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
1
作者 薛超 田丽慧 金耀涛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为了明确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对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 为了明确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对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ET在季节尺度与日尺度上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单峰的变化特征;在年尺度上,随着沙地植被的恢复和生长,ET整体呈现缓慢减少的态势,水分散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在年尺度上,ET的年变化与日变化主要受到气温(T_(a))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春季E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_(a)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在夏季,秋季和冬季,T_(a)与降水量(P)是主导因素。经过三年的观测研究发现,青海湖湖东沙地的人工固沙植被改变了本区的水文过程,使得ET、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温度(T_(s))都发生了变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ET与水分收支不断减少,SWC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涡度相关法 蒸散 随机森林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1年若尔盖高原土地覆盖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游宇驰 李志威 李希来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9,共8页
以1990—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的面向对象法和Google Earth提取地物信息及自然水系与人工沟渠的分布格局,结合1967—2012年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地覆盖的趋势性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建设用地和荒... 以1990—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的面向对象法和Google Earth提取地物信息及自然水系与人工沟渠的分布格局,结合1967—2012年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地覆盖的趋势性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建设用地和荒漠的面积分别是1990年的5.84倍和1.35倍,林地面积主要受人口增长和伐木等人类活动影响以0.66 km2/a的速率不断减少,水面面积受水文周期和降水量影响呈现波动性变化,草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度先减后增,泥炭沼泽湿地面积由于气候变暖、人工开渠和自然水系溯源下切的叠加作用影响以78.62 km2/a的速率快速萎缩;若尔盖高原人工沟渠控制的泥炭沼泽有完全由人工沟渠排水和自然水系与人工沟渠共同排水两种输水模式;持续的人工沟渠排水活动显著影响着泥炭沼泽的蓄水量,制约着泥炭沼泽的维持并加速泥炭沼泽脱水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覆盖 泥炭沼泽 自然河网 人工沟渠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沙地固沙植物的土壤改良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汪洋 张登山 +2 位作者 田丽慧 沈婷婷 杨德慧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607-614,共8页
为探究高寒沙地固沙植物的土壤改良作用及其与植物种差异和地形部位差异的关系,以青海湖克土沙地9年林龄的沙棘、乌柳、樟子松、小叶杨和沙蒿5种固沙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各群落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粒度、水分和养分性质检测。研究表... 为探究高寒沙地固沙植物的土壤改良作用及其与植物种差异和地形部位差异的关系,以青海湖克土沙地9年林龄的沙棘、乌柳、樟子松、小叶杨和沙蒿5种固沙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各群落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粒度、水分和养分性质检测。研究表明,固沙植物主要能减少土壤颗粒组分中的中砂、粗砂比例,增加表层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中层和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的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在沙丘部位差异上,丘间地的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迎风坡和丘顶,尤以樟子松和小叶杨沙丘突出。综合对比近6年,沙棘、乌柳和沙蒿的土壤改良速度较快,保水保肥能力突出。樟子松和小叶杨沙丘除表层土壤外,中层和深层土壤的改良作用较为缓慢与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物 土壤性质 土壤改良 沙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