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表达水平选用个体化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骆玉霜 韩静绮 胥连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与非铂类及铂类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青海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2月1日~2008年6月30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Ⅲb-Ⅳ期NSCLC患者130例...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与非铂类及铂类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青海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2月1日~2008年6月30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Ⅲb-Ⅳ期NSCLC患者1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0例患者肿瘤组织中错配切除修复蛋白(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1(ERCC1)表达水平,并将其分组治疗:A组:ERCC1阴性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含铂类方案;B组:ERCC1阳性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非铂类方案;C组:ERCC1阳性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含铂类方案。结果:在130例病理组织中ERCC1阳性率为47.8%(62/130),ERCC1鳞癌中为35.7%(25/70),在腺癌中表达为62.4%(25/40),在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6,P=0.007。A组、B组和C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8.8%(40/68)、51.6%(16,31)及32.3%(10/31),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1,P=0.014。B、C组比较化疗疗效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4,P=1.123;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P=0.502。A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B组为11.0个月,C组为7.8个月,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9,P>0.051;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68,P<0.001;C、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1,P<0.001。结论:ERCC1阴性表达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加铂类两药方案有较好化疗疗效及可延长生存,ERCC1阳性表达患者选用第三代新药非铂类两药方案可提高化疗疗效及生存;ERCC1表达可以作为晚期NSCLC含铂方案化疗敏感性预测的指标,根据分子预测指标对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 错配切除修复蛋白 顺铂 化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