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色荧光法的乳化液流体动压润滑界面影响机理研究
1
作者 吕春风 韩素立 +3 位作者 刘玉健 郭峰 邵晶 薛子煜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2-1672,共11页
利用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结合双色荧光法,研究流体动压润滑中不同表界面对乳化液成膜机理的影响.通过对钢块表面涂覆AF (Anti Finger Print)和FAS (Fluorodecyl-trimethoxysilane)进行疏水疏油处理,采用光干涉法测量乳化液流体动压... 利用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结合双色荧光法,研究流体动压润滑中不同表界面对乳化液成膜机理的影响.通过对钢块表面涂覆AF (Anti Finger Print)和FAS (Fluorodecyl-trimethoxysilane)进行疏水疏油处理,采用光干涉法测量乳化液流体动压油膜厚度,结果显示乳化液的油膜厚度受到固/液界面润湿性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充分供油条件下,AF表面的油膜厚度最高,其次是Steel表面,而FAS表面的油膜厚度最低.运用双色荧光法观察到乳化液的油水两相在竞争吸附行为中存在差异,在固体表面,油相分子优先黏附于固体表面形成有效油膜.乳化液与不同表面接触时,在AF表界面分离油相与界面所需克服的黏附功最大,Steel表面次之,FAS表面最小,与油膜厚度试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动压润滑 乳化液 双色荧光法 光干涉法 油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E模式赋能实验教学创新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梁鹏 郭峰 +3 位作者 王优强 刘晓玲 孔令胜 杨中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09,共7页
将7E(Enlighten(激发)、Engage(参与)、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laborate(精致)、Extend(延伸)、Evaluate(评价))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践赋能”的教学策略,探索“虚实结合”的知识传授载体,开展“情景相融”的教... 将7E(Enlighten(激发)、Engage(参与)、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laborate(精致)、Extend(延伸)、Evaluate(评价))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践赋能”的教学策略,探索“虚实结合”的知识传授载体,开展“情景相融”的教学活动,实现“创新驱动”思维触角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评促教”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构筑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教学机制。课程实践结果表明,7E模式赋能实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沉浸式”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实验教学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助推新工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改进 互动实验教学 思维触角模式 多元化立体评价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两相流体属性对滚针轴承润滑与承载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宋琦 王优强 +3 位作者 竺俊杰 马金月 徐莹 娄元豪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7-87,108,共12页
目的探究线接触滚针轴承润滑剂中颗粒对润滑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滚针轴承的润滑性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建立两相流润滑模型及两相流中含有的颗粒变形承载数学模型。其中,颗粒变形承载模型基于变形连续性假设,综合考虑在弹性变形、弹塑性... 目的探究线接触滚针轴承润滑剂中颗粒对润滑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滚针轴承的润滑性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建立两相流润滑模型及两相流中含有的颗粒变形承载数学模型。其中,颗粒变形承载模型基于变形连续性假设,综合考虑在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3个阶段下颗粒的变形承载力,研究不同尺寸、质量分数和密度对颗粒承载量和两相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润滑油中含有颗粒时,颗粒会承担部分外载荷,但承载量相较于油膜承担的载荷量较少。在相同的变速条件下,颗粒尺寸越大,会因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形而增大颗粒的承载量,进而降低油膜承载力,增大油膜厚度,0.5μm的颗粒承担的载荷相较于0.3μm的颗粒提高了119.2%;颗粒密度的减小和质量分数的增大均会增大两相流中颗粒的数量,进而提高两相流中颗粒的承载量,质量分数为10%颗粒的承载量相比于质量分数为2%颗粒增大了251.8%,密度为3×10^(3)kg/m^(3)的颗粒相较于密度为7×10^(3)kg/m^(3)的颗粒的承载量增大了86.9%。承载颗粒会因接触表面变形而产生接触摩擦力,且接触摩擦力远大于油润滑产生的摩擦力,该摩擦力对系统产生的负效应远大于颗粒承载产生的正效应。结论润滑油中颗粒的存在会改变其润滑性能,颗粒与轴承表面的接触摩擦会导致接触表面出现点蚀等现象,进而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润滑油中含有尺寸较大、数量较多的杂质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针轴承 两相流体 颗粒承载 弹塑性变形 接触摩擦 表面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轴变速下杂质颗粒对水润滑赛龙船艉轴承热弹流润滑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湧博 向艾军 +6 位作者 张智 徐波 何佳 宋琦 王优强 赵涛 徐莹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4,共12页
水润滑轴承的润滑剂中混入泥沙杂质颗粒会使轴承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降低轴承的润滑性能。为研究水润滑轴承在水中含杂质颗粒条件下的弹流润滑性能,采用多重网格法分析不同主轴变速形式、不同杂质颗粒尺寸和形状对水膜最大压力和最小膜... 水润滑轴承的润滑剂中混入泥沙杂质颗粒会使轴承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降低轴承的润滑性能。为研究水润滑轴承在水中含杂质颗粒条件下的弹流润滑性能,采用多重网格法分析不同主轴变速形式、不同杂质颗粒尺寸和形状对水膜最大压力和最小膜厚的影响,并与纯水润滑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主轴三种变速形式中,正弦加速和余弦减速对轴承的润滑性能最有利;杂质颗粒的存在会令润滑水膜的最大压力增大、最小膜厚降低;杂质颗粒的尺寸越大,形状越接近圆形,形成的润滑水膜厚度越低,压力也越大;杂质颗粒的存在会造成压力骤变从而在水膜中逸出气泡,形成气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 赛龙轴承 杂质颗粒 多重网格法 主轴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贝类结构的仿生水润滑轴承增载减摩性能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磊 梁鹏 +4 位作者 郭峰 李书义 张晓寒 马旭 朱忆玺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9-90,共12页
目的提高水润滑轴承的承载性能和减摩性能。方法在水润滑轴承表面设计不同形状的海洋贝类织构,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仿生水润滑轴承进行研究,分析织构形状、织构位置、织构密度及织构轴向分布率对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通过比较仿生轴... 目的提高水润滑轴承的承载性能和减摩性能。方法在水润滑轴承表面设计不同形状的海洋贝类织构,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仿生水润滑轴承进行研究,分析织构形状、织构位置、织构密度及织构轴向分布率对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通过比较仿生轴承和光滑轴承,发现具有仿生织构的轴承承载力显著提高,且泥蚶织构轴承的承载力最大(78.76 N)。3种海洋贝类织构形状差异会影响微动压效应,泥蚶织构、菲律宾蛤仔织构和文蛤织构使得水膜“高压区”分别呈现“子弹形”“U形”和“圆斑形”。织构密度的增加可提升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减摩效果,在讨论的织构密度中,当织构密度为34.7%时,增载减摩性能最优。随着织构轴向分布率的增大,产生微动压效应的区域由轴承中部向两端逐步扩展,分布率达到90%时,最大水膜压力可提升19.45%且摩擦因数低于0.01进入“超低摩擦”状态。结论与其他2种贝类织构相比,泥蚶织构对水润滑轴承性能的提升最大,且织构分布于光滑轴承主承载区“下游”位置最能发挥织构的附加动压效应,织构密度和轴向分布率的增大均能提升轴承的承载性能及减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织构 水润滑轴承 流固耦合 承载性能 减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黄河流域生活垃圾处置单元温室气体产生及减排策略分析
6
作者 朱润泽 卞荣星 +6 位作者 姜海钰 杜欣然 牛亚婷 高晨琦 韩浩然 孙英杰 张庆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6-1493,共8页
城市生活垃圾(MSW)处理处置单元是重要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源,明确其排放变化趋势是制定GHG减排对策的前提。利用IPCC清单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区2012—2022年MSW处置单元的GHG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20年,焚烧以58.05%的占比成为MSW的... 城市生活垃圾(MSW)处理处置单元是重要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源,明确其排放变化趋势是制定GHG减排对策的前提。利用IPCC清单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区2012—2022年MSW处置单元的GHG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20年,焚烧以58.05%的占比成为MSW的主要处置方式;沿黄9省区GHG排放量(以CO_(2)当量计)从2012年的2 284.8万t增加到2019年的3 152.7万t,而后逐年下降,在2022年降低至2 332.6万t;2021年,焚烧产生的CO_(2)成为GHG排放主要来源;从省份分布来看,山东、四川和河南是GHG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宁夏的排放量最少。强化填埋场CH4减排及资源化、进一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可回收垃圾资源化效率和焚烧余热梯次利用等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单元碳减排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温室气体(GHG) 城市生活垃圾(MSW) 碳排放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材料与结构及其润滑性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子毅 汤正阳 +4 位作者 薛炳 李湧博 李虎 向艾军 王优强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8-43,共16页
随着中国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设备水轮机的可靠性和效率备受关注。推力轴承作为水轮机组中承受轴向载荷的关键部件,其润滑性能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稳定性。系统综述了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 随着中国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设备水轮机的可靠性和效率备受关注。推力轴承作为水轮机组中承受轴向载荷的关键部件,其润滑性能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稳定性。系统综述了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及其润滑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推力轴承及其静压顶升装置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刚性支柱螺栓支撑、弹簧簇支撑、弹性油箱支撑、弹性橡胶垫支撑、弹性圆盘支撑和弹性柱销簇支撑等类型推力轴承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工况;对比了巴氏合金、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醚醚酮(PEEK)等推力轴瓦材料的性能,并探讨了其在力学性能、热学特性及润滑性能方面的优劣。此外,详细阐述了基于Reynolds方程的热流体动力润滑(THD)和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TEHD)分析方法,以及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润滑特性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这些方法在推力轴承润滑特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局限性。最后,从支撑结构优化设计、新型复合材料研发、多尺度润滑机理研究和润滑系统智能运维等角度,对未来大型水轮机组推力轴承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轮机组 推力轴承 支撑结构 静压顶升装置 轴瓦材料 润滑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声阵列随机分区优化构型
8
作者 刘志红 赵化良 +1 位作者 马鸣 李超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8-182,共5页
为更精准地获取近场有效声信息,在随机稀疏声阵列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声阵列随机分区优化构型方法。首先,以麦克风在阵列面上的分布均匀性为目标,确定了基础阵几何结构及分区方式,定义了麦克风分布均匀性评价参数,并给出了分区优化的结... 为更精准地获取近场有效声信息,在随机稀疏声阵列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声阵列随机分区优化构型方法。首先,以麦克风在阵列面上的分布均匀性为目标,确定了基础阵几何结构及分区方式,定义了麦克风分布均匀性评价参数,并给出了分区优化的结构条件;其次,联合阵列性能评价参数主瓣宽度和旁瓣抑制比,构建了阵列性能目标函数,同时探讨了分区数量及中心麦克风对阵列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随机分区优化得到目标阵列构型,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声阵列 随机分区 阵列构型 麦克风分布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音声特征提取的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方法
9
作者 张开业 赵化良 +2 位作者 刘志红 徐希鑫 李建华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语音声信号具有显著的时频稀疏性、时变性和高维非线性,为具体表征和有效提取其声特征,提出一种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方法。以局部线性嵌入算法为基础,对预处理后的语音声信号先后进行二次傅里叶变换,再经统计分析提取长时幅值特征,构... 语音声信号具有显著的时频稀疏性、时变性和高维非线性,为具体表征和有效提取其声特征,提出一种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方法。以局部线性嵌入算法为基础,对预处理后的语音声信号先后进行二次傅里叶变换,再经统计分析提取长时幅值特征,构造包含短时和长时幅值特征的声特征向量,生成高维特征矩阵;在利用总变分对其k邻域进行优化,最后构造基于权重值能量最小化约束的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声特征提取数学模型,经凸优化得出最优权重,解析语音声特征的低维流形。经分析与方法对比,该方法不仅可以明确声特征流形的物理意义,避免流形的扭曲变形,而且还能大幅降低数值计算量,提升计算速度,为智能语音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提供方法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语音声信号 正则化流形 总变分 高维特征矩阵 k邻域 声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A估计的稀疏线阵双迭代傅里叶优化方法
10
作者 徐希鑫 赵化良 +2 位作者 刘志红 张开业 孙琪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针对稀疏线阵波达方向估计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稀疏线阵双迭代傅里叶优化方法。基于阵列孔径原理,利用阵列因子与阵元激励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构建稀疏线阵构型优化目标函数;提出双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制定合理的旁瓣阈值和旁瓣约束条... 针对稀疏线阵波达方向估计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稀疏线阵双迭代傅里叶优化方法。基于阵列孔径原理,利用阵列因子与阵元激励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构建稀疏线阵构型优化目标函数;提出双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制定合理的旁瓣阈值和旁瓣约束条件,依据稀疏率和阵元数将孔径自适应分区,以阵列峰值旁瓣和孔径为约束,由双层嵌套循环迭代优化阵列麦克风数量和位置,获得更低的阵列峰值旁瓣电平。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根据该方法获得的49.5λ孔径、23%稀疏率的稀疏阵列峰值旁瓣电平为-21.59 dB,主瓣宽度为1.03°,角度分辨率为1°,估计误差小于0.01。与其他方法对比,峰值旁瓣低1 d B,优化效率提升50%,由此可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稀疏线阵 波达方向估计 双迭代傅里叶变换 旁瓣阈值 旁瓣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吸式排种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作者 徐国立 杨发展 +3 位作者 赵烁 隋潇斌 彭泽辉 沈熙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3,共6页
气吸式排种器因其工作效率高、种子损伤率低以及高速精量播种等优点,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将气吸式排种器按照吸附方式分为气吸盘式、针式和滚筒式排种器,分别梳理近年来国内3种气吸式排种器的研究现状。然后,针对3... 气吸式排种器因其工作效率高、种子损伤率低以及高速精量播种等优点,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将气吸式排种器按照吸附方式分为气吸盘式、针式和滚筒式排种器,分别梳理近年来国内3种气吸式排种器的研究现状。然后,针对3种类型气吸式排种器,指出各自适应场景与应用特点,并分别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密封性能不佳、重播率较高以及气压分布不均等。最后,提出优化清种装置与充种装置的结构设计,以及改进负压气道等解决措施,指出提高现有气吸式排种器工作效率和播种精度,加强装备制造工艺,提高气吸式排种器高速播种稳定性,扩大对不同粒径种子的适应范围,满足不同类型种子的高效播种需求,推动精量播种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我国气吸式排种器的进一步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量播种 气吸盘式排种器 针式排种器 滚筒式排种器 负压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盘苗自动化移栽机取苗机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彭泽辉 杨发展 +3 位作者 赵烁 宋泉 徐国立 沈熙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8,共7页
自动化移栽机取苗机构对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发高性能的取苗机构,可以大幅提高穴盘苗移栽的质量和效率。综述国内外自动化移栽机取苗机构的最新成果,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取苗方式的不... 自动化移栽机取苗机构对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发高性能的取苗机构,可以大幅提高穴盘苗移栽的质量和效率。综述国内外自动化移栽机取苗机构的最新成果,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取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取式、插拔式、顶出—夹取结合式等,并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其中,夹取式取苗装置结构简单、取苗效率低;插拔式取苗装置结构紧凑、伤苗率高;顶出—夹取结合式取苗成功率高,但是装置复杂、操作不便。指出现有的取苗机构普遍存在伤苗率高、通用性低、运动部件之间不协调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机械结构、移栽农艺标准化、引进先进技术等建议。协助相关科研和工程人员了解我国自动化移栽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全面调查研究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发出取苗效率高、可靠性强、损伤率低的自动化移栽机的取苗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盘苗 移栽机 取苗机构 自动取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场全变分联合等效源优化方法
13
作者 孙琪 刘志红 +2 位作者 李建华 徐希鑫 张开业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稀疏等效源法(sparse–equivalent source method,L_(1)-ESM)能有效稀疏重建简单声源声场,且有较高重建精度,但因稀疏性局限,对相干声场的重建效果差。文章提出一种声场全变分联合等效源法(total variational joint equivalent source m... 稀疏等效源法(sparse–equivalent source method,L_(1)-ESM)能有效稀疏重建简单声源声场,且有较高重建精度,但因稀疏性局限,对相干声场的重建效果差。文章提出一种声场全变分联合等效源法(total variational joint equivalent source method,TV-ESM)的优化方法。该方法以阵列传声器到等效源点距离与阵列面到中心等效源点的距离差,作为等效源点声场贡献的评定依据,筛选等效源数量和位置,构建声场传递矩阵,以矩阵条件数为目标,优化等效源结构。该方法联合等效源结构特征和L_(1)范数,构造全变分约束矩阵和全变分正则化声场稀疏重构模型,经凸优化解析源强稀疏表达。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表明:采用TV-ESM法宽频段相干声源的声场重建误差低于10%,声像面积误差小于5%,单频多个重建点的声压幅度误差小于4%;与L_(1)-ESM法相比,对简单源声场两者的重建精度一致,重构误差均低于5%,对相干源声场,TV-ESM方法重建误差比L_(1)-ESM方法低20%。该方法拓展了稀疏等效源法的应用范围,不仅能有效重建简单源场,而且对空间扩展源场、近场和反射场等非严格稀疏相干声场有较好的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源法 稀疏重构 全变分 等效源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在微量润滑磨削界面的摩擦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德祥 赵齐亮 +4 位作者 张宇 高腾 江京亮 刘国梁 李长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0-568,606,共10页
采用电镀CBN砂轮,以镍基合金GH4169为工件材料,实验研究了两种离子液体的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性能,分别是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和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HMIM]BF_(4)),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离子液体在... 采用电镀CBN砂轮,以镍基合金GH4169为工件材料,实验研究了两种离子液体的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性能,分别是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和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HMIM]BF_(4)),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离子液体在磨粒/工件界面物理吸附膜的形成机制,进一步开展了工件已加工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揭示了离子液体在磨粒/工件界面化学反应膜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离子液体适合作为磨削液应用于微量润滑磨削加工中,既能较干磨大幅降低磨削比能和磨削力比,提高工件已加工表面质量,又能较干磨大幅降低磨削温度达100℃以上,避免磨削烧伤;磨粒磨钝表面由于微破碎所形成的凹槽状断口是离子液体进入磨粒/工件界面的输运通道,离子液体分子通过吸附在凹槽状断口内形成边界润滑膜,通过减小磨粒工件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来减小摩擦力;在微量润滑磨削加工过程中,以上两种离子液体均与工件在磨削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氟化物与氧化物共存的化学反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微量润滑 离子液体 摩擦学机理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径比对重载工况水润滑轴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玉哲 梁鹏 +3 位作者 郭峰 张晓寒 王超 姜芙林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0-67,共8页
水润滑轴承在工作中存在表面粗糙峰接触等摩擦问题,而合理的长径比可以改善轴承润滑状态。以重载水润滑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水润滑轴承混合润滑热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计算求解,研究长径比对重载水润滑轴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 水润滑轴承在工作中存在表面粗糙峰接触等摩擦问题,而合理的长径比可以改善轴承润滑状态。以重载水润滑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水润滑轴承混合润滑热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计算求解,研究长径比对重载水润滑轴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条件下,增大长径比可增强水膜承载力、提高最小膜厚进而改善轴承润滑状态,可使轴承压力分布均匀、削弱应力集中效应从而提高轴承使用寿命;低速时增大长径比可降低摩擦因数,但高速时摩擦因数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增大长径比还可降低轴承温度,但不利于水流的轴向端泄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轴承 重载 长径比 混合润滑热模型 润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表面粗糙度对水润滑轴承启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玉哲 梁鹏 +3 位作者 郭峰 张晓寒 王超 姜芙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52-464,共13页
为研究水润滑轴承的瞬态启动过程,联立瞬态压力场、温度场控制方程及主轴运动方程,构建水润滑轴承瞬态启动模型,从主轴运动、润滑性能及轴承温度等方面,分析不同表面粗糙峰高度(1μm,2μm,4μm)下的水润滑轴承启动性能参数变化规律。结... 为研究水润滑轴承的瞬态启动过程,联立瞬态压力场、温度场控制方程及主轴运动方程,构建水润滑轴承瞬态启动模型,从主轴运动、润滑性能及轴承温度等方面,分析不同表面粗糙峰高度(1μm,2μm,4μm)下的水润滑轴承启动性能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轴承启动初期主轴发生强烈的瞬间振动,导致膜厚、压力、承载力、摩擦系数等主要参数发生瞬间急剧变化,且主轴振动随表面粗糙峰高度的增大而更加强烈;降低粗糙峰高度可促进水膜承载,使固体接触压力、接触承载力和摩擦系数降低,但最小膜厚也会随之减小;轴承运行中存在某一个转速使得轴承温度达到最高值,而随着粗糙峰高度的增加,该最高温度值及其对应的主轴转速均随之增大,这会加剧轴承高温失效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轴承 启动过程 表面粗糙度 主轴运动 润滑性能 轴承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磁流体润滑与动力学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菅光霄 王优强 +2 位作者 于晓 李云凯 罗恒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3,共9页
为探究齿轮磁流体润滑与动力学的耦合效应,考虑外磁场及时变啮合刚度的激励作用,建立齿轮磁流体润滑模型与动力学模型,分析磁感应强度对磁流体黏度、油膜刚度、动载荷分布以及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磁感应强度并使磁流... 为探究齿轮磁流体润滑与动力学的耦合效应,考虑外磁场及时变啮合刚度的激励作用,建立齿轮磁流体润滑模型与动力学模型,分析磁感应强度对磁流体黏度、油膜刚度、动载荷分布以及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磁感应强度并使磁流体中的磁性颗粒达到其饱和磁化强度,可以减小动态传递误差、齿轮副振动速度以及动载荷,改善啮入冲击和换齿冲击;较大的磁感应强度可以降低油膜温升,增大油膜厚度并使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的振幅减小且加快其趋于稳定的速度,在改善润滑效果的同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齿轮系统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润滑 磁感应强度 油膜刚度 动力学模型 动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构协同磁流体对30CrMo3A合金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涛 王优强 +3 位作者 莫君 朱玉玲 何彦 李梦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6-204,22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工况下织构与磁流体对齿轮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纳秒激光器在30CrMo3A合金表面构造圆形微织构图案。利用UMT-3摩擦磨损实验机分别测试了二酯基磁流体(MF)及其基载液(DOS)在润滑条件下光滑... 目的探究不同工况下织构与磁流体对齿轮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纳秒激光器在30CrMo3A合金表面构造圆形微织构图案。利用UMT-3摩擦磨损实验机分别测试了二酯基磁流体(MF)及其基载液(DOS)在润滑条件下光滑齿轮合金表面(UT)和织构齿轮合金表面(TS)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并分析了不同磨损表面的表面形貌。结果与UT-DOS相比,TS-DOS、UT-MF和TS-MF均能表现出良好的减摩性能,其中,TS-DOS在低载条件下的减摩效果相对最好,摩擦因数降低了约26.2%,随着载荷的增大,织构磨损严重,减摩效果减弱;TS-MF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因数均能降低17%左右。TS-DOS的抗磨效果最好,在低载荷下基本无磨损,在重载荷下的磨损率最大降低了约60.6%,在高载荷下织构表面无法避免黏着磨损。二酯基磁流体会使磨损率增大,但能避免黏着磨损,在与织构的协同作用下,磨损率大幅下降。结论织构能够有效存储润滑油和磨屑,磁流体有“滚珠”效应,且能够有效处理磨屑,两者的结合提升了合金的摩擦学性能,但是高浓度磁流体中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在较高载荷下易发生团聚,会加剧微磨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Mo3A齿轮合金 表面织构 二酯基磁流体 摩擦磨损 协同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加工微织构研究进展及其在改善摩擦学特性方面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宇 杨发展 +2 位作者 姜芙林 黄珂 刘朝伟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12,共10页
微织构对表面摩擦磨损有着显著的减缓和改善作用,已成为工程应用和工业研究的热点。重点阐述激光烧蚀制备织构的去除机理,并对纳秒、皮秒以及飞秒激光等各类加工织构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织构在多种领域表面改性作用,重点说明了微... 微织构对表面摩擦磨损有着显著的减缓和改善作用,已成为工程应用和工业研究的热点。重点阐述激光烧蚀制备织构的去除机理,并对纳秒、皮秒以及飞秒激光等各类加工织构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织构在多种领域表面改性作用,重点说明了微织构减摩降磨与提高润滑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和研究了织构的几何参数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织构 激光制备微织构 减摩降磨 几何参数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井筒热流耦合高压气水两相温度场动态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春花 刘新福 +2 位作者 郝忠献 黄守志 李明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62-167,共6页
分析井筒气水两相管流温度的动态分布对保障致密气井连续稳定安全开采和实现智能计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井筒流体、油管、环空、套管、水泥环和地层之间热流耦合传热,将井筒流体的焓、焦耳-汤姆逊系数、温度梯度、传热速率等热力学和两... 分析井筒气水两相管流温度的动态分布对保障致密气井连续稳定安全开采和实现智能计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井筒流体、油管、环空、套管、水泥环和地层之间热流耦合传热,将井筒流体的焓、焦耳-汤姆逊系数、温度梯度、传热速率等热力学和两相流动力学进行统一,提出适用于致密气井筒气水两相流态温度场分布预测方法,从而通过数值模拟和井场测试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致密气井筒温度分布随产量、管径、地层温度、导热率等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气水两相流热耦合作用下,提高致密气井产量、缩小油管内径、提升地层温度和降低地温梯度会增大井筒内单位质量流体承载的热量,并有助于井筒保温和有效抑制水合物的生成,且深井处井底温度的影响较大;改变油管、环空和套管以及水泥环导热率会影响井筒传热系统的总热阻、松弛距离与无因次时间,并改变井筒整体温度的分布;与产量和地层温度相比,总传热系数对井筒温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计产 致密气井 气水两相流 热流耦合 温度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