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MP技术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的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马芳 张庆利 +2 位作者 万晓媛 邱亮 黄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6-321,共6页
根据OIE《水生动物诊断手册》、农业部公告第683号和质检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技术文件,为验证本实验室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研发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的有效性,本研究对随机抽样的157套试剂盒的... 根据OIE《水生动物诊断手册》、农业部公告第683号和质检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技术文件,为验证本实验室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研发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的有效性,本研究对随机抽样的157套试剂盒的分析特异性(ASp)、分析灵敏度(ASe)、诊断特异性(DSp)、诊断灵敏度(DSe)、重复性和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ASp结果显示该试剂盒与黄头病毒、偷死野田村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虾肝肠胞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6种对虾病原及对虾组织核酸均无交叉反应;ASe为102拷贝/μL;与OIE标准中WSSV的套式PCR方法相比,该试剂盒测试374份临床样品的DSp为95.8%,DSe为94.6%;该试剂盒对阴性样品及强阳性样品的检测重复率为100%,弱阳性样品的检测重复率为88.9%;该试剂盒可以在-20℃保存6个月以上。所研制的WSSV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试剂盒与OIE标准套式PCR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能够满足实际应用中的WSSV高灵敏度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诊断试剂 试剂盒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进速度对铝合金无针搅拌摩擦改性层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张浩 王优强 段继周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6,共11页
目的 利用无针搅拌头对2024铝合金表面进行搅拌摩擦加工(FSP)处理,探究行进速度对铝合金改性层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HT-JC6×8/2搅拌摩擦焊接设备对合金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电火花线切割在改性层表面截取测试试样(均来自细晶区... 目的 利用无针搅拌头对2024铝合金表面进行搅拌摩擦加工(FSP)处理,探究行进速度对铝合金改性层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HT-JC6×8/2搅拌摩擦焊接设备对合金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电火花线切割在改性层表面截取测试试样(均来自细晶区)。采用5%(体积分数)氟硼酸对改性层试样进行阳极覆膜,以便观察改性层金相组织。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分析了改性层的显微组织、形貌及性能。采用电化学测试,研究不同行进速度下改性层在3.5%(质量分数)Na 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 改性层晶粒得到显著细化,未发现气孔、裂纹等缺陷。改性层分为细晶区(FG)、变形晶区(TG)和粗晶区(CG)。其中,FG厚度在1 024.3~1 247.3μm。当行进速度为100 mm/min时,改性层的性能最优,其屈服强度(σ_(0.2))、抗拉强度(σ_(b))相比于母材(BM)分别提升了19.2%和24.5%,伸长率(δ)最高可达20.3%;改性层以韧性断裂为主。同时,相较于BM,改性层的耐腐蚀性能最佳,其腐蚀电位(E_(corr))提升至–0.539 V,腐蚀电流密度(J_(corr))降低至2.448×10^(-6) A/cm^(2)。结论 通过对不同行进速度下改性层组织及性能的分析,发现改性层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随着行进速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行进速度达到100 mm/min时,改性层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针搅拌摩擦 2024铝合金 表面改性 力学性能 耐腐蚀 行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与2016年青岛采暖期间新粒子生成及活化为云凝结核能力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王欣 姚小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31,共9页
于2013和2016年的采暖期间对青岛郊区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NCN)、粒径分布和云凝结核数浓度(NCCN)进行观测。对比发现:NCN在2016年比2013年下降了48%,这可能与污染物减排措施的加强相关。在过饱和度(SS)为0.4%和0.6%时,2016年的NCCN比201... 于2013和2016年的采暖期间对青岛郊区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NCN)、粒径分布和云凝结核数浓度(NCCN)进行观测。对比发现:NCN在2016年比2013年下降了48%,这可能与污染物减排措施的加强相关。在过饱和度(SS)为0.4%和0.6%时,2016年的NCCN比2013年下降了25%和36%。然而,在SS为0.2%时,2016年的NCCN比2013年增加了6%。在大于100 nm颗粒物数浓度下降的条件下,低饱和度NCCN反而增加,表明大粒径颗粒物活化能力的增强抵消了其浓度减少对云凝结核数浓度的影响。对于不同过饱和度下云凝结核活化率,2016年比2013年上升了91%(0.2%SS)、29%(0.4%SS)和13%(0.6%SS)。两年观测期间,新粒子生成(NPF)事件的发生频率相近。新粒子生成速率(FR)在2016年((4.0±2.0)cm^-3·s^-1)高于2013年((2.2±0.8)cm^-3·s^-1),可能是2016年的颗粒物凝结汇的降低导致的。新粒子对NCCN的贡献和新粒子增长为云凝结核后的活化效率在2016年均低于2013年,说明减排措施的加强会降低新粒子对CCN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核 云凝结核 活化率 新粒子 采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陡坡带流一段上亚段异重流沉积新发现 被引量:11
4
作者 金杰华 操应长 +4 位作者 王健 杨田 刘娟 王心怿 王淑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0-258,共9页
以涠西南凹陷北部陡坡带中段流一段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录井、钻井岩心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异重流成因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陡坡带至湖盆底部可发育洪水型... 以涠西南凹陷北部陡坡带中段流一段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录井、钻井岩心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异重流成因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陡坡带至湖盆底部可发育洪水型异重流沉积,依次为顺直水道、弯曲水道和朵叶体,其延伸距离约为15km,宽度为50~150m。其中,水道地震反射明显强于周围深水泥岩,其内部沉积以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朵叶体沉积主要为细砂岩或粉砂岩,富含陆源植物碎屑,其粒度概率曲线以上拱弧式及宽缓上拱式为主,样品点分布大致平行于C=M基线,指示重力流沉积动力特征。垂向上,单层砂岩一般表现为逆粒序与正粒序成对出现,中部粒度最粗,可见泥质碎屑呈叠瓦状排列,且发育层内微侵蚀面。此外,异重流沉积内部发育块状层理、平行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爬升砂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源-汇”系统决定了异重流的沉积特征与展布,万山隆起东部岩浆岩等物源输入是异重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强构造运动、陡坡折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及低湖水密度是控制异重流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异重流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断陷湖盆陡坡带沉积相类型,也为陡坡带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沉积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陡坡带 流一段下亚段 涠西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鞭毛蛋白基因的坚强芽孢杆菌特异性套式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许彦芬 王海亮 +2 位作者 陈大菾 宋晓玲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3,共6页
细菌鞭毛蛋白编码基因hag具两端的保守序列及中间可变区域,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中可作为分子标记。本研究克隆了坚强芽孢杆菌鞭毛蛋白编码基因hag部分序列,根据所得核酸序列设计套式引物Bfho和Bfhi,进行菌株的套式PCR特异性检测。此外,... 细菌鞭毛蛋白编码基因hag具两端的保守序列及中间可变区域,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中可作为分子标记。本研究克隆了坚强芽孢杆菌鞭毛蛋白编码基因hag部分序列,根据所得核酸序列设计套式引物Bfho和Bfhi,进行菌株的套式PCR特异性检测。此外,采用内引物Bfhi建立坚强芽孢杆菌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方法并确定该方法的检测限,对15个模拟样品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组中坚强芽孢杆菌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坚强芽孢杆菌hag基因长为1213 bp,经比对,与枯草芽孢杆菌hag基因相似性为13%-15%。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坚强芽孢杆菌菌株PC004和PC024的检测限分别为17.3×103和19.7×103 CFU/ml。模拟样品检测结果显示,15个样品中检测出7个阳性,并同时定量各样品中坚强芽孢杆菌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坚强芽孢杆菌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操作时间短、灵敏度高,可为该菌的实际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强芽孢杆菌 鞭毛蛋白 hag基因 套式PCR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折射波衰减特征
6
作者 唐福贵 刘宇涛 +2 位作者 李刚 李春峰 侯文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45-2460,共16页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_(P))结构.结果表明,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_(P))结构.结果表明,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_(P)为5.5~6.3 km·s^(-1)和V_(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_(P)/V_(S)为1.72~1.80),对应较低的Q_(P)(280~410),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_(P)(300~400)和高V_(P)/V_(S)(1.90~1.96)特征,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_(P)(550~600),对应较高的V_(P)(7.0~7.8 km·s^(-1))和V_(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_(P)/V_(S)(1.85~1.96),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_(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结合V_(P)、V_(S)以及V_(P)/V_(S),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过渡区域 地震波衰减 震相 品质因子Q_(P) 衰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