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青稞条纹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胡章薇 杨帆 +3 位作者 闫佳会 侯璐 翁华 姚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第6期21-26,共6页
青稞条纹病是由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引起的系统性病害,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为了解青海省青稞条纹菌的遗传分化水平,运用rDNA-ITS分子标记技术对青海省青稞条纹病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单倍型多样性... 青稞条纹病是由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引起的系统性病害,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为了解青海省青稞条纹菌的遗传分化水平,运用rDNA-ITS分子标记技术对青海省青稞条纹病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单倍型多样性(H)和邻接聚类分析数据表明,所有变异位点共定义了5个单倍型,75个rDNA-ITS单倍型聚成5支,且遗传相似度较高(0.002~0.027),与单倍型结果一致。青海青稞条纹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遗传多样性与地理位置的分布无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明确青海省青稞条纹病的传播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青稞条纹病菌 RDNA-ITS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大豆上一种新粉虱传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吉颖 吴淑华 +7 位作者 崔晓艳 涂丽琴 高丹娜 程兆榜 周益军 陈新 季英华 郭青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36,共7页
2019年在对江苏大豆上病毒病进行调查时,发现徐州和淮安大豆田间出现一种表现叶片黄化、花叶症状的病毒病,为明确其伴随病毒种类,对田间采集的70份疑似病样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在利用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通用引物检测时发... 2019年在对江苏大豆上病毒病进行调查时,发现徐州和淮安大豆田间出现一种表现叶片黄化、花叶症状的病毒病,为明确其伴随病毒种类,对田间采集的70份疑似病样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在利用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通用引物检测时发现,70份疑似病样中有15份样品扩增到8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后BLAS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一种粉虱传病毒——豇豆轻斑驳病毒CpMMV(cowpea mild mottle virus, CpMMV)的同源性最高,暗示了其可能是CpMMV的一个分离物。针对CpMMV编码的C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显示15份阳性样品均扩增到目的片段,对获得的C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其序列全长867 bp,编码分子量约为32ku的蛋白;序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已报道的CpMMV分离物有较高的同源性,并聚类到同一个大的分支,其中与安徽、海南等地分离物相对近缘,聚在同一个小分支。这些结果表明江苏大豆存在豇豆轻斑驳病毒的侵染危害,生产上需要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豇豆轻斑驳病毒 分子鉴定 聚类分析 进化树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樱桃叶斑病生防菌株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杰 程亮 +4 位作者 张纲 陈红雨 付丽颖 姚强 郭青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22-3033,共12页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叶斑病 萎缩芽孢杆菌 筛选 鉴定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氏烟组蛋白H4与番茄斑驳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互作调控病毒侵染
4
作者 刘亚楠 孙枫 +5 位作者 涂丽琴 高丹娜 李硕 吴淑华 季英华 郭青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351,共8页
以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素酶互补技术(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 assay,LCI)研究ToMMV CP与本氏烟组蛋白H4在植物体内的互作情况。亚细胞共定位... 以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素酶互补技术(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 assay,LCI)研究ToMMV CP与本氏烟组蛋白H4在植物体内的互作情况。亚细胞共定位结果显示,ToMMV CP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组蛋白H4定位于细胞核中,两者共定位于细胞核中。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结果表明,ToMMV CP与组蛋白H4的互作位置主要在细胞核中。上述2种试验结果证明,烟草花叶病毒CP与本氏烟组蛋白H4在植物体内存在互作。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沉默本氏烟烟草中的H4基因,对沉默H4基因的植株接种ToMMV,接种后第4 d,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系统叶的病毒含量,发现病毒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H4基因的沉默会影响ToMMV在植株中的复制,组蛋白H4可能是ToMMV侵染植株的本氏烟感病因子。病毒编码的CP可能与寄主组蛋白H4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进而使病毒完成系统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 组蛋白 蛋白质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麦黄矮病毒及BYDV-GAV株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乔世英 闫佳会 郭青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s)隶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dae)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由该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最早在美国发生并报道,此后在国外其他地域也曾有过发生报道。在我国,小麦黄矮病最早于1960年在陕西、...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s)隶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dae)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由该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最早在美国发生并报道,此后在国外其他地域也曾有过发生报道。在我国,小麦黄矮病最早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发生并报道,近年来,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生,该病害被称为麦类作物上的“癌症”,对麦类作物生产影响较大,为害严重时,造成麦类作物产量大幅降低。BYDV株系的划分依据为其传毒介体蚜虫的传播专化性,即一个病毒株系只能由一种或两种蚜虫进行传播,根据ICTV国际病毒委员会分类系统报道,目前国际上确定的该病毒株系有BYDV-MAV、BYDV-PAV、BYDV-RMV、BYDV-SGV等,我国鉴定有BYDV-PAV、BYDV-GPV、BYDV-GAV、BYDV-RMV 4个株系,GAV为我国流行株系。主要从BYDV的为害症状、株系分化、传播介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病害防治方面进行相关综述,着重介绍BYDV-GAV株系的抗性鉴定、抗性基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大麦黄矮病毒 BYDV-GAV株系 抗病基因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菌PA−2侵染对藜叶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汉峰 杨莹 +2 位作者 陈红雨 程亮 郭青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6-296,共11页
为探明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PA−2侵染对藜Chenopodium album叶片代谢影响,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出芽短梗霉菌PA−2侵染藜叶片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 为探明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PA−2侵染对藜Chenopodium album叶片代谢影响,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出芽短梗霉菌PA−2侵染藜叶片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PA−2孢子处理藜叶片24 h后和处理前两组共筛选到185个具有显著差异(VIP>1,P<0.05)的代谢产物,其中有148个上调,37个下调,腺苷和甜菜碱可以作为24 h后的主要生物标志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全局和概述地图、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等3条代谢通路中。藜叶片中嘌呤代谢、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可能是PA−2侵染藜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出芽短梗霉菌侵染藜的生防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菌PA−2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坚黑穗病LAMP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7
作者 杨帆 胡章薇 姚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由大麦坚黑粉菌(Ustilgo hordei)引起的坚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青稞主产区,病原侵染后形成病穗从而造成产量损失。基于前期初步建立的青稞黑穗病快速检测体系,通过对种子洗涤沉淀物的总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进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 由大麦坚黑粉菌(Ustilgo hordei)引起的坚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青稞主产区,病原侵染后形成病穗从而造成产量损失。基于前期初步建立的青稞黑穗病快速检测体系,通过对种子洗涤沉淀物的总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进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人工模拟及实际种子带菌情况,以期建立完善的青稞坚黑穗病快速检测技术。结果表明,裂解液快速提取法可以对样品总DNA进行有效提取,完善后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开展青稞种子携带大麦坚黑粉菌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大麦坚黑粉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