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始初小头虫(Capitella teleta)实验室全周期养殖体系的构建:环境因子调控与人工基质开发
1
作者 翁洁羊 李勇男 +2 位作者 周冰清 李杰 张琳琳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7-967,共11页
海洋底栖多毛类动物小头虫是进行发育生物学和再生演化研究的典型模式物种。然而,始初小头虫中国群体实验室全周期养殖体系尚未建立。研究通过4组实验(低溶解氧无饲料、高溶解氧无饲料、低溶解氧添加饲料、高溶解氧添加饲料)探究溶解氧... 海洋底栖多毛类动物小头虫是进行发育生物学和再生演化研究的典型模式物种。然而,始初小头虫中国群体实验室全周期养殖体系尚未建立。研究通过4组实验(低溶解氧无饲料、高溶解氧无饲料、低溶解氧添加饲料、高溶解氧添加饲料)探究溶解氧与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饲料添加条件下,将溶解氧浓度从3 mg/L提升至8 mg/L,可显著提高存活率46.67%;添加饲料条件下,提高溶解氧浓度(3→8 mg/L)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低氧环境下,饲料添加能提高存活率54.44%,而高氧环境下则无显著差异。(2)提高溶解氧浓度(3→8 mg/L)和添加饲料均显著促进体长增长。(3)提升溶解氧浓度(3→8 mg/L)在无饲料条件下显著提高性别分化率46.29%,而在有饲料添加条件下提高30.78%。饲料添加本身对性别分化无独立影响,但会部分抵消低溶解氧的抑制效应。(4)饲料和溶解氧两者对雌雄性别比均无显著影响。人工基质环境下,始初小头虫存活率达99%,性别分化率100%,体长1.86 cm,雌雄比1.72∶1.00。综上所述,从提高始初小头虫存活率和促进生长的角度考虑,建议其养殖体系为:使用人工基质,维持溶解氧浓度在8 mg/L,每周投喂复合饲料。该研究为始初小头虫中国群体的养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其功能研究体系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初小头虫 饲料 溶解氧 人工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敬慧 周迎 秦伟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全球近海污染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和海产品中的PSTs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繁...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全球近海污染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和海产品中的PSTs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繁琐、检测耗时长等问题,不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灵敏、便携等优点,在PSTs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PSTs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不同信号传导机制的PSTs检测手段,探讨了核酸适配体技术用于PSTs检测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发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PSTs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安全 核酸适配体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电化学传感 光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酸性pH胁迫响应的代谢组分析
3
作者 孟庆欣 薛钡宁 张留所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5-1225,共11页
海洋线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影响,pH是常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但海洋线虫如何应答pH胁迫的机制尚不清楚。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在不同酸性pH环境(pH... 海洋线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影响,pH是常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但海洋线虫如何应答pH胁迫的机制尚不清楚。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在不同酸性pH环境(pH 5.88作为对照组、pH 4.33和pH 5.33为酸性环境处理组)下的线虫代谢响应特征。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pH 4.33酸性环境下,海洋线虫L.marina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包括4-羟基壬烯醛、N-酰基鞘氨醇和N-乙酰-D-葡萄糖胺等,代谢物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ABC转运蛋白和甘油磷脂代谢等;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包括AMP、GMP、UMP、TMP、L-精氨酸、L-甲硫氨酸、L-组氨酸及多个二肽和三肽,代谢物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与嘌呤代谢等。与对照组相比,在pH 5.33酸性环境下,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包括4-羟基壬烯醛、α-亚麻酸、N-乙酰-D-葡萄糖胺、磷酸乙醇胺等,代谢物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鞘脂代谢等;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包括AMP、TMP、L-甲硫氨酸和多个二肽与三肽,下调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的通路包括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通路、D-氨基酸代谢、叶酸运输和代谢等。通过本研究发现的差异代谢物与团队已发表的转录组数据联合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pH 4.33条件下显著上调的通路包括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降解、谷胱甘肽代谢等;显著下调的通路包含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和D-氨基酸代谢等。在pH 5.33条件下,显著上调的通路为过氧化物酶体、谷胱甘肽代谢、脂肪酸降解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显著下调为硫代谢和生物素代谢通路。在酸性环境pH 4.33和5.33下,海洋线虫多种肽段及氨基酸、核苷酸及其类似物、嘌呤合成的中间体显著下调,表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代谢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线虫发育延迟或抑制的关键原因之一。研究发现的海洋线虫应答酸性pH胁迫的代谢调控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关键代谢物如何调控线虫酸性pH胁迫应答与发育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也将为解析海洋无脊椎动物应对海洋酸化的生理代谢适应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 酸性pH胁迫 代谢组学 4-羟基壬烯醛(4-HNE) 谷胱甘肽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骨骼形成的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奎栋 梁延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801,共15页
珊瑚碳酸钙骨骼作为珊瑚礁或珊瑚林的结构基础,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生物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有机基质、晶体自身生长调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作用,迄今对珊瑚骨骼钙化过程中... 珊瑚碳酸钙骨骼作为珊瑚礁或珊瑚林的结构基础,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生物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有机基质、晶体自身生长调控,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控作用,迄今对珊瑚骨骼钙化过程中生物调控的认识仍相当有限。文章从不同珊瑚类群的骨骼结构特征及演化历史、有机基质的调控机制、珊瑚钙化模型和环境因素对珊瑚钙化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八放珊瑚与六放珊瑚的造礁石珊瑚钙化过程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组织-骨骼界面的钙化细胞结构和离子运输途径,并梳理出了初步的珊瑚钙化模型。从不同碳酸钙晶型的骨骼结构、有机基质蛋白组成上的低共有率和生物控制下的钙化过程差异性表明八放珊瑚与造礁石珊瑚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珊瑚钙化策略。未来珊瑚生物矿化研究需融合多学科技术进一步探究骨骼形成机制,结合海洋环境变化记录,揭示驱动珊瑚骨骼形成的环境因素,为理解珊瑚如何应对当今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事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放珊瑚 石珊瑚 珊瑚生物矿化 骨骼有机基质 钙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分子结构、活性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分布和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曲丽雯 刘建国 于文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5,共13页
虾青素呈鲜红色,属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可淬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防止或阻断单线态氧和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抗氧化性最强的可食用物质,在化妆品、水产、食品、营养保健甚至药品领域都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虾青素呈鲜红色,属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可淬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防止或阻断单线态氧和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抗氧化性最强的可食用物质,在化妆品、水产、食品、营养保健甚至药品领域都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从虾青素独特的化学分子结构、不同类型的旋光与顺反异构体角度入手,对虾青素的结构特征、组成和主要作用机理予以综述,阐述其生物活性和功效的异同,分析和展望在水产生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顺反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 抗氧化 水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T技术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大菱鲆幼鱼心脏的差异蛋白筛选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一诺 徐荣静 +6 位作者 黄智慧 蒋宇航 曹郡文 王新安 刘诗颖 闫鹏飞 马爱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41,共12页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心脏对于维持脊椎动物机体稳态有关键作用。因此,为探究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关键蛋白或代谢通路,本研究利用TMT联合LC-MS/MS技术开展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差异表达蛋白...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心脏对于维持脊椎动物机体稳态有关键作用。因此,为探究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关键蛋白或代谢通路,本研究利用TMT联合LC-MS/MS技术开展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差异表达蛋白谱分析。将大菱鲆幼鱼分为3组进行实验:control组(14.0±0.5)℃(适宜温度),HT1组(20.0±0.5)℃(高温),HT2组(28.0±0.5)℃(极高温)。定量分析鉴定到的肽段数量为35434个,其中特有肽段数量为31704个;鉴定到的蛋白质总数4765个。3个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形成3个比较组,并进行差异蛋白筛选,结果显示,HT1/control共筛选到87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HT2/control共筛选到171个DEPs,HT2/HT1共筛选到188个DEPs。KEGG富集结果显示,HT2组与control组和HT2组与HT1组的差异蛋白均主要富集在与脂肪酸代谢、炎症以及免疫防御相关的通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多个蛋白(HSP90B、HSP70等)在HT2组相较于control组均显著上调。蛋白互作网络结果显示,关联度最高的是HSP90B。首次发现,高温胁迫下心脏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FGA、FGB和FGG)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在热响应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极高温可能引起大菱鲆的脂肪酸代谢紊乱,引发炎症反应,而热休克蛋白家族蛋白的上调可能对缓解热胁迫下的应激症状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大菱鲆热应激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大菱鲆的耐高温选育提供候选蛋白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蛋白组学 高温胁迫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及脂多糖刺激下大菱鲆肝脾凝集素和Toll样受体基因的时序表达分析
7
作者 苟冬惠 孙志宾 +6 位作者 马爱军 田蜜 王新安 黄智慧 孙伟恒 朱春月 刘志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9-1001,共13页
凝集素和Toll样受体对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以应对入侵的病原体至关重要,为探究革兰氏阴性菌鳗弧菌、灭活鳗弧菌以及LPS刺激大菱鲆PAMP识别受体基因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平均体质量为(19.37±4.31)g、平均体长为(10.71±0.69)cm的大菱... 凝集素和Toll样受体对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以应对入侵的病原体至关重要,为探究革兰氏阴性菌鳗弧菌、灭活鳗弧菌以及LPS刺激大菱鲆PAMP识别受体基因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平均体质量为(19.37±4.31)g、平均体长为(10.71±0.69)cm的大菱鲆为实验对象,分别于免疫后0、12、24、48、72和96 h采集肝和脾组织,提取总RNA,采用qPCR检测肝脏和脾脏中LEC、SAP、TLR5M、TLR14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肝脏中,活菌刺激下LEC、SAP、TLR5M和TLR14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上调表达,上调表达高峰均在0~24 h,基因表达量最高值是对照组的14~3857倍;灭活菌和LPS刺激下LEC、TLR5M和TLR14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上调表达,表达高峰分别在24~72 h和48~72 h,最高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52~447倍和18~184倍。在脾脏中,活菌刺激下LEC和TLR14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上调表达,上调表达高峰均在0~24 h,基因表达量最高值是对照组的5~223倍;灭活菌和LPS刺激下LEC、SAP和TLR14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上调表达,LEC和SAP表达高峰在0~12 h,TLR14表达高峰在48~72 h,最高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4~28倍和2~68倍,其他基因表现为显著下调或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免疫刺激能引起肝脏和脾脏PAMP识别受体基因的快速变化,并且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具有组织特异性。免疫后肝脏和脾脏在0~72 h中,可用更为简单的免疫增强剂LPS或灭活菌代替活菌注射,通过LEC、SAP、TLR5M和TLR14 PAMP识别受体基因表达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抗鳗弧菌新品种选育和海水鱼类免疫增强剂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受体 凝集素 Toll样受体 革兰氏阴性菌 鳗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Smad基因家族鉴定及高温胁迫下心脏中的表达分析
8
作者 蒋宇航 黄智慧 +7 位作者 马爱军 曹郡文 孙志宾 张皓 赵一诺 刘志峰 王新安 徐荣静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6-759,共14页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一种冷水性海洋比目鱼类,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高温导致其产生严重的热应激反应。心脏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器官,在影响鱼类耐热上限,提高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至关...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一种冷水性海洋比目鱼类,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高温导致其产生严重的热应激反应。心脏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器官,在影响鱼类耐热上限,提高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至关重要。Smad基因家族(Smads)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下游关键的信号因子,在心脏重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研究Smads在高温胁迫下心脏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理解鱼类耐热机制以及为培育耐高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菱鲆Smad基因家族(Sm-smads)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家族成员基础信息分析、理化性质预测,系统发生树构建等;开展高温胁迫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式对Sm-smads进行组织表达丰度分析以及高温胁迫下心脏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在大菱鲆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2个Sm-smads成员,相对分散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可以划分为4个亚家族;另外,基因结构、motif分析和多重序列比对的分析结果表明Sm-smads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常温下(14℃)Sm-smads在心脏、肝脏、肾脏、脑和脾脏中均有表达,在心脏和肝脏中的表达丰度相对较高;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组织中Sm-smads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Sm-smad1、Sm-smad2、Sm-smad3、Sm-smad4、Sm-smad7、Sm-smad8、Sm-smad10、Sm-smad11显著上调,Sm-smad9显著下调,推测这些基因在高温胁迫过程中参与了大菱鲆心脏热重塑调节。研究结果可为解析高温胁迫过程中Sm-smads在心脏中的调控功能奠定基础,为高温胁迫引起心脏重塑的机制研究提供候选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Smad基因家族 心脏功能 高温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昌邑海域东、西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赵华 徐勇 +4 位作者 李新正 韩庆喜 张悦 王金宝 隋吉星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以2023年7月莱州湾昌邑海域东、西两个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对东、西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 本文以2023年7月莱州湾昌邑海域东、西两个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对东、西调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5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4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12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群动物1种。优势种为彩虹蛤(Iridona iridescens)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等。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西侧调查断面均显著高于东侧断面。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将东、西两个调查断面划分为2个群组,PERMANOVA分析显示2个群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SIMPER分析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中华半突虫(Phyllodoce chinensis)和彩虹蛤等。Mantel分析显示影响软体动物的环境变量最多;CCA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值粒径、铁和总氮及水体亚硝酸盐、温度和pH能够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莱州湾昌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要明显少于莱州湾整体或其他局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莱州湾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种牙鲆囊胚期细胞系的构建及初步应用研究
10
作者 聂苗苗 吴志昊 +1 位作者 王丽娟 尤锋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1-658,共8页
采用研磨杵压破胚胎外膜、分离出细胞,采用DF12培养基,并添加抗生素、胎牛血清和生长因子等,在25℃下从牙鲆囊胚中构建了1种多突起且边缘清晰的新细胞系,命名为PoEC,目前已经培养至40代。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测序... 采用研磨杵压破胚胎外膜、分离出细胞,采用DF12培养基,并添加抗生素、胎牛血清和生长因子等,在25℃下从牙鲆囊胚中构建了1种多突起且边缘清晰的新细胞系,命名为PoEC,目前已经培养至40代。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测序确定该细胞系来源于牙鲆。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生长曲线。根据相关基因和酶活性结果,该细胞系不具有全能性。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能够成功地转染该细胞系细胞,说明该细胞系可以进行牙鲆或其他鱼类基因功能研究。更重要的是,采用10、20、30、40 mg/L重金属铬处理细胞,探究重金属对细胞的影响,发现低质量浓度铬(10 mg/L)处理1 h内可以严重影响其存活率。所以该细胞系可以作为鱼类研究重金属毒理的有力工具,以体外生物学系统应用于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毒理学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囊胚 细胞系 毒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ZBTB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11
作者 张春涛 袁剑波 +2 位作者 李柔静 张晓军 李富花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4-1286,共13页
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ZBTB)家族作为真核生物中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转录调控因子,在基因转录、细胞分化与发育、调节细胞周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对虾中关于ZBTB的系统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从凡纳滨对虾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1个Lv... 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ZBTB)家族作为真核生物中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转录调控因子,在基因转录、细胞分化与发育、调节细胞周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对虾中关于ZBTB的系统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从凡纳滨对虾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1个LvZBTB基因,系统发生分析显示LvZBTB基因家族包括8个ZBTB7、2个ZBTB14、10个ZBTB17、6个ZBTB24、3个ZBTB42、2个ZBTB49。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通过转录组有参分析,系统解析了LvZBTB基因家族在凡纳滨对虾多种生命过程中的潜在调控功能。结果显示,LvZBTB在各组织中泛表达,但在不同蜕皮时期和不同发育时期呈现出特异性差异表达。大多数LvZBTB基因在蜕皮D2~P1期下调表达,在20日龄仔虾(P20)特异下调表达,少数基因(LvZBTB42-2)在P20时期特异性上调表达。在环境适应方面,高温胁迫下,几乎全部LvZBTB家族成员表达量均明显下降,而LvZBTB49、LvZBTB42、LvZBTB7、LvZBTB17等亚家族成员在盐度胁迫下呈现差异表达,且不同亚家族成员差异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LvZBTB7A-1、LvZBTB24-8、LvZBTB17-5在病原感染时差异表达。该研究全面揭示了LvZBTB基因家族在凡纳滨对虾生长发育、蜕皮、性别分化以及环境适应等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ZBTB基因家族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拮抗菌联合使用防控水产养殖致病菌的策略研究
12
作者 殷宁 王宗杰 +3 位作者 李成成 赵久龙 尹瑞 张永雨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79,共8页
噬菌体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生物制剂,但是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抑菌时间短、抑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一株水产养殖业中的致病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 18-1)为对象,从青岛近岸海水... 噬菌体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生物制剂,但是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抑菌时间短、抑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一株水产养殖业中的致病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 18-1)为对象,从青岛近岸海水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烈性噬菌体Vcp OK(属有尾噬菌体纲)和一株拮抗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XFB1。通过qPCR定量分析发现,噬菌体Vcp OK在其最适浓度(MOI=10)条件下对坎氏弧菌表现出起效快(3 h)但持续时间短(24 h)的抑菌特点;而拮抗菌XFB1以1%的浓度与坎氏弧菌共培养时,呈现出抑菌作用起效慢(20 h)但持续时间长(144 h)的特点。将二者组合使用后发现,组合物不仅能在短时间内(3 h)对坎氏弧菌18-1发挥抑菌作用,而且与单独使用噬菌体相比,显著延长了抑菌持续时间(156 h vs.24 h),有效克服了噬菌体单独应用时抑菌时间短和效果不稳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解决噬菌体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噬菌体-拮抗菌组合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疗法 拮抗菌 坎氏弧菌 水产养殖 致病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域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与环境关系初探
13
作者 李奕诺 类彦立 +4 位作者 李浩天 吴田振 法文龙 黄丁勇 王建佳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1204,共14页
北部湾涠洲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且富营养化趋势逐渐显现,有孔虫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而有孔虫相关调查研究未曾开展。为探究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在涠洲岛周边设置9个采样站位,采集表层沉积... 北部湾涠洲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且富营养化趋势逐渐显现,有孔虫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而有孔虫相关调查研究未曾开展。为探究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在涠洲岛周边设置9个采样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并提取e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s14F1和s17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932462条有效测序数据,经处理后最终有3594条OTUs成功注释到有孔虫,Rotaliida目、Monothalamida目和Textulariida目展现出较高丰度;α多样性指数和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有孔虫的多样性分布与珊瑚礁和人类活动相关;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结果显示,溶解氧和营养盐是显著影响有孔虫eDNA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显示溶解氧和亚硝酸盐是影响有孔虫分子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素,暗示低氧与高营养盐环境共同塑造了底栖有孔虫的群落格局。该研究为理解北部湾近岸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参考,也为全球有孔虫数据库的完善与潜在新种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EDNA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促进变性蛋白的正确折叠
14
作者 黄清艺 杨留艳 沈庆涛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退火技术是冶金工业常用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对金属、合金和半导体材料进行先加热后降温的处理,可以同步化其微观结构,改善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前期,本课题组率先把退火引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实现对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同步化,进而... 退火技术是冶金工业常用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对金属、合金和半导体材料进行先加热后降温的处理,可以同步化其微观结构,改善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前期,本课题组率先把退火引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实现对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同步化,进而提高冷冻电镜解析分辨率。为了拓宽退火的应用,本文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研究对象,对热变性的EGFP进行退火处理,发现退火处理的EGFP展现出更快的复性速度和更高的复性效率,这一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蛋白质折叠的机制,也为利用退火稳定和修复变性蛋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蛋白质复性 负染电镜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胁迫下LXRα激动剂添加和RNA干扰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志峰 徐菲 +6 位作者 赵海池 施越雷 杨明超 黄智慧 孙志宾 徐荣静 马爱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1334,共11页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随着养殖水域逐渐向滩涂和内陆拓展,亟待研究其低盐适应性机制,进而为培育耐低盐良种提供参考。通过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T091317,以进一步检测下游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脂代谢产物...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随着养殖水域逐渐向滩涂和内陆拓展,亟待研究其低盐适应性机制,进而为培育耐低盐良种提供参考。通过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T091317,以进一步检测下游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脂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设置两个盐度梯度(5和30),每个盐度设置4个处理组(干扰组、激动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72 h。结果显示:在dsRNA注射后,肝脏中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盐度30下;盐度5的肝脏组以及不同盐度的肠道组中,干扰效果不明显。激动剂注射后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盐度组中均呈现了激动效应,但维持时间较短。低盐可以抑制SREBP-1、CYP7A1和ApoA-IV基因的表达,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三者尽管表达趋势不同,但整体上均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血清生化结果显示,低盐显著抑制了TG和HDL的含量,对T-CHO以及LDL的含量无显著影响。30盐度下,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TG的含量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以上表明在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后,都能够相应的导致LXRα基因表达量降低或者升高。LXRα基因受到抑制后,可以引起下游转录因子SREBP-1基因表达的降低,进而抑制了TG的合成,因此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可以进一步作为大菱鲆耐低盐选育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脂代谢 LXRα基因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发育中体色花纹时序发生的色素细胞变化和控制基因表达的分析Ⅱ.仔稚幼鱼时期
16
作者 孙志宾 孙伟恒 +10 位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黄智慧 李迎娣 苟冬惠 于宏 闫鹏飞 田蜜 Vorathep Muthuwan 曲江波 洪宜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6-764,共9页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其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有待深入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仔稚幼鱼体色花纹模式建成的发育过程,对...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其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有待深入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仔稚幼鱼体色花纹模式建成的发育过程,对比不同发育时期体色变化的特点,筛选出仔稚幼鱼时期体色花纹变化较为明显的9个发育时期,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眼斑双锯鱼各发育时期的10个体色控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眼斑双锯鱼的体色发生存在明显的时序性,仔鱼时期鱼体呈现半透明状,黑色素细胞排列在身体两侧,随着生长发育数量逐渐增多;稚鱼时期,体表开始出现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身体慢慢变得不透明,9 dph开始出现第一道条纹,虹彩色素细胞数量逐渐增多,10 dph时期观察到第二道条纹出现;幼鱼时期,三道白色条纹完全形成,体表的橙红色和白色条纹被黑色素细胞分隔开来,界线逐渐清晰,长成完整的花纹。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在仔稚幼鱼阶段,10个体色控制基因在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不同功能分类的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仔稚幼鱼前期表达量变化较大的基因主要为TYR、Dct、Ednrb、Sox10等与黑色素细胞迁移、分化、合成相关的基因;随着幼鱼不断的生长发育,白色条纹逐条出现,与虹彩色素细胞相关的Fms、Foxd3等基因也开始出现表达量显著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发育 体色花纹 时序发生 色素细胞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度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菲 刘志峰 +4 位作者 赵海池 杨明超 孙志宾 徐荣静 马爱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2,共11页
为了研究脂肪水平是否对低盐胁迫导致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质代谢紊乱具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低盐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的投喂实验,以确定大菱鲆在应对低盐度时的最佳脂质需求量。本研究设置了3个盐度梯度(10、20和30)... 为了研究脂肪水平是否对低盐胁迫导致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质代谢紊乱具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低盐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的投喂实验,以确定大菱鲆在应对低盐度时的最佳脂质需求量。本研究设置了3个盐度梯度(10、20和30),每个盐度组设置4个脂肪含量梯度(8%、12%、16%和20%),分析在不同盐度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脂质含量为16%时,盐度20与盐度30组之间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盐度10组的生长性能要低于盐度20和盐度30组;盐度为10时,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20%组,且高于盐度30与盐度20下的20%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方面,在盐度10和盐度20养殖条件下,与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lxra、cyp 7a1和srebp-1的表达量基本随脂肪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尤其在盐度为10时,12%组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组,20%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盐度为10时,acc和fas基因的表达水平类似,在高脂肪20%组中均被抑制,在12%组的表达量较高。与脂质吸收相关的基因apoa-Ⅳ在盐度10下20%组的表达量远高于相同盐度条件下其他各组(P<0.05),而且在脂肪含量20%条件下呈随盐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这与其他脂质组中的趋势完全相反。以上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影响脂质代谢后,通过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可以从脂质合成和脂质吸收的角度来缓解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这种缓解作用更多的体现在脂质吸收层面上,进而提高低盐胁迫下的生长表现。研究结果从盐度影响脂质代谢的角度探索鱼类对低盐的适应性,可为大菱鲆耐低盐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大菱鲆 生长性能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比较研究
18
作者 牛建峰 王旭雷 +6 位作者 郇丽 张宝玉 郑阵兵 解修俊 王立军 顾文辉 王广策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共9页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显示配子体半饱和光强约为56μmol/(m^(2)·s),四分孢子体的约为88μmol/(m^(2)·s)。光照强度对藻体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分孢子体光合活性显著高于配子体,且具有较高的强光耐受能力。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的光补偿点均约为10μmol/(m^(2)·s),四分孢子体饱和光强在250~270μmol/(m^(2)·s),相较于配子体的100μmol/(m^(2)·s),显示出了更宽广的光强适应能力。在15~31℃,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光合作用系统均未受到显著影响,而四分孢子体有效量子产额在长时间29℃条件下轻微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藻体在可溶性总蛋白、藻红蛋白及叶绿素a含量上未见显著差异,丝状四分孢子体因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显著高于配子体的光合效率。同时紫杉状海门冬四分孢子体具有较广的光强适应范围,因而是一种更适于基于反应器的规模化培养的藻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四分孢子体 配子体 温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19
作者 张悦 徐勇 +5 位作者 王金宝 吴忠迅 隋吉星 龚琳 于国旭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71,共13页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春季(57种)>秋季(45种)>冬季(39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要类群。庙岛群岛潮间带以弱固着型和游走型底栖动物占优势,3个季节调查共发现5种优势种: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 littore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葛氏囊须虫(Pharyngocirrus gabriellae)、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和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间和岛屿间差异均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季节间差异和站位间差异均显著,J′只季节间差异显著。南部岛屿多样性指数较高,而丰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10个岛屿潮间带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较低,这可能是庙岛群岛诸岛自然环境差异大,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早期胚胎血细胞分布特征
20
作者 秦思师 何秋霞 +4 位作者 刘艳松 金瑶波 王丽娟 尤锋 谭训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3,共9页
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邻联茴香胺对血红蛋白进行染色,并对染色胚胎进行组织切片,利用解剖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将基因表达与血红蛋白染色分布相对应分析斑马鱼早期胚胎不同时期血液系统发育情况。定量PCR结果显示受精后12 h,原始造血开始,受精后24 h,血管开始形成,72 h之前斑马鱼血液循环系统已基本发育完全;而通过染色观察有一定的滞后,在斑马鱼胚胎受精后30 h才可以观察到血红蛋白在卵黄囊中出现,受精后48 h可在心脏观察到红细胞,此时通过切片可以在躯干和体节中发现红细胞;通过切片还可以在72 h胚胎的脑部发现红细胞;受精后96 h斑马鱼胚胎血液循环基本发育成熟。本研究不仅仅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对应描述了血管及血细胞(红细胞为主)的发育过程及分布特征,也为通过简单检测方法分析血液相关疾病的病理及毒理特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胚胎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