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2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荧光光谱仪在实验室-调查船测定海洋沉积物元素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颖 汪虹敏 +5 位作者 王赛 徐磊 林学辉 张辉 高晶晶 刘季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0-559,共10页
运用Epsilon3系列小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选取水系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标准物质31个,采用压片法制样,建立了该仪器对海洋沉积物中34种元素定量测试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在海上调查期间运用该仪器与方法... 运用Epsilon3系列小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选取水系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标准物质31个,采用压片法制样,建立了该仪器对海洋沉积物中34种元素定量测试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在海上调查期间运用该仪器与方法,对深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调查船上的测定值与陆上实验室内的测定值基本一致,两者平均相对偏差基本小于10%,结果表明运用该分析方法,Epsilon3系列小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能快速、准确测定沉积物中多种元素,为及时判断现场资源分布情况提供依据,减少取样的盲目性,这将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 压片法 海洋沉积物 现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翠 张德震 +3 位作者 宋金明 谭攻克 韩俊梅 朱小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7-142,共6页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实验室是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关键领域核心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级平台,因此对知识产权管理及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全面调研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产...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实验室是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关键领域核心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级平台,因此对知识产权管理及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全面调研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管理及成果转化模式及成功经验及做法,梳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现状,从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增强知识产权分析评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对产业化的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议,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的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转移 技术经理人 国家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6
3
作者 吴立新 荆钊 +5 位作者 陈显尧 李才文 张国良 王师 董波 庄光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共12页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到目前为止,广袤深邃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被人类探索,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到目前为止,广袤深邃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被人类探索,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根本,事关国家发展的命脉。海洋问题的复杂性使其无法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得以解决。目前,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已逐步从过去的跟跑阶段进入并跑阶段,但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本文回顾分析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对标找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围绕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健康海洋、海洋生命过程、跨圈层流固耦合、快速变化的极地系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开展跨尺度、跨圈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组织并发起我国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切实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海洋能量物质循环 跨圈层耦合 可持续发展 多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下设施生物污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段继周 刘超 +9 位作者 刘会莲 孙佳文 张一梦 王楠 翟晓凡 管方 郑萌 张杰 王秀通 侯保荣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2-177,共16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水下设施不断投入使用,严苛的海洋环境使得生物污损问题凸显。生物污损会对海洋水下设施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缩短其服役期,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抑制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水下设施不断投入使用,严苛的海洋环境使得生物污损问题凸显。生物污损会对海洋水下设施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缩短其服役期,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抑制或减少生物污损,实现海洋水下设施的有效运行。本文综述了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形成过程,总结了生物污损对海洋水下设施的危害,概述了几种我国沿海发现的典型污损生物,总结了目前采用的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或解决方案,并讨论了近年来新型防污策略的发展及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下设施 生物污损 附着生物 防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发展趋势探讨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慧良 陆凯 褚宏宪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9期1-5,共5页
详细总结了海洋地质调查和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的发展状况、适用范围、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阐述了海洋地质调查取样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向可视化、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水下动力定位方向发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发展趋... 详细总结了海洋地质调查和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的发展状况、适用范围、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阐述了海洋地质调查取样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向可视化、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水下动力定位方向发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由近海探测技术向深远海探测技术发展,由船载探测技术向近海底、原位观测技术发展,由单一探测技术向集成化、精细化探测技术、多方位立体式综合调查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调查 探测技术 多道地震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探索与理论技术创新——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窦衍光 印萍 +13 位作者 陈斌 薛碧颖 王蜜蕾 邹亮 胡睿 徐刚 岳保静 宋维宇 林曦 董杰 付佳妮 徐锐 何松 林琴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在服务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论证、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实现了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强化城市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作用,加强监测预警与实现多网融合,有效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是青岛城市地质调查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滨海基岩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资源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的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戈 杨杰 +1 位作者 张本涛 马纯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117,共8页
卫星遥感技术因其在海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各国海洋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已实施的卫星计划为切入点,阐明了海洋科学卫星对海洋科学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指出海洋遥感已进入科学卫星时代。针对当前海洋亚中尺度和近温跃层遥... 卫星遥感技术因其在海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各国海洋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已实施的卫星计划为切入点,阐明了海洋科学卫星对海洋科学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指出海洋遥感已进入科学卫星时代。针对当前海洋亚中尺度和近温跃层遥感观测的科学前沿需求,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正在实施的新一代科学卫星计划。重点围绕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的两大代表性载荷——干涉成像高度计和海洋激光雷达,回顾了测高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了这两大载荷在亚中尺度海洋学、海洋跃层动力学和大数据海洋学领域的未来潜在应用,对中国海洋科学卫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卫星 干涉成像高度计 海洋激光雷达 三维遥感 “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海洋环境仿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勇 黄家琛 +2 位作者 马纯永 杨杰 陈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117,共7页
本文利用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对虚拟海洋环境仿真中海浪仿真、海风仿真与风海流仿真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成果开发了交互式虚拟海洋仿真系统。结合中国海洋大学丰富的海洋实践教学经验,对东方红2号海洋调查船进行三维建模,... 本文利用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对虚拟海洋环境仿真中海浪仿真、海风仿真与风海流仿真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成果开发了交互式虚拟海洋仿真系统。结合中国海洋大学丰富的海洋实践教学经验,对东方红2号海洋调查船进行三维建模,并运用体素化分析方法模拟其在海面的运动情况,构建了虚拟海洋环境观测载体。系统根据涉海专业出海实践内容设计观测实验,还原了海风观测实验和CTD观测实验,能有效缓解当前涉海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海洋人才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海洋 海浪仿真 船舶仿真 观测实验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琪 冉轲 孔令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方法,是指通过选择一段DNA基因序列片段作为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海洋贝类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非常见及疑难物种不能快速、准确地鉴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物种诊断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分析步骤、优势、局限及在海洋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海洋贝类 种质资源 物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青岛市售三文鱼水产品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新宁 牟铭 +2 位作者 李昂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191,共8页
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难度很大,而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市6... 仅凭感官甄别市售三文鱼(鲑鳟鱼类的统称)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难度很大,而广泛应用于物种分类学研究的DNA条形码为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市6个城区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的三文鱼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进行了调查。在采集的74份三文鱼样品中,成分为大西洋鲑的样品有61份,占比为82.43%;成分为虹鳟的样品有11份,占比为14.86%;另外,青岛市售三文鱼商品中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各占比为1.35%。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场流通的三文鱼商品以大西洋鲑为主,但核对商品标识与实际物种信息发现,14.86%的三文鱼外包装标识商品名称与检测结果不一致,且有多于40%的三文鱼商品未标注产地信息。可见,三文鱼水产品仍存在一定的掺假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这一国际公认的高端水产品的市场监管还有待于加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确保三文鱼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文鱼 DNA条形码 大西洋鲑 虹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碳生物量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庆轩 崔正国 +3 位作者 曲克明 王庆奎 魏玉秋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依旧受到传统技术和方法的限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检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测定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黑白瓶法、遥感估算法、碳同位素测定、快速重复率荧光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的主要方法有细胞体积转换法、流式细胞术、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同位素与快速重复率荧光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测定出初级生产力,而最具优势与应用前景的碳生物量检测方法是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其中,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具有拟合异常值、测定结果准确等优势,能够实现现场浮游植物群落以及各个功能群碳生物量的估算,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估算。通过本文的综述,一方面为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含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深入研究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以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碳生物量 碳循环 检测方法 分位数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敬一 过武宏 +4 位作者 崔宝龙 刘昆 胡慧琴 夏浩峰 笪良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6-468,共13页
原位观测是海洋环境观监测与安全保障的基础手段,对提升海洋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数值预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施基于原位观测的海洋环境保障措施存在覆盖范围有限、观测成本高昂,以及非常时期实施困难等问题。随着海洋... 原位观测是海洋环境观监测与安全保障的基础手段,对提升海洋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数值预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施基于原位观测的海洋环境保障措施存在覆盖范围有限、观测成本高昂,以及非常时期实施困难等问题。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未来国家海洋利益空间将不断拓展,海洋环境保障的立体性、复杂性、未知性将不断增强,这对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效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实施环境适应性保障对有限的原位观测资源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最大化海洋环境观测网建设效益。本文系统介绍了美国海军在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方面的成果与经验,通过海上试验展现了实施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措施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随后梳理了高分辨率海洋水文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水文环境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诊断技术、无人移动平台协同组网观测技术及无人移动平台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等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我国在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将有助于颠覆传统海洋环境保障模式,牵引我国海洋环境保障装备发展,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理论和技术进步,对我国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观测 数值预报 观测网建设 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T技术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可视化探测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金环 刘昌岭 +4 位作者 邹长春 陈强 孟庆国 刘洋 卜庆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6-212,共7页
基于电阻率响应特征的储层识别和饱和度估算是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开展了沉积物内水合物生成的物理模拟实验,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了分散状水合物和块状水合物生... 基于电阻率响应特征的储层识别和饱和度估算是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开展了沉积物内水合物生成的物理模拟实验,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了分散状水合物和块状水合物生长过程的可视化探测,研究了两种赋存形态水合物的电阻率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分散状水合物的高值电阻率零散分布,块状水合物的高值电阻率聚集分布;沉积物内的游离气导致块状水合物的电阻率层析成像位置发生偏移;分散状水合物和块状水合物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差异明显,与分散状水合物相比,块状水合物电阻率随着水合物的生成升高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电阻率层析成像 赋存形态 电阻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声学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宗艳梅 魏珂 +3 位作者 李国栋 谌志新 唐学大 张玉涛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3期28-35,共8页
海洋渔业声学装备在海洋渔业精准探测、高效捕捞中有着重要应用,其关键技术的改进对于装备性能提升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海洋渔业声学装备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单波束、双波束、分裂波束和多波束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 海洋渔业声学装备在海洋渔业精准探测、高效捕捞中有着重要应用,其关键技术的改进对于装备性能提升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海洋渔业声学装备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单波束、双波束、分裂波束和多波束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近十年来多波束、多频和宽带关键技术在海洋渔业声学装备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研究表明,国内渔业声学装备关键技术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最后对国内渔业声学装备关键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声学装备 多波束 多频 宽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bexcel和Pajek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学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尹希刚 吕阳 沙忠利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9-251,共13页
利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和网络分析工具Pajek对SCIE和SSCI文献数据库1990—2020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文献数据进行统计与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分布及前瞻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洋... 利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和网络分析工具Pajek对SCIE和SSCI文献数据库1990—2020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文献数据进行统计与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分布及前瞻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文献产出近30年来持续增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该领域内有着较强的科研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其中美国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为主要发文机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方向主要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管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海洋保护区等;该领域研究学科交融趋势明显,研究者应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理念和方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生态物种等因素的制衡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可视化分析 发展态势 海洋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状高度计编队探测海洋涡旋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绚 马纯永 +2 位作者 梁达 赵朝方 陈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单颗星下点高度计卫星可进行一维海面高度测量,但时空分辨率较低,对涡旋的探测能力不足。梳状高度计卫星编队可提升海面高度时空分辨率,增强对涡旋的识别探测能力。为定量分析高度计编队下的涡旋探测能力,本文在黑潮延伸体海域开展观测... 单颗星下点高度计卫星可进行一维海面高度测量,但时空分辨率较低,对涡旋的探测能力不足。梳状高度计卫星编队可提升海面高度时空分辨率,增强对涡旋的识别探测能力。为定量分析高度计编队下的涡旋探测能力,本文在黑潮延伸体海域开展观测仿真实验,对海平面高度进行沿轨采样,经优化插值算法处理后得到逐天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场并进行涡旋识别与统计分析。此外,本文还同步开展了单颗星下点高度计和成像高度计卫星涡旋探测仿真实验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梳状高度计卫星编队在涡旋数量、极性、半径及振幅等方面识别效果较好,与成像高度计探测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下点高度计 梳状高度计编队 海平面高度异常 涡旋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南海鸢乌贼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祖军 王学锋 +5 位作者 周艳波 张磊 吕少梁 吴洽儿 董建宇 马胜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8,共8页
为探究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9—2020年南海围网捕捞鸢乌贼的电子渔捞日志数据,首先分析了鸢乌贼资源的月间变动特征,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 为探究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9—2020年南海围网捕捞鸢乌贼的电子渔捞日志数据,首先分析了鸢乌贼资源的月间变动特征,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围网月间的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CPUE则为2020年大于2019年。南海鸢乌贼渔汛期为3—4月,高产区域集中在112°E—117°E、8°N—12°N,渔汛期CPUE呈现向东和向北偏移的趋势。海洋环境对鸢乌贼资源分布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38,而海表盐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在海洋环境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87和0.82,两者是影响鸢乌贼资源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用结构方程模型为量化海洋环境因子与鸢乌贼资源分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可为鸢乌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电子渔捞日志 结构方程模型 海洋环境因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军辉 吴丹妮 +3 位作者 何秀平 刘丽君 王九明 郑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73,共19页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富集技术、仪器分析方法和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被动固相吸附和固相萃取技术是海水中海洋藻毒素的主要富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是目前近海水环境中各类海洋藻毒素检测的最有效方法;多种海洋藻毒素在全球近海水环境中有分布,且欧洲近海海水中藻毒素种类最丰富、浓度也相对较高;在中国近海水环境中多种脂溶性藻毒素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近海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洋藻毒素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重要养殖区海水中藻毒素的长期连续监测;海水中典型藻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海洋藻毒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藻毒素 海水 液质联用 被动固相吸附 固相萃取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增子测序技术在牡蛎GⅡ型诺如病毒基因多样性研究中的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璐 董蕾 +2 位作者 喻勇新 靳淼 王永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99-305,共7页
牡蛎中诺如病毒基因多样的研究对病毒的流行传播和疫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扩增子测序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等领域。为评估... 牡蛎中诺如病毒基因多样的研究对病毒的流行传播和疫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扩增子测序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等领域。为评估扩增子测序技术对牡蛎中诺如病毒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采用经典的巢式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方法对人为污染诺如病毒的牡蛎样品进行检测并将产物进行扩增子测序,对病毒基因型覆盖度和灵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覆盖度方面,扩增子测序技术能够检测出人为添加到牡蛎中的6种GⅡ型诺如病毒,覆盖率达到100%;在灵敏度方面,对人为污染有不同数量诺如病毒的牡蛎进行检测及测序分析,证实扩增子测序的灵敏性较高,低于50个病毒粒子也能检测出。综上,扩增子测序技术提高了牡蛎中诺如病毒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基因型的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贝类 扩增子测序 引物评估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