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度约束的海洋大地电磁聚焦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裴建新 吴俊良 祁江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1,共9页
本文利用海洋地震探测方法对速度、密度连续性发生变化的地层成像精度高的优点,提高海洋大地电磁(MT)反演空间分辨能力,提出速度约束的海洋MT聚焦反演方法,可以将OBS深部地震探测获得的速度结构模型作为先验信息引入到海洋MT反演目标函... 本文利用海洋地震探测方法对速度、密度连续性发生变化的地层成像精度高的优点,提高海洋大地电磁(MT)反演空间分辨能力,提出速度约束的海洋MT聚焦反演方法,可以将OBS深部地震探测获得的速度结构模型作为先验信息引入到海洋MT反演目标函数的模型约束泛函中,对反演迭代过程中的电阻率模型施加速度结构约束。根据南黄海千里岩隆起区构建的速度-电阻率模型的反演测试表明,基于MGS聚焦稳定泛函的大地电磁反演方法可以得到高阻层以下的低阻层结构,速度约束下的海洋MT反演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电阻率估计的精度:在速度约束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高海洋MT反演对电性结构的垂向分辨能力;当高速屏蔽层下不同地层波阻抗差异很小而影响速度模型精度时,该方法仍可利用速度梯度信息进行层位约束,提高相应层位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地电磁反演 速度约束 聚焦稳定泛函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甲烷代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烨 孙治雷 +12 位作者 吴能友 刘昌岭 徐翠玲 辛友志 曹红 耿威 张喜林 翟滨 孙运宝 李晶 张栋 闫大伟 吕泰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92,共11页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同时,甲烷还是海底潜在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海洋沉积物是甲烷生物转化的一个重要生态区域,产甲烷菌主要利用H_(2)、CO_(2)及简单的有机物(甲醇、甲胺、二甲基硫等)作为...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同时,甲烷还是海底潜在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海洋沉积物是甲烷生物转化的一个重要生态区域,产甲烷菌主要利用H_(2)、CO_(2)及简单的有机物(甲醇、甲胺、二甲基硫等)作为底物生成甲烷,产生的甲烷在向上迁移的过程中主要被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和甲烷好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eOM)消耗,进而大大减少了甲烷向大气的排放量。AeOM主要发生在含氧的沉积物及沉积物-水界面中,由甲烷好氧氧化菌(aerobic methane-oxidizing bacteria, MOB)介导。然而,绝大部分甲烷在穿透缺氧沉积物层之前是被AOM反应消耗,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是主要的参与者,这些功能微生物耦联电子受体SO_(4)^(2-)、NO_(2)^(-)/NO_(3)^(-)或Fe^(3+)和Mn^(4+)将甲烷进行氧化。本文对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种类、代谢途径及其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综述,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今后海洋生境中甲烷代谢过程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环境中甲烷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元素耦合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海洋沉积物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海相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志强 祁江豪 +5 位作者 温珍河 张训华 邢磊 尹燕欣 骆迪 肖国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40,共12页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生代—古生代 海相地层 地震成像品质 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 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约束的海洋CSEM反演及其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勘探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宇启 裴建新 +1 位作者 段双敏 吴志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77,共8页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CSEM)对于油气储藏饱和度判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为其用于油气储藏检测奠定了基础。但是海洋CSEM相较于地震勘探而言对异常体的垂向分辨率较低,这为海洋CSEM资料反演异常体垂向结...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CSEM)对于油气储藏饱和度判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为其用于油气储藏检测奠定了基础。但是海洋CSEM相较于地震勘探而言对异常体的垂向分辨率较低,这为海洋CSEM资料反演异常体垂向结构带来困难。由于测井数据具有垂向分辨率高的特点,蕴含丰富的电阻率和深度等信息,测井信息的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洋CSEM资料垂向分辨率低的不足。将测井数据作为先验信息引入目标函数的模型加权矩阵中,引导反演的迭代方向,并根据测井信息对电阻率垂向变化区域进行局部细化,精细刻画细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进而提高海洋CSEM反演的垂向分辨率,逼近反演的最优解。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的应用中,对海洋CSEM实测数据进行测井约束反演,其结果表明,测井约束的海洋CSEM反演结果不仅呈现了地电断面的基本结构,而且还能突出垂向发生明显变化的层位,表现出较高的垂向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CSEM 测井约束 局部细化 垂向分辨率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MIS6期以来底栖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海洋指示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窦衍光 李清 +7 位作者 吴永华 赵京涛 孙呈慧 蔡峰 陈晓辉 张勇 范佳慧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92,共9页
基于AMS^(14)C年龄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的地层年代框架,重点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北部CSHC-15孔MIS6期以来(约200 ka)底栖有孔虫δ^(13)C特征及其古海洋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冰期间冰期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通量的变化是导致底栖有孔... 基于AMS^(14)C年龄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的地层年代框架,重点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北部CSHC-15孔MIS6期以来(约200 ka)底栖有孔虫δ^(13)C特征及其古海洋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冰期间冰期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通量的变化是导致底栖有孔虫δ^(13)C值在MIS4和MIS6期负偏而在MIS1、MIS3和MIS5期正偏的主要原因。MIS2期的底栖有孔虫δ^(13)C正偏,指示了NPIW侵入冲绳海槽,导致通风性加强,底层水呈弱氧化状态。甲烷渗漏引发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是导致CSHC-15孔底栖有孔虫在MIS4期碳同位素大幅负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意义 碳氧同位素 底栖有孔虫 MIS6期 冲绳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子牛 王珍岩 +1 位作者 李桂花 赵美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8-1321,共14页
人工鱼礁作为渔业资源增殖的有效手段,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鱼礁区的科学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需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关于人工鱼礁选址还没有通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设定社会、物理... 人工鱼礁作为渔业资源增殖的有效手段,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鱼礁区的科学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需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关于人工鱼礁选址还没有通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设定社会、物理、工程、化学和生物环境等5个主要准则因素,设定海洋功能区划、水深、水流、底质类型、底质荷载、淤泥层厚度、海底坡度、水质、沉积物质量、赤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13个次级准则因素并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将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设定为多参数指标。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用多种归一化处理方法建立所有指标的定量评价标准。结合对人工鱼礁建设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主要准则因素权重。考虑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应,增加对两类特殊情况的评价判定过程。其中两类特殊情况分别为单一指标参数值超限情况和多参数指标中多个参数值接近超限的情况。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创建软件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高效计算并输出对应适宜性等级。根据日照市海洋牧场示范区中适宜人工鱼礁建设海域调查数据模拟8个针对性的海区案例对方法进行验证,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能有效分析并获取目标海区建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开展人工鱼礁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选址 层次分析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探区南部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7
作者 孙沛沛 操应长 +6 位作者 远光辉 周立宏 靳子濠 吴智平 付立新 张飞鹏 陈长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7-1459,共13页
【目的】大港探区南部二叠系致密砂岩获高产油气流,但其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尚不明确。【方法】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与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电子探针及原位激光剥蚀等... 【目的】大港探区南部二叠系致密砂岩获高产油气流,但其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尚不明确。【方法】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与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电子探针及原位激光剥蚀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对大港探区南部王官屯、乌马营地区二叠系深层砂岩储层进行研究。【结果】大港南区二叠系砂岩以高成分成熟度的石英砂岩、亚岩屑砂岩为特征,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孔及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在构造运动的控制下,储层经历早期开放体系大气水淋滤溶蚀作用和晚期封闭体系烃源岩生酸溶蚀作用。优质储层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高成熟度的中粗砂岩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早期地层抬升剥蚀导致的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早期烃类充注抑制胶结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保存。【结论】地质历史时期为大气水淋滤注水区,而现今位于斜坡带—洼陷带的深埋储层,为下步有利勘探目标。该模式的建立对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二叠系储层的钻前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成岩演化 砂岩储层 二叠系 大港探区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春娟 徐淑娟 +2 位作者 程宏岗 代春萌 李德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0-1478,共19页
【目的】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非常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大庆油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开展了... 【目的】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非常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大庆油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具供给水道的远岸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端滑塌浊积扇以及浅湖—半深湖、深湖相等沉积相。安达凹陷、徐东凹陷以及肇州凹陷东侧的缓坡带接受来自肇东—朝阳沟基底古隆起的碎屑物质而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局部发育由远源供给水道形成的湖底浊积扇沉积体;安达凹陷、徐东凹陷、徐西凹陷以及肇州凹陷西侧等徐西陡坡带接受来自中央隆起带粗碎屑物而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近源短流为基本特征,局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且由于湖盆边缘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体不稳定,在扇三角洲沉积体前方形成滑塌浊积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模式 测井相 地震相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波传播测井地层介电常数测量应用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郴 邓少贵 +2 位作者 李智强 陆保印 翟宇文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复杂油气储层电性特征复杂,采用电阻率测量方法难以对复杂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评价与识别;但介电常数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小,并且水的介电常数远大于油气介电常数,通过电磁波传播测井仪测量地层介电常数可有效准确区... 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复杂油气储层电性特征复杂,采用电阻率测量方法难以对复杂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评价与识别;但介电常数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小,并且水的介电常数远大于油气介电常数,通过电磁波传播测井仪测量地层介电常数可有效准确区分油气储层与水层,且其地层响应转换图版的精准性对复杂储层流体的准确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等效磁偶极子模型推导了层状介质中1 GHz电磁波传播计算公式,提出了将测量探头几何工程参数融入有限元的精确仿真方法,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1∶1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探头几何工程参数对地层转换图版的影响。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理论仿真的准确性,测量结果显示基于精确仿真方法得到介电常数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约为1%。研制出电磁波传播测井仪,并在某油田开展了非常规页岩油气测井应用,为油田复杂油气储层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传播测井 磁偶极子 有限元方法 地层转换图版 薄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咸化成因 被引量:35
10
作者 侯国华 高茂生 党显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了查明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及咸化成因,采集研究区河水、地下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对其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氢氧同位素组成及14 C测年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曹妃... 为了查明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及咸化成因,采集研究区河水、地下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对其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氢氧同位素组成及14 C测年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曹妃甸浅层地下水包括全新世沉积层潜水和晚更新世沉积层微承压水,且非原始封存在地层中而是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2)地下潜水向海方向分布有淡水、微咸水、咸水水质类型,微承压水以咸水和卤水为主要水质类型;近冲洪积扇前缘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围填海区及河口处水化学特征受海水混合作用控制,滨海平原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3)曹妃甸浅层地下水咸化过程主要是晚更新世以来海侵-海退时期形成海洋蒸发盐经大气降水和河水多期溶滤所致,其盐分来源于海水蒸发盐,河口及围填海区地下潜水盐分主要来源于现代海水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 地下水 水化学 氢氧稳定同位素 咸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活动的环境与产物 被引量:10
11
作者 曾志刚 陈祖兴 +3 位作者 张玉祥 杨娅敏 李晓辉 齐海燕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155,共13页
近23年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分布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岛弧和热点等环境的海底热液活动发育在多种围岩类型之上,包括超基性岩石、基性岩石、中性岩石、酸性岩石和沉积物。海底热液活动经历了岩浆去气作用、流体-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 近23年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分布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岛弧和热点等环境的海底热液活动发育在多种围岩类型之上,包括超基性岩石、基性岩石、中性岩石、酸性岩石和沉积物。海底热液活动经历了岩浆去气作用、流体-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获取了岩浆、岩石、海水和沉积物的物质,构成了热液循环,产生了高温、低氧、高或低pH值、富含Fe、Mn、Cu、Zn、Pb、Hg、As等元素以及气体组分(甲烷、氢等)的喷口流体,影响了海水、沉积、岩石和生物环境,形成了热液柱、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和蚀变岩石等热液产物,组成了海底热液系统。未来,促进海底热液活动探测技术和热液产物测试方法的发展,对海底热液区的岩石、喷口流体、热液柱、硫化物、含金属沉积物以及热液循环、生物活动的持续观测与研究,无疑将为人类探知海底地质过程及生命活动、保护海底热液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底资源提供有力的工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环境 热液产物 喷口流体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南黄海地区下三叠统“错时相”沉积及成因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玉玺 陈建文 张银国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共9页
"错时相"作为一种地质历史时期的特殊沉积类型,在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广泛发育,是良好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之一。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错时相"的特征及其分... "错时相"作为一种地质历史时期的特殊沉积类型,在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广泛发育,是良好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之一。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错时相"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错时相"出现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类型包括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微生物岩、蠕虫状灰岩、扁平砾石砾岩等,其发育与特定的古构造、古海洋环境、古生物环境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伴随着中生代古海洋生态的恢复而消失。研究"错时相"对于进一步认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和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早三叠世 错时相 碳酸盐岩 古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演化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13
作者 操应长 孙沛沛 +6 位作者 周立宏 远光辉 刘惠民 楼达 吴智平 金强 蒋有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7-949,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构造和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储集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①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整体经历3期埋藏和...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构造和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储集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①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整体经历3期埋藏和2期抬升过程,相应地发生3期干酪根热演化生酸溶蚀成孔和2期大气淡水淋滤成孔过程,深埋条件下近封闭成岩体系中溶蚀作用伴随自生黏土和石英沉淀,储集空间增加有限;②不同构造带差异性构造抬升—沉降过程造成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成储过程的差异性,并发育3类不同的储集层成因模式:Ⅰ类浅层成孔-中浅埋藏型储集层经历两期暴露—长期开放环境,于近地表经历两期大气水淋滤增孔作用,晚期浅埋,次生孔隙为主,物性最好;Ⅱ类浅层成孔-深埋调配保孔型储集层经历早期暴露开放—晚期埋藏封闭环境,溶蚀作用调配孔隙类型,以大量长石次生溶孔为主,物性次之;Ⅲ类多期埋藏溶蚀调配成孔型储集层经历近封闭—封闭环境下有机来源酸性流体溶蚀,以高岭石晶间微孔隙为主,物性最差。地质历史时期为大气水淋滤注水区,而现今位于斜坡带—洼陷带的Ⅱ类深埋储集层,为下步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二叠系 碎屑岩 成岩演化 成储机制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研究
14
作者 曾志刚 张玉祥 +5 位作者 陈祖兴 李晓辉 齐海燕 王晓媛 陈帅 殷学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4,共13页
研究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可为了解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热交换过程,揭示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活动和资源环境效应提供研究支撑。为此,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活动的岩浆环境、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以及弧后盆地和洋中脊背景下的... 研究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可为了解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热交换过程,揭示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活动和资源环境效应提供研究支撑。为此,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活动的岩浆环境、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以及弧后盆地和洋中脊背景下的硫化物与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对冲绳海槽热液区附近玄武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基性岩浆包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对马努斯海盆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的热液柱及海水进行了测量,在海底热液区岩浆混合过程及时间尺度、透视冲绳海槽深部岩浆房及岩浆演化过程和岩浆对热液系统物质贡献研究方面获新进展,揭示了俯冲蛇纹岩对琉球构造带南部岩浆活动的影响,论证了熔体包裹体对弧后盆地岩浆演化的指示,获得了冲绳海槽玄武质岩浆来源新证据,揭示了弧后盆地与洋中脊硫化物和玄武岩中铁、铜、锌的来源及其同位素在硫化物形成和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分馏情况,明确了热液柱的物理、化学空间结构与物质组成特征,以及热液柱的扩散受深度和底流流速的影响,且热液柱扩散过程中溶解铁浓度异常比溶解锰的维持时间更长。未来,发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和挥发份测试技术,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下热液活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将有助于海底热液系统及其成矿过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岩浆作用 深海 弧后盆地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热液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及展望
15
作者 王晓媛 国坤 曾志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7-704,共8页
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地质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相比于深海热液活动较高的关注度和取得的较多的研究成果,浅海热液活动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浅海热液系统一般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对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深入开展浅... 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地质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相比于深海热液活动较高的关注度和取得的较多的研究成果,浅海热液活动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浅海热液系统一般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对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深入开展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热液流体循环过程、热液成因机制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文章在简要介绍国内外浅海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浅海热液流体及气体的来源;浅海热液系统模式及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浅海热液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热液活动 地球化学 元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预测在S区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丁燕 杜启振 +2 位作者 Qamar Yasin 张强 刘力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7-275,共9页
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 c为训... 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 c为训练目标的深度信念网络反演方法。首先基于碳酸盐岩裂缝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综合伽马、井径等曲线,构建敏感性裂缝识别参数FIC c;然后以基于优选井计算的FIC c曲线作为训练目标、以井旁地震数据作为训练特征构成训练样本,通过训练深度信念网络,建立井旁地震数据与FIC c曲线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后将训练成熟的网络模型应用到整个地震数据体,反演得到裂缝识别参数FIC c,进而预测裂缝空间分布。S区潜山裂缝预测的应用结果表明,测井裂缝识别参数FIC c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识别结果基本吻合,FIC c作为训练目标在S区裂缝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应用深度信念网络反演的解释结果表明S区潜山主要发育北东向裂缝,呈带状沿断层大面积发育,与熵属性刻画的裂缝发育带一致性较好,钻井吻合率达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潜山 碳酸盐岩 测井 裂缝识别参数 深度学习 非线性反演 熵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多期成藏——来自CSDP-2井的勘探启示 被引量:4
17
作者 蔡来星 肖国林 +4 位作者 万慧清 曾志刚 张训华 郭兴伟 吴志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7-324,共18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不仅完成了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的首次钻探,也创造了陆架区2 843.18 m的全取心深钻记录。在CSDP-2井钻遇的三叠系青龙组(T1q),二叠系大隆组(P3d)、龙潭组(P2-3l)、孤峰组(P2g)、栖霞组(P1q)和志留系坟头组(S1f)等...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不仅完成了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的首次钻探,也创造了陆架区2 843.18 m的全取心深钻记录。在CSDP-2井钻遇的三叠系青龙组(T1q),二叠系大隆组(P3d)、龙潭组(P2-3l)、孤峰组(P2g)、栖霞组(P1q)和志留系坟头组(S1f)等多层段岩心中探获了多类型、多级别的油气显示,且二叠系3个油砂样品表明该区曾经历过大规模的油气运聚过程。地球化学分析、油源对比结果表明:1#油砂和2#油砂层段均表现出"近源成藏"的特征,其中大隆组1#油砂中的原油与大隆组、龙潭组上段泥岩的亲缘关系明显,龙潭组2#油砂中的原油与龙潭组下段、孤峰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具有更好的亲缘关系;3#油砂中的原油成熟度明显偏低,推测其可能来自两侧坳陷区的白垩系、古近系烃源岩;盆地模拟和含烃流体包裹体测温相互印证,明确了CSDP-2井揭露的四套烃源岩与三套储集层之间存在着"接力式"生烃和"波浪式"充注的多期成藏特征,同时得益于三套盖层的良好封盖,彰显了研究区较为广阔的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中—古生界 CSDP-2井 中部隆起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滑坡对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及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吉林 王秀娟 +5 位作者 朱振宇 靳佳澎 宋海斌 苏丕波 钱进 张广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74-3689,共16页
三维地震和随钻测井数据表明在珠江口盆地南部发育了海底滑坡、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是研究海底滑坡对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与富集影响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有效介质模型与阿尔奇方程计算了饱和水层的纵波速度和电阻率,并与实测的... 三维地震和随钻测井数据表明在珠江口盆地南部发育了海底滑坡、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是研究海底滑坡对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与富集影响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有效介质模型与阿尔奇方程计算了饱和水层的纵波速度和电阻率,并与实测的纵波速度和电阻率对比,识别了天然气水合物层和多个游离气层.结合三维地震数据的相干、振幅等属性变化,发现海底滑坡不同位置天然气水合物、游离气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由于海底滑坡侵蚀作用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下移,当相对富砂储层位于新调整的稳定带底界之上,并且局部发育的断层连通了游离气层时,水合物广泛分布;而稳定带底界下方缺乏断层的区域,游离气缺乏向上运移的有利通道,被圈闭在相对较深的地层,水合物并不发育.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水合物和游离气的分布与海底滑坡作用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并为水合物与游离气合采目标的探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天然气水合物 游离气 断层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体时空分布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琳 王珍岩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5-65,共11页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悬浮体质量浓度整体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悬浮体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冬季稳定外输,春季向岸退缩,夏季近岸贮存,秋季向外扩散。此外,山东半岛近岸存在一条悬浮体质量浓度高于10 mg/L的浑浊带,该浑浊带同样表现出季节变化,它在秋季开始形成,其悬浮体含量、幅宽及延伸范围在冬季达到最大,春季减弱,夏季消失。研究认为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来源主要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风场、海浪以及沿岸流的强弱变化对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季节变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风场和海浪影响海水混合搅拌强度,改变海底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的临界深度,进而影响表层海水悬浮体浓度,致使悬浮体浓度与风浪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沿岸流携带高浓度悬浮体沿山东半岛输运形成沿岸浑浊带,沿岸流的强度变化直接控制浑浊带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 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 悬浮体质量浓度 风浪 沿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黄海悬浮体粒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文建 王珍岩 黄海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60,共12页
南黄海是东亚海区陆源物质向西太平洋扩散的重要通道,阐明该海区悬浮体粒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于深入揭示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源汇沉积体系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2年夏季在南黄海调查获取的水文环境资料和悬浮体现场粒度(LISST)观... 南黄海是东亚海区陆源物质向西太平洋扩散的重要通道,阐明该海区悬浮体粒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于深入揭示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源汇沉积体系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2年夏季在南黄海调查获取的水文环境资料和悬浮体现场粒度(LISST)观测数据,分析悬浮体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其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成因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悬浮颗粒中≤128μm的细颗粒主要是由无机矿物颗粒组成,而>128μm的粗颗粒则由有机颗粒主导。无机颗粒主要分布在混合作用较强的近岸浅水区以及远岸的近底水层,有机颗粒在水体层化较强海域的密度跃层处占据主导地位。再悬浮的海底表层沉积物是海水中无机颗粒的主要来源,潮混合过程是引起再悬浮作用的主要动力因素。潮混合锋阻挡了近岸高浓度无机悬浮颗粒物沿近底层向远岸扩散,但跨锋面的表层离岸流可以将近岸区的部分无机细颗粒物输运至南黄海中部。密度跃层阻碍了冷水团内营养盐进一步向海表扩散,导致浮游植物在密度跃层处富集;大量浮游生物及其分泌物与细小的无机颗粒相结合形成絮集体是海水中>128μm粗颗粒的主要来源。絮集体的形成促进了表层无机细颗粒向海底沉降,促进了泥质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粒度分布 泥质沉积 黄海冷水团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