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段非连续超深防渗墙力学特性与塑性损伤
1
作者 方鼎韩 孙新建 +5 位作者 李国超 徐硕昌 李一帆 官志轩 王兴辰 王开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3,共9页
防渗墙是坝基防渗的主要手段,深埋地下,受力条件复杂,极易发生损伤破坏,明确其受力情况对确保大坝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以往研究通常采用线弹性模型对防渗墙进行模拟分析,并将其视为连续结构,对含接缝夹泥的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的工作... 防渗墙是坝基防渗的主要手段,深埋地下,受力条件复杂,极易发生损伤破坏,明确其受力情况对确保大坝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以往研究通常采用线弹性模型对防渗墙进行模拟分析,并将其视为连续结构,对含接缝夹泥的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的工作性态并不清楚。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 plastic,CDP)本构模型结合Goodman接触面单元对含接缝夹泥的分段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力学状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连续混凝土防渗墙,非连续混凝土防渗墙竖向沉降与顺河向位移减少,墙体承受的拉应力减小而压应力增大;随墙段宽度减小,墙体拉伸损伤程度减小,而竖向沉降增大,墙体中下部的压缩损伤更为严重,为兼顾墙体安全和施工效率,将墙宽设计在6 m左右较为合适。研究结果可为分段非连续防渗墙的设计与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防渗墙 非连续墙 夹泥 变形损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塑性损伤模型的坝基深埋混凝土防渗墙力学行为研究
2
作者 王兴辰 孙新建 李国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深厚覆盖层中的防渗墙在多荷载共同作用下易产生较大变形,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严重损伤或开裂。为探讨不同防渗墙材料性能对其变形及损伤的影响,基于Lee-Fenves塑性理论,建立了坝基深埋混凝土防渗墙塑性损伤模型,揭示了防渗墙损伤规律... 深厚覆盖层中的防渗墙在多荷载共同作用下易产生较大变形,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严重损伤或开裂。为探讨不同防渗墙材料性能对其变形及损伤的影响,基于Lee-Fenves塑性理论,建立了坝基深埋混凝土防渗墙塑性损伤模型,揭示了防渗墙损伤规律及机理,并以新疆某土石坝设置的186 m深防渗墙为例,研究了5种弹性模量和3种泊松比对防渗墙墙体竖向位移、向下游水平位移及损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渗墙的损伤主要集中于墙体与基岩接触区域;弹性模量对防渗墙的竖向位移、应力及损伤影响显著;泊松比仅对防渗墙的位移及应力状态有轻微影响,但对墙体损伤情况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工程中防渗墙的前期设计及后期维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损伤模型 深厚覆盖层 防渗墙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季节性差异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丹丹 黄跃飞 杨海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7-278,I0010-I0013,共16页
微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组分。了解不同时期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特征、环境驱动因子及其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对高原湖泊水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采集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湖泊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组分。了解不同时期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特征、环境驱动因子及其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对高原湖泊水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采集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湖泊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统计分析和模型分析,解析高原湖泊群在非冰封期和冰封期细菌群落结构、环境驱动因子和中性过程、确定性过程以及随机性过程在细菌群落构建过程的贡献。结果表明:(1)非冰封期湖泊细菌群落的Chao1丰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低于冰封期,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冰封期细菌群落的Chao1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水温和海拔显著相关,而冰封期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总氮显著相关;(2)水体细菌群落的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非冰封期细菌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平均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冰封期。另外,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冰封期和冰封期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湖泊群细菌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不同,非冰封期环境因子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总氮>纬度>总溶解固体>经度>溶解有机碳,冰封期为:海拔>溶解氧>溶解有机碳>pH;(4)Sloan中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冰封期高原湖泊细菌群落比非冰封期更易受到中性过程的驱动,并且冰封期细菌群落的迁移率也大于非冰封期(冰封期:0.289;非冰封期:0.130),反映冰封期细菌菌群扩散能力较强。随机性的扩散限制过程是非冰封期(贡献率=54.74%)和冰封期(贡献率=55.56%)湖泊细菌群落的主要构建过程。本文解析了不同时期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高原湖泊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以及深入理解细菌群落构建过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细菌群落结构 驱动因子 中性模型 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与水体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和群落构建过程差异解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丹丹 黄跃飞 杨海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9-971,共13页
研究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对于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共19个湖泊为研究对象,采集沉积物和水体样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分析,解析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分... 研究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对于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共19个湖泊为研究对象,采集沉积物和水体样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分析,解析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共发生网络模式、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Faith s系统发育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水体细菌群落。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的优势门均为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45.33%和41.77%),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海拔和纬度分别是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均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模式,而沉积物细菌比水体细菌群落在空间上的周转率小。采样湖泊沉积物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高于水体细菌。沉积物和水体细菌群落的平均归一化随机率值分别为0.24和0.72,表明确定性过程在沉积物细菌群落构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水体细菌群落的主导构建过程为随机性过程。本文在高原湖泊沉积物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模式、生态网络稳定性、群落构建过程及其差异方面的研究,为深入理解高原湖泊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形成机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细菌群落 空间分布 共发生网络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混凝土面板裂缝的堆石坝三维渗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一帆 孙新建 李国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160,共6页
为研究面板有裂缝时堆石坝渗透系数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以青海省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结合等效区块连续介质模型和Van Genuchten模型,提出考虑混凝土面板裂缝的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开展堆石坝渗透系数敏感性分... 为研究面板有裂缝时堆石坝渗透系数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以青海省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结合等效区块连续介质模型和Van Genuchten模型,提出考虑混凝土面板裂缝的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开展堆石坝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各部位渗透系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坝总渗流量Q和下游坡脚渗透坡降J的影响。结果表明:坝体各分区渗透系数对Q、J的敏感程度不同,对大坝渗流特性影响显著的3个渗透系数为垫层渗透系数(K_(a))、主堆石区渗透系数(K_(c))、覆盖层Q_(3)^(a1)渗透系数(K_(e))。对于Q来说,各分区渗透系数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而对于J来说,K_(a)与K_(c)、K_(a)与K_(e)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裂缝 敏感性 正交试验设计法 响应面法 非饱和渗流 堆石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6
作者 彭海月 任燕 +1 位作者 李琼 魏加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1-49,57,共10页
在对公开的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评价的基础上,选用较高精度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所300 m土地利用数据(简称TPDC_LUCC),采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和变化率等指标,分析青藏高原1992—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数据集及社会经济数据对土... 在对公开的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评价的基础上,选用较高精度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所300 m土地利用数据(简称TPDC_LUCC),采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和变化率等指标,分析青藏高原1992—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数据集及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归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公开数据集中,TPDC_LUCC数据集序列最长,精度最高,尤其是对耕地、城镇用地及水体分类精度较好;欧洲航天局300 m土地利用数据(ESA_LUCC)对草地的分类精度最高,耕地精度最差;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30 m土地利用数据(CASearth_LUCC)对冰川和城镇用地的分类较准确,未利用土地误差较大;(2)青藏高原草地分布最广,多年平均占比约70.02%,其次是沙地、裸地等未利用土地,约占15.81%;城镇用地扩张较快,1992—2005年、2005—2015年两期增长率分别是2.34%、4.69%;1992—2015年,青藏高原未利用土地的9.14%转为草地,灌丛和耕地的3.27%转为林地,冰川的5.5%转为水体;(3)1992—2018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上升了1.17℃,降水和气温增加,是东部区域草地、灌丛、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气温明显上升致使西北部冰川融化,城市化促使城镇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对青藏高原草地、林地的恢复有显著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时空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 数据集评价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三江源湖泊面积提取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祁昌贤 任燕 +3 位作者 彭海月 魏加华 王永强 李琼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9-185,190,共8页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Landsat TM、ETM+和OLI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等多个指数的综合水体识别算法,提取三江源区1990—2020年大于1 km^(2)的...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Landsat TM、ETM+和OLI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等多个指数的综合水体识别算法,提取三江源区1990—2020年大于1 km^(2)的湖泊面积,结合气象、冰川编目、冻土分布等数据分析了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三江源区湖泊增加了46个,湖泊面积从10811.8 km 2增加到12449.53 km^(2),增长了15%;其中,黄河源区湖泊面积增长了10%,长江源区湖泊面积增长了29%,长江源区较黄河源湖泊面积增幅更明显。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是湖泊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气温升高导致冰川退缩和冻土退化,使得冰川补给型湖泊和冻土区湖泊面积增加更快,这就是长江源区湖泊增长更为明显的主因,而黄河源湖泊面积增长与降水变化联系更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GEE遥感云计算平台 湖泊面积 湖泊动态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回波的临近降水预报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永灿 魏加华 +5 位作者 李琼 乔禛 杨侃 朱旭东 包淑萍 王忠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1,共18页
【目的】临近降水预报是涉水灾害预警、洪水预报和调度管理等依赖气象预报决策的重要基础。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雷达观测能够有效捕捉天气过程变化,发展基于雷达回波外推的临近降水预报方法,是中小流域高精度雨洪预报预警的关键... 【目的】临近降水预报是涉水灾害预警、洪水预报和调度管理等依赖气象预报决策的重要基础。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雷达观测能够有效捕捉天气过程变化,发展基于雷达回波外推的临近降水预报方法,是中小流域高精度雨洪预报预警的关键。【方法】以银川贺兰山地区2017—2020年的C波段天气雷达和地面降水资料为基础,开展了ConvLSTM、ConvGRU和PredRNN三种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在不同降水情景下的预报性能研究,并将三种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基于半拉格朗日外推的光流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命中概率(POD)、虚警率(FAR)、均方根误差(RMSE)和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5种指标评估了三种模型在不同天气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预报能力。【结果】结果显示:ConvLSTM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回波变化过程,而PredRNN模型对回波驻留和发展的过程预报效果较好;随着雨强的增大、预报时长的增加,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对回波运动的捕捉能力和回波强度变化的预测能力显著强于光流法;ConvLSTM模型能够更好的预报中小雨天气过程,结构更加复杂的PredRNN模型对暴雨过程具有更好的预报效果。【结论】结果表明:三种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中,ConvLSTM和PredRNN模型的预报效果优于结构较为简单的ConvGRU模型,且三种模型均优于光流法;在实际的应用中,1 h之内的预报可优先考虑ConvLSTM的预报结果,1 h后的预报则应更关注PredRNN模型的预报结果;三种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随预报时长的增加均出现“模糊化”“平滑化”的现象,需要从模型结构、训练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循环神经网络 临近降水预报 雷达回波外推 深度学习 降雨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布哈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黄霄翔 李润杰 +1 位作者 甘永德 吴玉帅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0-490,共11页
以布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Pettitt检验法分析各水文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并识别其突变特征,基于Budyko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Choudhury-Yang公式,分析量化不同因素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58—2016年... 以布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Pettitt检验法分析各水文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并识别其突变特征,基于Budyko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Choudhury-Yang公式,分析量化不同因素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58—2016年研究区年径流深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536 mm/a;通过突变检验识别在2001年存在突变点,据此径流序列划分为基准期(1958—2001年)和变化期(2002—2018年);与基准期相比,变化期径流增加了32.7 mm,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变化,贡献率为86.27%,气候变化中降水量变化的贡献率占97.12%,潜在蒸散发量变化起到负贡献作用,贡献率为−10.85%,而下垫面变化的贡献率为13.73%。可知,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布哈河流域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河 Budyko假设 归因分析 径流变化 弹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