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及对血清IL-12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艳红 朱长德 李艳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12-514,共3页
骨性关节炎系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改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临床可产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膝关节是最多发的关节。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畸形、关节... 骨性关节炎系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改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临床可产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膝关节是最多发的关节。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后期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脱失而导致的关节功能丧失,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的治疗着重于减轻疼痛和改善(至少是维持)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腔内注射治疗 IL-12 血清 臭氧 关节活动障碍 生活质量 关节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敬晓鹏 师存伟 穆庆霞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673-1676,1680,共5页
目的:探讨川芎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15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6例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治疗,观察组76例在对照... 目的:探讨川芎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15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6例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治疗,观察组76例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川芎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的差异,并分析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及Barthel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3%和90.8%,高于对照组的13.2%和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PPI评分均显著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MDA水平显著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也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也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慢性颈肩腰腿痛临床效果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状态及氧化应激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酮咯酸氨丁三醇 慢性颈肩腰腿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臭氧对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及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师存伟 敬晓鹏 +1 位作者 冶占福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臭氧对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及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脑片,室温下保存在人工脑脊液(ACSF)中,根据实验分组情况选择性经过下列程序:恢复期60min、平衡期30min、氧糖剥夺(OGD)期30min及再灌注...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臭氧对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及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脑片,室温下保存在人工脑脊液(ACSF)中,根据实验分组情况选择性经过下列程序:恢复期60min、平衡期30min、氧糖剥夺(OGD)期30min及再灌注期90min。对照组(CTRL)不经过OGD期;模型组不施加臭氧干预(OGD/R);实验组于再灌注期分别给予10,20,30,40,50μg/mL的臭氧,并且根据ACSF中是否含有人血白蛋白(HSA)分成2个亚组。再灌注期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ACSF中谷氨酸(Glu)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OGD 30min后给予90min的再灌注,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Glu和LDH释放增加(P〈0.01)。不同浓度的臭氧在不同程度上拮抗了Glu和LDH的释放,其中40μg/mL的臭氧效应最明显,低浓度(10~30μg/mL)或高浓度(50μg/mL)臭氧组与OGD/R组比较效应不明显(P〉0.05);在含有HAS组与不合HAS组比较,给予臭氧(40μg/mL)干预能明显减少Glu和LDH的释放(P〈0.05)。结论40μg/mL臭氧气体对大鼠离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且HSA能增强臭氧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脑缺血 氧糖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及连续射频对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师存伟 敬晓鹏 +2 位作者 刘咏梅 冶占福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69-772,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脉冲射频(PRF)及连续射频(CRF)处理大鼠坐骨神经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5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只暴露分离坐骨神经不做任何处理;假实验组插入电极但不通电流;PRF-42℃组,给予脉冲射频处理,温度42℃;CRF-4... 目的观察比较脉冲射频(PRF)及连续射频(CRF)处理大鼠坐骨神经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5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只暴露分离坐骨神经不做任何处理;假实验组插入电极但不通电流;PRF-42℃组,给予脉冲射频处理,温度42℃;CRF-42℃组,给予连续射频处理,温度42℃;CRF-70℃组,给予连续射频处理,温度70℃。观察不同处理组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的改变,并比较神经病变的分级。结果所有处理组中的无髓鞘轴突均表现为正常的超微结构,PRF-42℃组大部分轴突仅表现为磷脂脱落,未发现存在严重变性的髓鞘轴突,也可发现新形成的髓鞘轴突。CRF-42℃组约1/3的髓鞘轴突可以观察到严重的变性。而CRF-70℃组多数髓鞘轴突可以观察到严重的变性。变性表现为髓鞘崩解、形成髓鞘球,细胞骨架成絮状或消失,线粒体膨胀或消失。PRF-42℃组展示较好的分级情况,而CRF-70℃组分级情况最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脉冲射频可以造成可逆的磷脂脱落,而连续射频尤其是高温射频(70℃)对神经结构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提示两种模式的治疗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连续射频 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膈角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艳红 朱长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446,共2页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我科自06年以来采用CT引导下经膈角腹腔神经丛阻滞(transcruralceliac plexus block, TCB)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62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腹腔神经丛阻滞 晚期癌症患者 上腹部癌痛 阻滞治疗 CT引导 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4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师存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77-378,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1999年12月-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带状疱疹采用传统治疗方法与神经阻滞治疗方法。不同部位的带状疱疹应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治疗方法。头面部采用三叉神经阻滞外加作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1999年12月-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带状疱疹采用传统治疗方法与神经阻滞治疗方法。不同部位的带状疱疹应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治疗方法。头面部采用三叉神经阻滞外加作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胸、腰段除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外另加作相应节段的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神经阻滞治疗能使疱疹尽早结痂并脱落,并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结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神经阻滞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 带状 神经痛 阻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通督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祁学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2375-2378,共4页
目的:探讨补肾通督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早期RA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甲... 目的:探讨补肾通督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早期RA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和来氟米特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督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中医症候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变化情况,比较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DAS28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ESR水平及血清CRP、RF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通督胶囊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可调节早期RA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其自身免疫炎性反应,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通督胶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炎性因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