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波束水体数据中旁瓣干扰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权永峥 冯秀丽 +3 位作者 丁咚 李广雪 秦浩森 王祥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4-70,共7页
多波束水体数据是水下物体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旁瓣干扰对水体数据的影响,发现接收旁瓣干扰是影响多波束水体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平坦海底情况下旁瓣干扰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特性,提出了... 多波束水体数据是水下物体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旁瓣干扰对水体数据的影响,发现接收旁瓣干扰是影响多波束水体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平坦海底情况下旁瓣干扰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平坦海底的多波束水体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在保留最小倾斜距离(Minimum Slant Range,MSR)内水体数据的基础上,可有效剔除MSR以外接收旁瓣干扰。通过模拟水体数据处理验证以及实测水体数据处理分析,发现该方法提高了水体数据中目标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 水体数据 旁瓣干扰 目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沿岸流强度与悬浮体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雪 李广雪 +3 位作者 丁咚 王祥东 刘雪 刘世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8,共10页
基于2014-201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在山东半岛海域选取6条剖面,结合海表温度和表层悬浮体的时空变化特征,详细研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的年周期变化规律与移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沿岸流年周期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成长期(10-12月... 基于2014-201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在山东半岛海域选取6条剖面,结合海表温度和表层悬浮体的时空变化特征,详细研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的年周期变化规律与移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沿岸流年周期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成长期(10-12月)时开始形成于黄河口附近,沿莱州湾南部向东运移;强盛期(次年1-3月)时山东半岛沿岸流完全成型,扩散带最宽,鼎盛时期北部可以至38°N附近,东部可以至123°E附近,在35°~36°N附近分成NE-SW向的2个分支,主干部分最远可到达胶州湾东部海域,余流沿岸向西南方向转折;衰退期(4-6月)时沿岸流强度减弱,只在山东半岛北部和东部小范围内有微弱的显示;消亡期(7-9月)时基本消失。山东半岛沿岸流在冬季时对悬浮体扩散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使其在黄河口南侧与山东半岛北岸-成山头东部海域分别形成呈“弧形”和“条带状”分布的2个高浓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沿岸流 NOAA/AVHRR 海表温度 表层悬浮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观测技术的海堤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永朝 丁咚 +2 位作者 李广雪 王蕊 梁泽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8-121,共14页
海堤是沿海地区抵御潮水、防御台风的重要基础设施,海堤变形监测对于维护海堤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海堤变形监测技术在自动化、精细化及实时化的方向上,还有发展的空间,本文针对目前海堤变形监测技术手段,从空间、地面和水下... 海堤是沿海地区抵御潮水、防御台风的重要基础设施,海堤变形监测对于维护海堤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海堤变形监测技术在自动化、精细化及实时化的方向上,还有发展的空间,本文针对目前海堤变形监测技术手段,从空间、地面和水下三个方面入手,简述各技术手段的特性及其在海堤监测中的应用,客观分析各技术手段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在对海堤监测技术手段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空间、地面和水下一体化的海堤变形监测系统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堤 多源观测技术 变形监测 空地水一体化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常茂祥 史经昊 +2 位作者 叶思源 王祥东 李广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1,共12页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了浅层地下水位整体变化的差异。表层沉积物渗透性相对较强区域,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剧烈;而表层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在6月中上旬存在低谷,但总体相对稳定;(2)潮汐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至少可达7 km,但不超过15 km。在其影响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位波动滞后于潮汐的时间存在年内变化,分为2个时间上持续各6个月的区间,二者数值相差约12 h;(3)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升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农业活动也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研究,能够为本地区土地盐碱化、海水入侵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浅层地下水位 潮汐 滞后性 降水量 实际蒸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水温度月变化与鲑鱼养殖的适应性
5
作者 刘雪 王祥东 +2 位作者 李广雪 刘世东 仲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6,共11页
鲑鱼(Oncorhynchus)属冷水性鱼,其生长对水温条件极敏感,生存的上限水温一般不超过20℃。本文利用历史上80年的海表和海底的平均温度数据,分析了鲑鱼生长的适宜温度窗口、休眠温度窗口和死亡窗口;结合黄海底层冷水团的年际变化,讨论了... 鲑鱼(Oncorhynchus)属冷水性鱼,其生长对水温条件极敏感,生存的上限水温一般不超过20℃。本文利用历史上80年的海表和海底的平均温度数据,分析了鲑鱼生长的适宜温度窗口、休眠温度窗口和死亡窗口;结合黄海底层冷水团的年际变化,讨论了不同月份鲑鱼适宜生长的海域。研究发现,黄海冷水团提供了鲑鱼顺利度夏的天然场所;南黄海在一年中适宜窗口出现的时间最长,但不论是表底温差还是海表面温度,变化都比较较大;北黄海在一年中适宜窗口出现的时间短,但表底温度变化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海,养殖鲑鱼的水温条件最佳的位置位于济州岛北部,朝鲜半岛南的近岸海域,对于中国,养殖鲑鱼的水温条件最佳的位置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但是,台风对相关区域影响较大,生产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水温 鲑鱼 适宜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