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藻C_4固碳途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乾 米铁柱 +2 位作者 甄毓 王华龙 于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140,共10页
硅藻不仅对全球初级生产力有重要贡献,还在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结合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硅藻固碳途径进行研究,已经证明其在基因组层次上C_4途径所需关键基因的存在,... 硅藻不仅对全球初级生产力有重要贡献,还在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结合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硅藻固碳途径进行研究,已经证明其在基因组层次上C_4途径所需关键基因的存在,而转录组测序技术则可以在基因组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特定的环境因子展开更深一步的研究。虽然一些硅藻种类中的单细胞C_4途径在其体内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但随着同位素标记,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一领域的相关证据不断积累,并发现这一机制除了可以提高Rubisco酶的CO_2固定效率以外,还具有降低光呼吸强度,为碳代谢相关的途径提供还原力和中间代谢产物的重要意义。通过C_4途径与不同生态学尺度相结合的研究,不仅明确了该过程在代谢产物运输和能量流动方面的运行情况,还可以更好得解释硅藻在海洋环境中取得的巨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固碳途径 C4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和南黄海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对硝化潜势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明月 甄毓 +2 位作者 李思琦 米铁柱 贺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1,共13页
硝化作用是海洋氮循环的核心过程。作为硝化过程关键步骤的氨氧化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是海洋氮循环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选取渤海和南黄海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通过微宇宙培养实验研究了... 硝化作用是海洋氮循环的核心过程。作为硝化过程关键步骤的氨氧化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是海洋氮循环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选取渤海和南黄海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通过微宇宙培养实验研究了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对硝化潜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渤海和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硝化速率(以氮计,下同)为0.0046~0.2831μmol/(g·d),其中氨氧化古菌潜在硝化速率为0.0043~0.2743μmol/(g·d),氨氧化细菌潜在硝化速率为0.0004~0.0560μmol/(g·d)。氨氧化古菌是硝化潜势的主要贡献者,在渤海海域的贡献率为59.79%~97.95%,在南黄海海域的贡献率为18.47%~94.26%。渤海海域潜在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南黄海海域。此外,本研究海域中盐度是影响潜在硝化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对渤海海域的分析则表明越高的NO_(3)^(-)浓度可能指示着越高的硝化潜势。在河口及近海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在硝化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河口和近岸沉积物硝化潜势总体高于远海。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近海海洋氮循环过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硝化作用 潜在硝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口芦苇湿地细菌和古菌群落周期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明月 米铁柱 +1 位作者 甄毓 王勋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49-858,共10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秋季辽河口芦苇湿地水体中一昼夜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序共获得52802条细菌和106091条古菌高质量序列,以97%的相似性聚类并抽平后共划分了530和979个OTU.结果表明,湿地水体中...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秋季辽河口芦苇湿地水体中一昼夜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序共获得52802条细菌和106091条古菌高质量序列,以97%的相似性聚类并抽平后共划分了530和979个OTU.结果表明,湿地水体中浮游细菌和古菌群落丰度均在早上达到最高值,夜晚达到最低值.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周期日变化,不同时间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古菌群落组成特征表明辽河口芦苇湿地具有较高的潜在甲烷生成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河口湿地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16SrRNA 细菌 古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浅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4
作者 张瑾 董明帆 +2 位作者 杨福霞 简慧敏 姚庆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122,共10页
本文根据2017年3、5、9月对苏北浅滩海域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的浓度与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苏北浅滩营养盐分布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与浒苔暴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O_(3)^(-)-N从3月至5月平均浓度略微降... 本文根据2017年3、5、9月对苏北浅滩海域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的浓度与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苏北浅滩营养盐分布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与浒苔暴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O_(3)^(-)-N从3月至5月平均浓度略微降低,而9月NO_(3)^(-)-N平均浓度又降低至17.5μmol/L;PO_(4)^(3-)-P、SiO_(3)^(2-)-Si平均浓度从3月到5月再到9月均先降低后升高。NH_(4)^(+)-N平均浓度从3月的2.38μmol/L上升至5月的7.44μmol/L,整个调查海域浓度较高,尤其是南部海域,9月又下降至1.28μmol/L。5和9月DON平均浓度显著低于3月。苏北浅滩海域NO_(3)^(-)-N、PO_(4)^(3-)-P、SiO_(3)^(2-)-Si浓度均呈现由近岸向远岸梯度递减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受咸淡水混合过程控制;NH_(4)^(+)-N、DON的高值区呈斑块状分布,南部海域高值分布与养殖废水排放、大型藻类有关。N/P比值均偏离Redfield值,调查海域为磷限制。河流输入、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地下水输入、大型藻类吸收是影响N、P营养盐浓度和形态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而SiO_(3)^(2-)-Si的分布变化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浅滩 营养盐 时空分布 大型藻类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