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放牧方式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的影响
1
作者 冯斌 杨晓霞 +4 位作者 刘玉祯 刘文亭 吕卫东 张艳芬 董全民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为明晰中度放牧条件家畜类型及其组合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的影响,并探究中度放牧下高寒草地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度放牧强度,设置了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藏羊1∶6混牧、牦牛藏羊1∶4混牧和牦牛藏羊1... 为明晰中度放牧条件家畜类型及其组合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的影响,并探究中度放牧下高寒草地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度放牧强度,设置了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藏羊1∶6混牧、牦牛藏羊1∶4混牧和牦牛藏羊1∶2混牧5个控制性放牧试验处理和1个禁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重要值较大的12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2)物种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群落总体联结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种间联结性以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主;4)生态位相似性、重叠值与种间联结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群落物种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物种较好的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增强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中度放牧干扰的敏感性从物种到功能群到群落逐渐降低,基于优势种高的生态位宽度和弱的种间联结性,各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中度放牧条件下不同放牧方式均维持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从植被层面而言群落中弱的种间关系和强的资源竞争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群落的抗干扰能力,从物种生态位和联结性的角度阐述了高寒草地在放牧干扰下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放牧 牦牛 藏羊 生态位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混播方式及比例对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铨 童永尚 +6 位作者 张正社 张春平 俞旸 刘玉祯 杨晓霞 刘文亭 董全民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2-1180,共9页
为明确高寒地区牧草混播及其比例对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分别与‘饲油2号’油菜(Brassica napus)、‘华油杂62号’油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及‘青海13号’蚕豆(Vicia faba)以0∶10,5∶5,7∶3,10∶... 为明确高寒地区牧草混播及其比例对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分别与‘饲油2号’油菜(Brassica napus)、‘华油杂62号’油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及‘青海13号’蚕豆(Vicia faba)以0∶10,5∶5,7∶3,10∶0比例混播,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量化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相对产量总值(Total relative yield,RYT)及燕麦竞争比率(Competition ratio,CR)4个指标,并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混播效果。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燕麦与豆科及十字花科牧草混播能够显著提高牧草干物质产量及品质。所有混播处理中的LER和RYT值均大于1。在燕麦与‘华油杂62号’油菜、燕麦与‘青海13号’蚕豆5∶5混播系统中,燕麦的竞争比率小于1,而在其他混播系统中则大于1。综合评价表明,燕麦与‘青海13号’蚕豆5∶5混播为最佳组合,其次是燕麦与‘青海13号’蚕豆7∶3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混播方式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添加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童永尚 张春平 +6 位作者 董全民 俞旸 曹铨 杨晓霞 刘文亭 张正社 张振祥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为明确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4年龄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氮添加试验。试验选用尿素(酰胺态氮,U)、硫酸铵(铵态氮,A)和硝酸钙(硝态氮,N)3种氮肥,设置4个施氮水平(0、22.5、45、67.5... 为明确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4年龄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氮添加试验。试验选用尿素(酰胺态氮,U)、硫酸铵(铵态氮,A)和硝酸钙(硝态氮,N)3种氮肥,设置4个施氮水平(0、22.5、45、67.5 kg·hm^(-2)·a^(-1)),测定并分析不同处理下地上生物量、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等参数。结果显示,施氮水平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饲草粗蛋白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1),对饲草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氮素形态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对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极显著;群落地上生物量、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递增趋势;同等氮水平下,对地上生物量和饲草粗脂肪含量的促进作用表现为U>N>A,对饲草粗蛋白含量的促进作用表现为U>A>N。UT3、AT3和NT3处理下的地上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3.22%、26.54%和33.11%。研究结果表明,酰胺态氮肥、施氮量为67.5 kg·hm^(-2)·a^(-1)时,多年生栽培草地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人工草地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氮素形态 施氮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播种对青藏高原高寒混播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
作者 王鑫鑫 曹铨 +7 位作者 张春平 张正社 俞旸 董全民 魏孔涛 周泽 张雪 岳思玉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6-68,共13页
为探究保护播种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混播草地[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Tongde’)]建植当年牧草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无保护播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播量(10%、... 为探究保护播种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混播草地[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Tongde’)]建植当年牧草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无保护播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播量(10%、30%、50%)条件下不同保护种‘饲油2号’油菜(Brassica napus‘Siyou No.2’)、‘青海13号’蚕豆(Vicia faba‘Qinghai No.13’)和‘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对草地多年生牧草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营养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保护播种均增加了多年生混播草地的生物量,提升了牧草营养品质、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其中50%‘青海13号’蚕豆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多年生牧草地上生物量(321.83%)、地下生物量(56.29%)、粗蛋白(132.22%)、粗脂肪(52.75%)、相对饲喂价值(126.80%),以及土壤含水量(14.35%)、全氮含量(57.58%)、铵态氮含量(301.49%)与硝态氮含量(185.00%)。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氮、磷含量是影响多年生高寒混播草地牧草生物量、营养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50%‘青海13号’蚕豆处理是建植多年生高寒混播草地理想的保护种及播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播种 混播草地 生物量 营养品质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芳 张春平 +6 位作者 董全民 霍丽安 童永尚 张雪 杨增增 俞旸 曹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03-2815,共13页
为探究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多年生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为对象,采用ITS测序方法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FUNGuild进行真菌的功能预测,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的驱... 为探究环青海湖地区多年生栽培草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多年生单播和混播栽培草地为对象,采用ITS测序方法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FUNGuild进行真菌的功能预测,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多年生栽培草地的真菌优势菌门。与单播草地相比,混播没有显著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但显著增加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多年生栽培草地土壤真菌的潜在功能和营养方式具有多样性,且混播草地真菌的病理-腐生-共生型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单播草地。影响研究区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壤全磷、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全碳:全磷。相比于单播,混播有助于增加土壤全氮和全碳含量,促进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更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多年生单播栽培草地 多年生混播栽培草地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6
作者 童永尚 张春平 +7 位作者 董全民 曹铨 俞旸 张正社 杨增增 张小芳 张雪 霍丽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42,共8页
研究氮添加方式下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暂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年建植的青海草地早... 研究氮添加方式下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暂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年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施氮)、U1(酰胺态氮22.5 kg·hm^(-2))、U2(酰胺态氮45 kg·hm^(-2))、U3(酰胺态氮67.5 kg·hm^(-2))、A(铵态氮67.5 kg·hm^(-2))和N(硝态氮67.5 kg·hm^(-2))6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容重、pH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逐渐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全量养分、MBC、MBN、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逐渐增加。相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氮素形态相比较,铵态氮肥对MBC/MBN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相比CK降低了15.61%;硝态氮肥对全氮、MBC、MBC/MBP和MBN/MNP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pH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敏感指标。尽管氮沉降促进了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周转和循环,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栽培草地 暂稳态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 氮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一年生饲草青贮品质研究
7
作者 霍丽安 张春平 +5 位作者 董全民 俞旸 张小芳 童永尚 杨增增 张雪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06-110,共5页
试验旨在分析环青海湖区不同一年生牧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差异,界定不同青贮饲料的营养范围,筛选适宜环青海湖地区推广的青贮饲料。研究选取环青海湖地区4个一年生饲草品种,在燕麦抽穗期进行收获青贮,每个处理5个重复,袋装密封青贮60 d,开... 试验旨在分析环青海湖区不同一年生牧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差异,界定不同青贮饲料的营养范围,筛选适宜环青海湖地区推广的青贮饲料。研究选取环青海湖地区4个一年生饲草品种,在燕麦抽穗期进行收获青贮,每个处理5个重复,袋装密封青贮60 d,开封后测定青贮饲料pH值、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等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估各处理的营养价值和相对饲喂价值。结果显示:青引1号燕麦(Q1)、华油杂62+青引1号燕麦(H62+Q1)处理的感官评价等级为优。7个处理pH值在3.8~4.1之间。Q1的含水量和粗灰分(Ash)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干物质含量(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7个处理的相对饲喂价值(RFV)在108~141之间,青海13号蚕豆+箭筈豌豆(Q13+J)青贮饲料相对饲喂价值(RFV)和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研究表明,供试的一年生饲草在环青海湖地区均能够成功青贮,7个处理感官评价无劣质等级,Q13+J青贮饲料相对饲喂价值最高,适口性最好,更易被家畜采食。据灰色关联度法综合分析,Q1青贮更适宜在环青海湖地区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一年生饲草 青贮品质 营养品质 相对饲喂价值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和播种量配置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华铣泽 刘颖 +1 位作者 马玉寿 王彦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20-2231,共12页
为明确行距和播种量对‘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其饲草生产和种子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分别设置4个不同行距和播种量为主副区,分析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 为明确行距和播种量对‘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Qinghai)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其饲草生产和种子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分别设置4个不同行距和播种量为主副区,分析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和高度的变化;测定完熟期时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并进行考种和发芽试验,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马营镇地区播种行距20 cm,播种量5 kg·hm^(-2),牧草干重产量和种子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600 kg·hm^(-2)和1366 kg·hm^(-2),种子发芽指标的隶属函平均值综合排序也最高。行距影响植物生殖指标中的千粒重、亩穗数和穗粒数进而影响种子产量,种子产量贡献结果由大到小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牧草产量受行距和播种量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叶绿素和叶氮含量随生育期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二者与净光合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相关且受播种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播种量 光合速率 草产量 种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施量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何玉龙 杨晓霞 +4 位作者 张春平 武志锋 陈学俊 杨增增 董全民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6-1496,共11页
为研究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施氮肥和不施氮肥2个水平,磷肥设置4个水平梯度,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化灌区,连续2年开展紫花苜蓿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提升苜蓿产量与品质,... 为研究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施氮肥和不施氮肥2个水平,磷肥设置4个水平梯度,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化灌区,连续2年开展紫花苜蓿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提升苜蓿产量与品质,其中N_(1)P_(2)处理(N 103.5 kg·hm^(-2),P_(2)O_(5)90 kg·hm^(-2))效果最佳,干草产量达16.64 t·hm^(-2),较对照增产26.41%;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提高至19.8%,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提升11.2%,同时将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分别控制在32.5%和41.7%,接近国际优质苜蓿标准。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氮素通过增加节间数直接促进粗蛋白积累(路径系数=0.24),磷素则通过扩大叶面积间接降低纤维含量(路径系数=-0.17)。经济效益分析表明,N_(1)P_(2)处理的净收益(39791元·hm^(-2))较传统高磷处理(N_(1)P_(3))提高2.7%,且磷肥利用率达42.6%。本研究提出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第二、三年生长期推荐施肥量为N 103.5 kg·hm^(-2),P_(2)O_(5)90 kg·hm^(-2),并建议结合分次施氮与土壤诊断实现养分高效利用,为干旱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施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2014—2023年土壤碳库研究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泽 张春平 +3 位作者 曹铨 俞旸 魏孔涛 董全民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了解土壤碳库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本文基于2014—2023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8659篇论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了有关土壤碳库研究的论... 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了解土壤碳库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本文基于2014—2023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8659篇论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了有关土壤碳库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被引频次、研究机构、主要作者和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近十年间国内外关于土壤碳库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为492.95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中文文献为《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被引次数为265次,被引频次最高的英文文献为“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oils of the World”,频次为2480次;中英文文献的主要贡献者为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研究热点聚焦在土壤碳库的组分、稳定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趋势逐渐从碳组分研究转向碳库稳定性控制和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探讨。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碳库稳定性调控、碳中和策略以及全球变化对碳库的影响。期望本文能够为土壤碳库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文献计量 VOSviewer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和解磷菌肥对我国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梁可 马扶林 +4 位作者 刘小伟 景煜都 封俊豪 裴梦婷 郭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3-1365,共13页
【目的】总结分析生物炭和解磷菌肥种类、施用方式及施用量对我国土壤磷素有效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为高效调控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和作物生长提供宏观指导。【方法】收集2014—2024年期间公开发表的50篇研究论文,提取生物炭和解磷菌肥施... 【目的】总结分析生物炭和解磷菌肥种类、施用方式及施用量对我国土壤磷素有效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为高效调控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和作物生长提供宏观指导。【方法】收集2014—2024年期间公开发表的50篇研究论文,提取生物炭和解磷菌肥施用下土壤全磷、有效磷、磷酸酶活性,及作物株高、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UGB)数据233组,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生物炭和解磷菌肥的种类及添加方式(单施、混施)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及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探究生物炭、解磷菌肥施用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及作物株高的关系。【结果】1)生物炭与解磷菌肥混施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及作物株高的提升效果显著优于生物炭、解磷菌肥单施。生物炭单施、解磷菌单施和生物炭与解磷菌混施3种添加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升幅度依次为46.44%、31.88%和138.11%。2)解磷菌群组合(解磷细菌+解磷真菌)、解磷细菌、解磷真菌3类解磷菌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效磷及作物生长,组合解磷菌肥与生物炭混施对有效磷含量的提升量是单施组合解磷菌肥的15倍,效应值达395.50%。3)不同种类生物炭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和作物发育的影响不同,生物炭组合施用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及作物株高的提升作用显著,且与解磷菌肥混施对有效磷含量和作物株高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4)不同作物体系和区域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对生物炭及解磷菌肥施用响应存在差异,单施生物炭对饲料作物及经济作物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显著,效应值达52.79%、47.67%,单施解磷菌肥则显著提升粮食作物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效应值分别为52.98%。单施生物炭、单施解磷菌肥、解磷菌肥+生物炭混施对北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效应值均大于南方,效应值分别相差65.24、16.04、78.95个百分点。5)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及作物株高与生物炭和解磷菌肥施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生物炭和解磷菌肥施用对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二者混合施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相较于单一菌种菌肥,含解磷细菌与解磷真菌的组合菌肥展现出更优效果。无论是单独施用生物炭和解磷菌肥,还是将其混合施用,其在北方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效果均优于南方。在已报道的生物炭和解磷菌肥施用量范围内,施用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及作物株高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解磷菌肥 土壤有效磷 作物生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2012~2021年国内外草地施肥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童永尚 张春平 +6 位作者 杨增增 俞旸 曹铨 张振祥 张小芳 李彩弟 董全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0-142,共13页
施肥在草地生态功能恢复和草地生产力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2012~2021年国内外草地施肥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 施肥在草地生态功能恢复和草地生产力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2012~2021年国内外草地施肥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2~2021年收录的草地施肥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1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的发文量逐年上升,且刊载量大的期刊多为生态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而国内期刊的发文量在56~84篇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在国家发文量的排序中,中国排名第1位,美国和德国分别位列第2位和第3位。国内不同地区的作者或研究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而团队内部人员之间合作紧密。在未来的草地施肥研究中,研究热点主要关注氮素添加对草地植物和土壤的影响,以高寒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草地群落结构和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施肥 文献计量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退化草地补播10年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文 尹亚丽 +3 位作者 李世雄 刘燕 刘晶晶 张如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65-2372,共8页
为明确补播对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补播10年后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补播的中度退化草地为对照,利用样方调查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等,分析补播10后草地和中度退化草地地上、下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微... 为明确补播对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补播10年后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补播的中度退化草地为对照,利用样方调查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等,分析补播10后草地和中度退化草地地上、下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补播10年草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与中度退化草地差异不显著(P>0.05);(2)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补播10年草地与中度退化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补播10年后草地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中度退化草地(P<0.05);(3)草地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多样性指数(H index)、Simpson优势度指数(D index)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且补播10年后草地近表层土壤微生物在培养7 d后,多样性指数与中度退化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4)补播10年后草地近表层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表现为单糖类>氨基酸>酯类>胺类>醇类>酸类,而中度退化草地土表现为氨基酸>单糖类>胺类>酯类>酸类>醇类,其中补播10年草地单糖利用占比显著高于中度退化草地,进一步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显示,补播草地和中度退化草地近表层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综上,补播10年后年草地与中度退化草土壤微生物区系基本一致,补播效果逐渐消失,应采取持续合理的管护措施以维持补播效果的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草地 中度退化草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文 尹亚丽 +5 位作者 李世雄 刘燕 刘晶晶 董怡玲 苏世锋 吉凌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171,共11页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地(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0~10 cm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对上述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碳、含水量和硝态氮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2)3地共测得有效序列1022446条,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OTU聚类均值分别是4917、5233、5075条。3)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3地间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P<0.05)。4)在门水平上,3地均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主要类群;在属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类型草地细菌富集类型不同。5)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祁连山地区小生境内3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草地类型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