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流产的病原学诊断
1
作者 王光华 简莹娜 +4 位作者 李秀萍 王戈平 胡勇 吴永林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3期11-13,共3页
本试验对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一例发生流产、从而引起子宫脱落的普氏原羚进行了子宫脱还纳术,并采集胎衣开展病原实验室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PCR和病原分离培养等方法,在胎衣样品中检测到了流产衣原体,鸡胚培养基分离获... 本试验对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一例发生流产、从而引起子宫脱落的普氏原羚进行了子宫脱还纳术,并采集胎衣开展病原实验室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PCR和病原分离培养等方法,在胎衣样品中检测到了流产衣原体,鸡胚培养基分离获得流产衣原体病原。结果表明,引起本次普氏原羚流产的病原体为羊流产衣原体,该地区需加强野生动物流产病原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流产衣原体 分离鉴定 OmpA基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海东地区主要蜱传病分子生物学检测
2
作者 马利青 李宗辉 +6 位作者 王戈平 李生福 李秀萍 赵金财 简莹娜 胡勇 王光华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调查蜱虫和各种家畜物种中蜱传原虫病原体(包括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和蜱传细菌病原体(包括无形体、立克次氏体、柯克斯氏体、伯氏疏螺旋体)等蜱媒病原体的患病率和感染状况。
关键词 蜱虫 蜱传原虫病原体 蜱传细菌病原体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党100周年|悠悠五十载,与党同行——《青海畜牧兽医杂志》创刊五十年
3
作者 胡蓉 张君 +2 位作者 徐建 李威 张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第2期70-72,共3页
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21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21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百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解放 艰难困苦 壮丽史诗 中华民族发展史 自强不息 国家富强 建党 新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海北地区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5′-UTR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伟山 马豆豆 +6 位作者 雷萌桐 魏斌 李国才 王光华 王戈平 简莹娜 李秀萍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1249,共9页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及遗传学分子特征。【方法】对采集自青海海北地区的14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BVDV 5′-UTR保守区域,建立特异性检测牦牛BV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以该方法对青海海北地区牦牛养殖场BVD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选取4份BVDV阳性样品,对BVDV 5′-UTR区域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与NCBI中不同亚型BVDV以及同属病毒毒株进行相似性比对,并基于BVDV 5′-UTR区域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基于BVDV 5′-UTR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7,标准品浓度为2.69×10^(2)~2.69×10^(9)拷贝/μ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小检出限为2.69×10^(2)拷贝/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1.7%,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采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地区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和湟源县的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阳性率分别为45.00%、36.00%、30.77%和29.00%。BVDV 5′-UTR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4株牦牛源BVDV与伊朗、美国的BVDV-1a亚型毒株聚集在同一个独立分支,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6.6%~99.7%。【结论】本研究明确了BVDV-1a型是导致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为该地区牦牛养殖场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了当地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该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流行病学 实时荧光定量PCR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牦牛源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林林 曹瑾 +7 位作者 赵玉琪 张欣 郝力壮 简莹娜 孙偲 李军训 宋洪宁 王楠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671,共14页
本研究旨在从青海省牦牛源样品中分离筛选可用于改善牦牛腹泻的潜在益生菌菌株,并评价其体外益生特性。试验首先从健康牦牛粪便和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以及对部分菌株进行保守基因rpoA测序,并进行BLAST比... 本研究旨在从青海省牦牛源样品中分离筛选可用于改善牦牛腹泻的潜在益生菌菌株,并评价其体外益生特性。试验首先从健康牦牛粪便和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DNA以及对部分菌株进行保守基因rpoA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评价菌株的生长、耐酸、耐胆盐、自动聚集能力和疏水性等特性筛选出优异菌株,重点考察其对来自腹泻致死牦牛中分离的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同时对其抗生素耐药性、细胞黏附能力、抗氧化能力[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能力]及抗炎能力[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共获得8株乳酸菌,其中1株为罗伊氏黏液乳杆菌,3株为植物乳植杆菌,4株为屎肠球菌。其中,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具有较强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自动聚集率和疏水率分别为(64.07±1.36)%和(26.90±1.51)%;对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QH01、QH02和QH03的抑菌率分别为(87.29±0.98)%、(74.67±1.28)%和(86.43±0.2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指示菌的抑菌率达74%以上;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GG相比,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对结肠细胞的黏附能力更强,黏附率为(54.38±2.15)%;菌悬液的抗氧化能力更强,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分别为(4.19±1.03)%、(180.29±9.28)%和(6.07±0.60)%;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与鼠李糖乳杆菌GG相当。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QM11可作为后续研制用于防治牦牛腹泻益生菌制剂的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益生菌 筛选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甘德一起犊牛病毒性腹泻病原检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聂尔求秀 简莹娜 +5 位作者 彭毛卓玛 王志军 李志 付永 朵红 张学勇 《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2期31-36,共6页
2024年4~6月份,青海甘德某牦牛养殖合作社的犊牛出现精神沉郁、消瘦、腹泻等临床症状。为检测病原探明发病原因,采集腹泻犊牛肛拭子、粪便等样品10份,采用PCR方法检测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腺病毒、牛肠道病毒... 2024年4~6月份,青海甘德某牦牛养殖合作社的犊牛出现精神沉郁、消瘦、腹泻等临床症状。为检测病原探明发病原因,采集腹泻犊牛肛拭子、粪便等样品10份,采用PCR方法检测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腺病毒、牛肠道病毒、牛环曲病毒、牛诺如病毒、牛纽布病毒、球虫、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结果表明,在10份腹泻粪样中,均仅检出牛冠状病毒,其他病原未检出。这说明该合作社犊牛腹泻由牛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在犊牛发生腹泻后,可通过静脉注射补液,利用中药强心剂强心,同时使用适当的抗菌素进行预防细菌性病原继发感染,应加强营养管理,增强免疫力,减少环境应激,注意圈舍消杀,减少污染环境暴露及激发感染,可达到有效地治疗与防控目的,本研究为该合作社犊牛腹泻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 腹泻 牛冠状病毒 PCR检测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遗传进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李志 张海宁 +5 位作者 张学勇 朵红 沈秀英 殷宏 付永 郭志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6,共8页
目的鉴定青海部分地区蜱种多样性,分析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遗传分化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对采集的446份蜱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ompA基因... 目的鉴定青海部分地区蜱种多样性,分析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遗传分化特征,以期为该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对采集的446份蜱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ompA基因)检测蜱样本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特征,运用DNASP v6、IQ-tree v2.2.0、BEAST v2.7.4等软件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单倍型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化时间估计。结果采集的446份蜱样本分为3类,其中一类为血蜱,包括青海血蜱(n=192)、丹氏血蜱(n=37);另一类为革蜱,包括西藏革蜱(n=121)、草原革蜱(n=55)和森林革蜱(n=36),以及璃眼蜱属的边缘璃眼蜱(n=5)。在西藏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丹氏血蜱均检测到劳氏立克次体,其感染率分别为95.9%、80.6%、69.1%、4.1%和2.7%;Rickettsia.sibirica subsp.sibirica BJ-90只在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中发现,感染率分别为5.6%和1.8%;Candidatus R.gannanii F107在丹氏血蜱和青海血蜱中的感染率分别为16.2%和7.8%;Ca.R.hongyuanensis仅在青海血蜱中发现,感染率为16.3%;埃氏立克次体在边缘璃眼蜱和丹氏血蜱中感染率分别为20%和2.7%。经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后发现,劳氏立克次体的13个单倍型以H13单倍型为主(42/192),Ca.R.gannanii F107的7个单倍型以H4为主导单倍型(4/18),Ca.R.hongyuanensis的3个单倍型以H1单倍型为优势单倍型(11/13)。系统发育树表明,青海部分地区劳氏立克次体序列和埃氏立克次体与R.rhipicephali聚为一支;Ca.R.hongyuanensis与Ca.R.gannanii F107聚为一支;而R.sibirica subsp.sibirica BJ-90与R.sibirica聚为一支。6种立克次体的平均分化时间大约为2000 Mya(95%CI:1999.08~2001.02 Mya)。结论青海部分地区分布的蜱种具有多样性,且首次在青海发现边缘璃眼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不同蜱种中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分子生物学鉴定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单倍型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青海不同地区牦牛酸奶代谢产物的差异
8
作者 任海佳 吴海玥 +3 位作者 付石军 胡蓉 闫忠心 项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5-47,共13页
为探究青海不同地区传统发酵酸奶的代谢物差异及机制,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青海省不同地区牦牛酸奶的代谢物差异,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和通路分析,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 为探究青海不同地区传统发酵酸奶的代谢物差异及机制,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青海省不同地区牦牛酸奶的代谢物差异,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和通路分析,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1和P<0.05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青海玉树(Y)、果洛(G)、海北(B)、海南(N)4个地区的24份牦牛酸奶中共有显著差异代谢物325个,其含量组成以脂类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为主,占总显著差异代谢物的67.40%。显著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表明,共有186条代谢途径,以校正后P值筛选前30条代谢途径,其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昼夜节律、嘌呤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ABC转运体等途径中。青海省不同地区牦牛酸奶代谢差异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提高传统发酵乳制品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酸奶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途径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部分地区牦牛感染中华泰勒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9
作者 韩元 李春花 +4 位作者 李志 林伟山 马豆豆 蔡进忠 雷萌桐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2,共6页
为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牦牛感染中华泰勒虫情况,本试验从青海省6个州市10个县市共采集411份牦牛血液样本,提取其血液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梨形虫18S rRNA基因V4高变区并测序分析,应用DnaSP v6软件分析阳性样本的单倍型数量、突... 为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牦牛感染中华泰勒虫情况,本试验从青海省6个州市10个县市共采集411份牦牛血液样本,提取其血液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梨形虫18S rRNA基因V4高变区并测序分析,应用DnaSP v6软件分析阳性样本的单倍型数量、突变位点、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应用PopArt和MEGA 6.0软件构建阳性样本的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牦牛血液样本中中华泰勒虫感染率为19.46%(80/411),且中华泰勒虫阳性样本的18S rRNA序列共有16个单倍型,主要以中华泰勒虫单倍型1(TsH1)为主(65/80),在海晏县、河南县、达日县、贵南县和玉树市均有分布,而其余15个单倍型各占1.25%(1/80),只在贵南县分布;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34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53,共有25个突变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中华泰勒虫16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中华泰勒虫甘肃株、武汉株、海南株、新疆株和河南株序列聚为一支。本试验可为青海省蜱传中华泰勒虫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中华泰勒虫 18S rRNA 感染率 单倍型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牦牛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10
作者 宋啟珠 薛长安 +6 位作者 付弘赟 殷满财 安梨红 彭巍 孙璐 黄永震 柴沙驼 《中国牛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5-19,14,共6页
牦牛产业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支柱产业,是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现已形成青南牦牛核心养殖区、环湖牦牛高效养殖区、东部牦牛产业融合区三大主要养殖区域,培育出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两个... 牦牛产业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支柱产业,是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现已形成青南牦牛核心养殖区、环湖牦牛高效养殖区、东部牦牛产业融合区三大主要养殖区域,培育出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两个国家级人工培育品种,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产业发展态势不断向好。但由于传统游牧理念根深蒂固,良种繁育体系仍不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发展短板依然突出。本文对青海省牦牛产业特点、区域发展布局、科技支撑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下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牦牛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地区传统牦牛酸奶品质差异及菌群结构分析
11
作者 任海佳 吴海玥 +3 位作者 胡蓉 闫忠心 胡博 郭娅慧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1期16-20,51,共6页
为了解青海省不同地区牦牛酸奶品质的差异和菌群微生物资源,本研究对青海省果洛(G)、玉树(Y)、海北(B)和海南(N)4个地区的24份酸奶样品进行理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牦牛酸奶品质存在差异,果洛(G)和海南(N)地区牦牛酸奶样品的p... 为了解青海省不同地区牦牛酸奶品质的差异和菌群微生物资源,本研究对青海省果洛(G)、玉树(Y)、海北(B)和海南(N)4个地区的24份酸奶样品进行理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牦牛酸奶品质存在差异,果洛(G)和海南(N)地区牦牛酸奶样品的pH和酸度普遍较好,玉树(Y)地区样品的黏度和持水性较高,果洛(G)地区6份样品持水性均达40%以上,海北(B)地区只有B5、B6样品的pH和酸度较好;通过16sRNA测序技术,4个地区牦牛酸奶鉴定出22个门和272个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G地区的优势菌属,而Y、N和B地区优势菌属均为乳杆菌属。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实现传统发酵乳制品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为更好地调控牦牛乳发酵产品的品质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有效提高青海牦牛乳资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酸奶 理化特性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区牧区牧草供需格局及潜力分析
12
作者 张海蓉 施建军 +3 位作者 刘青青 吕亮雨 李发毅 蔡宗程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阐明青海三江源区(TRSR)牧区牧草供需格局及其潜力,本研究运用典型调查法搜集三江源区牧区牧草业、畜牧业相关数据及资料,同时利用供需计算公式分析牧草供给量和需求量。结果显示,玉树州牧草供需平衡状态优于果洛州,其中治多县鲜草产... 为阐明青海三江源区(TRSR)牧区牧草供需格局及其潜力,本研究运用典型调查法搜集三江源区牧区牧草业、畜牧业相关数据及资料,同时利用供需计算公式分析牧草供给量和需求量。结果显示,玉树州牧草供需平衡状态优于果洛州,其中治多县鲜草产量达峰值(2.95×10^(9)kg),囊谦县最低(0.54×10^(9)kg);兴海县鲜草需求量最大(4.19×10^(9)kg),玛多县最低(0.87×10^(9)kg)。80%的县域存在供给缺口,兴海县短缺量最大(3.30×10^(9)kg),曲麻莱县最小(0.17×10^(9)kg)。种植面积差异较大,达日县保有最大饲草种植面积,杂多县面积最小。区域饲草供给差异显著,果洛州与玉树州分别供应0.30×10^(9)kg和0.19×10^(9)kg,而泽库、河南、兴海三县分别供应0.05×10^(9)kg、0.07×10^(9)kg和0.19×10^(9)kg。在不同利用率(25%~100%)下,果洛州鲜草需求量均为1.56×10^(9)kg,玉树州约为2.70×10^(9)kg;河南、泽库、兴海在100%利用率下的鲜草需求分别为1.94×10^(9)kg、1.96×10^(9)kg和2.69×10^(9)kg。研究表明,当前牧草产量无法满足畜牧业增长需求,供给调配机制存在关键瓶颈。本研究为高寒生态脆弱区草地管理策略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产量 草地供给量 供需格局 羊单位 三江源区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牦牛育肥场调查报告
13
作者 程晨旭 张曼 +7 位作者 廖扬 聂洪辛 曾子铭 李毓敏 王嘉明 王书祥 杨英魁 柴沙驼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牦牛养殖业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型产业。对养殖场的建设与管理、牦牛的育肥类型、饲料及疫病防控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养殖场的发展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有助于促进牦牛养殖场的规范化和牦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牦牛 育肥场 调查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地方标准《有机牦牛生产技术规范》解析
14
作者 孙璐 崔占鸿 +1 位作者 王迅 刘书杰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对青海省地方标准《有机牦牛生产技术规范》中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饲草料、引入与转换期、繁殖、饲养管理、平行生产、疾病防治、运输、屠宰及分割、档案管理及溯源等内容进行解析,为该标准的推广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有机牦牛 标准 技术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干旱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饲用品质和生产性能比较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龙然 王伟 +3 位作者 蒲小剑 魏希杰 傅云洁 徐成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6-1943,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省东部干旱区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本研究对29个紫花苜蓿品种生育期、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试品种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紫花苜...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省东部干旱区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本研究对29个紫花苜蓿品种生育期、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试品种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紫花苜蓿均可在青海省东部干旱区完成整个生育期,生育期介于172~174 d间,差异较小。29个紫花苜蓿中‘大业3号’鲜干草产量均为最高;‘西贝’株高超1.00 m,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佳能’分枝数最多超过15个;‘磐石’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71%DM;‘MT4015’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较低;‘MT4015’和‘磐石’相对饲喂为价值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利用灰色关联度综合饲用价值和生产性能进行排序,发现‘磐石’‘大业3号’‘218TR’位居前列,兼顾产量和品质,适宜在该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东部干旱区 紫花苜蓿 营养品质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生物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佳豪 何克燕 +3 位作者 鲍根生 徐航 何霖 魏小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磷对植物体内氮代谢和氮效率均有促进作用,添加适量的磷肥有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抗逆性。为探究不同磷添加下牧草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本研究设置7个磷添加梯度(0、30、60、90、120、150、180 kg/hm^(2)),分析了5龄青海... 磷对植物体内氮代谢和氮效率均有促进作用,添加适量的磷肥有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抗逆性。为探究不同磷添加下牧草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本研究设置7个磷添加梯度(0、30、60、90、120、150、180 kg/hm^(2)),分析了5龄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的分配、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施磷量的增加能够显著影响青海扁茎早熟禾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趋势:其中90 kg/hm^(2)施磷水平下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73.99%、7.31%;(2)随施磷量增加,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碳、氮、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150 kg/hm^(2)施磷水平下,根系氮和磷含量最高,较对照组增加37.05%和34.63%,而90 kg/hm^(2)水平下,叶片氮和磷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1.60%和37.66%;(3)不同器官碳、氮、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叶片碳、氮含量高于根系,而根系磷含量却高于叶片;(4)各器官生物量与碳、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地上植株生物量(叶片、茎秆)与碳氮比、碳磷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由此可见,磷添加能显著调控青海扁茎早熟禾营养元素吸收和平衡能力,适度磷添加(90 kg/hm^(2))对高效利用高龄青海扁茎早熟禾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青海扁茎早熟禾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牧区犊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及血清型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石田 韩生义 +3 位作者 李淑萍 胡国元 李玲霞 李生庆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5,共6页
为掌握青海牧区致牦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以期为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对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北地区采集的99份犊牦牛腹泻相关样本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培养及O抗原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扩增... 为掌握青海牧区致牦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以期为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对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北地区采集的99份犊牦牛腹泻相关样本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培养及O抗原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扩增及小鼠毒性试验等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主要携带F17、ompA、fimC、espA、HPI、LEE、VT1、SLT2等毒力基因,未检出K88、K99、LT1等毒力基因,小鼠最低致死剂量为2.5×10^(9)CFU/mL,优势血清型为O25、O55和O107,分别占定型血清的25.40%、14.29%和19.05%,系统主要发育群为B1群。研究结果将为后续青海地区致犊牦牛腹泻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发病机制探讨及疫苗研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毒力基因 血清分型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县4种燕麦品种营养及对牦牛饲用潜力的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鹏宇 崔占鸿 +3 位作者 王迅 马金秀 孙璐 刘书杰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72-2983,共12页
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家畜之一,为高原地区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物资及经济来源。燕麦(Avena sativa)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品种,对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筛选饲草品质高且适宜饲喂牦牛的燕麦品种,本试... 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家畜之一,为高原地区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物资及经济来源。燕麦(Avena sativa)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品种,对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筛选饲草品质高且适宜饲喂牦牛的燕麦品种,本试验通过产量指标、常规营养指标及体外产气指标对‘青燕4号’‘青燕3号’‘陇燕1号’‘白燕7号’4种燕麦进行饲用价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单位营养物质输出量,‘青燕4号’和‘青燕3号’显著高于‘陇燕1号’和‘白燕7号’(P<0.05),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以‘青燕4号’最高,鲜草产量较产量最低的‘陇燕1号’高了10.88%;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及粗灰分,4种燕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青燕4号’与‘青燕3号’显著高于‘白燕7号’,其中‘青燕4号’含量最高,较含量最低的‘白燕7号’高出14.13%;中性洗涤纤维,‘白燕7号’显著高于其他3种人工种植燕麦,含量最高的‘白燕7号’较含量最低的‘青燕3号’高出10.61%;在体外产气指标中‘陇燕1号’产气量显著高出‘白燕7号’34.19%;pH,‘白燕7号’显著高于‘青燕3号’;挥发性脂肪酸方面,异丁酸,‘青燕3号’和‘陇燕1号’显著高于‘白燕7号’;丁酸,‘青燕3号’显著高于‘青燕4号’和‘白燕7号’;异戊酸,‘陇燕1号’显著高于‘白燕7号’;戊酸,‘陇燕1号’显著高于其他3种燕麦;体外干物质消化率,‘陇燕1号’显著高于其他3组,‘陇燕1号’最高,为47.48%,‘白燕7号’最低,为35.28%;代谢能,‘陇燕1号’显著高出‘青燕3号’13.31%。综上,‘陇燕1号’的产量、常规营养指标和产气指标综合表现较佳,可以为青海省共和县地区牦牛提供优质的粗饲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牦牛 体外产气法 营养价值评价 青藏高原 品种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宜生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丽艳 宋梅玲 +2 位作者 王玉琴 王宏生 周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2-1912,共11页
研究高原鼠兔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进一步了解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存在点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3种排放背景下,当前与未来高原鼠兔宜生分布区。结果表明:... 研究高原鼠兔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进一步了解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存在点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3种排放背景下,当前与未来高原鼠兔宜生分布区。结果表明:极度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的ROC和TSS值最高,模型表现最佳;最湿季降水量对高原鼠兔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温年较差和最湿月降水量,且高原鼠兔当前生境适宜度随海拔和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气温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前气候条件下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果洛州西北部,未来气候影响下高原鼠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少,且适宜生境集中在玛多县西北部;在3种排放情景下,高原鼠兔适宜度随海拔和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气温的升高,低排放背景下高原鼠兔适宜度增加,高排放背景下其适宜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物种分布模型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型牦牛GHR基因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关联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维芹 祁增源 +3 位作者 刘亚倩 韩银仓 李文浩 孙永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35,共8页
【目的】探索青海高原型牦牛(Bos grunniens)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基因GHR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方法】以440头同等放牧条件下的30~36月龄健康牦牛为试验群体,PCR扩增其GHR基因,测序后用DNASTAR 7.1软件分... 【目的】探索青海高原型牦牛(Bos grunniens)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基因GHR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方法】以440头同等放牧条件下的30~36月龄健康牦牛为试验群体,PCR扩增其GHR基因,测序后用DNASTAR 7.1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研究不同基因型及其合并基因型与生长发育指标(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的关联性。【结果】青海高原型牦牛GHR基因上存在g.732091C>G、g.732195A>G和g.732373G>A 3个SNP位点,其中g.732195A>G上存在2种基因型(AA,AG),g.732091C>G和g.732373G>A上各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G、GG和GA、AA、GG);卡方检验表明,g.732091C>G、g.732195A>G和g.732373G>A均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且g.732195A>G为低度多态(PIC<0.25),g.732091C>G和g.732373G>A为中度多态(0.25<PIC<0.50)。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发现,g.732091C>G、g.732195A>G和g.732373G>A能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高原型牦牛的体质量和胸围,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732091C>G和g.732373G>A的GG以及g.732195A>G的AA。对合并基因型分析发现,合并基因型GG-AA-GG个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体斜长表现最佳。【结论】青海高原型牦牛GHR基因有3个SNP位点,因其与青海高原型牦牛的部分生长性状相关,可作为牦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型牦牛 GHR基因 SNP位点 基因多态性 合并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