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海水培养对魏氏藻WL1的生长及产油的影响
1
作者 李嘉洪 高翔 +4 位作者 景欣 刘磊 常晓妍 李政科 朱德锐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91,共9页
为探索海水替代淡水以达到节约淡水资源培养微藻的可行性,本研究将人工海水稀释2、3、6倍后再补加氮、磷和铁盐,用来培养魏氏真眼点藻Vischeria sp. WL1.研究发现:在所有稀释后的培养基中,稀释2倍海水培养的Vischeria sp. WL1具有最大... 为探索海水替代淡水以达到节约淡水资源培养微藻的可行性,本研究将人工海水稀释2、3、6倍后再补加氮、磷和铁盐,用来培养魏氏真眼点藻Vischeria sp. WL1.研究发现:在所有稀释后的培养基中,稀释2倍海水培养的Vischeria sp. WL1具有最大产油量;人工海水培养下该藻积累的油脂中以C16∶1(60%)和C18∶1(16%)脂肪酸为主,C20∶5(EPA)仅占5.00%.通过向稀释2倍海水中补加甘油、乙酸钠、乙酸铵三种碳源,结果表明:补加4 mM乙酸铵是促进Vischeria sp. WL1生长和产油的最佳条件,油脂中C16∶0和C16∶1脂肪酸比例最高;补加8 mM乙酸钠条件下所获油脂具有最高的EPA含量,可达9.72%.因此,通过人工海水来代替淡水资源并添加必需营养元素和合适的碳源,是培养产油微藻的一条可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人工海水 生物量 油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脏转录组测序对不同海拔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坤钰 李优 +1 位作者 南新营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低氧适应性 转录组学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