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劳动就业与失业统计问题研究
1
作者 周南南 朱文懿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3,共16页
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呈现劳动时间弹性化、工作地点移动化、工作边界扩大等特点,传统的就业与失业统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与失业统计,无法满足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需求。在比较国内外就业... 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呈现劳动时间弹性化、工作地点移动化、工作边界扩大等特点,传统的就业与失业统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与失业统计,无法满足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需求。在比较国内外就业和失业的内涵、口径及统计调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就业形态的特点,以及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就业与失业统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对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的内涵、口径、分类、指标、调查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体为在界定就业的“六个标准”方面提出了以劳动收入作为关键标准、以劳动年龄标准范围外的就业以及残疾人就业作为参考、就业意愿修改为有无获取收入的意愿、将工作时间结合劳动收入作为划分充分就业与不充分就业的依据,以及完善劳动合同的建议,同时指出新就业形态下就业内涵的变化、就业与失业统计分类体系的不完善及相关指标缺失的问题,以及统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出的每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给出了重新构建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的建议,对全面了解我国就业和失业状况及政府推行促进就业的政策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统计 失业统计 新就业形态 就业与失业统计分类 统计调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协同视角
2
作者 刘伟 欧阳向霞 +2 位作者 王田俣 陈婧媛 齐昊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95,共16页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在于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和数字化转型深化的双重背景下,企业研发投入将受到何种影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在于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和数字化转型深化的双重背景下,企业研发投入将受到何种影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显著加大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这一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在内的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数字化转型两者对其研发投入的正向协同作用在第一、二产业,制造业企业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化人力资本、企业税收优惠和高管战略眼光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研发投入发挥协同作用的三个潜在渠道。研究拓展了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研发投入三者关系的理论认识,并为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政策环境及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时,进行有效的研发决策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 数字化转型 研发投入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韧性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孟鹏 李宽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共4页
本文以2011-2021年省级数据为样本,通过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和商贸流通业韧性发展水平,并建立各种计量模型剖析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助于提升商贸流通业韧性。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中介效应,数字经济通... 本文以2011-2021年省级数据为样本,通过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和商贸流通业韧性发展水平,并建立各种计量模型剖析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助于提升商贸流通业韧性。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中介效应,数字经济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能够间接提升商贸流通业韧性。考虑到空间因素,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韧性的影响效应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地区同样存在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资源配置效率 商贸流通业韧性 空间溢出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4
作者 朱风慧 张同功 刘立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为优化黄河流域产业布局,以制造业集聚推动全流域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就制造业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上、中、下游制造业集聚效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制... 为优化黄河流域产业布局,以制造业集聚推动全流域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就制造业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上、中、下游制造业集聚效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制造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其对全流域绿色TFP未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但通过空间溢出有力推动了周边城市的绿色技术进步;从分区域来看,制造业集聚对上游绿色TFP表现出抑制作用,但对中、下游绿色TFP均表现出推动作用。为充分发挥制造业集聚的正向效应,黄河流域应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畅通产业链循环,拓宽产业链分工,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杜宾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专利管理状况调查及特征分析——以青岛284家重点企业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立 邢光 +1 位作者 张占贞 祝晓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80,共6页
对样本企业专利情况和管理行为的分析表明,专利类型和管理组织对创新效率有直接影响,维权环境深受企业关注,"大企业带动"、"专利和品牌相互促进"的青岛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中小企业创新力弱和优势行业面临的竞争... 对样本企业专利情况和管理行为的分析表明,专利类型和管理组织对创新效率有直接影响,维权环境深受企业关注,"大企业带动"、"专利和品牌相互促进"的青岛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中小企业创新力弱和优势行业面临的竞争颓势值得警醒。从增强创新能力和动力入手,建立内生型企业专利战略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专利 专利管理 专利调查 企业专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力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与青岛海尔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先敏 于洋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格力电器和青岛海尔均为大型家电制造企业,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较大。文章在分析渠道管理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机理的基础上,从要素和渠道两个视角对格力电器和青岛海尔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全面透视,并从管理体制和机制、商业模式等... 格力电器和青岛海尔均为大型家电制造企业,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较大。文章在分析渠道管理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机理的基础上,从要素和渠道两个视角对格力电器和青岛海尔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全面透视,并从管理体制和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入剖析造成两大家电制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的原因,进而探寻提升格力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方法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力电器 青岛海尔 营运资金管理 要素 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楼山精细化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立 矫学荣 王志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1-95,共5页
以区域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例,介绍了其创办的动机、内部组织架构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分析了其功能目标和运行机制,并结合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公共服务平台 精细化工科技创新 运行模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成效测评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玉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和人才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实际和需要出发,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二者的关键耦合域,明确耦合成效指标,运...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和人才管理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实际和需要出发,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二者的关键耦合域,明确耦合成效指标,运用多维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来测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成效,获得有关组织现行耦合模式的信息,发现现行耦合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高二者耦合成效,从而达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管理 人才管理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对港口物流量的影响——以青岛港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安萌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0年第9期48-52,共5页
内陆腹地经济的发展与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港口腹地范围的划分对内陆腹地经济指标的计算将产生较大影响。运用引力模型法对青岛港的港口腹地范围进行划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论证划分后腹地GDP与青岛港货物吞... 内陆腹地经济的发展与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港口腹地范围的划分对内陆腹地经济指标的计算将产生较大影响。运用引力模型法对青岛港的港口腹地范围进行划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论证划分后腹地GDP与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的相关性要高于山东省GDP与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的相关性,并分析青岛港物流量与腹地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腹地GDP的相关性最高;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腹地进出口总额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地经济 引力模型法 腹地划分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转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制造业创新——基于创新动机视角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伟 卢泓方 +1 位作者 于龙振 姜禹辰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共16页
智能化转型是推动数实融合、加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采用2015—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从创新动机视角出发,考察智能化转型对制造业创新的直接影响效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间接调节机制及... 智能化转型是推动数实融合、加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采用2015—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从创新动机视角出发,考察智能化转型对制造业创新的直接影响效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间接调节机制及多维度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化转型能促进企业创新,且对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处理后保持不变。进一步将智能化转型分为智能化转型广度和智能化转型深度进行分析,发现前者具有促进效应而后者具有抑制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智能化转型和企业创新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总体上会弱化智能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但对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反而能增强智能化转型对实质性创新的促进效果。异质性分析显示,处于生命周期衰退期阶段、高人力资本结构及国有股权性质的样本企业,其智能化转型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而企业应着眼未来,以实质性创新打造长期竞争优势;政府应稳定政策预期,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政企双向奔赴,方能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转型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企业创新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循环经济发展的层级模式探讨
11
作者 李勋来 马臻臻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40-141,共2页
本文分析了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模式,即企业内部资源循环模式、生态产业链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以及城市整体层面循环经济模式,从点、线、面三个层级解析了山东青岛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产业链 生态园区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继梅 邱雨佳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3,共15页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提高国际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加上“外国劣势”的影响,投资者会减少对外投资,从而使国际资本出现本土化倾向的异常流动。采用24个发达经济体、25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05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跨国面...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提高国际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加上“外国劣势”的影响,投资者会减少对外投资,从而使国际资本出现本土化倾向的异常流动。采用24个发达经济体、25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05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跨国面板数据,将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分为外逃、撤回、激增、中断4种类型,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发现:在样本期间,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异常流动少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降低资本外逃和激增的概率,并增加资本撤回和中断的概率;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发达经济体4种异常流动的影响都显著,而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只显著影响了资本外逃和激增;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影响其他投资的4种异常流动,并显著影响直接投资的外逃和激增、证券投资的外逃和撤回;金融开放水平较低时,金融开放会强化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但当金融开放水平较高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不再显著。因此,应建立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监测平台,完善国际投资监管机制,并积极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国际资本流动 资本外逃 资本激增 资本撤回 资本中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耦合
13
作者 徐玲 《现代情报》 2009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知识流的运动。创新人才的学习(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关键耦合域,提出...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知识流的运动。创新人才的学习(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个体学习的关键耦合域,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学习重点,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提升知识学习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人才 内部学习 个体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分享经济卫星账户框架设计
14
作者 周南南 孙慧桐 李昊宁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1,共7页
分享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便于探究分享经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分享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文章基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从分享经济相关概念界定、分享经济产业和产品分类... 分享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便于探究分享经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分享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文章基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从分享经济相关概念界定、分享经济产业和产品分类等方面入手,构建包含SESA供给表、使用表、资产负债表和就业表的分享经济卫星账户框架,并在框架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推介分享经济卫星账户的具体使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经济产品分类 卫星账户 分享经济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城市绿色转型——基于“增效”与“降耗”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洪 曹玲玲 杨皎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7-42,共6页
文章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条件,利用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强度降低的作用路径和异质性。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 文章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条件,利用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强度降低的作用路径和异质性。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有助于城市绿色能源效率的提升和能源强度的降低;数字经济通过其技术属性拉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进而驱动城市绿色能源“增效”,数字经济通过其结构属性优化了城市产业布局,进而实现能源“降耗”;数字经济对能源利用的“增效”作用在西部地区、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显著,数字经济的能源“降耗”效果在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能源效率 能源强度 双重差分法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裕瑾 崔志远 刘家绮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75,共14页
探寻区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来源与成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0—2022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借助Daugm基尼系数和QA... 探寻区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来源与成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0—2022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借助Daugm基尼系数和QAP分析揭示区域差异的来源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存在“双高”“高低”“低高”和“双低”四种类型;融合发展的区域总差异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南方与北方地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地市场环境的空间非均衡配置是导致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以上结论为探索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策略、构建协同提升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差异 差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宫攀 贺媛丽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兴旺。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数字普惠金融可...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兴旺。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村地区产业创新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3)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受其发达程度以及政策不同等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存在虹吸效应。应加大对乡村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效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产业振兴 空间计量模型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伟 姜禹辰 王田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9,共12页
“双碳”背景下,利用数字化转型助力绿色发展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利用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多重异... “双碳”背景下,利用数字化转型助力绿色发展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利用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多重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推动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进一步细分数字化转型维度后,发现智能制造对绿色发展的推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媒体关注度、提升高管战略眼光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其中互联网商业相较于其他维度表现更突出。异质性分析显示,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处于东部、中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互联网商业、数字技术在非高技术企业表现更优,数字协同在国有企业中更优。研究深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量化研究,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微观证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绿色发展 制造业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价波动抑制还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胜 刘少慧 +1 位作者 莫建雷 张艳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6,共11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碳价波动究竟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该研究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控排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碳价波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和微观机制。研究发现:①试点地区碳价波动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碳价波动的门槛值为1.49。②碳价波动低于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起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当碳价波动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但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是否产生抑制作用仍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③机制分析发现,在低于门槛值时,碳价波动以价格发现功能为主,通过形成碳配额市场价格信号,丰富融资渠道,促进控排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④碳价波动的绿色创新效应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机制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在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试点地区,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完善碳市场稳定机制。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丰富企业绿色创新融资渠道。③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加快建设碳市场价格直接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碳价波动 控排企业 绿色创新 价格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20
作者 杨友才 何珊珊 牛晓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3,共9页
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责任。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非正式商业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中国市场中,联盟企业能否借助这一外部力量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该研究采用双向固定效... 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责任。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非正式商业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中国市场中,联盟企业能否借助这一外部力量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该研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战略联盟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发现,战略联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以及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3种渠道促进企业绿色转型。③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差异。企业参与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但相较而言,股权式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双边契约的战略联盟能够显著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而基于单边契约的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影响也会因企业特征、行业特性和城市环境等因素而具有异质性。在CEO有环保经历的企业、媒体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产业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和处在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城市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显著。该研究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拓宽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为上市公司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国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联盟 企业绿色转型 融资约束 技术多元化 环境信息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