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泽库县牦牛寄生虫区系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洪波 阿树鹏 +5 位作者 侯洪梅 仓娘盖 周毛 卡多措 孙亚丽 康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8-49,共2页
随着青海省畜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牛羊寄生虫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定期进行牛羊寄生虫病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掌握牛羊寄生虫的分布状况,动态规律,从而为有效地提高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和驱虫技术,加快畜牧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 随着青海省畜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牛羊寄生虫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定期进行牛羊寄生虫病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掌握牛羊寄生虫的分布状况,动态规律,从而为有效地提高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和驱虫技术,加快畜牧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王启菊-([1])对青海德令哈市的牦牛,蔡金山等-([2])对青海共和县牦牛,张超舞-([3])对青海化隆县牦牛均进行过寄生虫区系调查,近年来未见泽库县牦牛寄生虫调查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调查 泽库县 畜牧业经济 化隆县 德令哈市 驱虫药物 防治方法 调查报道 王启 外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贵南县过马营镇绵羊寄生虫区系调查
2
作者 康明 陈刚 +1 位作者 宁鹏 李英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3-44,共2页
青海省是我国4大牧区之一,贵南县位于青海湖以南,为纯牧区。过马营镇位于贵南县东北部,是该县的东大门,
关键词 贵南县 青海省 区系调查 寄生虫 绵羊 青海湖 东北部 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西宁地区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被引量:5
3
作者 圈华 韩志辉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6-127,共2页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西宁部分县鸡血清中的鸡毒支原体抗体(MG-Ab)进行了检测,共检测血清286份,检出阳性样品146份,平均阳性率为51.08%。
关键词 鸡毒支原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型产气荚膜梭菌青海分离株ε毒素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冶贵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183-3185,共3页
研究D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青海分离株ε毒素基因的遗传变异特点,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ε毒素基因,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888 bp。建立PCR反应体系并设置反应条件,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纯化、测定核苷酸序列,与参... 研究D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青海分离株ε毒素基因的遗传变异特点,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ε毒素基因,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888 bp。建立PCR反应体系并设置反应条件,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纯化、测定核苷酸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扩增良好,分离菌株WC-epsilon-FL与菌株C60-3、NCTC 8346、Mukteshwar、AJ250956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依次为99.9%、99.8%、98.9%、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ε毒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六县猪球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康明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8年第6期32-34,共3页
采用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对青海省6县(互助、民和、乌兰、责德、同仁、祁连)的157份猪粪便样品进行了球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发现猪球虫5种,以极细艾关尔球虫和猪艾美尔球虫为主要虫种,总体感染率为51.1%,感染强... 采用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对青海省6县(互助、民和、乌兰、责德、同仁、祁连)的157份猪粪便样品进行了球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发现猪球虫5种,以极细艾关尔球虫和猪艾美尔球虫为主要虫种,总体感染率为51.1%,感染强度为2823(350~15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球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县放牧草场牛羊寄生虫感染来源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成全 李英 康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5-37,I0001,共4页
采用直接检查法、贝尔曼氏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实验点的牧草、露水和绵羊粪便进行了牛羊胃肠道线虫感染性幼虫和虫卵的检查。结果表明,牧草及露水上的感染性幼虫的数量随着实验点气温的下降... 采用直接检查法、贝尔曼氏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实验点的牧草、露水和绵羊粪便进行了牛羊胃肠道线虫感染性幼虫和虫卵的检查。结果表明,牧草及露水上的感染性幼虫的数量随着实验点气温的下降也随之下降,到第二年春末夏初时感染性幼虫又再次出现。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分析,温度和湿度均较适宜的夏秋季节感染性幼虫数量最多,判定此时应为绵羊胃肠道寄生虫的主要感染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感染 动态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青海省小尾寒羊和本地杂种羊血清蛋白质指标的测定
7
作者 李莉 《甘肃畜牧兽医》 2006年第2期16-17,共2页
采用双缩脲法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对引入青海省小尾寒羊和本地杂种羊的血清蛋白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者总蛋白分别为59.28 g/L±5.95 g/L和52.52 g/L±3.53 g/L;白蛋白33.55 g/L±2.71 g/L和28.16 g/L±2.2... 采用双缩脲法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对引入青海省小尾寒羊和本地杂种羊的血清蛋白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者总蛋白分别为59.28 g/L±5.95 g/L和52.52 g/L±3.53 g/L;白蛋白33.55 g/L±2.71 g/L和28.16 g/L±2.26 g/L;球蛋白25.73 g/L±2.58 g/L和24.36 g/L±2.46 g/L。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1.28%±4.15%和54.00%±3.50%;α-球蛋白分别为14.96%±3.10%和11.80%±2.10%;β-球蛋白分别为6.57%±1.85%和7.01%±1.05%;γ-球蛋白分别为27.20%±4.58%和27.16%±4.01%。白蛋白/球蛋白(A/G)分别为1.36±0.32和1.19±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尾寒羊 杂种羊 血清蛋白质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部分地区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巨金玲 张洪波 康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51,共3页
住肉孢子虫是一类细胞内的寄生性原虫,广泛发现于爬行类、鸟类和包括猴、鲸、各种家畜在内的哺乳动物。20世纪70年代对住肉孢子虫生活史的发现,使人们开始把住肉孢子虫列入人和家畜重要的病原体之一。为全面了解本省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 住肉孢子虫是一类细胞内的寄生性原虫,广泛发现于爬行类、鸟类和包括猴、鲸、各种家畜在内的哺乳动物。20世纪70年代对住肉孢子虫生活史的发现,使人们开始把住肉孢子虫列入人和家畜重要的病原体之一。为全面了解本省藏羊膈肌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笔者等在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对青海省8个县181份藏羊膈肌中住肉孢子虫进行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肉孢子虫 青海省 膈肌 藏羊 检测 寄生性原虫 哺乳动物 感染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党成寿 李增魁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9-131,共3页
应用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测定了青海省省内8个猪场的1 000个血清样本,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猪的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8个猪场均有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全省猪的PCV-2感染的平均血清阳性率为25.9%,... 应用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测定了青海省省内8个猪场的1 000个血清样本,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猪的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8个猪场均有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全省猪的PCV-2感染的平均血清阳性率为25.9%,其中母猪、种公猪、生长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抗体阳性率分别35.3%、28.3%、26.2%、25.0%和14.9%;说明PCV-2在猪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血清学 酶联免疫吸附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库县绵羊寄生虫区系调查
10
作者 王永科 仓娘盖 +2 位作者 阿树鹏 侯红梅 康明 《湖北畜牧兽医》 2014年第3期8-11,共4页
采用全身寄生虫剖检法对青海省泽库县12只绵羊进行了寄生虫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线虫16种,绦虫1种,绦虫蚴1种,原虫1种,单体荷虫量为1 171条,优势虫种为马氏马歇尔线虫(Marshallagia marshalli)、普通奥斯特线虫(Ostertag... 采用全身寄生虫剖检法对青海省泽库县12只绵羊进行了寄生虫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线虫16种,绦虫1种,绦虫蚴1种,原虫1种,单体荷虫量为1 171条,优势虫种为马氏马歇尔线虫(Marshallagia marshalli)、普通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cricumcincta)、奥利春细颈线虫(Nematodirus oriatianus)、尖刺细颈线虫(Nematodiru sfilicollis),感染率分别为83.3%、83.3%、91.7%、83.3%,感染强度分别为432(1~687)、344(1~986)、419(1~1 997)、385(1~1 966)条/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区系调查 绵羊 泽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钠对低氧寒冷暴露大鼠的保护效应研究
11
作者 郭晓玉 谭小玲 +6 位作者 崔琪 谢宏晨 黄榆杰 孟祥琼 蒋雯俊 丁宇 荆海霞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1-911,共11页
目的探究丁酸钠对低氧寒冷暴露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8周、体质量240~26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常温生理盐水对照(normoxia normothermia saline control,NNC,n=10)组、常氧常温丁酸钠(normoxia normothermia sodium but... 目的探究丁酸钠对低氧寒冷暴露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8周、体质量240~26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常温生理盐水对照(normoxia normothermia saline control,NNC,n=10)组、常氧常温丁酸钠(normoxia normothermia sodium butyrate,NNB,n=10)组、低氧寒冷生理盐水对照(hypoxia cold saline control,HCC,n=19)组和低氧寒冷丁酸钠(hypoxia cold sodium butyrate,HCB,n=19)组。NNB、HCB组的灌胃剂量为200 mg/kg,NNC、HCC组的灌胃剂量为5 mL/kg。①连续灌胃7 d后,HCC、HCB组大鼠置于低压低氧舱内模拟海拔5000 m、温度8℃暴露7 d,取腹主动脉血进行血气、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和内分泌激素。NNC、NNB组大鼠在舱外同时喂养,7 d后进行指标检测,评价丁酸对机体的保护效应(n=10)。②监测HCC、HCB组大鼠核心体温,评价丁酸对低氧寒冷暴露大鼠的体热平衡(n=3)。③检测低氧寒冷暴露前后HCC、HCB大鼠的低氧(平原低氧箱,11%O_(2))运动耐力,评价耐缺氧能力(n=6)。结果与NNC组比较,HCC组大鼠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_(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_(2))、IL-4、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stradiol,E_(2))、皮质醇(cortisol,F)、核心体温以及低氧暴露下的运动时长显著降低(P<0.05);而红细胞数目(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浓度(ha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清心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RDAC-T)、尿酸(uric acid,U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IL-6以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C组比较,HCB组大鼠动脉SaO_(2)、PaO_(2)、IL-4、E_(2)、F、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显著升高(P<0.05),低氧暴露下的运动时长显著增加(P<0.05);而RBC、HGB、HCT、CRDAC-T、UA、ALT、TCH、LDL、IL-6、GM-CSF、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 4)以及核心体温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酸钠对低氧寒冷暴露条件下的大鼠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低氧寒冷的共习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习服 低氧 寒冷 耐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生长期牦牛低氧适应性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勤文 俞红贤 +5 位作者 荆海霞 李莉 魏青 牛海林 薛乾 梁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7-452,共6页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的特点,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而面数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特点,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体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线粒体与同日龄平原黄牛比,表现为"线粒体小、数量多"的特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线粒体在出生时已获得良好的组织遗传学特性,表现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小、面数密度、体密度高的特点;而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通牦牛骨骼肌在组织结构及形态学方面表现为多种适应性的变化过程,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先降低再升高、面数密度先升高再降低,体密度逐渐增加的特点。其中30日龄是犊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牦牛 平原黄牛 骨骼肌 线粒体 低氧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勤文 俞红贤 +4 位作者 李莉 荆海霞 魏青 薛乾 梁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63,共5页
为探讨低氧环境对于大通牦牛肌纤维组织学结构的影响以及骨骼肌在低氧环境下的发育学特点,本试验选取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 为探讨低氧环境对于大通牦牛肌纤维组织学结构的影响以及骨骼肌在低氧环境下的发育学特点,本试验选取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均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纤维直径逐渐增大,且同种动物不同年龄阶段肌纤维直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骨骼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表面积密度逐渐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日龄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与平原黄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相比,随着年龄增长,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与黄牛肌纤维直径比呈现细→粗→细的变化特点,且此种趋势的变化在30日龄表现为一个重要的节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同日龄大通牦牛肌纤维表面积密度与平原黄牛肌纤维表面积密度相比,表现为大→小→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牦牛 平原黄牛 骨骼肌 低氧适应 发育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牦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增龄性变化特点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勤文 俞红贤 +5 位作者 荆海霞 李莉 魏青 牛海林 薛乾 梁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0-73,共4页
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均在30日龄先降到一个相对低点,然... 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均在30日龄先降到一个相对低点,然后逐渐升高,到成年时达到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微血管密度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获取氧的能力,且这种特点作为生物学性状固定下来,并且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牦牛 平原黄牛 骨骼肌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骨骼肌组织结构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勤文 李莉 +4 位作者 俞红贤 荆海霞 常建军 魏青 林伟山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选取不同海拔梯度牦牛骨骼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洛牦牛骨骼肌纤维直径细于泽库牦牛,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果洛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选取不同海拔梯度牦牛骨骼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洛牦牛骨骼肌纤维直径细于泽库牦牛,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果洛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和面数密度均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这些组织学改变是机体为了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为了增加氧的利用而做出的组织学的改变和适应。大通牦牛骨骼肌各项指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与大通牦牛为改良品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牦牛 骨骼肌 组织结构 海拔梯度 低氧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入草原毛虫导致放牧羊口腔黏膜溃烂的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勤文 莫重辉 +4 位作者 沈明华 河生德 尼玛 窦全林 倪小敏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为探明青海省海北州放牧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病因,通过给试验动物饲喂添加有草原毛虫的饲料,观察其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并与自然发病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畜流涎、食欲不振,采食困难,在口唇部、齿龈、... 为探明青海省海北州放牧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病因,通过给试验动物饲喂添加有草原毛虫的饲料,观察其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并与自然发病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畜流涎、食欲不振,采食困难,在口唇部、齿龈、舌面有大小不等的溃疡,严重时舌体断裂;剖检变化表现为病畜消瘦,营养不良,舌面、齿龈等部位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溃烂,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舌表面黏膜有损伤,损伤部位黏膜内及深层舌肌中有异物刺入,异物有倒刺,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试验羊与自然发病羊病变均相同。刺入舌内异物形态与草原毛虫虫体表面虫毛一致,确诊青海省海北州放牧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为放牧家畜食入草原毛虫及其蜕皮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溃烂病 草原毛虫 病理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牦牛肺血管低氧适应的组织结构特点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晶晶 张勤文 +5 位作者 俞红贤 李莉 荆海霞 魏青 梁林 王志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6-347,共2页
为进一步研究大通牦牛肺组织对高原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海拔高度3 700、3 200 m地区的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选取海拔高度3 700 m的泽库地区成年牦牛、海拔高度3 200 m的海晏地区成年牦牛作为对照,利用组织学和电镜技... 为进一步研究大通牦牛肺组织对高原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海拔高度3 700、3 200 m地区的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选取海拔高度3 700 m的泽库地区成年牦牛、海拔高度3 200 m的海晏地区成年牦牛作为对照,利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肺组织的显微、超微结构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显示:管径大于100μm的牦牛肺血管平滑肌含量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差异显著(P<0.05);管径小于50μm的牦牛肺血管平滑肌含量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少,差异显著(P<0.05);牦牛肺气血屏障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变薄,部分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肺脏的结构特点是其能够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基础,也表现出其育种的遗传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牦牛 不同海拔 低氧适应 组织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勤文 俞红贤 +5 位作者 李莉 荆海霞 魏青 牛海林 薛乾 梁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79,共4页
为了探讨成年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 为了探讨成年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成年大通牦牛具有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可以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牦牛 平原黄牛 骨骼肌 低氧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日龄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骨骼肌显微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勤文 俞红贤 +5 位作者 李莉 荆海霞 魏青 牛海林 薛乾 梁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1-74,共4页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显著细于1日龄平原黄牛,表面积密度明显大于平原黄牛,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平均体积小于1日龄平原黄牛,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密度、面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1日龄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并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牦牛 平原黄牛 骨骼肌 低氧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日龄大通牦牛小肠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乾 俞红贤 +3 位作者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164-1416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日龄 大通牦牛 黄牛 小肠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