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志鑫 刘云飞 +2 位作者 王灏 王海久 樊海宁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肝包虫病为慢性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蚴的幼虫引发,此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又被称作“虫癌”。临床上将肝包虫病分为肝泡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我国主要在西部农牧区居民群体中发生,对该地区居... 肝包虫病为慢性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蚴的幼虫引发,此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又被称作“虫癌”。临床上将肝包虫病分为肝泡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我国主要在西部农牧区居民群体中发生,对该地区居民的生存质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临床上治疗肝包虫病以手术治疗方式为主,伴随着外科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肝包虫病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治方案也不断完善。本文将主要综述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尽早发现和治疗,降低疾病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包虫病 多房棘球蚴 剪切波弹性成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 肝切除术 肝移植 阿苯达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两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郭兵 庞明泉 +2 位作者 许晓磊 韩军伟 王海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26-2631,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两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PH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包虫病PH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263例两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 目的通过分析两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PH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包虫病PH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263例两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263例患者中PHC组93例,对照组170例。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两型肝包虫病PH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所占权重,构建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ALBI评分(OR=3.694,95%CI:1.860~7.336)、手术时间(O R=2.848,95%CI:1.384~5.859)、术中出血量(OR=4.832,95%CI:2.384~9.793)、包虫直径(OR=3.073,95%CI:1.528~6.177)是两型肝包虫发生PHC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所占权重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31~0.923);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71,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观测值和实际值贴合,Hosmer-Lemeshow检验(P=0.905)均显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当阈概率为35.6%时,DCA显示的临床净获益为22%;在8%~89%阈概率区间内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ALB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虫直径是两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PH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一致性及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肝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乜茹 段云龙 +2 位作者 庞明泉 王志鑫 樊海宁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肝、肾、心肌及脊髓等器官功能受损和组织坏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抗凋亡、清除活性氧簇、改善线粒体及内皮功能等特性,是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肝、肾、心肌及脊髓等器官功能受损和组织坏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抗凋亡、清除活性氧簇、改善线粒体及内皮功能等特性,是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细胞,为不同器官IR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IRI的概念及发生机制、HUC-MSC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及HUC-MSC治疗不同器官IRI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分析HUC-MSC在保护不同器官免受IRI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发掘更具应用价值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细胞外囊泡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芦佳骏 费发珠 任宾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6-1453,共8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总人口中的患病率呈现逐步增加趋势,由NAFLD导致的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肥胖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体质量正常的HIV感染者中,25%患有NAFLD,消瘦型NAFLD在HIV感染者中较为常见。本...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总人口中的患病率呈现逐步增加趋势,由NAFLD导致的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肥胖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体质量正常的HIV感染者中,25%患有NAFLD,消瘦型NAFLD在HIV感染者中较为常见。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HIV感染者NAFL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组织学、诊断、筛查、干预措施、治疗及临床管理进行概述,以期提高公众、临床医师及相关管理机构对HIV感染者NAFLD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在肝脏良性病变中的治疗现状
5
作者 张帅 费发珠 +3 位作者 王志鑫 樊海宁 王海久 侯立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3-2547,共5页
肝脏良性病变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肝泡型棘球蚴病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类型,因其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也属于肝脏良性病变。肝脏良性病变临床治疗上多以随访观察为主,手术切除为辅,对... 肝脏良性病变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肝泡型棘球蚴病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类型,因其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也属于肝脏良性病变。肝脏良性病变临床治疗上多以随访观察为主,手术切除为辅,对于终末期的患者,若病灶体积过大、侵犯周围大血管较多、解剖位置不清晰或术中无法避免破裂大出血,可行肝移植治疗。由于器官捐献肝脏分配评分中肝功能较差的患者更易得到供肝,肝脏良性病变由于自身生长方式很难获得相应的供肝资源,故导致同种异体肝移植对其应用有限。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给此类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本文就目前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在肝脏良性病变的应用现状加以总结,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相应的诊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肝移植 肝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在肝泡型棘球蚴病围术期护理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启英 孙媛萍 樊海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8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用于高原地区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53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30例和观察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术...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用于高原地区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53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30例和观察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术后禁食禁水时间、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留置管道数、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可加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生理功能恢复,降低住院经济负担,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手术治疗 快速康复外科 多学科协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多房棘球蚴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东 王志鑫 +7 位作者 赵乾 苏晓霞 徐凯 董明明 李玮 侯立朝 樊海宁 王海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7-462,共6页
肝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在我国传播范围广、危害较大。目前肝多房棘球蚴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超声、CT及MRI,但其术前诊断及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兴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衍... 肝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在我国传播范围广、危害较大。目前肝多房棘球蚴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超声、CT及MRI,但其术前诊断及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兴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在肝多房棘球蚴病的精准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指导作用,以期为以后的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成像 三维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