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生物指示种的筛选
1
作者 孙承君 丁金凤 李景喜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09,共9页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引起的生物和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选择合适的物种监测海洋微塑料污染对准确评估微塑料的生态影响至关重要。以往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选择不同的候选物种作为微塑料污染指示生物,尚缺乏深入的筛选和评估...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引起的生物和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选择合适的物种监测海洋微塑料污染对准确评估微塑料的生态影响至关重要。以往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选择不同的候选物种作为微塑料污染指示生物,尚缺乏深入的筛选和评估,导致目前仍缺少长期、连续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数据。本文通过分析实验室数据和文献数据,系统地概述了双壳贝类作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生物指示种的可行依据,建议使用贻贝和蛤蜊分别作为海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监测的生物指示种。由于目前以双壳贝类为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受到研究方法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双壳贝类中微塑料检出的方法学因素,为建立双壳贝类作为微塑料污染监测指示生物的标准方法提供方法学指导。未来的研究仍需深入评估双壳贝类作为微塑料污染生物指示种的适用性,同时进一步筛选其他合适的生物指示种,以制定合理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生物监测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监测 双壳贝类 生物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食品配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
作者 毛相朝 董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括海洋多糖类(海藻酸盐、甲壳素等)、海洋蛋白类(藻胆蛋白、胶原蛋白等)、海洋脂质类(甘油酯、磷脂等)和功能小分子类(虾青素、岩藻黄素等);同时,对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品质改善、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涵盖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多个加工领域;针对海洋食品配料种类少,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绿色加工,精准制造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助力海洋食品配料的开发3个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功能、应用的系统分析,结合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为我国食品配料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食品配料 海洋多糖 海洋蛋白 海洋脂质 功能小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核酸的形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兴国 刘梦琴 +1 位作者 安然 张亚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33,共21页
近年来,具有左旋双螺旋结构的Z型核酸(包括Z-DNA和Z-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不断被发现,但Z型核酸(ZNA)在体内的形成及发挥功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一般Z型核酸本身并不能稳定存在,易转化为右旋双螺旋结构,需要通过与其特异性结合蛋白(如... 近年来,具有左旋双螺旋结构的Z型核酸(包括Z-DNA和Z-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不断被发现,但Z型核酸(ZNA)在体内的形成及发挥功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一般Z型核酸本身并不能稳定存在,易转化为右旋双螺旋结构,需要通过与其特异性结合蛋白(如人体中的ZBP1和ADAR1)结合而稳定下来并发挥其功能。其具体功能包括,参与基因调控以维持机体健康(如抑制癌细胞转移、抑制氧化性组织损伤等),上调Z型核酸结合蛋白的表达以引起细胞坏死或炎症(如病毒感染、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等)。同时,由于Z型核酸难以研究,虽早在1979年得到确认,但到2015年前后一直发展缓慢;可喜的是,随着各种新的研究手段的出现,近年其研究发展迅速。本文主要综述了2017年以来的Z型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形成机制、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等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包括Z型核酸介导的免疫反应、体内Z型核酸形成机制、利用拓扑限制形成稳定Z型核酸、体内外检测Z型核酸的方法等。显然,Z型核酸的形成及特性研究将拓展生物医药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Z型核酸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DNA Z-RNA 核酸结构 拓扑限制 B-Z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gymnoascus sp.OUCMDZ-4032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及遗传体系的构建
4
作者 安成泽 杜荣添 +1 位作者 王维运 王乂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4,共8页
目的分析南极来源嗜冷真菌Pseudogymnoascus sp.OUCMDZ-4032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建立菌株遗传转化体系,为激活菌株沉默基因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antiSMASH网站分析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抗性筛选,菌丝生长培养基和酶解时间的优... 目的分析南极来源嗜冷真菌Pseudogymnoascus sp.OUCMDZ-4032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建立菌株遗传转化体系,为激活菌株沉默基因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antiSMASH网站分析生物合成基因簇。通过抗性筛选,菌丝生长培养基和酶解时间的优化,制备了优质原生质体。利用原生质体吸水涨破,对原生质体进行检测和再生率计算。通过将hph和neo耐药片段导入,对转化系统进行验证。结果Pseudogymnoascus sp.OUCMDZ-4032基因组中预测存在50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而其中36个为孤儿基因簇。菌株在300μg/mL G418和100μg/mL潮霉素B的抗性浓度下被抑制,以PDB或SDYS为菌丝生长培养基,混合酶酶解2 h,原生质体达到最大值6.1×10^(6)个/mL,再生率是47%±3%。通过PEG介导,将抗性质粒转入原生质体中,共随机挑取十株转化子,阳性率90%。结论分析了菌株Pseudogymnoascus sp.OUCMDZ-4032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建立了成熟的遗传转化系统,有利于研究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也为嗜冷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真菌 生物合成基因簇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链霉菌OUCMDZ-2582产生的吲哚咔唑生物碱及其抗菌活性
5
作者 徐广进 温青云 +2 位作者 卜淑甜 陈林梦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年第7期759-769,共11页
目的 对海洋来源链霉菌OUCMDZ-2582的吲哚咔唑类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A1液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发酵产物;以吲哚咔唑的特征紫外吸收为导向,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 目的 对海洋来源链霉菌OUCMDZ-2582的吲哚咔唑类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A1液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发酵产物;以吲哚咔唑的特征紫外吸收为导向,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定向分离纯化发酵产物中的吲哚咔唑生物碱;综合运用LC-MS、核磁共振、旋光等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体致病菌和农业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链霉菌OUCMDZ-2582发酵产物中分离到9个吲哚咔唑生物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十字孢碱(1)、3'-N-乙酰十字孢碱(2)、3'-N-氨基甲酰十字孢碱(3)、TAN-1030A(4)、链霉咔唑C(5)、K252b(6)、3'-N-acetylholyrine A(7)、3'-N-acetyl-3-hydroxyholyrine A(8)和K252c(9)。化合物2和3对副溶血弧菌以及化合物3对溶藻弧菌有抑菌活性,MIC值均为32μg/mL。结论 黄河三角洲来源的链霉菌OUCMDZ-2582富产吲哚咔唑生物碱,其中化合物2和3有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链霉菌 吲哚咔唑生物碱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脂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善宇 简冲 +3 位作者 薛勇 赵玲 孙慧慧 曹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46.4 min(A组),115℃、14.7 min(B组)和121℃、3.7 min(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 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46.4 min(A组),115℃、14.7 min(B组)和121℃、3.7 min(C组)3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地、滋味和气味的感官评分变化明显。样品中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杀菌后均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同杀菌组间脂质组成存在差异,C组样品的脂质损失程度最高。脂质氧化程度受杀菌条件的影响显著(P<0.05),过氧化值(POV)含量均显著升高、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TBARS)含量显著降低(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杀菌条件处理后鱼肉的气味特征明显不同。借助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4组样品中鉴别出22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组间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己醛、戊醛、异戊醛、3-戊酮、环己酮、3-羟基丁-2-酮和乙酸乙酯等是鱼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在B组样品中含量最高。综上,采用115℃、14.7 min(B组)杀菌的样品,其感官和风味品质明显优于其他组,且脂质氧化程度更低。研究结果可为蓝点马鲛鱼罐头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鱼 杀菌条件 感官品质 脂质 挥发性物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烷基萘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和杀线虫活性
7
作者 张琦璘 史衍常 +8 位作者 高堃 王林松 宋亚东 王郁森 李鹏程 刘松 邢荣娥 宋琳 秦玉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53,共11页
通过一锅法三组分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氨基烷基萘酚类化合物,并对其抗植物病原真菌和杀线虫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200~25μg/mL浓度范围内,化合物8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活性约为50%,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无明显相关性.活体抑菌实验表明,化合... 通过一锅法三组分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氨基烷基萘酚类化合物,并对其抗植物病原真菌和杀线虫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200~25μg/mL浓度范围内,化合物8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活性约为50%,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无明显相关性.活体抑菌实验表明,化合物8在50μg/mL浓度下具有与阳性对照嘧菌酯相当的抑菌作用.此外,在温室试管实验中,合成的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在10μg/mL浓度下能显著减少根结数量,抑制率高达90.91%,与阳性对照氟吡菌酰胺相当.综上,氨基烷基萘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农药活性物质,具有潜在的抑菌和杀线虫双重功效,研究结果为开发环境友好型多靶点农药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法 氨基烷基萘酚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杀线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转糖基活性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未莹莹 桂敏娟 +2 位作者 孙慧慧 赵玲 曹荣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04-412,共9页
高聚合度的几丁寡糖和壳寡糖因其优越的功能活性而备受关注,但传统的制备方法存在诸多限制,如过程难以控制、分离纯化难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不仅具备水解活性,还具有转糖基(transglycosylation,TG)活性,TG反应... 高聚合度的几丁寡糖和壳寡糖因其优越的功能活性而备受关注,但传统的制备方法存在诸多限制,如过程难以控制、分离纯化难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不仅具备水解活性,还具有转糖基(transglycosylation,TG)活性,TG反应生产高聚合度寡糖时表现出底物易获得、生产成本低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具备TG活性的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几丁质酶TG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并探讨了通过对这些位点进行分子改造后对TG活性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具TG活性的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推动高聚合度寡糖的绿色制备技术和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糖基活性 几丁质酶 壳聚糖酶 高聚合度 分子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7 RNA聚合酶转录起始过程中嘌呤核苷酸结合机制
9
作者 谢昀 岳慧慧 +1 位作者 安然 梁兴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174,共9页
转录起始是生物转录过程中的关键和限速步骤。为了探究转录起始过程中三磷酸核苷酸(NTP)嘌呤依赖性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变转录模板上起始序列+1和+2位的碱基(共16种碱基组合),研究T7 RNA聚合酶(T7 RNAP)对起始序列的偏好性,并通过将... 转录起始是生物转录过程中的关键和限速步骤。为了探究转录起始过程中三磷酸核苷酸(NTP)嘌呤依赖性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变转录模板上起始序列+1和+2位的碱基(共16种碱基组合),研究T7 RNA聚合酶(T7 RNAP)对起始序列的偏好性,并通过将产物的5′端与另一已知序列RNA的3′端连接以明确起始序列。研究发现,T7 RNAP在转录起始时对+1位有嘌呤依赖性,且对鸟嘌呤(G)的依赖性大于腺嘌呤(A);对于+1位由A起始的产物,其+2位必须为G才能被成功制备。目标产物+1位为非嘌呤时,无法从此位转录,但在这种情况下,若+2位为G,可从+2位起始转录,即产生长度缺失1个核苷酸的RNA产物,这可能是T7 RNAP通过弯折模板链进行的。研究还发现,T7 RNAP也可以通过结合嘌呤单核苷酸(如GMP)起始转录。综上所述,本文阐释了转录起始的机制:T7 RNAP先结合两个游离的核苷酸单体,当模板与其完全配对(同模板结合)时才催化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且要求起始结合位是G或A。本研究阐明的转录起始新机制对深入研究遗传信息的表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7 RNA聚合酶 转录 启动子 序列偏好性 转录起始机制 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驱动不同结构甲壳素降解的研究
10
作者 毛相朝 赵红军 +2 位作者 苏海鹏 吕晓晓 孙建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166,共10页
为实现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polysaccharidemonooxygenase,LPMO)高效驱动甲壳素的降解,本文分析了来源于Oceanobacillussp.J11TS1的LPMO(OsLPMO10A)与甲壳素酶协同作用于不同晶型和不同致密性甲壳素的活性差异。研究表明,OsLPMO10A... 为实现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polysaccharidemonooxygenase,LPMO)高效驱动甲壳素的降解,本文分析了来源于Oceanobacillussp.J11TS1的LPMO(OsLPMO10A)与甲壳素酶协同作用于不同晶型和不同致密性甲壳素的活性差异。研究表明,OsLPMO10A对β-甲壳素的结合活性和裂解作用比对α-甲壳素更强。采用一锅法反应,OsLPMO10A与甲壳素酶协同作用于β-甲壳素的协同度(2.41)和甲壳二糖产量((2.46±0.17)mg/mL)均高于协同作用于α-甲壳素的协同度(1.94)和甲壳二糖产量((0.68±0.04)mg/mL)。此外,虽然OsLPMO10A对致密性降低的α-甲壳素仍具有结合和氧化活性,但OsLPMO10A与甲壳素酶的协同度随着α-甲壳素致密性的降低而趋向于1。上述结果表明,甲壳素结构对LPMO驱动的甲壳素生物转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 甲壳素酶 协同作用 α-甲壳素 甲壳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延伸PCR生成长重复DNA序列及其在纳米孔测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子婷 程冰晓 +2 位作者 胡坤灵 安然 梁兴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4,共8页
短链DNA的纳米孔测序存在孔道利用率低、数据质量差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准确测定短链DNA序列的方法。本研究以1 nmol/L完全互补的序列为引物,以短链DNA为模板,在72℃退火温度下进行PCR,实现了短链DNA的重叠延伸,... 短链DNA的纳米孔测序存在孔道利用率低、数据质量差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准确测定短链DNA序列的方法。本研究以1 nmol/L完全互补的序列为引物,以短链DNA为模板,在72℃退火温度下进行PCR,实现了短链DNA的重叠延伸,最终生成长串联重复序列,其产物长度为原始长度的5~20倍。生成的长链DNA可直接测序,仅需对齐单个或少数几个Reads进行简单分析即可获得精确的序列信息。本研究所开发的重叠延伸法将纳米孔One read精确度提高至99.28%,这对提高纳米孔测序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DNA 重复序列 纳米孔测序 重叠延伸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焦亚硫酸钠处理的南极磷虾防黑保鲜工艺研究
12
作者 李琳 赵玲 +3 位作者 孙慧慧 刘淇 张朝辉 曹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9,共8页
为评价焦亚硫酸钠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黑变控制中的效果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本研究检测了南极磷虾经不同浓度的焦亚硫酸钠溶液和浸泡时间处理后二氧化硫(SO_(2))残留量和酚氧化酶(PO)活力变化,并对其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的... 为评价焦亚硫酸钠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黑变控制中的效果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本研究检测了南极磷虾经不同浓度的焦亚硫酸钠溶液和浸泡时间处理后二氧化硫(SO_(2))残留量和酚氧化酶(PO)活力变化,并对其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的黑变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焦亚硫酸钠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南极磷虾PO活性,其中,1 g/L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0 s和2 g/L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 s后,PO相对酶活分别为21.2%和34.5%,同时,虾体内的SO_(2)残留量分别为0.094 g/kg和0.096 g/kg,符合GB 2760中SO_(2)残留量≤0.1 g/kg的限量要求。与对照组相比,焦亚硫酸钠处理延缓了南极磷虾在冷藏和冻藏过程中的黑变进程,且2 g/L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 s处理组的防黑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焦亚硫酸钠 黑变 SO_(2)残留量 酚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合成的δ变形细菌壳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
13
作者 王诗媛 苏海鹏 +1 位作者 毛相朝 胡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1,共10页
为获得高反应温度的壳聚糖酶,本文挖掘了来源于δ变形细菌的壳聚糖酶基因(GenBank:MBN2801850.1)并将其在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异源表达得到新的壳聚糖酶Csn(Db)-1-WSY(Csn1)。Csn1是属于GH8家族的壳聚糖酶,蛋白分子量... 为获得高反应温度的壳聚糖酶,本文挖掘了来源于δ变形细菌的壳聚糖酶基因(GenBank:MBN2801850.1)并将其在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异源表达得到新的壳聚糖酶Csn(Db)-1-WSY(Csn1)。Csn1是属于GH8家族的壳聚糖酶,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52 kDa,比酶活为135.81 U/mg,是典型的内切型壳聚糖酶,其在60℃、pH=10.0的Gly-NaOH缓冲液中表现出最高活性。Csn1的米氏常数Km为1.30 mmol/L,显示其与底物较好的亲和性。在5 mmol/L Cu^(2+)溶液中Csn1的活性增强至初始的131.36%;而Fe^(2+)、Co^(2+)、Mn^(2+)等金属离子均对Csn1表现出活性抑制作用。Csn1水解壳聚糖的主要产物为(GlcN)2至(GlcN)4。研究结果表明,Csn1可为工业制备壳寡糖提供有效的生产工具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型壳聚糖酶 壳寡糖 酶学性质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