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账面—市值比分解视角下的价值溢价成因:风险还是预期差
1
作者 姜圆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2,共15页
尽管多因素定价模型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但其因子有效性源于公司基本面风险差异还是投资者预期差,依然存在分歧。选取账面—市值比B/M测度价值溢价,将其分解为账面—价值比(B/V)和价值—市值比(V/M),研究已有记载的7种风险假说是否能够充... 尽管多因素定价模型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但其因子有效性源于公司基本面风险差异还是投资者预期差,依然存在分歧。选取账面—市值比B/M测度价值溢价,将其分解为账面—价值比(B/V)和价值—市值比(V/M),研究已有记载的7种风险假说是否能够充分呈现价值溢价的因果逻辑。结果发现,B/M对预期收益率的解释力与V/M相当,而B/V的差异则不能解释预期收益率差异。进一步地,财务困境风险假说、个股现金流风险假说,既不能一致地解释B/M之间的差异,亦不能解释V/M之间的差异;股权隐含违约风险假说、系统性风险敏感性假说、市场现金流风险假说、营运杠杆风险假说、股权久期风险假说这五类理论,虽可解释B/V的差异,但无法解释V/M的差异。基于线性外推偏差假说和套利风险理论,讨论了V/M在市场上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研究支持行为金融学中价值溢价成因的预期差假说,对以Fama and French(1993)为代表的多因素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上是否可由风险理论所解释提出质疑,由此基于“价值溢价消失之谜”这一前沿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溢价 风险 预期差 账面—市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