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状地基中PHC管桩的静压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寇海磊 张明义 白晓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8-1336,共9页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因桩顶卸荷残留于桩身的应力较为显著。通过成层土地基中5根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对开口PHC管桩沉桩过程中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沉桩结束17 d内桩身残余应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后续静载荷... 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因桩顶卸荷残留于桩身的应力较为显著。通过成层土地基中5根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对开口PHC管桩沉桩过程中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沉桩结束17 d内桩身残余应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后续静载荷试验影响进行了阐述。试验表明,开口PHC管桩桩身残余应力及桩侧平均残余摩阻力随贯入深度呈折线型分布,中性面深度与贯入桩长比值介于0.66~0.92之间,其大小与桩端持力层密实度及桩端残余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土塞效应成为制约开口PHC管桩桩端残余应力不同于其他桩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休止期内桩身残余应力逐渐趋于稳定,中性面处桩身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3.2%~29.88%之间,桩端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10.78%~32.39%之间;静载荷试验过程中不考虑施工残余应力将高估中性面以上桩侧摩阻力约53.46%,低估中性面以下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分别56.62%,1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口PHC管桩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PHC管桩 残余应力 FBG光纤传感器 时间效应 桩基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诱发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贺可强 白建业 王思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5-709,共5页
根据降雨诱发型堆积层边坡物质组成特点与位移构成性质,建立了边坡粘弹性位移动力学模型与位移动力学方程,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其位移动力学行为和特征以及位移与地下水位或降雨量定量关系,发现了边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主要取决于边... 根据降雨诱发型堆积层边坡物质组成特点与位移构成性质,建立了边坡粘弹性位移动力学模型与位移动力学方程,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其位移动力学行为和特征以及位移与地下水位或降雨量定量关系,发现了边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主要取决于边坡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且其位移和位移速度在整体失稳前具有强烈的波动性。上述位移动力学规律表明,仅运用位移或位移速度作为单一动力学响应参数来评价与预测该类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选择和建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多源信息预测理论与模型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层滑坡 位移动力学特征 位移速度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诱发堆积层滑坡位移动力学参数及其在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以三峡库区黄腊石滑坡分析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贺可强 李相然 +1 位作者 孙林娜 王思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983-2989,共7页
在系统分析堆积层滑坡的物质组成和失稳动因的基础上,运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将月降雨量及其变化作为该滑坡的加卸载参数,相应月平均位移速率及其变化值为加卸载响应参数,由此所确定的位移加卸载响应比作为堆积层滑... 在系统分析堆积层滑坡的物质组成和失稳动因的基础上,运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将月降雨量及其变化作为该滑坡的加卸载参数,相应月平均位移速率及其变化值为加卸载响应参数,由此所确定的位移加卸载响应比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学参数。并根据三峡库区降雨量与堆积层边坡位移相关关系论证了应用该位移动力学参数评价堆积层边坡稳定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运用加卸载响应比动力学参数对三峡库区黄腊石滑坡排水工程实施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该边坡排水工程前后的稳定性变化相吻合。这表明了加卸载响应比位移动力学参数是堆积层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一种有效位移动力学参数,可以运用该位移动力学参数对该类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层滑坡 位移动力学参数 加卸载响应比 黄腊石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在黄腊石边坡稳定性中的作用规律与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贺可强 王尚庆 +1 位作者 王荣鲁 刘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4,共5页
本文在对长江三峡区黄腊石边坡地下水位的实际监测资料及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土塑性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充水条件下堆积层边坡坡体临界塑性区滑移深度数学评价模型,并运用该评价模型对部分充水条件下黄腊石边坡的临... 本文在对长江三峡区黄腊石边坡地下水位的实际监测资料及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土塑性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充水条件下堆积层边坡坡体临界塑性区滑移深度数学评价模型,并运用该评价模型对部分充水条件下黄腊石边坡的临界滑移塑性区深度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剩余下滑推力法确定了该边坡稳定性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了地下水及其变化已成为影响和控制黄腊石石榴树包边坡整体稳定性最为敏感的关键因素,为该边坡稳定性趋势预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腊石边坡 地下水位 临界滑移深度 稳定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