以青海省43个县(市、区)及3个行政委员会和一个乡(格尔木市的飞地)为基本空间单元,以2006年青海省县域人均GDP等经济数据及人口数据为属性数据,在ArcView、ARCGIS等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 以青海省43个县(市、区)及3个行政委员会和一个乡(格尔木市的飞地)为基本空间单元,以2006年青海省县域人均GDP等经济数据及人口数据为属性数据,在ArcView、ARCGIS等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青海省县域经济之间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1)青海省2006年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及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GDP及人均GDP重心也有较大偏移;(2)总体上青海省2006年经济空间差异较大,Moran'sⅠ指数为0.5 138,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3)目前,青海省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类型属离散型和聚集型,而扩散型及均衡型尚未出现。青南广大地区属离散型,海西地区主要是由资源要素禀赋导致集聚型,海东地区特别是西宁市由于较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空间区位、便利的交通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海东其它广大地区Moran'sⅠ指数均较低(包括西宁市的两个市辖县),充分说明海东地区城市的扩散作用尚未显现,特别是省会城市西宁市对周围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自相关 ESDA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29
11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克龙 解家安 马兰 张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3-167,180,共6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青海湖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文章使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海湖湖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使用价值为240 174.8×108CNY,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3.84×108CNY,间接使用价值为240 160.9×108CNY,在所有生态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功能价值最大,占了主导,为2394.52×1010CNY,占总使用服务价值的99.70%,其次为涵养水源,为526.08×108CNY,占总服务价值的0.22%;持留土壤的服务价值最小,仅为4.07×104CNY。各生态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气体调节>文化科研>提供生物栖息地>休闲娱乐>物质生产>持留土壤。这说明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气体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青海湖水体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导服务功能。为此,必须要对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实现青海湖水体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使用价值 评估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自然灾害地理组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峰贵 张海峰 +4 位作者 陈琼 张镱锂 周强 李春花 曹生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390,共7页
根据青藏铁路沿线26个行政单元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对沿线的洪水、山洪、地震、雪灾、风灾以及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自然灾害灾种、频次的统计和聚类分析将青藏铁路沿线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组合分区,其中,拉萨... 根据青藏铁路沿线26个行政单元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对沿线的洪水、山洪、地震、雪灾、风灾以及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自然灾害灾种、频次的统计和聚类分析将青藏铁路沿线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组合分区,其中,拉萨河谷路段主要以洪水、滑坡灾害为主;羌塘高原路段主要以雪灾、风灾为主,青南高原路段以雪灾、地震灾害为主;柴达木盆地路段以风灾、地震等灾害为主;青海湖盆地路段以洪水、雪灾为主;湟水谷地路段以洪水、山洪、滑坡灾害为主。拉萨河谷路段和湟水谷地路段的自然灾害类型组合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自然灾害 地理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曹生奎 陈克龙 +4 位作者 曹广超 朱锦福 芦宝良 张涛 王记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2-490,共9页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4.73)g/kg,(17.51±3.06)g/kg,(20.79±1.30)g/kg和(14.53±1.20)g/kg,即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0—2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从(64.47±11.70)g/kg减少为(14.52±1.52)g/kg,减少了77.48%。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16±4.12)kg/m3,(14.24±3.52)kg/m3,(18.64±2.82)kg/m3和(13.27±2.28)kg/m3,即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0—40 cm深度,从未退化到严重退化,该深度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2.06±6.41)kg/m3,(25.10±4.20)kg/m3,(22.68±3.17)kg/m3和(17.10±2.77)kg/m3,比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高出76.53%,76.25%,21.68%和28.88%。不考虑其他因素,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这一结果说明矮嵩草草甸的退化导致土壤逐渐释放有机碳,其作为储存碳的功能在减弱,必须加强对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以防止其碳库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矮嵩草草甸 退化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被引量:20
14
作者 卢慧 陈克龙 +2 位作者 曹生奎 韩艳莉 马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5-147,共3页
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的基础上,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订正,构建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价表,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40.88×108... 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的基础上,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订正,构建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价表,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40.88×108元。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为:水体>草地>湿地>灌丛>农田>荒漠,其中,废物处理功能贡献最大,原材料生产功能贡献最小。研究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克龙 朱锦福 陈亮 卢宝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2-398,共7页
选取环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青海湖区土壤有机碳0~10 cm表层含量最高,均值为28.2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 选取环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青海湖区土壤有机碳0~10 cm表层含量最高,均值为28.2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10~20、20~30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20.1、16.3和12.1 g/kg;整个研究区0~4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仅为19.2 g/kg。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高到低的递减变化;二是低高低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据均值间差异可以分为两组:华扁穗、紫花针茅和芨芨草3个植被类型为一组;垂穗披肩草、矮嵩草草甸和冰草为一组;前者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平均较后者要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6.6、16.8、19.5、21.6、27.3和27.1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土壤有机碳 特征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芦宝良 陈克龙 +3 位作者 曹生奎 杨龙 陈生云 马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0-194,共5页
以青海湖黑马河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重金属铜、锌、铅、铬(Cu,Zn,Pb,Cr)4种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表层土壤(0—10cm)中,Cu,Cr,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8±4.95mg/kg,65.46±7.34mg/kg,14.26... 以青海湖黑马河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重金属铜、锌、铅、铬(Cu,Zn,Pb,Cr)4种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表层土壤(0—10cm)中,Cu,Cr,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8±4.95mg/kg,65.46±7.34mg/kg,14.26±4.28mg/kg,46.35±7.27mg/kg。垂直湖岸的水平方向上,Cu,Cr,Pb和Zn的含量高值出现在湿地高水位带以及陆相带,低值出现在湿地水陆过渡带。在土壤剖面方向上,各重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Cu呈现出表面聚集现象;Zn随深度变化有明显的淋溶和积聚趋势;Pb含量沿土层剖面纵深分布的特征是先增加后减少;Cr呈显著的表面聚集现象。湿地表层土壤的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质量良好。湿地土壤中Cu,Zn,Pb,Cr四种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本区域重金属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湿地土壤 青海湖 空间分布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燕麦品种资源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学明 杜军华 +1 位作者 曾阳 刁治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8-162,共5页
首次对青海省燕麦主要品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种植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燕麦 品种资源 青海 品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青海省玉树县为例 被引量:33
18
作者 何林华 高小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1-1080,共10页
为了解三江源代表性区域玉树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玉树县采集的121个土壤样本中的重金属含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和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玉树县... 为了解三江源代表性区域玉树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玉树县采集的121个土壤样本中的重金属含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和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玉树县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超过青海省1990年背景值,其中As、Cd和Hg出现了较强的的富集现象,同时As、Cd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表明三江源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元素出现了过度富集;来源分析表明,玉树县土壤重金属As、Pb、Zn和Cd主要与成土因素有关,Hg、Cu和C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Mn来源于气候的影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土壤中Cd和Hg的危害最大,尤其是Hg已出现了很强风险和极强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分布在国道214沿线人口聚集的城镇和地段,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子流域中,江曲流域土壤重金属属于强风险,其他区域均属于中等风险。总体而言,玉树县土壤重金属环境已发生了改变,今后应加强人口聚集区Hg源的控制,以保护其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生态风险评价 玉树县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磁化率各向异性特征初探——以青海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宇田 陈发虎 +2 位作者 曹继秀 李珍 马海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黄土是经风力搬运而沉积的。近年来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变化的信息进行古地理气候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其磁化率变化曲线所反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以及南极冰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所揭示的古气候环... 黄土是经风力搬运而沉积的。近年来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变化的信息进行古地理气候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其磁化率变化曲线所反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以及南极冰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所揭示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极其相似。通过研究黄土和次生黄土的磁组构特征区分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各向异性信息,研究风成黄土的搬运作用—风(风向,风力)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虽已在用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恢复古环境的研究中取得许多成就,但在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则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磁化率 各向异性 古气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玛可河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营 鲍敏 +5 位作者 马永贵 曾阳 马继雄 马应龙 段培 陈振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6-930,共5页
2012年5月、2013年4月、7月分3次对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分区内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主要调查了格日则沟、美浪沟、沙沟、哑巴沟、红军沟等5条沟,玛可河干流及两岸和玛可河林业局场部。共观测到鸟类73种,隶属... 2012年5月、2013年4月、7月分3次对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分区内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主要调查了格日则沟、美浪沟、沙沟、哑巴沟、红军沟等5条沟,玛可河干流及两岸和玛可河林业局场部。共观测到鸟类73种,隶属于12目31科,其中,格日则沟鸟类32种,美浪沟25种,沙沟8种,哑巴沟15种,红军沟17种,玛可河干流及两岸47种,林业局院内17种。国家级保护鸟类9种,青海省鸟类新纪录3种,列入IUCN名录的近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2种。格日则沟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2821;美浪沟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948;沙沟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1822。红军沟和美浪沟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玛可河 鸟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