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南部高原高寒草场退化机理及生态重建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海峰 刘峰贵 +1 位作者 周强 朵海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5-120,共6页
在阐述青海南部高原草场退化现状的基础上,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草场退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脆弱性、自然灾害及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地区草场退化的主导因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对其进行恢复和... 在阐述青海南部高原草场退化现状的基础上,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草场退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高原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脆弱性、自然灾害及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地区草场退化的主导因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对其进行恢复和重建的宏观策略,提出了用控制论及系统工程方法对其进行治理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草场退化 系统工程 生态系统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生梅 《青海农林科技》 2005年第1期16-18,共3页
以青海省农林牧区地域状况为背景,从人口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支撑、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广实施生态农业等四个方面,探讨青海省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值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青海 农业经济 农业自然资源 农村牧区经济 生态农业 政府决策 推广 临界值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混层(I/S)Ar-Ar年龄谱型及^(39)Ar核反冲丢失机理研究——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为例 被引量:159
3
作者 张彦 陈文 +1 位作者 陈克龙 刘新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6-561,共6页
本文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上的粘土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成岩混层I/S进行了K-Ar和Ar-Ar测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混层I/S的K-Ar年龄在没有碎屑含钾矿物混入的情况下,比其对应的地层时代要年轻。成岩混层I/S的常规40Ar/39A... 本文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上的粘土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成岩混层I/S进行了K-Ar和Ar-Ar测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混层I/S的K-Ar年龄在没有碎屑含钾矿物混入的情况下,比其对应的地层时代要年轻。成岩混层I/S的常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年龄坪,只有当类蒙皂石层的含量为零时(即没有膨胀层的成岩伊利石),才能形成平坦的年龄谱。39Ar的核反冲丢失不仅发生在矿物表面,也发生在矿物内部,最高可达48%左右,0.2μm粒级可能是39Ar核反冲丢失量的拐点,同时也表明,用快中子照射硅酸盐样品,核反冲距离可以达到0.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混层I/S K—Ar测年 Ar—Ar测年 Ar—Ar年龄谱型 核反冲丢失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M数据提取干旱区土地覆被信息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沙占江 马海州 +4 位作者 李玲琴 樊启顺 黄华兵 杨海镇 曹广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4,共6页
以柴达木盆地香日德绿洲作为研究实验区,对该区域ETM遥感数据经过空间分辨率融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空间信息增强及专题信息增强处理,组合最佳视觉背景图像,分别在不同背景图像上选择训练样本,利用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方法(MLC)、多... 以柴达木盆地香日德绿洲作为研究实验区,对该区域ETM遥感数据经过空间分辨率融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空间信息增强及专题信息增强处理,组合最佳视觉背景图像,分别在不同背景图像上选择训练样本,利用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方法(MLC)、多空间尺度分层聚类(SSHC)和基于知识的模糊聚类方法(KFC)等分类器,分别用各自训练样本初始化各类别信息特征值,形成类别特征值模式库,分别以此为基础对待分样本进行分类,对初分类的结果经过类别合并、碎斑滤除以及重新编码赋色等分类后处理,得到最终分类结果及分类精度评价结果。从所获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精度和Kappa值可知,SSHC和KFC分类方法所获结果精度较高,总体精度比MLC分类结果约高于3%,SSHC之结果精度略高于KFC之结果;SSHC、KFC和MLC三种分类方法对该区域地表覆被信息的提取分类中,SSHC分类方法对耕地、石砾地、河滩和荒漠分类结果较好,KFC分类方法对耕地、沙地、河滩和荒漠分类结果较好,MLC分类方法对耕地、河滩和荒漠分类结果较好,三种分类方法对耕地、河滩和荒漠等三种地类的分类精度较高,用户精度都在80%以上,而对沙地和石砾地的分类结果其用户精度大都低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图像 训练样本 分类器 分类精度 TM数据 模式库 基于知识 耕地 区域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油蒿和柠条叶片δ^13C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刘晓宏 陈克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13-219,共7页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叶片△极显著高于柠条的: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单种下△显著高于混种,柠条则反之。油蒿叶片N含量极显著低于柠条的:不同种植方式下柠条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单种油蒿叶片N含量则显著低于混种。在△与N含量的关系中,柠条叶片△与N在两种生境、单种和混种下均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柠条叶片N含量可以作为其△的替代指标;而油蒿叶片△与N在单种下为正相关,混种及两种生境分别呈不显著正相关及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叶片△与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在不同微生境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叶片δ^13C 叶片N含量 油蒿 柠条 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叶片 N含量 Δ^13C 碳同位素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算法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沙占江 马海州 +5 位作者 李玲琴 周笃君 曹广超 欧立业 黄华兵 杨海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利用遥感数据,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提取专题信息,不同要素采用不同方法;具体分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一级类型... 利用遥感数据,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提取专题信息,不同要素采用不同方法;具体分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一级类型耕地、水体及未利用土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方法;对一级类型草地采用多尺度分层聚类算法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结果表明,草地信息利用SSHC方法提取结果较好,与Bayes分类方法相比,精度提高4.2%,SSHC所获结果数据Kappa系数为0.84,Bayes所获结果数据Kappa系数为0.78。对某专题要素分类,此方法结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遥感 聚类算法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岩中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研究——存在问题及原因讨论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彦 陈克龙 刘新宇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在浙江长兴煤山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中界线附近采集黏土岩样品,对其中的伊利石/蒙皂石成岩间层I/S进行K-Ar测年实验研究,来探讨沉积岩中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确定沉积地层时代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间层I/S的K... 在浙江长兴煤山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中界线附近采集黏土岩样品,对其中的伊利石/蒙皂石成岩间层I/S进行K-Ar测年实验研究,来探讨沉积岩中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确定沉积地层时代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间层I/S的K-Ar年龄在没有碎屑含钾矿物混入的情况下,比其对应的地层时代要年轻,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泥岩中的自生伊利石来自于蒙皂石的伊利石化,而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受很多因素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另一原因是由于蒙皂石伊利石化过程中存在着放射性成因^(40)Ar的扩散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间层I/S K—Ar测年 蒙皂石的伊利石化 ^40Ar的扩散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地震重灾区的灾害特点及成因探析
8
作者 曹生奎 刘峰贵 +3 位作者 张海峰 鄂崇毅 樊启顺 陈宗颜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1期76-79,共4页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地震灾害 震害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