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发育过程研究——以青海湖北部宁夏剖面为例
1
作者 谢丽倩 鄂崇毅 +4 位作者 赵霞 李萍 张晶 孙满平 先巴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6-1154,共9页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北部宁夏(NX)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获得残积母质土壤发育年代,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b/Sr和粉黏比等探究土壤发育程度,对比青海湖地区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的Zr/Nb、K2O/Al2O3和TiO2/Al2O3分析其物源。结果表明:NX土壤剖面在早全新世以来发育,其年代结果集中在10.02~8.67 ka,成土母质发育时间与流域内风沙强烈活动时期基本一致,为干暖气候背景下的产物;通过物源对比分析,NX剖面底部母质为母岩就地风化而成,上部为风尘加积发育,发育模式为混合母质风尘加积型;剖面整体处于弱化学风化阶段,土壤发育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母质 元素地球化学 土壤发育 青海湖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华非 曹生奎 +2 位作者 季雨桐 侯瑶芳 杨羽帆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82-91,共10页
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水循环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湖沙柳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该流域2018—2019年7、8月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δ^(18)O)数据,借助ARcGIS空间插值方法... 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水循环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湖沙柳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该流域2018—2019年7、8月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δ^(18)O)数据,借助ARcGIS空间插值方法,对土壤水δ^(2)H和δ^(18)O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沙柳河流域2018—2019年7、8月土壤水δ^(2)H和δ^(18)O的变化范围为–126.53‰—–16.13‰和–16.48‰—–1.26‰。研究期内0—30 cm土壤水δ^(2)H和δ^(18)O平均值的土壤水线分别为:SWL_(2018.07 )(δ^(2)H=5.83δ^(18)O–8.36,R^(2)=0.93)、SWL_(2018.08 )(δ^(2)H=6.28δ^(18)O–8.35,R^(2)=0.93)、SWL_(2019.07 )(δ^(2)H=6.53δ^(18)O–5.70,R^(2)=0.94)、SWL_(2019.08 )(δ^(2)H=6.86δ^(18)O–1.37,R^(2)=0.92)。整体上SWL的斜率随深度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截距则表现出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的特点,2019年8月SWL的斜率表现为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截距的变化差距不大。大气降水是土壤水的重要来源,蒸发富集作用导致不同深度SWL斜率小于局部大气降水线(LWML)斜率。空间分布上,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的海拔效应并不明显,但它还是受到了局地蒸发强度、地形地势、植被盖度等的影响,在流域面上呈现出斑块状分区。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流域水分循环,土壤水补给机制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氢氧稳定同位素 大气水线 土壤水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养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许泰 鄂崇毅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10-2018,共9页
【目的】有机碳(SOC)与养分含量不仅是土壤质量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高原高寒高海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为探讨高寒沼泽草甸土壤表层养分现状及影响因素,确定该土壤类型供肥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麓高寒沼泽草甸... 【目的】有机碳(SOC)与养分含量不仅是土壤质量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高原高寒高海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为探讨高寒沼泽草甸土壤表层养分现状及影响因素,确定该土壤类型供肥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麓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选取草甸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8个指标对介于0~10与10~20 cm表层土壤碳、氮、磷、钾含量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0~10 cm土壤层位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速效磷(AP)及速效钾(AK)含量高于10~20 cm土壤层位,pH、全磷(TP)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全钾(TK)含量略有增加。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0~10 cm土壤层位C/P、N/P高于10~20 cm土壤层位,而N/P低于10~20 cm土壤层位。整体来看,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总体上pH呈中性-弱酸性,土壤养分含量等级序列为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全钾(TK)>速效钾(AK)>速效磷(AP),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含量处于第一等级,属于丰富水平;全磷(TP)含量处于第二等级,属于较丰富水平;全钾(TK)含量处于第三等级,属于中等水平;速效钾(AK)含量处于第四等级,属于较缺水平;速效磷(AP)含量处于第六等级,属于急缺水平。【结论】祁连山南麓高寒沼泽草甸0~20 cm土壤层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缓慢,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贮备丰富,N、P有效性较低。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土壤的健康、质量评价、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草甸土壤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祁连山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